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孔子故裏之謎

  山東曲阜城東南七十裏處尼山,是至聖先師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地,有很多有趣怪異的景觀。

  文德林是尼山最奇怪的景觀之一。林中柏樹,皆不發杈,樹頂緊緊攏在一起,酷似中國文人使用的毛筆。傳說尼山原無此類樹木,自孔聖尼山降世之後,上帝特賜神柏於尼山,以供孔子作《六經》之用。普天之下,隻有尼山生此神木,移植別處,皆枯萎而死。故人們稱此樹為文人柏。此樹燃煙可成優質墨塊,做成墨汁寫字,墨香四溢,油光閃閃,顏色經久不褪。曆代遊客吟詠此樹者頗多。有人寫道:“尼山聖地文德林,史讚夫子筆如神。遍山挺拔翠色染,筆柏可書聖賢文。”

  尼山孔廟內的絕井也是一大景觀。奇在何處?同是尼山孔廟,內有兩口井,相距不過數米,深度相同。北井有水,而南井卻枯如平地。為何差異如此之大?裏邊有一個動人故事。相傳上帝派文曲星下凡之後,孔子成為萬世師表,武神鐵拐李不服氣,他認為真正能打天下安天下者,還是靠武人。二人打賭,次日一早,從曲阜城往尼山跑,誰先到達山頂,並在山上挖井出水,山就歸誰。鐵拐李自鳴得意,跑到酒館喝了個酩酊大醉,一覺睡到次日太陽偏西。但孔子次日晨已抵達山頂。待鐵拐李至,孔子早已將水井挖成。鐵拐李自知輸了,把鐵鏟狠狠往地上一插,鏟子正好碰在地心的巨石上,任憑他有插透地球的力氣,也決然打不出水來,從此,尼山山頂留下一口絕井。

  尼山西麓腳下,有個延續了2000餘年的古老村莊,名叫魯源。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魯源村一個顯著特點,是女性居多,世世代代概不例外。以孔子之家為例,到孔子出生時,他已經有了同父異母的九個姐姐,而長兄卻隻有一人。

  傳說,魯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年逾70的叔梁紇,見九個女兒先後出嫁,眼前僅有一個瘦弱的兒子孟皮,還是個瘸子,無資格繼承早已延續數百年的聖祖香火。悲歎之餘,隻好再娶。當地名人顏襄,有三個妙齡女兒,小女顏征在,明眸皓齒,俊若天仙。顏襄把三個女兒召集在一起,說:叔梁紇是聖裔之後,雖年屆古稀,性情嚴肅,但品行萬裏挑一,且身高十尺,力大無比,不足為疑,你們三人誰願意嫁給他?大女、二女一聽,求婚人是個年紀很大的老頭子,誰也不吭一聲。顏征在見兩個姐姐不表態,忙對其父道:“這有什麽可商量的?做女兒的在家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您老人家怎麽說,我就怎麽辦!我願嫁給叔梁紇。”顏襄大喜,於是,年邁的叔梁紇,遂娶妙齡美女顏征在為妻。婚後,二人相敬如賓,情投意合,新郎官喜得天天合不上嘴。

  顏征在是個品德高尚、心眼極為細致的女子。洞房花燭夜之後,興奮之餘,暗暗替丈夫打算,想:丈夫畢竟年事已高,能否真的精力充沛,具有生育健康男兒的能力,延續聖裔香火,自己心裏實在沒底,何不到村東山神廟裏求神靈保佑?想到這裏,她朝尼山走來。

  顏征在虔誠的在尼山神像前祈禱,一陣春風,把跪拜的顏征在吹得昏昏欲睡。朦朧中,自己變成一隻尼山的大鳳凰,隻聽尼山神鄭重其事地對她說:“上帝旨意,讓天上文曲星借你的身軀下凡轉世,你要好好撫育。這是個能振興周朝的聖人,你雖然要受一番苦難煎熬,但能流芳萬世,名垂千秋,倒也值得!”顏征在剛欲請示如何撫養未來聖人,身子猛然一歪,心裏一驚,頓時夢醒,接著便覺得腹內一陣騷動。顏征在心明如鏡,知道自己已經懷上了聖人仙骨,於是拜別尼山神,回到家中。

