s 閱讀頁

第十八章 安祿山、史思明叛亂的後果

  唐朝中期發生的安祿山、史思明叛亂,是大平盛世掩蓋下的社會危機突然坦發。以玄宗為首的統治集團,對這仲危機的坦發毫無思坦準備,所以,他幻驚悅失措,缺乏對策,程惶如喪家之犬逃往成都。新成立的甫宗政權,折東牆補西增,挖肉樸先,將西部守邊的軍隊調往對安祿山作戰的前線。故而西部邊防日益空崖,致使後來吐蕃大舉東進,直擁長安,迫使代宗逃住故州。

在史朝義麵臨末日的時候,原來安祿山、史思明的一些部將紛紛例戈降唐。這些將領降唐的目的是保存實力,不失去其權力和地位。同時,唐朝廷既有吐蕃不斷內侵的危機,又無力傭底消滅這些有軍隊有地盤的實力派,故而對他們采取姑息政策,使他們名義上是唐皇朝的地方官員,實際是創據一方者。

另外,在平定安祿山、史月明的扳亂中,握有一定軍權的唐朝將領,於史朝義失致後也有這種傾向。這樣一來,蕊鎮林立,對唐中央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就成了史朝義她亡以後的另一特點。

史朝義雖然處亡,但戰爭還時有發生。吐蕃進攻長安。落鎮之間也常有互相攻伐,都使廣大人民不斷遭受戰爭災難;皇帝對藕鎮既要利用,又有猜疑,也常有矛盾;宦官幹預政事,嚴重影晌政治軍事官員發揮作用。這些事實,都程度不同的菌嵩了唐皇朝統一政權的作用,使原來張大的唐朝政權日益走向沒落了。

西北邊防失控,吐蕃大舉東進

吐蕃人是今天我國藏族人的祖先,他們很早就居住在西藏一帶。唐朝初年,吐蕃的君長鬆讚幹布非常羨慕中原的先進文化,故而和唐互派使節,聘間通好,並要求和唐聯姻。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嫁給鬆讚幹布。唐與吐蕃的和親,加強了互相之間的聯係,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景龍元年,唐中宗又嫁金城公主於吐蕃的讚普,又進一步加強了唐與吐蕃的關係,推動了經濟文化的交流。總的看來,在唐玄宗以前,唐與吐蕃雖然也曾有過一些摩捺,但基本上處於友好的狀態。兩次和親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隨著吐蕃力量的強大,他們既羨慕中原地區先進的經濟文化,又向往唐境內良好的生存環境、所以,他們常想向內地發展勢力。唐為了防止吐蕃的擴張,於景龍元年十二月設置河西節度使,負責七州的防務。這七州是:涼州、甘州、肅州、伊州、瓜州、沙州、西州。這些地方,相當於現在甘肅河西走廊到新疆東部一帶地方。

在吐蕃的勢力還不十分強大的時候,他們就采取蠶食鯨吞的手段向唐發展勢力。在唐設置河西節度使,加強防禦的時候,吐蕃就用軟化手段取得了唐的大片土地。

景龍元年十二月,吐蕃賄賂唐鄯州都督楊矩,要求將水草良好,宜於牧放的九曲之地送給吐蕃,做為金城公主的湯沐邑。這個楊矩,因為受賄,沒有上奏朝廷,就私自將一大片土地送給吐蕃了。吐蕃在這裏修築了洪濟、大漠門兩座城池,徽為軍事據點。

開元二年八月,吐蕃為了進一步發展勢力,遂命其將軍皇達延、乞力徐率10萬之眾進攻臨桃軍,又進攻蘭州、渭州、渭源。所到之處,掠奪牧馬,使唐遭受重大損失。於是,玄宗命薛呐為隴右防禦使,以郭知遠為副使,還有太仆少卿王唆等人,共同回擊吐蕃。

這次吐蕃大舉向內地進攻,與原來楊矩把九曲之地送與吐蕃密切相關。因為九曲之地非常肥沃,水草豐富,適於牧放,吐蕃在唐境內得到這樣片地方,自然有利於吐蕃馬肥兵強,便於向內地進攻。正因為如此,吐蕃這次向內地進攻,楊矩深感自己罪責難逃,於是,他畏罪自殺了。

