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三、鏖戰維斯瓦河

  1.追擊與強渡

  眼見德軍損兵折將,戰線破裂,俄國人決心趁熱打鐵,繼續擴張戰果。7月27日,斯大林向科涅夫下達了新任務。這次的重點目標是西麵的維斯瓦河。為此,科涅夫應把兵力集中到右翼,與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左翼一道發起高速追擊,剝奪德軍沿河建立防線的機會,同時強渡該河並建立登陸場。

  與此同時,科涅夫的左翼也要繼續前進,以占領德羅戈貝奇石油區,同時奪取喀爾巴阡山各山口。但這意味著科涅夫要同時兼顧兩個相距遙遠的戰役方向:既要在北麵奪取登陸場,又要在南麵進攻地形複雜的山區。蘇聯統帥部擔心他沒有精力應付,稍後決定把科涅夫的左翼(近衛第1集團軍和第18集團軍,加上空軍第8集團軍)交給富於山地戰經驗的彼得羅夫指揮,由此重新組建起烏克蘭第4方麵軍。8月3日,命運坎坷的彼得羅夫上將獲得了正式任命。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他的軍事委員是由令人頭疼的“政治動物”梅赫利斯擔任。彼得羅夫到任後沒幾天,第1近衛集團軍攻占了德羅戈貝奇石油區,但喀爾巴阡山卻不那麽容易穿越。為了不徒增損失,8月29日,斯大林命令彼得羅夫轉入防禦。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還是讓我們回過頭來,了解科涅夫的作戰行動。

  科涅夫在7月27日接到斯大林的命令後,立刻命令右翼大軍在“向維斯瓦河挺進”的口號下向新目標發起追擊——盡管一些部隊連桑河都還沒渡過,盡管漫長的戰線已令蘇軍的後勤困難重重,但推進依然快得異乎尋常:第1近衛坦克集團軍在7月28日前進了90公裏,衝在最前麵的是第6近衛摩托車團,緊隨其後的是第1、44近衛坦克旅。坦克集團軍麵前的道路幾乎暢通無阻,隻有德第24裝甲師分成小股從南側實施“打了就跑”的襲擊戰;另一個從羅馬尼亞馳援過來的第23裝甲師還在向北開進途中。至於哈佩原有的4個德國裝甲師,早就被打得七零八落,加起來隻剩134輛戰車(可用61輛),而且大都被牽製在兩側,保護撤退中的德軍主力,對向西推進的俄軍根本使不上勁。總之一句話,哈佩已無法阻止科涅夫飲水維斯瓦河。

  7月31日德軍4個裝甲師實力統計(不包括新增裝甲師)

  第1裝甲師41輛戰車(18輛可動),9輛自行反坦克炮(4輛可動)

  第8裝甲師8輛戰車(5輛可動),9輛自行反坦克炮(7輛可動)

  第16裝甲師47輛戰車(14輛可動)

  第17裝甲師14輛戰車(9輛可動),6輛自行反坦克炮(4輛可動)

  第506重坦克營0輛

  科涅夫的機械“鐵馬”很快就達到了目的。7月29日,蘇第13集團軍與第1近衛坦克集團軍先頭部隊兵臨維斯瓦河(桑多梅日以南巴拉努夫地區)。當天黃昏,先頭摩托車團拿下巴拉努夫,隨即開始強渡寬250米,深2米多的大河。陸續渡河的還有第350、162步兵師,第44近衛坦克旅摩步營等部隊。到第二天(7月30日)晨,對岸出現了2個縱深2—3公裏的橋頭堡。此時在東岸,第1近衛坦克集團軍第一梯隊各軍主力也已抵達,隻是因為渡河器材尚未送到,坦克和大炮還無法過河。但蘇聯步兵仍在不斷進入對岸,將巴拉努夫橋頭堡擴大為12公裏寬,8公裏深。

  7月31日3時,紅軍急切盼望的第一個50噸門橋終於送到了,坦克開始過河。但他們又遭到了德國飛機的幹擾。由於機場沒有及時跟上,隻有少量蘇聯戰鬥機可以掩護渡河,而且還缺乏油料。科涅夫當機立斷,下令從轟炸機和強擊機的油箱裏抽出燃料給戰鬥機使用,這才解了燃眉之急。