  過了半年多,被稱為世界曆史文化第一巨人的孔子誕生在尼山夫子洞。為紀念尼山神與顏母生至聖先哲孔子的曆史功績,尼山神諡為毓聖侯,後人在修建尼山孔廟時,特意將尼山神廟與顏母廟建在一起,供世人同時謁拜。

  夫子洞又名坤靈洞。洞雖不大,因至聖先師生於此洞,故名揚天下,或問,孔母有家有院,有婆家有娘家,為何選擇山洞而生孔子?大概是因為求子心切,不得已而為之。魯襄公二十二年春,顏征在尼山祈禱求賜男兒後,時至陰曆八月十五,按孕婦常規,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顏征在孕期已過,可聖人遲遲未生,此乃大器晚成。顏征在心急如火,懇求夫婿陪同赴尼山祈禱。行至夫子洞旁,突見天降祥雲,蒼龍翻舞,二仙女擎香露空中拋灑,五仙翁於尼山五峰頂恭候,鈞天之樂盈耳,皆異於世俗絲竹之樂。豔陽高照,百鳥爭鳴。顏征在頃覺分娩時辰已到,遂同丈夫急入洞中。不消一會,啼嬰呱呱落地,聖兒順利降世。據說,直到今天,尼山一帶的祥雲、香露、鳥語,仍是當地奇觀。五位仙翁早已化作尼山的五座奇峰,排列有序,忠心保護尼山聖地。

  朝思暮想,盼子早生的叔梁紇,抱起嬰兒仔細一看,天哪!這哪是什麽聖嬰,簡直是不堪入目的醜八怪!一氣之下,背起妻子就朝家走去。任憑妻子如何哀求,不能棄嬰,叔梁紇主意已決,半句也聽不進去。回到家,叔梁紇護理好妻子,去串門尋開心了。顏征在躺在床上,念及親生骨肉被棄之山野,心如刀絞,淚流滿麵。她決意要將兒子撿回來,不顧天色已晚,悄悄朝尼山返回,不小心,衣服被路旁的酸棗刺牢牢刮住,褲腿上也掛滿了帶刺的荊棘。征在心煩意亂,口裏念念禱告:“要是這些帶刺的樹木雜草,刺都朝下長該有多好!”一語來了,隻聽耳旁“刷”的一聲,樹刺草刺統統朝下生長。今人到尼山遊覽,仍可見此奇觀。古人有詩讚道:“尼山聖地毓鍾靈,坤靈洞裏夫子生。樹木荊棘刺朝下,不負聖母愛兒情。”

  顏征在產後趕路,氣喘籲籲,不一會兒感到口渴難忍。舉目搜尋,見路旁有眼水井,井深丈餘,但無取水之器,隻好望井興歎。她趴在井口望井止渴,自言自語道:“若神仙顯靈,讓我把井扳倒,將來我要給井神修廟還願。”話音剛落,隻覺井口一動,身子向後位移,筆直的井筒竟傾斜過來,清涼的井水漫流到井口,手可汲水。顏征在知神靈保佑,祈禱應驗,便手捧甘泉水,美美地喝了個飽。事後,人們在井旁修廟祭祀,人稱“顏母廟”,井稱“扳倒井”。至今古井猶存,清水涓涓,已流淌上千年。古人留下多篇歌詠“扳倒井”的詩詞,其中一首曰:“顏母祠內扳倒井,聖母口渴井顯靈。多虧聖地毓聖子,神井清泉永不乾。”

  關於孔子聖誕,傳說最多的,是“鳳生虎養鷹打扇”之事。孔子幼體被其父棄之山澗,顏征在重返“坤靈洞”時,原以為孔子必定饑號不止;沒料想進洞之後,發現孔子正安靜地躺在雌虎懷中,甜蜜蜜地吸吮著乳汁,老虎正輕輕地舔吻著孔子幼體。非單虎養孔子,就連山澗雄鷹,也飛至山洞,為聖人服務。時值八月中秋,蚊蠅飛多。神鷹擔心蚊蠅叮咬孔子聖體,便站在孔子身旁,以羽翅為扇,把蚊蠅驅趕得一幹二淨。遊人去夫子洞瞻拜,可見洞周圍遍布光滑溫潤的石孵,據傳是當年的臥虎所致,而今日山間飛來飛去的雄鷹,雙翅圓展與人打扇一模一樣,可能與當年驅蚊蠅有關。