十月,薛呐與吐蕃戰於武街,吐蕃大敗。這時,吐蕃的壘達延率眾10萬人屯於大來穀,薛納與王唆聯合進攻皇達廷。王唆選勇士700人,皆穿吐蕃衣服,夜襲敵營。同時,又置鼓角於其後5裏,前軍遇敵大呼向前,後人鳴鼓角以相策應,吐蕃軍以為唐大軍來到,驚慌失措,自相殺傷,死者上萬人。薛納在武街,距大來穀20裏,吐蕃軍正處在薛呐與王唆之間,王唆又發動一次夜襲,再敗吐蕃,與薛泊會合。兩軍會合後,又追擊吐蕃軍至長城堡,雙方再次大戰,唐軍又一次取得勝利。幾次交戰,吐蕃軍損失數萬人。當然,唐軍也有死傷。豐安軍使王海賓就是在這次戰爭中戰死的。

這次戰後,玄宗根據姚崇的建議,毀去九曲之地西部的黃河橋,不準吐蕃再進人九曲之地。毀橋,隻能做為進行戰爭的臨時手段,決非根本大計。所以,吐蕃與唐的戰爭還是不斷爆發。為了防禦吐蕃的進犯,玄宗於十二月設置隴右節度大使,以隴右防禦副使郭知運充任節度大使,負責十二州的防務。這十二州包括:都州、秦州,河州、渭州、蘭州、臨州、武州、挑州、眠州〔治所在今甘肅眠縣)、郭州、疊州、宕州。這十三州,大體上相當於現在的甘肅東南部和青海東北部接界的地方。

總而言之,河西、隴右兩節度使的防禦範圍,相當於現在甘肅的東南部到新疆的東部廣大地區。在這樣大的範圍內進行周密的軍事部署,吐蕃自然難以有所進展。

隨著吐蕃勢力的日益強大,其對唐的態度也有變化。開元十五年,“吐蕃既自恃兵強,每通表疏,求敵國之禮,言詞悖慢”,故而激怒了玄宗。玄宗命涼州都督王君對吐蕃進行打擊。在吐蕃“進攻甘州,焚掠而去”的時候,王君預料其兵已疲憊不堪,故而尾隨其後,恰逢大雪天氣,吐蕃兵被凍死者甚多,其餘眾從積石軍西去。王君先派兵深人吐蕃境內,將吐蕃儲存在道旁的於草全部燒去。在吐蕃軍到大非川,準備休兵養馬時,發現草都被燒了,馬被餓死者超過一半。這時,王君奧與秦州都督張景順乘機向吐蕃進攻,取得了很大勝利。

開元十五年九月,吐蕃又攻陷瓜州,瓜州刺史田元獻以及河西節度使王君之父均被俘虜。同是,吐蕃的另一部又攻常樂,常樂縣令賈師順率眾拒守。吐蕃攻城十多天,毫無進展。吐蕃遂向賈師順提出,隻要將城中財富送出,即可退兵。由此看來,吐蕃向內地進攻的目的是索取物質財富。在這方麵,吐蕃與回綸完全一樣,他們所到之處,都會給當地人民造成極大的災難。

賈師順忠於職守,一麵堅決抵抗,一麵表示無財富可送。吐蕃一無所得,遂毀瓜州城麵退去。

不久,玄宗又命張守掛為瓜州刺史。張守掛到任,立即著手修複故城。正在修築故城時,吐蕃突然又大軍兵臨城下,“城中相顧失色,莫有鬥誌”。張守掛鎮靜自若,他告誡部下道:“彼眾我寡,又瘡皮之餘,不可以矢刃相持,當以奇計取勝。”於是,他“於城上置酒作樂”。表示無優無慮。吐蕃以為他有充分準備,未敢強攻而退。這時,張守矽出兵追殺,取得很大勝利。

十二月,玄宗認為吐蕃屢為邊患,需要加強防禦,遂命隴右道及諸軍團兵5.6萬人,河西道及諸軍團兵4萬人,又征關中兵萬人集中於臨挑,朔方兵萬人,集中於會州,共同防秋。防秋,就是每逢秋季,草源充足,戰馬肥壯時,吐蕃肯乘機內犯,這時,唐就利用以上兵力防止吐蕃進攻,謂之防秋。玄宗采取這種措施,說明吐蕃向內地進攻已經是常有的事了。