  8月1日,已有24個門橋投入使用,其中2座為50—60噸。大量坦克和大炮被送進對岸。這天,第3近衛坦克集團軍也在此地段渡河。第二天中午,其所轄第6、7近衛坦克軍已進入對岸,隻留下第9機械化軍在東岸掩護後方交通。就在桑多梅日以南登陸場不斷擴大之際,7月30—31日,在桑多梅日以北,第3近衛集團軍先頭部隊也渡過了維斯瓦河,建立了幾個小橋頭堡。

  2.哈佩的反擊

  準備橋頭堡的建立,意味著德軍失去了在維斯瓦河建立完整防線的可能,但並不能阻止他們發動反擊。盡管吃了大敗仗,哈佩的北烏克蘭集團軍群依然很強大。根據德國自己的統計,其總兵力仍有80萬人(德軍55萬加仆從軍25萬),擁有850輛可隨時投入戰鬥的坦克強擊火炮,還裝備有980門大炮。希特勒絕對不能允許紅軍在維斯瓦河西岸安營紮寨。為了把俄國人趕下河去,他千方百計地為北烏克蘭集團軍群拚湊兵力。從7月下旬到8月中旬,陸續有援兵抵達。包括:來自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的3個裝甲師(第3、23、24裝甲師)和第4山地師;新組建的3個“人民”師(第544、545步兵師,第78突擊師)和4個步兵旅;黨衛第18裝甲步兵師的一個戰鬥群(第40黨衛裝甲步兵團為主)。還有重建的第17集團軍司令部(司令舒爾茨步兵上將)和黨衛第11軍軍部。該集團軍奉命堵住第4、1裝甲集團軍之間的缺口。

  除了作戰兵團外,北烏克蘭集團軍群還接受了大量小單位,包括8月6日編入的一支特殊部隊:第501重型坦克營。這個營的前身7月初在白俄羅斯覆滅,但有一部分人員提前撤到後方換裝新武器。7月14日,以這些人為基礎開始重建第501營。從6月25日到8月7日,他們獲得了45輛德國戰爭工業的最新傑作——“虎”式Ⅱ型,或者稱為“虎王”的重型坦克。這是當時世界上最重最強的戰鬥坦克。“虎王”的戰鬥重量達到驚人的68噸,安裝有1門71倍徑88毫米坦克炮,裝甲厚達150毫米,並采用傾斜外型以增強抗彈性能。攻防能力都大大超過了“虎”式和“黑豹”。隻是機動性較差,但理論上也有42公裏的最高時速。獲得如此強大的武器,令德國坦克手們興奮不已。據說第501營營長甚至向部下們宣稱:“我們得到了一件完美的武器。它將不是去攻擊,而是去獵捕伊凡(俄國人)們”。

  至8月中旬,連同新編第17集團軍和大量援軍在內(但不包括針對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的第56裝甲軍),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共有26個完整作戰師(含7個德國裝甲師和1個裝甲步兵師)和6個旅;另有6個師的“戰鬥群”和10個師的殘部。

  具體構成為:

  完整兵團:20個德國師和4個步兵旅;2個斯洛伐克師,4個匈牙利師和2個旅;

  “戰鬥群”:6個德國師(5個為戰損降格,1個是臨時集群);

  殘部:2個德國師;8個匈牙利師(含1個裝甲師)。

  北烏克蘭集團軍群作戰序列1944年8月15日

  勞斯集團軍級集群(第1裝甲集團軍)

  直屬:第49山地軍第1、2斯洛伐克師

  第48裝甲軍

  第100、101殲擊師,第359步兵師“戰鬥群”

  第11軍

  第75、168、254步兵師

  第24裝甲軍

  第68、208步兵師,第96步兵師“戰鬥群”,第18黨衛裝甲步兵師“戰鬥群”,第357步兵師(餘部)