  夫子洞之東北,有一條萬木蔥蘢的深溝,名曰中和壑,寓意中庸和諧。溝畔,盛產硯石。這裏產的硯石,不需人工琢磨,皆天然生成。且品種繁多,千姿百態,成為尼山一大奇觀。千百年來,遊尼山者,莫不以幸運撿得硯石為榮。據說,尼山硯石雖多,非正直文人不可得。心懷叵測,勢利小人,為非作歹者,即便硯石在眼皮底下,天天在溝內探尋,亦無緣見之,獲之。尼山硯大者如盤,小者如碟,天然造就,早已成為文人墨客爭相得之的珍寶。

  從孔子到他的七十七代長孫,2500年來都居住在曲阜。孔子一生窮困潦倒,但子孫卻蒙蔭受惠良多。隨著孔子地位的日益顯赫,曆代帝王對孔子後裔也一再加封。孔府既是公爵之府,又是聖人之家,是“天下第一家”。皇帝輪流做,但聖人府隻此一家,可見孔府比皇帝的家還要尊貴。孔府內宅也有很多奇妙的地方。那裏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無不染上神秘的色彩。

  在中國,一個能完整保存900餘年的古老花園,大概隻有被譽為“天下第一家”的孔府了。孔府花園始建於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當時的孔子四十六代嫡孫孔宗願,封號由“文宣公”改為“衍聖公”,擴建孔府,同時修建花園。開始,規模甚小,後經曆代修葺,特別是明弘治年間的宰相李東陽,明正德及嘉靖年間的權臣嚴嵩,以及清乾隆皇帝等,前後三次大修,把個孔府花園打扮得煥然一新,儼然可同皇家禦花園媲美。

  孔府花園位於孔府九進大院的最後,占地50餘畝,假山、池水、竹林、石島、亭台、水榭、花塢、曲橋等一一俱全。花園假山位於園之東南,皆由各地奇石怪岩構成。依山勢而論,有遠山近水之分,高峰低巒之別,怪岩幽穀,盤回曲折,洞邃峰奇,若隱若現,羊腸小道,台階層砌,花木扶疏,從山下一直長到山頂。園林師別具匠心,為使假山噴珠撒玉,特別在山邊沿巧布太湖石,平時泉水滴滴,雨天瀑布飛掛,景色之美如同仙境。

  孔府花園的名花異卉堪稱獨具特色。那500餘歲的鐵樹,軀幹粗獷,葉肥莖碩,花開花落,依然生機勃發。生長400餘年的“王柏抱槐”,一株王幹,槐穿柏身而生,聲喧如虎豹、軀枝似虯龍。300餘載的臘梅,疏影橫斜,暗香浮動,百折老幹,幹條青枝,給人以錚錚鐵骨,不可壓摧之感。還有那200餘春秋之棗藤,盤根錯節,扶樹伸展,兩人合抱,冠若天棚。尤其是北國稀有的佛手,更為花園一絕。那奇特的手形果實,色澤金黃,其香之清冽,撫摸片刻,周身的香味三日猶存。

  至於花園的名貴之花,何止百種千種。孔府主人為一年四季都能觀賞盛開的鮮花,集天下名花於一園,四季常開,月月不敗。諸如一月的臘梅,二月的水仙,三月的迎春,四月的牡丹,五月的芍藥,六月的丁香,七月的百合,八月的鳳仙,九月的桂花,十月的芙蓉,十一月的金菊,十二月的升牙紅等,此起彼落,爭放異香。

  孔府的花園,可以說是由皇宮的銀子堆起來的。第一次大修是明弘治十六年,負責設計和監工的人是吏部尚書、太子太傅、華蓋殿大學士兼國史總裁李東陽。李東陽為何出那麽大氣力,苦心經營孔府花園呢?原來,李東陽有個女兒,是孔子六十二代嫡孫、衍聖公孔聞韶的一品夫人。這位長沙出生的大家閨秀,李東陽視若掌上明珠,不但模樣長得美,而且對遊山玩水觀月賞花亦極感興趣。有一天,李女聞得未來夫婿是當時的孔府小聖人,便告之乃父,雖然府邸、人品都稱心,倘若花園不如意,也不能嫁。李東陽當場言定,要為愛女修一花園,不出孔府,就能飽賞江南秀麗景色。於是一座集南北風光特色於一園的孔府花園,在他的督修下,大功告成。為此李東陽曾四次作詩刻碑,記此盛舉。

