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節 結束蔣家王朝

  (李登輝偕同“五院院長”為蔣經國的靈櫬蓋旗。)

  蔣經國統治的後期,台灣弊端叢生,蔣經國不惜“個人的生死毀譽”進行“政治革新”,連闖三關:解除戒嚴、開放黨禁、開放大陸探親。

  蔣經國曾經以“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自勉。當“傳子”部署受阻後,他不能不重新考慮“接班”的問題。在已知自己來日無多的情形下,蔣經國決心不惜“個人的生死毀譽”,在有生之年進行“政治革新”,以消除國民黨政權敗居台灣以來長達30餘年的各種政治積弊,以謀求身後政權的穩定,並“向曆史交待”。

  1984年、1985年可以說是“蔣家王朝”覆亡前最混亂、最黑暗的年頭。除了“江南命案”對台灣政壇產生巨大的影響外,接踵而至的“十信弊案”更是對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造成極大的衝擊波。這個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金融舞弊案,肇端於“官商勾結”,肇端於“上麵因循敷衍,下麵勾串舞弊”。國民黨中央秘書長蔣彥士,以及行政院經濟部長徐立德、財政部長陸潤康等要員均因涉嫌而黯然下台。“悲觀暗淡的一九八四年”、“蕭瑟的一九八五年之夏”等判詞,成為觀察家們評論時政的標題。邱垂亮形容道:“這一段日子,台灣上上下下,真的彌漫了一片濃密的愁雲慘霧,陰沉肅殺的鬱氣充塞了人們的心胸,雖然還不是世界末日前的凝重和沉悶,但是已有很多人感覺到‘王朝覆滅’的不祥預兆和不安氣氛。”

  在波譎雲詭的政治大動蕩中,業已風燭殘年的蔣經國利用他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謹慎而又堅定不移地推動“革新之輪”運轉,企圖為蔣家王朝塗抹上了最後一片亮色。

  1986年3月29日至31日,國民黨在台北舉行十二屆三中全會。會議根據蔣經國的意圖,通過了《承先啟後,開拓國家光明前途》案。該案除重彈國民黨的那套反共濫調外,又提出“以黨的革新帶動全麵的革新”,並“要以今年為黨務再革新的出發點”。至於“亟待革新和解決的問題”,該案則列舉了“社會治安的再加強、政治風氣的再整飭、非常時期措施的再調適、民主憲政的再策進、地方自治的再充實、經濟發展的再推進、精神生活品質的再提升、反製中共統戰的再強化、國際關係的再開展”等9條。

  為了推動政治革新的開展,蔣經國首先從組織上進行精心安排和調整,他提拔李煥、吳伯雄、施啟揚、陳履安4人進入國民黨中常會,使決策機構年輕化。蔣經國還從31名中常委中選出12人(嚴家淦、謝東閔、李登輝、穀正綱、黃少穀、俞國華、倪文亞、袁守謙、沈昌煥、李煥、吳伯雄、邱創煥)組成“革新小組氣以嚴家淦(後為李登輝)為召集人,專門研究“政治革新”問題。在蔣經國督責下,“革新小組”對台灣國民黨政治中4項最敏感的問題:結束戒嚴問題、解除黨禁問題、充實“中央民意機構”問題、地方自治法治化問題進行研討,最後確定了當前六大政治議題:中央民意代表機構問題;地方自治問題;國家安全法令問題;民間社會組織製度問題;強化社會治安問題;加強黨務工作問題。

  (1986年3月29日,蔣經國主持國民黨十二屆三中全會。)

  這六大問題,過去一向是國民黨避之惟恐不及,而且忌諱別人探討的言論禁區,而今由國民黨主動提出推動解決,充分顯示出蔣經國欲借“政治革新”清除積弊以謀“長治久安”的決心和魄力。

  更為重要的是,由12名國民黨中常委所組成的“革新小組”,以研究六大政治議題為契機,成為製度化的決策係統。蔣經國在世時,這一決策係統仍帶有“強人”幕僚機構的性質,但在蔣經國死後,這一決策係統很可能順勢演變為一種集體領導的模式。