  匈牙利第1集團軍

  直屬:匈第3軍殘部:匈第2裝甲師,匈第6、10、13步兵師

  匈第6軍:匈第19預備師,第4山地師一部,匈第1、2山地旅,匈第24、25步兵師,匈第27輕裝師,匈第18預備師(餘部)

  匈第7軍:匈第20步兵師餘部,第4山地師一部,匈第7、16步兵師餘部

  第17集團軍

  黨衛第11軍:第8裝甲師,第544、545人民步兵師,施密特集群(第1134、1136步兵旅),第78人民突擊師一部

  第59軍:第23裝甲師,第371步兵師,第78人民突擊師一部

  第4裝甲集團軍

  直屬:第17裝甲師,第213警衛師餘部

  第3裝甲軍:第1、3、16、24裝甲師,第20裝甲步兵師

  第42軍:第72、88、291師“戰鬥群”,拜茨勒爾集群(第1133、1135步兵旅)

  利用陸續抵達的援兵,哈佩匆匆調整了戰線。北翼,退過維斯瓦河的第4裝甲集團軍(8月5日起由巴爾克將軍指揮)奉命抗擊擴大中的桑多梅日登陸場;南翼,勞斯集群掩護著喀爾巴阡山;新到的第17集團軍則被部署在兩個集團之間。哈佩最關注的是桑多梅日登陸場。為了趕走俄國人,哈佩陸續把一些裝甲師撥給巴爾克。不僅有來自羅馬尼亞的第3、24裝甲師,還有原屬勞斯的第3裝甲軍、第1裝甲師和第20裝甲步兵師。

  可這些部隊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全部到位,而第4裝甲集團軍在7月底8月初的兵力,隻有第56裝甲軍和第42軍,無力阻止登陸場的急劇擴大。哈佩隻好讓南側的第17集團軍出手相助,令其攻擊登陸場蘇軍後方的馬伊丹(東岸)。新到不久的第23裝甲師和第78人民突擊師被投入戰鬥。8月2日,大量德國步兵在約50輛坦克引導下,由梅萊茨向巴拉努夫進擊。第二天,他們打到了巴拉努夫南郊,直逼蘇軍渡口。這令俄國人頗為驚慌,趕緊把留在東岸的兵力兵器全都拉上去阻擊:第121近衛步兵師、雷巴爾科的第69、70機械化旅,還有10個工兵營、舟橋營都被匆匆投入戰鬥;第1近衛炮兵師的陣地因為沒有步兵保護,幹脆用大炮直瞄轟擊迫近的德軍;堆在損壞車輛收集所的坦克也被拖上來參戰。一番瘋狂而混亂的廝殺後,德軍攻勢被遏製住了,但他們也成功地降低了蘇軍的渡河速度。科涅夫對此不能容忍,決定動用此前一直待命的方麵軍預備隊——擁兵超過6萬的第5近衛集團軍。8月4日,新銳的第5近衛集團軍發起強勢反撲,其第33近衛軍把德軍從渡口附近打了出去,接著一鼓作氣,順勢拿下了梅萊茨。渡口形勢終於穩定下來。科涅夫又把更多部隊送入西岸。8月6日,第5近衛集團軍第32、34近衛軍渡入登陸場。隨即又調來了第31坦克軍和800門火炮迫擊炮(從第60、38集團軍抽調)。8月10日,登陸場擴大為60公裏寬,縱深50公裏,裏麵囤積了4個集團軍的重兵。

  科涅夫之所以急匆匆地向登陸場調兵遣將,在於他預感到一場更大的惡戰就要爆發。事實上,利用第17集團軍以側翼突擊牽製蘇軍之際,新官上任的巴爾克正竭力強化他在巴拉努夫登陸場當麵的戰力。匆匆趕到的第3裝甲軍正在登陸場南翼集結,並謀劃著裝甲反擊戰;北麵,第42軍拚全力抵擋不斷擴大的登陸場北緣,為此建立起了縱深防禦,並把後勤人員也拖上來充當“坦克殲擊隊”;再向北,第56裝甲軍麵對兩個次要登陸場,針對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左翼一部(盧布林方向)。