盡管戰爭屢有發生,但由於唐皇朝國富兵強,吐蕃很難深人唐境內地。因此,吐蕃也常根據其國內情況,不斷變換對唐的態度。開元十八年,由於屢戰不勝,吐蕃要求與唐議和,玄宗也乘機派人前往探望金城公主。於是,吐蕃讚普非常高興,遂派人隨唐使臣人朝,並且上表道:“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他還表示:玄宗“降使看公主來,外甥不勝喜荷”。對於邊防的爭端,讚普也向玄宗說明:“外甥蕃中已處分邊將,不許抄掠,若有漢人來投,便令卻還。伏望皇帝舅遠察赤心,許依舊好,長令百姓快樂”玄宗對吐蕃的這種態度當然表示歡迎。

開元十九年正月,吐蕃又遣使代表金城公主到長安要求取九月,吐蕃又發動攻勢,邊將告急,頗有權勢的宦官程元振不向代宗反映實際情況,代宗一無所知。十月,吐蕃進攻徑州,徑州刺史高暉以城投降,並為吐蕃充當向導,引吐蕃向內地深人,一直過了邪州,代宗才有所聞。接著,吐蕃進攻奉天、武功,京師震駭。

代宗驚恐萬狀,急忙命雍王李適為關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出鎮鹹陽,抵禦吐蕃。郭子儀因遭宦官程元振的陷害,從寶應元年八月開始,就被置閑於京師,手中沒有軍隊。這時要他出征禦敵,隻有臨時募集人馬,倉拌湊合了20騎,前往鹹陽。這時,吐蕃帶領吐穀渾、黨項、氏、羌等20萬眾,彌漫數十裏,已從司竹園南渡渭河,循山而東,向長安前進。郭子儀看到形勢嚴重,立即使判官中書舍人王延昌向代宗要求增兵。由於程元振的阻撓,代宗沒有召見王延昌,當然更談不上增兵了。

在吐蕃進攻盆庫時,渭北行營兵馬使呂月將率精兵2000人曾大破吐蕃軍。但由於雙方力兵懸殊過大,呂月將終因寡不敵眾,苦戰至精疲力竭,兵眾全部犧牲後為吐蕃所俘虜。

在吐蕃逼近長安時,代宗驚慌失措,逃往陝州〔治所在今河南陝縣),其他官員也都四處逃散藏匿,各自求生去了。郭子儀聞知長安混亂的情況,立即從鹹陽回京。但在他回到長安時,代宗已經離京東去了。

代宗出城東去,剛渡了水,隨行的射生將王獻忠就帶領嵩0騎兵背叛代宗,西返長安;並脅迫豐王李琪等人,西迎吐著。王獻忠等一行西行至開元門,碰到從鹹陽回京的郭子儀,郭子儀怒斥王獻忠等人,然後護送代宗東去。代宗到了華州,當地官員已經逃散,無人為代宗等解決食宿問題,其隨從人員挨餓受凍,苦不堪言。這時。原為進攻史朝義麵暫住陝州的觀軍容使魚朝恩,率神策軍來迎接代宗,代宗才隨魚朝恩到了陝州。

十月初九日,吐蕃進人長安,投降吐蕃的徑州刺史高暉與吐蕃大將馬重英等立故那王守禮之孫李承宏為帝,並設置百官,改年號,表示要取替代宗。當然,這並非吐蕃的真正目的,吐蕃的真正目的是要掠奪財富。所以,吐蕃到長安後,“剿掠府庫市裏,焚間舍,長安中蕭然一空”。不僅如此,在代宗逃離時未曾追隨麵去的一些散兵遊勇也乘火打劫,洗劫市民。所以,長安市民又一次經曆了沉重的戰爭災難。

郭子儀送走代宗,自己經藍田到商州,收集了一些從長安潰逃的散兵遊勇,又會合了武關的守軍,共得4000人,才有了一支軍隊的聲勢。本來,代宗欲使郭子儀去陝州,對其執行保衛任務。郭子儀認為,有他這一支軍隊威脅京師,吐蕃不可能東逼代宗。看來,郭子儀確有軍事家的眼光,事實的發展沒有超出郭子儀的預料。