  孔府花園另一次較大規模的修建是在明嘉靖年間。那時,當朝的權奸嚴嵩,看到舉國上下,除皇宮外,權勢最大者,莫過於孔府了。為擴大自己的勢力和影響,他決定與孔府攀親,將其親孫女嫁給孔子六十四代嫡孫衍聖公孔尚賢為一品夫人。嚴氏女進府後,嚴嵩一則為顯示權大無邊,二則為其孫女生活悠閑,便調集全國名園林師,廣搜天下奇花異石,擴建重修孔府花園。後來,嚴嵩被彈劾治罪,其家產雖傾蕩一空,但他修建的孔府花園,卻絲毫無損。

  據說,嚴嵩自罷官後窮困潦倒,曾去孔府孫女家求援。無奈,朝廷有令,相助嚴嵩者皆從嚴懲處。衍聖公孔尚賢也擔心輿論的壓力,有意回避嚴嵩的求見。嚴嵩孫女便偷偷將嚴嵩藏在孔府花園內,一日三餐,靠她用餐時多留下的食物供應。府人不過問,外人誰還敢追究呢?嚴嵩落魄到如此地步,真可謂“多行不義必自斃”。據說這樣的日子過了沒多久,老賊就一命嗚呼了。

  清乾隆年間,孔府進行了第三次大規模重修擴建,主持者是乾隆皇帝。原來,乾隆也看中了孔府這塊萬世繁榮的聖地。因此,也與孔府攀結起親戚。乾隆將愛女嫁給孔子七十二代嫡孫孔憲培,作衍聖公的一品夫人。但乾隆是滿族,孔憲培是漢族。按封建法規,滿、漢不能通婚。群臣獻策的結果,是乾隆讓女兒改姓,認漢族中堂大夫於敏中為義父,以於氏之女嫁進孔府。

  孔府花園經過帝、王、將、相、公、侯、伯、爵曆代增修擴建,修築得山林清幽,洞窟古雅,花團似錦,池橋湧波,使人難分北國江南。但是,事情有時也奇怪,聰明人做起糊塗事來,真叫人哭笑不得,連聖人嫡親的後裔也不例外。

  清代末年,年屆花甲的孔子七十六代嫡孫、衍聖公孔令貽尚未得子,心中不免有些著急。後聽說家宅的風水中,有不吉利的地方,才妨礙了早生貴子,便請來“風水先生”診斷。此位風水先生裝模作樣地每日享用著山珍海味的“孔府宴”,花去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察看孔府前後。最後他對孔先生說:“你這個府邸是按八卦樣式建造的,七星樓上風水都不錯,隻是後花園的假山上,涼亭建造得太高,超過了七星樓,壓住了好風水,所以夫人不能生子。”

  孔令貽信以為真,急忙派人把花園山上那座金碧輝煌的古亭拆掉了。過了一些時日,夫人還是沒有懷孕的跡象。孔令貽又把風水先生找來,此人一到就說:“我早就知道公爺要找我,上回我忘了說,你這個聖人府,地上不能挖坑弄井的,最忌諱‘坑’、‘井’二字。‘坑害’、‘陷阱’都是大凶。花園裏那個養魚池,挖得太深了,破壞了府邸的風水。”衍聖公一聽,覺得有“道理”,趕快命人把個清水見底、碧水盈盈的養魚池給填上了。接連兩次,風水先生撈了兩大筆錢財,然後溜之大吉。可是夫人還是不生孩子。後來,孔先生愛上了丫鬟王寶翠,納為側夫人,接連為其生了二女十男,第三個是公子,這就是孔德成先生。

  據說,孔德成出生時,孔府人為盼其早早降生,把孔府千門萬窗統統打開了,連平日緊閉、隻在帝王祭孔時才能開啟的重光門,也毫無例外地打開了,並且掛上了弓箭,祈求“速到”、“飛快”。事情偏不順當,王夫人難產。有人提議,光打開孔府門窗還不行,“小公爺”是聖人之後,應該把孔子廟的大門也全部打開。結果還是遲遲未出生,怎麽辦?於是,一位智叟公提議,將“魯班高八丈”的大木牌,懸掛在孔府的最高建築——後堂樓上。那兒是孔令貽先生和王夫人的臥室。結果木牌一掛,小聖人孔德成竟出世了。你說奇怪不奇怪?