  3.狹路相逢:登陸場上的鋼鐵碰撞

  8月11日淩晨,老牌裝甲指揮官巴爾克終於開始了他最擅長也最喜歡的表演:大規模的坦克反擊。兩天之內,德軍裝甲部隊在斯塔舒夫方向以猛烈突擊把登陸場打得縮回去8—10公裏。

  此時,第501重坦克營已經抵達前線,並被配屬給反擊兵團之一的第16裝甲師。在該師的預定進攻方向上,橫擋著雷巴爾科麾下的第6近衛坦克軍。一次頗富戲劇色彩的坦克戰就要開始了。

  也是在8月11日,第6近衛坦克軍已轉入防禦。他們的新防線處於一塊沙質土壤上,挖掘的坦克掩體會立刻坍塌。但這種地形給進攻的德軍製造了更大的麻煩。由於機動困難,德國坦克被迫把薄弱的側麵暴露給俄國人。僅11日一天,就有8輛德國坦克被擊毀。

  俄國人很清楚,德軍還會再次發起進攻。他們在一次戰鬥偵察中抓住了2個德國俘虜。其中一個屬於第501重坦克營第1連,另一個屬於第16裝甲師第79裝甲步兵團第10連。前者供稱,第501營裝備了20輛“黑豹”和20輛四號坦克。但這份供詞隱瞞了最關鍵的事實:501營帶來的並不是“黑豹”,而是全新的秘密武器——“虎王”重型坦克。盡管俄國人不明其中奧妙,但重坦克營出現的事實,本身就向他們發出了警告:大戰在即。1944年8月13日,德第16裝甲師與第501重坦克營完成了進攻部署——或者說是“獵捕”部署。他們的“獵物”——蘇聯第6近衛坦克軍編為第51、52、53近衛坦克旅,第71獨立重坦克團。共有55輛坦克,包括:29輛T—34/76,14輛T—34/85,11輛IS—2,1輛IS—85.顯然,經過長時間戰鬥消耗的蘇聯坦克軍實力不是很強,但他們擁有一些經驗豐富的坦克手,而且提前做好了準備,並依托有利地形設下了埋伏。看來,誰會成為誰的“獵物”,還是個未知數。

  戰鬥展開在大霧彌漫的早晨。一隊“虎王”駛入第53近衛坦克旅的伏擊圈,開始一輛接一輛地從凹地向上爬。此時,俄國坦克手還相信麵前這些龐然大物是“黑豹”(輪廓的確很像),準備在接近到400米時開火。當第3輛坦克出現時,躲在麥秸堆裏的T34開始射擊,在“虎王”側麵打出一個個圓孔並使之燃燒起來。2輛“虎王”當即被毀,剩下1輛企圖轉身以裝甲最厚的正麵迎戰,可履帶卻在關鍵時刻被擊中,結果也沒有逃脫毀滅的命運。第71重坦克團也開火了。在700—800米距離上,“斯大林”用122毫米炮向“虎王”正麵射擊,結果又擊毀了多輛。

  突如其來的打擊令德軍暈頭轉向,被迫退出戰場,不僅丟下多輛被毀的坦克,還拋棄了3輛完好的“虎王”。看到這些坦克後,俄國人才醒悟過來:剛剛與之交戰的裝甲巨獸不是什麽“黑豹”,而是一種全新的重型坦克。通過留在車內的技術文件,他們確定了這種坦克的實際名稱。令俄國人得意的是,希特勒寄予厚望的“虎王”的東線初占非但沒有施展出“王者”風采,反而蒙受了一邊倒慘敗的羞辱。俄方宣稱,從8月11日到13日,第6近衛坦克軍一共擊毀或繳獲24輛德國坦克,其中包括12輛“虎王”。

  驚人的是,蘇軍居然沒有損失1輛坦克。這證明德軍尚未“進入狀態”,就被一頓快打給擊敗了。

  12輛“虎王”戰果的區分:

  第53近衛坦克旅在8月13日晨擊毀3輛(首先開火的奧西京少尉擊中全部3輛,並擊毀其中1輛);

  該旅當天另外繳獲3輛完好的“虎王”;