吐蕃在長安立李承宏為帝後,打算“掠城中士、女、百工,整眾歸國”不料,郭子儀已派人偵察了長安的情況郭子儀派少數騎兵逼近長安,日間張旗擊鼓,夜間燃火虛張聲勢。同時,城中也四處傳布郭子儀率大軍將從商州進兵京師。另外,郭子儀還派人潛人長安城中,暗中聯絡數百少年,幹夜間在朱雀大街擊鼓呐喊。這些情況,都使吐蕃驚恐萬狀,不知所措。+月二+日,吐蕃在惶惶不可終日中離開長安。原來投降吐蕃的高暉,這時頓感失去靠山,被主子拋棄;無可奈何,隻好又率靡下300餘騎東去欲歸附代宗。不料,行至漁關,就被漁關守將李日越擒而殺之了。人無遠慮,必有近優。高暉在徑州貪生怕死,降於吐蕃,並為其充當向導;但在吐蕃認為他無所用處時,又拋棄了他,致使他身首異處,身敗名裂。由此可見,政府官員在政治風雲的變幻中,必須要有遠見,要有堅定的信念;決不可苟且偷安,得過且過。

十二月二十六日,代宗回到長安。吐蕃雖然退去,但還是時常為患邊防。就在代宗回到長安不久,吐蕃就攻陷鬆州、維州、保州等地,西川節度使高適無力抵抗。於是,劍南西山諸州都被吐蕃占領了。第二年七月,在仆固懷思的引誘下,吐蕃又和回絕共同進攻關中。由此可見,代宗回到長安後,吐蕃對唐的威脅仍然沒有減輕。

至德元年六月,安祿山叛軍攻破長安;廣德元年九月,吐蕃又攻破長安。前後7年之久,京師兩次陷落,說明唐皇朝的國力大有損傷,執政者的才能也遠非昔日了。武德九年八月,太宗剛剛即位,突厥就兵臨渭水北岸,直接威脅長安。但太宗鎮靜自若,率領少數文臣武將,親赴戰場前沿,智退強敵。也曾號稱明君的玄宗就不同了。在他的晚年,驕奢淫逸,大權旁落,賢臣被拒之朝廷之外,候臣擅權弄法,胡作非為。所以,他麵對安祿山叛亂,束手無策,叛軍尚在漁關,他就離京西去了。麵對吐蕃的進攻,代宗更是懦弱無能,倉拌出走,狼狽不堪。由此看來,玄宗失京和代宗失京雖然情況不同,但也有共同之處,這就是同樣在強敵進攻時,缺乏有力的對策。若把兩者聯係起來看,前者和後者有一定的因果關係。因為安祿山9軍攻破長安後,肅宗為了恢複唐王朝的統治,收複京師,不得不調動西北守邊的軍隊,這樣,就給吐蕃向內地發展勢力提供了方便。正因為如此,我們把吐蕃進攻長安視為是安祿山叛亂的後果之一。

藩鎮割據局麵的形成

藩鎮割據局麵的形成也與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密切相關。安祿山、史思明相繼失敗後,史朝義也很快日暮途窮,走向末路。在這種情況下,原來安祿山、史思明的部將,為了避免滅頂之災,都想另找出路,保存實力。從唐朝廷方麵說,由於7年多的戰爭,也使唐皇朝損失慘重,疲憊不堪,希望早日結束戰爭。另一方麵,前線的統帥仆固懷恩擔心戰爭結束後自己會失寵於皇帝,故而欲把安祿山、史思明的部將改變為自己的屬下,以便壯大自己的聲威,所以,他極力促使手握重兵的敵將投降。在以上各種因素的影響下,代宗表而上接受了安祿山、史思明部將的投降,實際上是保留了他們原有的權力和地位。這就是落鎮割據局麵形成的淵源。

寶應元年十一月,正當史朝義窮途末路時候,其鄭郡節度使薛嵩以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衛州、洛州、邢州等地向唐投降;其恒陽節度使張忠誌以趙州、恒州、深州〔治所在今河北深縣)、定州、易州等地向唐投降。廣德元年正月,追隨史朝義的田承嗣在莫州送走史朝義,立即就降於唐軍。接著,史朝義的範陽節度使李懷仙也向唐投降。不久,代宗以張忠誌為成德軍節度使,統領恒、趙、深、定、易五州,並賜其姓李,名寶臣。接著,又命薛嵩為相、衛、邢、洛、貝、磁六州節度使,又命田承嗣為魏、博、德、滄、派五州都防禦使,後為魏博節度使,又命李懷仙為幽州盧龍節度使。不難看出。大體說,現在的河北,河南的北部以及山東的西北部,都成了安祿山、史思明舊部的勢力範圍門。