  事實上,蔣經國在“傳子”部署受阻後,已開始從未來台灣政局多元發展的趨勢著眼,籌劃集體接班事宜,並精心布置了防範在他身後出現“軍政府”的措施。

  首先,他打出蔣緯國這張牌,讓這位閑置多年的弟弟在政權交接的關鍵時刻出任“國安會議”秘書長,擔負起“護國大將軍”的重任。蔣緯國有“民主將軍”之名,與軍隊中的主流派——“黃埔係”無緣,又已多年未親自帶兵,他本人“不能也不會”出頭搞“軍政府”統治,這是人所共認的。但是,以蔣緯國的身世背景再加上他在軍中的潛勢力——很多高級將領曾是他的部下或學生,讓他來發揮一種震懾和製衡作用,使“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者有所顧忌,則是蔣緯國不難做到的。

  “國安會議”被稱為“太上內閣”,根據台灣國民黨現行體製,它可以成為最高決策機構。但該機構成立後,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對其一直是“備而不用”,重要決定仍通過黨的中常會或行政院院會做出,而蔣緯國之出任國安會議秘書長,也可說是一種“備而不用”的安排。平常時期,蔣緯國既非民國黨中常委,又不是“政務委員”,不能參加重大決策,所以他的新職並不意味蔣經國要搞“家天下”,但若突然發生重大變動,蔣緯國便可以“國安會議”秘書長的身份名正言順地發揮他的作用。

  與此同時,蔣經國任命文人汪道淵接替軍方人士宋長誌出任國防部長,力圖將軍方納入製度化的軌道,並以“文人節製軍人”來防範在他身後出現“軍政府”統治的可能。

  其次,蔣經國打出李煥這最後一張“王牌”,讓他接任國民黨中央秘書長的要職,以確保“政治革新”的“強力推進”。李煥是蔣經國的心腹愛將,在國民黨內素以開明派著稱,力主“本土化”、“年輕化”、“民主化”政策,曾負責為蔣經國選拔“青年才俊”,培養幹部,一度身兼國民黨中央組織工作會主任、“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主任、“革命實踐研究院”主任三大要職。1977年因“中瀝事件”而受到國民黨內保守派的攻訐,蔣經國被迫“揮淚斬馬謖”,讓李煥去職。此次蔣經國重新啟用李煥,就是要借重於李煥的資曆、威望、才識克服國民黨內保守派的阻力,強力推進政治革新,並把他作為集體接班的主要班底人物。

  至此,一個以蔣經國欽定,“法統”繼承人李登輝為首腦,蔣緯國、李煥為主要輔弼的集體接班的政治格局已基本形成。為了卻身後事,蔣經國決意向“政治禁區”突進。

  1986年10月10日,蔣經國在台灣社會各界慶祝“雙十節”大會上致詞,講到末尾時,突然激動起來,提高聲調說:“我們要不屈不撓,奮勇前進,我們有這個信心,也有這個決心,一定可以獲致我們最後的成功,這樣我們才能對曆史、對國家、對10億同胞、對全體華僑都有個交待,我們確信必定會有一個交待。”

  5天之後即10月15日,蔣經國做出了他的“交待”。當天國民黨中央常委會開會,在蔣經國主持下,一致通過12人“革新小組”提出的兩項革新議案,原則決定解除台灣地區戒嚴令,另在“憲政”體製下,製定“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以保障台灣的安全及社會安定。同時,將取消黨禁,修正《非常時期人民團體組織法》和《選舉罷免法》,以規範政治團體和各類民眾團體的活動,並使取得合法地位的政治團體候選人,在不同政治立場上,以平等地位從事公平的政治競賽。蔣經國在兩項革新議案通過後,發表即席講話,他說:“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因為這些變遷,執政黨必須以新的觀念、新的做法,在民主憲政體製的基礎上,推動革新措施,惟有如此,才能與時代潮流相結合,才能與民眾永遠在一起。”