  第71重坦克團的克裏明克夫上尉擊毀2輛;

  第71重坦克團的別良科夫中尉擊毀;

  第71重坦克團的烏達洛夫上尉擊毀。

  德軍丟下的12輛“虎王”坦克中,有3輛完好地落入紅軍之手,其炮塔側麵編號分別為“502”、“102”、“234”。三輛車中,“234”號陷入鬆軟的地麵;另外兩輛是指揮車,其中“502”被丟在一個農家小院裏,俄國人檢查後發現該車狀態良好且油料彈藥齊全,很奇怪德國人為什麽會丟棄它。西方對這輛坦克也覺得奇怪,但原因卻出自它的編號。因為德國坦克編號的第1個數字代表連,第2個代表排,第3個代表車。而第501營隻有3個連,不會有5××的編號。西方的解釋是,502號“虎王”實際編號為“002”(營部車),“502”可能是俄國人胡亂塗上去的。經過這次戰鬥,第501營實力大為削弱,原有的45輛“虎王”至9月1日隻剩30輛(可動25輛,在修5輛)。雖然類似的慘敗並非德軍的常態,但至少證明,俄國坦克兵精銳的戰力已不容日耳曼裝甲精英們有絲毫輕慢,否則就會付出可怕的代價。另一個耐人尋味的事實是,從“虎”到“大象”(菲迪南德)、“黑豹”,再到“虎王”,各種威力超群的德國重戰車,其東線初戰都被打得很慘。而且與戰車性能的提高逆向而行的是,初戰反而有越來越慘的傾向。這一方麵說明德國人總是把沒有玩熟的新武器急急忙忙地投入使用(這些戰車後來的戰績反而比較好),似乎也表現出俄國人天性就不怵這類“新事物”的特點。

  在狹窄的登陸場上,激烈的坦克戰持續到8月中旬。雖然第501營遭受了慘敗,第3裝甲軍還是堅持奮戰6天,插入登陸場南部6—10公裏。此時,巴爾克已將5個裝甲師和1個裝甲步兵師投入戰鬥,可俄國人的橋頭堡並沒有崩潰。相反,在扛住了德軍砍下的“三板斧”後,紅軍很快就恢複了進攻能力。8月14日,在登陸場北部,蘇第1近衛坦克集團軍(還剩184輛戰車)與第13集團軍發起進攻,在第3近衛集團軍的1個軍配合下,一舉包圍了德第42軍一部,隨後占領了桑多梅日。巴爾克隻好抽出裝甲部隊實施救援,雖然在8月19—21日解圍成功,但也失去了趕走蘇軍的可能,特別是在科涅夫又增派了第4坦克集團軍(還剩141輛戰車)和1個步兵軍的情況下。巴爾克的參謀長梅倫廷後來慨歎道,紅軍用驚人的速度使橋頭堡“牢不可破”。到8月20日,紅軍在維斯瓦河西岸占據的地盤已擴大為寬75公裏、縱深55公裏。不久,巴爾克離開了這個他永遠也拔除不了的登陸場,也離開了東線,被希特勒任命為西線的G集團軍群司令。

  4.尾聲與總結

  8月底,持續48天的宏大戰役終於告一段落。此時的戰線北起桑多梅日登陸場,向南延伸到喀爾巴阡山,整體呈西北—東南走向。烏克蘭西部和波蘭東南一部已落入科涅夫之手,並給予他的對手——哈佩的北烏克蘭集團軍群以重創。至8月中旬,除第13軍為主的6個師大部被殲滅外,另有2個德國師被擊潰(降格為“殘部”),5個德國師蒙受嚴重損失(降格為“戰鬥群”);還有8個匈牙利師被擊潰;另外二十多個師也消耗了不少兵力。到底有多少軸心國官兵被打死、打傷和俘虜,目前還沒有準確數據。有一種說法是:僅7月13—29日,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就損失了198000人。此後一月內的傷亡也少不了。