這些投降的將領,表麵上是唐朝的官員,實際上他們自行其事,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裏,他們可以隨意任免所屬官史,也不向中央貢納賦稅,他們之間,互為表裏,甚至聯姻,成為實際卜的獨立王國。正如史書所載:“承德節度使李寶臣,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相衛節度使薛嵩,盧龍節度使李懷仙,收安、史餘黨,各擁勁卒數萬,治兵完城,自署文武將吏,不供貢賦,與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及正己皆結為婚姻,互相表裏。朝廷專事姑息,不能複製,雖名藩臣,羈糜而已”僅舉數例,即可說明問題。

田承嗣,在開元末年是安祿山的前鋒兵馬使,安祿山、史思明兩次攻陷洛陽,他都是主要角色。投唐以後,“雖外受朝旨,而陰圖自固,重加稅率,修繕兵甲,計戶口之眾寡,而老弱事耕稼,了壯從征役,故數年之間,其眾卜萬”。他從所屬軍人中選拔身強力壯者一萬人,稱謂衙兵,以備自衛。州縣的官吏,都由他自行任免,“戶版不籍於天府,稅賦不人於朝廷,雖曰藩臣,實無臣節”。代宗為了籠絡田承嗣,竟將其女永樂公主嫁幹田承嗣子田華為妻。其實,這樣適得其反,田承嗣更為驕橫傲慢,不可一世。

大曆八年九月,田承嗣既為唐的魏博節度使,又明目張膽的為安祿山、安慶緒父子和史思明、史朝義父子立祠堂,稱為四聖,並要求做宰相。代宗無可奈何,隻好命宦官魏知古前去勸說其毀去四聖祠堂,給其加上宰相的頭銜。

大曆八年正月,相衛節度使薛嵩去世,代宗命薛嵩弟薛崿為留後。大曆十年正月,田承嗣乘薛崿內部矛盾激化,引兵進攻相州。代宗命魏知古勸告田承嗣各守封疆,不要互相攻伐。田承嗣仍然我行我素,在誘殺了衛州刺史薛雄以後,占領了相、衛四州之地。然後,他“自置長吏,掠其精兵良馬,悉歸魏州;逼魏知古與共巡磁、相二州,使其將士割耳擠麵,請承嗣為帥”。就這樣,原來薛篙的地盤全為田承嗣所有了。

李寶臣,原名張忠誌,是範陽城旁奚族人。因其善於騎射,曾為安祿山的射生宮,又為安祿山假子。降唐以後,據有恒、定、易、趙、深、冀六州之地,“後又得滄州步卒五萬、馬五千匹,當時勇冠河朔諸帥。寶臣以七州自給,軍用殷積,招集亡命之徒,繕閱兵仗,與薛篙、田承嗣、辛正己、梁崇義等連結姻婭,互為表裏,意在以土地傳付子孫,不嵩朝旨,自補官吏,不輸王賦”。不難看出,他擁有自己的軍隊和地盤,有自己任命的官吏,經濟上獨立,還想把自己的家業傳給子孫,實行世襲。顯然他是一個獨立王國之主。

李懷仙,柳城胡人,先後追隨安祿山、史思明叛亂。降唐以後,因吐蕃向內地進攻,“朝廷多故,懷仙等四將各招合遺孽,治兵繕邑,部下各數萬勁兵,文武將吏,擅自署置,貢賦不人於朝廷,雖稱落臣,實非王臣也。朝廷初集,姑務懷安,以是不能製”。大曆三年六月,幽州兵馬使朱希彩、經略副使朱批等人,殺了節度使李懷仙,朱希彩自稱留後。代宗本來欲另派王緒去做節度使,但王認為朱希彩難以控製,不願赴任。代宗隻好妥協,於十一月正式命朱希彩為幽州節度使。朱希彩和李懷仙一樣,“暴橫自態,無禮於朝廷氣。