  10月25日,去美十多年的宋美齡返回台灣。官方公布的消息說宋美齡回台主要是為參加蔣介石百年誕辰紀念活動,民間報刊的分析則認為宋美齡回台有兩大目的:(一)蔣經國的身體已到了隨時會“發生不測”的地步,作為蔣氏家族的大家長,宋美齡必須回台以備應付變局;(二)對蔣經國在其生命最後旅程中所進行的“返憲革新”,受到歐風美雨熏陶的宋美齡樂觀其成,並深知這是為蔣氏家族增光添彩的最後機會,她願助“經兒”一臂之力,回台勸說黨內元老支持革新。

  在一切準備工作就緒之後,蔣經國開足馬力,在1986年至1987年連闖3關:解除戒嚴、開放黨禁以及開放大陸探親。這三大舉措是國民黨在台灣40年統治史上最具曆史意義的政治變革,是向民主和統一方麵邁出的實質性步伐,在台灣島內外引起極大的震動,獲得普遍的讚譽。這是蔣經國“向曆史作出的交待”,而蔣經國的曆史也將由此而重新改寫。惜乎天不假命,蔣經國未及將這最後一章寫完就撒手人寰。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去世,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趙紫陽發表談話,對其去世深表哀悼。

  (“忠烈祠”靈堂中蔣經國的遺容。)

  蔣經國晚年一身多病,台灣朝野人人皆知。台北榮民總醫院留下的蔣經國病曆厚得可以堆到腰際那麽高。從1972年當行政院長始,蔣經國就經常光顧“榮總”,犖犖其大者,就有3次眼科手術和1次前列腺手術,這些均是公開的秘密。蔣經國健康的主要矛盾,是糖尿病日漸惡化,行動維艱,從1987年起,不得不以輪椅代步。雖然“榮總”的醫生們早已告誡過蔣經國節製工作,以免引起其他並發症。無奈蔣經國是台灣的頭號強人,長期事無巨細,大權獨攬,黨、政、軍、特要務集於一身,欲罷而不能。1987年12月25日“行憲紀念日”時,蔣經國身體極弱,仍抱病主持大會。會上,民進黨代表突然發難,要求全麵改選“中央民意代表”,蔣經國深受刺激,病情急轉直下。

  1988年1月13日夜晚,時針指著8點45分,圍坐在家中的台北市民們正沉浸在電視連續劇《在水一方》的高潮之中。突然畫麵中斷了,眼前一片令人窒息和茫然的空白,數秒鍾之後,熒屏上出現了僵直、肅穆的字幕:

  蔣總統經國先生,今天下午15時55分不幸與世長辭,舉國哀悼。

  1988年1月13日上午7時30分,蔣經國起床時突然感到身體不適,並有輕度惡心嘔吐現象。經醫生檢查,血壓為110/70毫米汞柱,脈搏每分鍾70次,體溫36度。由於未進早餐,隨即以靜脈點滴注射補充營養。不料於下午13時55分,突發大量吐血,迅速引發休克及心髒呼吸衰竭,醫療小組立即以人工心肺複蘇術挽救無效,延至15時55分心髒停止跳動,瞳孔散大,而告逝世。

  蔣經國逝世的當天晚上19時30分,台灣行政院長俞國華在國民黨總部宣布了這一消息,3家電視台都播發了這一消息。俞國華在宣布蔣經國逝世的消息時,台灣當局的高級領導人都排列在俞的兩側,各廣播電台中斷正常節目,改播哀樂。隨即台灣當局宣布哀悼期為30天,在此期間不得舉行聚餐、集會、遊行及請願活動。台灣國防部軍事發言人宣布,從1月13日晚上20時開始,台灣三軍部隊全部取消假日和休假,以加強戒備。

  晚上20時8分,台灣副總統李登輝宣誓就任第七任中華民國總統。宣誓典禮由司法院長林洋港監督。

  (李登輝在“榮民總醫院”蔣經國靈堂向蔣經國遺體行禮誌哀。)

  蔣經國逝世後,台灣當局發布了蔣經國於1月5日立下的遺囑,全文如下:

  經國受全國國民之付托,相與努力於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業,為共同奮鬥之目標。萬一餘為天年所限,務望我政府與民眾堅守反共複國決策,並望始終一貫積極推行民主憲政建設。全國軍民,在國父三民主義與先總統遺訓指引之下,務須團結一致,奮鬥到底,加速光複大陸,完成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之大業,是所切囑。中華民國77年元月5日王家驊敬謹記述。李登輝、俞國華、倪文亞、林洋港、孔德成、黃尊秋、蔣孝勇。

  王家驊是蔣經國的機要秘書。在遺囑上簽名的李登輝是副總統,俞國華是行政院長,倪文亞是立法院長,林洋港是司法院長,孔德成是考試院長,黃尊秋是監察院長,蔣孝勇是蔣經國的小兒子。

  遺囑是1月5日立的,但簽名卻是在蔣經國死後才進行的。“司法院長”林洋港後來向報界透露:13日早上,他出席中常會,由於蔣經國未出席,於是就輪到他主持會議。會後,他因為關心,還問秘書長李煥:“總統已經三次沒有參加開會,是不是身體不太好?”李煥回答:“不會吧,昨天上午總統還到總統府上班,下午又召我到官邸垂詢今天開會事宜,我還建議總統多多休息,因為一星期後有重要的議題要討論,總統要親自主持。”到了下午4時20分,總統府的武官突然打電話來,要他趕忙到達總統府去,說話時語調十分悲傷,當時他就有不祥的感覺,立即趕到總統府,武官見到他,悲傷地說:“總統去了。”他聽了宛如晴天霹靂,立即趕到會客室,“副總統”李登輝、“行政院長”俞國華、“總統府秘書長”沈昌煥及蔣緯國等都已到了。不久,“五院院長”都已到齊。將近6點鍾,“五院院長”在蔣經國的遺囑上簽名,然後即到“總統”臥房瞻仰遺容。

  1月14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趙紫陽在北京發表談話,對中國國民黨主席蔣經國的不幸逝世表示悼念,並重申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不變。談話全文如下:

  中國國民黨主席蔣經國先生不幸逝世,我們深表哀悼。蔣經國先生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台灣獨立”,主張國家統一,表示要向曆史做出交待,並為兩岸的緩和作了一定的努力。

  當此國民黨領導人更替之際,我們重申,我黨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和政策是不會改變的。我們希望新的國民黨領導人,從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審時度勢,順應民心,把海峽兩岸關係上開始出現的良好勢頭推向前進,為早日結束我們國家分裂局麵,實現和平統一做出積極貢獻。

  台灣人民有著愛國的光榮傳統,盼望統一,反對分裂,近年來同港澳同胞、海外僑胞一起,為推動和平統一,促進國共兩黨和談做出了努力。我們願與台灣各界人士共商國是,完成統一祖國、振興中華的大業。

  我們由衷地期望台灣局勢穩定、社會安寧、經濟繼續發展、人民安居樂業。

  同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致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吊唁蔣經國逝世。電文如下:

  台北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

  驚悉中國國民黨主席蔣經國先生不幸逝世,深表哀悼,並向蔣經國先生的親屬表示誠摯的慰問。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1988年1月14日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名譽主席屈武也於1月14日致電台北蔣經國夫人蔣方良女士,吊唁蔣經國逝世。唁電說:

  昨夜驚聞經國老弟病逝,悲痛無已,竟夕難眠。經國一生愛國,正期再展長才,共竟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不意遽爾長逝,痛惜何似!我與經國,兩世交誼,情同手足,當年蘇聯同窗,溪口話別,此情此景,曆曆在目。雖兩岸睽隔,音問久疏,然思念之情,無時或已。近見開放探親,正慶把臂話舊有期,詎料經國先我而去,竟成永訣,遙望雲天,不知涕泗之所以矣。謹電致唁,敬希節哀,善自珍重。經國靈前,尚祈為我馨香祝禱安息。臨電神馳,未盡欲言。

  蔣經國的表侄毛彭初、毛椒初,外甥女王珠鳳,14日也分別給蔣經國夫人方良女士發去唁電,對蔣經國逝世表示哀悼。毛彭初、毛椒初的唁電說:“今悉表叔不幸逝世,悲痛之餘,特電悼念,敬請節哀,並向諸表弟致意。”王珠鳳的唁電說:“舅父病逝,噩耗傳來,不勝悲痛,特電悼念,敬請節哀,並祝全家平安。”

