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九章 一脈相承——遠古三峽的回聲

  center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唐代詩人孟浩然

  除前麵章節裏介紹過的古人類和舊石器遺址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重慶自然博物館還於1976年在(原四川省)重慶市銅梁縣西郊,在修建水庫清基的過程中,在地表下8米的沼澤相地層中找到了300多件舊石器,以及與之伴生的有包括牛、鹿、羊、巨貘、中國犀、亞洲象、東方劍齒象、熊等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和豐富的植物化石。經14C法測定,銅梁文化年代在距今25000年前左右或稍晚。銅梁舊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動、植物化石研究表明,當時附近氣候溫暖,屬熱帶或亞熱帶氣候,可能比現在當地要熱一些,草木茂盛,適宜於古人類生存,與今日之自然環境略有不同。

  據研究咱6暫,銅梁地點的石器有為同時代不同文化所沒有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打片以錘擊法為主,輔以碰砧法;石片和石核形製原始、多樣,不規整;錘擊石片顯得短寬;石片缺乏鋒利的邊緣,常見有個別打擊痕跡;使用石片比較常見;工具類型簡單,隻有三種:刮削器、尖狀器和砍砸器,刮削器是主要類型,其次是砍砸器,尖狀器居次要的地位;砍砸器占工具總數的33.2%,這是同時代遺址所沒有的;砍砸器中,端刃砍砸器約占砍砸器的40%,更無先例;以大、中型工具占絕對優勢;單刃工具不多,這是同時代工具的特例;修理工具以複向加工為主,向背麵加工次之,單麵加工的有單麵不淨的特點;工具的修理工作粗糙,形製不規整,大多數工具采用陡向打法,其結果是刃口相當鈍,刃角多在75°以上。以上這些特點表明,它代表一種新的舊石器文化,所以,將其命名為“銅梁文化”。銅梁的石器簡單、粗糙,與其所處的時代不相稱,體現出舊石器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性和複雜性,但銅梁文化的繼承性是清楚的。

  1999年12月2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人類研究所黃萬波研究員,在重慶市巫山縣巫峽中的河梁一溶洞中發現一處內容較為豐富、保存較為完好的古人類遺址。共發現晚期智人頂骨化石1件、石製品40餘件和獼猴、東方劍齒象、中國犀、華南巨貘、大熊貓等哺乳動物的化石30餘種,同時還發現人類用火的痕跡——灰燼。據鑒定,其地質年代為更新世晚期,文化分期屬舊石器時代後期,其絕對年齡經14C法測定為距今1.5萬年。

  此外,由重慶自然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考古調查隊還於1993年12月在位於長江支流梅溪河中下遊左岸二級階地的奉節縣康樂鎮橫路村發現一處舊石器遺址,1998年的發掘中出土石製品39件,2000年11月-2001年1月的發掘中出土石製品105件。從石製品組合和石製品出露的情況初步分析,橫路遺址是當時人類臨時活動的場所。根據地層、地貌初步推測,遺址時代為華南舊石器時代末期向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距今約8000-7000年。對於上述兩個遺址的研究目前尚在深入進行中。自1993年三峽舊石器考古隊成立至今,已在湖北省和重慶市的長江三峽工程淹沒區發現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55處、數個古人類遺址和多個古脊椎動物化石地點,它們是研究三峽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的十分珍貴的資料。三峽庫區舊石器時代遺存及石器製作場、古人類和古脊椎動物化石地點的發現,使三峽由舊石器時代考古的空白區一躍而成富集區,這極大地拓寬、豐富了三峽地區的考古與文化內涵,同時也為我們探索東亞地區各個時期的人類本身及其文化、藝術的起源、演化的機製與模式,以及深入研究當地古地理、古環境、古氣候的變遷,提供了堅實的實物證據。

  眾所周知,生命起源於水。大江大河自古就是孕育人類文明的搖籃。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尼羅河、恒河、黃河,因在其流域分別產生過具有5000年曆史的輝煌燦爛的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國文明而至今閃耀在人類文明發展史冊裏。遺憾的是,除中國的古代文明一脈相承地傳續了下來以外,其他三個文明古國都由於外族的入侵而失去了獨立,中斷了古代文明。黃河自古以來就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那麽,作為流域人口最多的世界第三大河的長江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說:“過去10年在三峽地區的考古發現改變了我們對中華文明起源的理解。我們過去常常認為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唯一的發祥地,但是,我們現在知道了,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另外一個源頭。如果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母親的話,那麽長江就是中華文明的父親。”

  長江,以其獨特的自然地貌特征,從巍峨聳立的高原雪山向東海以滔滔之勢奔湧而去的6700公裏流程中,不但為流域的遠古及現代人類帶來了賴以生存的豐富水資源和水產資源,也在其流域孕育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可以說,在人類的文明發展史上,長江流域的璀璨程度不亞於世界上任何一條江河。如果說,長江流域密布的眾多古人類遺址、古人類文化遺存像一顆顆燦爛的珍珠的話,那麽,清澈的長江就像一條銀線,把這些珍珠串成了一根輝煌奪目的項鏈,懸掛在地球母親的胸前。

  讓我們先來看看長江流域一些著名的古人類、古文化遺物吧:240-200萬年前的安徽繁昌人字洞舊石器,204萬年前的重慶巫山人化石,215-195萬年前的湖北建始人化石,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人化石,115-110萬年前的陝西藍田人化石,73萬年前的重慶豐都煙墩堡舊石器,62-58萬年前的江蘇南京人化石,58萬年前的湖北鄖縣人化石,31萬年前的安徽巢縣人化石,28-24萬年前的安徽和縣人化石,19萬年前的湖北長陽人化石,15-12萬年前的重慶奉節人化石,11萬年前的貴州桐梓人化石,14-8萬年前的重慶豐都高家鎮、冉家路口、井水灣、棗子坪舊石器,3.5萬年前的四川資陽人化石,15000年前的重慶巫山河梁人化石,8000-7000年前的重慶奉節橫路舊石器,7000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農業文明,等等。何等的輝煌壯麗!從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晚期,到新石器時代,無一缺環,構成了一個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的幾乎完整的人類演化體係,體現了人類活動的傳承性和演化過程的完整性。

  長江三峽是露天的自然博物館與曆史博物館,很早就被學者們認為是研究遠古人類起源、演化和文化發展的重要區域。隨著三峽文物搶救與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三峽地區史前文明起源與發展的脈絡已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麵前。在長江流域的遠古文明遺址中,以三峽庫區最為密集和最有連續性,在該地區發現的豐富的古人類遺址、古人類文化遺存可建立起從200萬年前至今的一個人類演化的大體框架,說明這裏是東亞人類從早期到晚期的重要演化中心之一。

  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向晚期文化過渡期間,我國南方與北方在石器製造工藝方麵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而三峽地區正好介於南、北之間。就石器製造技術而言,三峽該時段的舊石器匯集了我國華南、華北的特點。這說明,早在遠古時期,我國的南、北文明就在三峽地區碰撞交融,三峽自古便是我國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交流的通道。重慶奉節的橫路、魚腹浦、洋安渡、三坨等舊石器晚期的文化遺址,則為研究三峽舊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過渡,提供了最新的資料。80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說明這裏是解決長江流域江漢平原至三峽和瞿塘峽夔門以西至四川盆地的東、西兩大文化係統分界線的關鍵地區。總體而言,三峽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北方文化、南方文化、東部文化、西部文化的交匯點和交流大通道。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