這些藩鎮,他們既有互相聯姻,狼狽為奸的一麵,也有因利害衝突,自相攻伐的一麵。例如,李寶臣弟李寶正娶田承嗣女為妻,李寶正在和田承嗣子田維擊嵩時,誤傷田維而死。田承嗣遂杖殺李寶正,於是引發了一場李寶臣與田承嗣之間的戰爭。這時,代宗也正感到田承嗣萊鶩不馴,正想對其製裁。於是,遂貶田承嗣為永州刺史,並命河東、成德、幽州、淄青、淮西、永平、沐宋、河陽、澤潞諸道兵共同進擊田承嗣。田承嗣看到大兵壓境,難以對抗,遂表示願意順從朝廷。李寶臣因遭宦官羞辱,也不願再為朝廷賣力。於是,大曆十一年二月,代宗下詔,赦田承嗣,恢複其官爵,允許其與家屬人朝,其所部屬曾拒朝命者,一切不問這就是說,藩鎮割據的局麵還要繼續下去。

除了這些投降唐朝的叛軍將領以外,還有在平定叛亂過程中起家的一些將領,他們多以功臣自居,要挾朝廷,逐步成為既有軍隊,又有地盤的割據勢力了。

周智光,因其少年貧賤,史書未記其出身及家世。由於他善於騎射而從軍。在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使,鎮守陝州時,他盡力接近魚朝恩。由於魚朝恩的推薦,他先為華州刺史,後為同華節度使及遣關防禦史,永泰元年九月,吐蕃進攻關中,代宗命周智光屯兵同州‘治所在今陝西大荔),哪坊節度使杜冕屯兵坊州,以防吐蕃進攻。周智光在橙城打敗吐蕃後,又繼續追逐吐蕃至鄜州。鄜州自然是鄜坊節度使杜冕的勢力範圍。周智光與杜冕素來不和睦,這時,周智光乘機殺了哪州刺史張麟,又坑殺了杜冕家屬81人,並焚燒坊州廬舍3000餘家。同樣都是節度使,周智光竟敢私自坑殺張麟的家屬,又殺其州刺史,顯然是目無朝廷,橫行霸道。但是,代宗毫無問罪的表示。

大曆元年正月,周摺光回到華州。代宗召他,他置之不理。代宗命杜冕到梁州〔治所在今陝西漢中)去避開周智光,周光又派兵到梁州截殺杜冕,結果,未能如願。於是,他“自知罪重,乃聚亡命、無賴子弟,眾至數萬,縱其到掠以悅其心,擅留關中所嘈米二萬解,藩鎮貢獻,往往殺其使者而奪之”。周智光的地盤,正是關東、河東各地與長安聯係的咽喉之地,他敢截留運往長安的糧食,又敢劫殺各地與中央來往的使者、這和安祿山、史思明又有什麽區別呢!更為甚者,這年十二月,駐陝州的監軍張誌斌從陝州回京,途經華州時批評其部下不夠恭敬,周智光怒不可遏,立即殺了張誌斌,並割其肉而食之。由於周智光如此慘無人道,所以,來往京師者都是暗中偷過其境。即使如此,也有不少人死於同州。

周智光蔑視朝廷,為所欲為,代宗仍然采取姑息政策。十二月二十七口,代宗命宦官餘元仙去華州任命周智光為檢校尚書左仆射,周智光隨口罵道:“智光有大功於天下國家、不與平章事而與仆射!且同、華地狹,不足展材,若益陝、耽、商、都、坊五州,庶猶可耳”還更加狂妄地說:“此去長安百八卜裏,智光夜眠不敢舒足,恐踏破長安城,至於挾天子令諸侯,惟周智光能之廠非常明顯,周智光公開要求。當宰相,擴大地盤,抉天子令諸侯。餘元仙看到周智光這種狂傲不可一世的態度,嚇得渾身發抖,不敢言語。在這種情況下,郭子儀要求討伐周智光,代宗還是沒有允許。看來,在藩鎮麵前。皇帝的威風已經掃地以盡了後來,代宗忍無可忍,遂密詔。