  蔣介石死後,其靈柩至今仍置於慈湖一間中國式的建築內,並未下葬。蔣經國的遺體也采用“奉厝”的方式,顯示其長期目標也是希望能夠移靈家鄉安葬。

  (大溪靈櫬正堂)

  1月20日下午,蔣經國治喪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博愛大樓舉行,由李登輝主持。會議決定有關蔣經國葬禮的如下事項:

  1月30日,蔣經國大殮奉厝日,各機關學校停止上班上學半日,以便哀悼和追思;

  奉厝日上午9時啟靈時,全國民眾默哀一分鍾,警報器將施放一分鍾。行人在原地點肅立默哀,火車及公共汽車照常行駛,但由服務人員通知乘客默哀,私用汽車及計程車自行默哀,各教堂、寺廟亦鳴鍾一分鍾;

  大殮時,將給蔣故總統靈柩覆蓋“國旗”及中國國民黨黨旗。黨旗將由謝東閔、黃少穀、薛嶽、沈昌煥、李煥、吳伯雄、於懋時、鄭為之等8位覆蓋;“國旗”將由李登輝、俞國華、倪文亞、林洋港、孔德成、黃尊秋、陳立夫、王世憲等8位覆蓋。

  (李登輝瞻仰蔣經國遺容並行禮誌哀。)

  22日移靈及30日奉厝之過程由各電視台及電台現場實況轉播。

  1月30日上午,在台北圓山“忠烈祠”舉行了蔣經國喪禮儀式。由李登輝主祭,17位治喪委員陪祭,台灣各級官員、民意代表、僑胞代表及各政黨代表等2950人與祭。蔣經國的繼母宋美齡沒有參加。

  上午8時,首先舉行追思禮拜,由一位牧師宣讀祭文,然後唱蔣經國生前自己寫的一首歌:

  如果人們懷疑你,

  讓他們懷疑去吧,

  你要相信自己!

  這個按照基督教儀式舉行的追思禮拜曆時40分鍾。

  追思禮拜結束後,即舉行中國傳統的大殮儀式。在哀樂聲中,李登輝率全體與祭人員向蔣經國獻花、行禮、致敬。蔣經國的次子蔣孝武代表家屬向蔣經國的遺體三叩頭。

  低回的哀樂聲後,讀祭文,接著舉行大殮,蔣經國的夫人蔣方良率領家屬親視靈柩,蔣經國生前的二位侍從人員恭謹地揭起蔣經國靈柩上的玻璃罩。靈柩裏,蔣經國身著長袍馬褂,胸前佩帶彩玉大勳章。

  8時48分,靈柩棺蓋輕輕地落下,李登輝和其他高級官員身穿藍色或黑色長袍,把國民黨黨旗和“國旗”覆蓋在蔣經國的靈柩上。

  (蔣經國家屬在其靈前叩拜。)

  9時整,鳴放禮炮21響,各地警報器同時施放一分鍾,教堂、寺廟的鍾也敲響一分鍾。

  禮炮畢,蔣經國生前的12個侍從人員將靈柩舉起,隨著哀樂聲,將靈柩移上靈車。靈車前麵是蔣經國的巨幅畫像和用大黑體字寫的他的遺囑。

  靈車在三軍樂隊和儀仗隊的引導下,以每小時8公裏的速度緩緩開出“忠烈祠”,向大溪鎮方向馳去。沿途,很多人按傳統習慣在人行道上磕頭。很多頭發剃得光光的和尚身著黃色或黑色袈裟在馬路兩旁念經。沿途約有100萬人觀看送葬隊伍。靈車經過上百個祭壇,於下午13時抵達大溪陵寢。

  陵寢用黑色大理石築成,蔣經國靜靜地躺在那裏。離他不遠的地方,是他父親蔣介石的“奉厝”地。

  蔣經國的逝世,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他和他父親所書寫的蔣家王朝的曆史到此已是一個句號。

  §§第五章 三位長媳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