  德軍裝甲部隊蒙受的消耗更是災難性的。首批參戰的4個德國裝甲師在短短十幾天內就失去了273輛戰車;同期,第506營的46輛“虎”,除了6輛移交給第507營外,全部喪失;第501營半個月內就失去了15輛“虎王”;至於全部8個德匈軍裝甲師,連同大量獨立裝甲單位在48天內的總損失,則無從得知。

  科涅夫為了這一勝利,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從7月13日到8月29日長達48天的血戰中,烏克蘭第1方麵軍的人員損失高達289296人(純減員65001人,衛生減員224295人),占總兵力的26%,作戰部隊的35%。同時損失了1269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832門火炮和迫擊炮;289架作戰飛機。但考慮到對手哈佩的強大實力,這樣的傷亡對俄國人來說,還算可以接受。

  整個戰役期間,哈佩投入的戰車總數約在2000輛左右,而且一半以上集結於戰前;哈佩的步兵也提前做好了戰備,依托著完備且堅固的防禦工事,還得到了1000多架飛機的支援;他麾下不僅保存著大量老牌精銳,更有眾多優秀的指揮官。可以說,北烏克蘭集團軍群是整個夏季戰局中,“硬件”最好的一個德國重兵集團。假設另外幾個師沒有被調往白俄羅斯,哈佩未必會被打敗。但在總危機的影響下,那幾個師也不可能不離去。而以哈佩的實力來說,他的失敗規模依然是相當可觀的。不僅一個軍被吃掉(比起同期其他地段的慘敗,倒不算太多),還把俄國人放入了維斯瓦河西岸與喀爾巴阡山。德軍無論是用大量坦克進行反擊,還是出動飛機轟炸(蘇第3近衛坦克集團軍損失戰車的14%是德國空軍的“功勞”),都沒能取得顯著效果,自身付出的代價卻相當慘重。因為他們的對手質量雖然不是很均衡,但精銳部隊的戰力已不落德國王牌的下風,甚至最新最強的德國戰車也無法輕易擊敗他們。盡管如此,德軍的行動也不乏亮點。第42軍的主動撤退至少讓科涅夫的戰果簿上少寫了幾個師;幾個增援上來的兵團把俄國人牽製在利沃夫城下至少5天;第20裝甲步兵師和第24裝甲師的遲滯戰鬥也相當出色。

  至於蘇聯方麵,這次勝利的意義不僅在於消滅了多少德軍,或是占領了多少地盤。更在於檢驗了一些新戰術,特別是由一個方麵軍單獨實施大規模殲滅戰。但科涅夫用坦克集團軍直接突破的想法卻被否定了,以致於蘇聯步兵在突破陣地時缺乏坦克掩護。這說到底,還是因為俄國人對自己的裝甲部隊缺乏自信,所以寧可以大量步兵的犧牲為坦克“掃清”道路。

  另外,科涅夫對坦克軍團的使用也顯得有些零散。這種軍團多達5個,包括3個坦克集團軍(其中2個缺編)和2個混成集群。每個隻有200多到300多輛戰車,隻有第3近衛坦克集團軍超過400輛。各軍團的實力不比1個正常的德國裝甲軍更強,甚至還要弱。就以這次戰役為例,每個蘇聯坦克軍團隻有2—3個軍,而德國第3裝甲軍最初有3個機動師(每師相當於1個蘇聯軍),近400輛戰車,後來擴大為5個師,以致於一個軍就可以抵擋幾個蘇聯坦克集團軍。從編製上說,蘇聯坦克集團軍比較固定,而德國裝甲軍則要靈活得多,接管的部隊可多可少。

  而就利沃夫之戰本身來分析,如果科涅夫把坦克軍團壓縮為4個,攻擊威力或許還能更大一些。

  不管怎麽說,科涅夫還是贏得了勝利,他的個人地位因此也得到了鞏固。而就在他賴以建功立業的西烏克蘭之戰接近尾聲時,鄰近的羅馬尼亞戰線也變得越來越不平靜。就這樣,6月份從白俄羅斯開始崩潰的東部戰線,如多米諾骨牌般不斷向南坍塌。繼7月份的西烏克蘭之敗後,下一段將是羅馬尼亞。

  §§第二章 羅馬尼亞之戰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