郭子儀討伐周智光。本來,周智光庵下早有離心,這時聞知郭子儀要來討伐,其大將李漢惠就率部投降郭子儀。不久,周智光就被部下所殺。這時,奉命前來討伐周智光的淮西節度使李忠臣,就乘機大肆搶掠。李忠臣“以收華州為名,帥所部兵大掠,自關至赤水二百裏間,財畜殆盡,官吏有衣紙或數日不食者”。由此可見,一個藩鎮奉命去討伐另一落鎮,是另有企圖,為所欲為;決不是為了加強皇權,更不是為了國家的統一。

李忠臣,本名董秦,曾是安祿山的嵩下。安祿山叛亂後,他背離安祿山,站在唐軍一邊。在平定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中,他立過很多戰功。乾元二年歸59)九月、史思明大舉南進,身為淮州刺史的董秦曾一度投降史思明。到了十月,董秦隨史思明進攻河陽〔今河南孟縣)時,於夜間率500騎歸附唐軍統帥李光弼。十一月,肅宗為了籠絡董秦遂以他為陝西、神明策兩軍兵馬使,並賜其姓李,名忠臣。

李“忠臣性貪殘好色,將吏妻女多被誘脅以通之。又軍無紀綱,所至縱暴,人不堪命。而以妹婿張惠光為衙將,恃勢凶虐,軍中苦之,數有言於忠臣,不之信也。俄以惠光為節度副使,令惠光子為衙將,陵橫甚於其父氣在這方而,李忠臣和周智光是一丘之貉。他們對朝廷是陽奉陰違或公開對抗;對百姓則是為害一方,使人不堪忍受。

其他藩鎮,也大同小異。他們“據要險,專方麵,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以布列天下”。在安祿山、史思明徹底覆滅以後,“方鎮相望於內地,大者連州十餘,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於士卒,往往自擇將吏,號為‘留後’,以邀命於朝。天子顧力不能製,則忍恥含垢,因而撫之,謂之姑息之政”。朝廷之所以實行姑息政策,來是朝廷無力消滅他們,二來是吐蕃不斷向內地進攻,又需要他們抵抗吐蕃、三來是朝廷欲利用這些落鎮去對付另一些落鎮。總之,朝廷是既痛恨藩鎮又欲利用藩鎮,故而姑息政策也就不可避免了。這種現象,是安祿山、史思明叛亂結束後出現的又一社會特點。

戰爭對經濟的破壞

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使北方廣大地區都遭到戰事的破壞。接著,又有吐藩的向內地發展,藩鎮之間的相互攻伐,都為北方經濟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困難。長安、洛陽,先後遇到叛軍的破壞,回屹、吐蕃、唐軍以及一些地方無賴又都乘機搶劫,兩都所遭損失,自然難以數計。至於其他地方所遭的戰爭災難,也極其嚴重。

史書記載,當時京師的情況就非常嚴重。“時新承兵戈之後,中外艱食,京師米價鬥至一千,官廚無兼時之積,禁軍乏食,敲縣百姓乃接穗以供之”。潼關到鄭州之間,也是一片淒涼景象,“函、陝凋殘,東周尤甚。過宜陽、熊耳,至武牢、成泉,五百裏中,編戶千餘而已。居無尺椽,人無煙毅,蕭條淒慘,獸遊鬼哭”另一處記載,所談到的地區範圍更大,情況更為嚴重。

當代宗為避吐蕃進攻長安之難逃往陝州時,宦官程元振曾勸代宗東去洛陽,兵部待郎張重光阻止道:“夫以東周之地,久陷賊中,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敲內,不滿千戶,井邑棒棘,豺狼所*,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查獷鄭〔今河南鄭州)、汁〔今河南開封),達於徐方,北至覃懷,經於相土,人煙斷絕,千裏蕭條。”非常明顯,這一記載,地域範圍遠遠超過前者。前者所談範圍指憧關以東到鄭州以西,這一記載所談範圍指洛陽到徐州,還包括黃河以北的相當一部分地方。實際上的戰爭災難遠遠不止這些地區。

永泰二年,道州刺史元結用對比的方式說明安祿山、史思明叛亂前後北方經濟的顯著變化他說:“開元天寶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內,高山絕壑,未耗亦滿。人家糧儲,皆及數歲,太倉委積,陳腐不可較量。……當今,三河膏壤,淮泅沃野,皆荊棘已老,則耕可知?太倉空虛,雀鼠猶餓。至於百姓,朝暮不足,而諸道聚兵百有餘萬,遭歲不撚,將何為謀1今欲勸人耕種,則喪亡之後,人自貧苦,寒餒不救,豈有生資”這種前後的巨大變化,正說明從安祿山叛亂開始的各種戰爭對北方經濟的嚴重破壞。這段記載所談到的地域範圍更為廣泛,三河,指河南、河北、河東廣大地區;淮泅,指今江蘇、安徽北部大部地區。總的看來,用現在的地理概念說,從關中到蘇北,從淮河以北到河北,在這樣廣大的地區內,都遭到了戰爭的破壞,破壞的後果極其嚴重。

宦官幹預政事,朝廷渙散無力

宦官是皇室的奴才,在一般情況下,宦官隻能唯命是從,不能隨心所欲。不過,這隻能是在皇帝奮發有為,積極進取,勤於政事的前提下,宦官才能安於奴才的地位。像太宗那樣的皇帝,很有作為,事必躬親,千方百計要把國家推向富強。在這時候,宦官隻能是順從皇帝,不能為所欲為。所以,太宗時宦官的地位不高,內侍省不置三品官,內侍省的長官內侍才是四品。內侍省是宦官機構,當時的宦官隻是從生活方麵為皇室服務,根本不能參與政事。所以,未曾出現名見史冊的宦宮。

玄宗即位初期,頗有朝氣,很有作為,實行各種改革,對國家的富強有很大貢獻。到了後期,他滿足於現狀,不再進取,逐步沉於酒色之中,成為驕奢淫逸,怠於政事的皇帝。既然皇帝徽於理政,整日為其服務的宦官自然就有了參與政事的可乘之機。因為他們接觸皇帝的機會最多。

高力士是玄宗的親信宦官,由於玄宗懶於理政,“每四方進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後進禦,小事便決之”。高力士代替玄宗處理政事,玄宗不僅沒有感到是對自己的威脅,反而高興地說:“力士當上,我寢則穩。”不難看出,高力士參與政事的作用已經非常明顯了。

李輔國是肅宗的心腹宦官。安祿山叛軍人關,玄宗逃往成都,他支持肅宗到靈武即位,故而受寵於肅宗,受到重用。於是,他也參與政事,“四方奏事,禦前符印軍號,一以委之氣回到長安後,“宰臣百司,不時奏事,皆因輔國上決”。他可以隨意處分各級官吏,“無敢異議者”。後來,他竟敢把玄宗通出興慶宮,又做了朝廷官員,為兵部尚書,還要求為宰相,全麵掌握朝廷大權。這樣的宦宮當然不是皇室的奴才,而是朝廷的主宰了。後來,因他支持代宗即位,自恃有功,公然要求代宗聽他處理一切政務。代宗敢怒麵不敢言,“政無巨細,皆委參決。”

魚朝恩是肅宗、代宗時在軍事方麵發揮作用的宦官。安祿山被殺後,安慶緒退守相州,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使進攻安慶緒於相州。肅宗錯誤的認為宦官可靠,遂於九節度使之上不設統帥,而以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負責處理全麵作戰事宜。結果作戰失敗,魚朝恩嫁罪於郭子儀。史思明再次進攻洛陽,他率禁軍鎮守陝州。後來,吐蕃進攻長安,代宗出走,他又率禁軍迎代宗到陝州。為了顯示他是文武全才,特請一些迂腐儒生講《五經》大義,作文章,表示他既能統軍打仗,又是學者。當然,其目的是為了向皇帝邀寵。事實上他也達到了目的,史書所載:“朝恩悠橫,求取無厭,凡有奏請,以必允為度,幸臣未有其比口”這就是說,皇帝對魚朝恩來說,是有求必應。這樣的宦官,實際上是皇帝的任意擺布者。

隨著宦官勢力的日益發展,宦官在政治上的作用愈來愈大,宦官不僅左右政局,甚至可以廢立皇帝。由於宦官地位的日益提高,權力越來越大,必然影響以宰相為首的政府官員發揮作用。政府官員徒有其名,沒有權力,當然不能坐視宦官勢力的膨脹。於是,又產生了南衙北司也就政府官員與宦官之間的權力之爭。不管是宦官專權,還是南衙北司之爭,都意味著皇權的削弱,朝廷渙散無力。這又是在安祿山開始叛亂以後逐步形成的另一特殊現象。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