  孔廟孔林裏還珍藏著大量的石碑石雕,很多是一些頗具魅力的奇石。

  孔林內有一塊“含淚碑”,位於祭祀孔子的享殿後麵,距孔子墓數十米。這塊碑很奇怪,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七日前後,也就是大祭孔子的時間,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也不管是早晨或者中午,在石碑的表麵,總是濕漉漉地掛滿了一串串水珠,酷似一個極度傷心的人正在流淚。尤其在石碑中部豎刻“子貢手植楷”的碑文上,水珠最多;而“子貢”二字處,“淚流”又為最。人們都說那是孔子的忠實門徒子貢,為祭祀老師而暗暗涕泣呢!當然,這不過是人們的一種附會,但是令人費解的是,假如把碑上的水珠擦去,不消一會,串串水珠接著就又冒出來。再擦再冒,決不會擦幹,你說怪不怪?

  “含淚碑”為什麽會“哭”?留待科學家或研究“三孔”的專家們去考證吧!關於此碑的來曆,倒是感人至深的。據曆史記載,子貢是孔子十大優秀學生之一。在孔廟大成殿威武的孔子塑像旁邊,十二位配享的哲人,其中就有子貢。子貢又名端木賜,衛國人。當時,他雖然是富甲一方的巨商,但他敬仰孔子的道德、學問,棄商從學,拜孔子為師,很快成為孔門高徒。他有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曰:“學不厭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仁且智,夫子即聖矣。”由此觀之,子貢對孔子是極端崇拜的。

  孔子去世後,正在外地經商的子貢,聞訊悲痛欲絕。他迅速趕來奔喪,據說眼睛都哭腫了。喪事完畢,眾弟子輪流為孔子守墓三年,期滿而去,惟子貢守墓六載。孔子墓西的“子貢廬墓處”三間古屋,就是守墓的地點。其間,子貢將南方稀有珍木楷樹,移植孔子墓旁,寄托對老師的一腔真情。楷樹,木質堅而韌,樹幹挺而直,頂天立地,象征孔子為萬世師表,天下楷模。

  有一年夏天,楷樹突遭雷火,不幸死亡。清帝康熙得知此事,詔令重植楷樹一株,並立碑刻石紀念。說來也巧,石碑正好立在當年於貢揮淚植樹的原址。於是,“含淚碑”便成為孔林的一大奇景。

  “音響石”是孔廟石刻的另一奇觀。在大成殿的前簷下,距離龍柱不足兩米的地方,有一對扣之即響,音若金聲,質似玉振的石雕蓮花柱,非常引人注目。凡了解此石的遊客,都喜歡親自用手在上邊拍兩下,欣賞一番夫子廟內不同凡響的響石。

  為什麽大成殿周圍50多個石柱都敲不響,惟獨此兩柱一拍就響呢?據說公元1748年,乾隆皇帝赴曲阜祭孔,當他走到大成殿前的十根深浮雕蟠龍柱前時,被那舉世無雙的石雕藝術驚呆了。麵對飛舞翻騰的龍姿,栩栩如生的神態,玲瓏透雕的刀工,乾隆慨歎連故宮太和殿也望塵莫及。乾隆撫摸龍柱,良久不語。突然,他向後一轉,對著雕龍柱前的那兩個蓮花石柱用手一敲,自言自語地說:“至聖之道參天地,立人極,為萬世師表,於天地終無極。”意思是說,隻有孔子才有資格獨享雕龍柱這樣的殊榮。誰知,蓮花柱頂端經乾隆帝一拍,竟發出了清脆悅耳的金石之聲。有人說,這是龍指摸過的,當然非同一般;有人說,這是孔子感化的,所以響聲若琴。因為孔子是個天才的古琴家,他當年在杏壇教弟子彈琴(杏壇距大成殿隻有數十米),至今餘音猶存,不絕於耳。其實,這都是牽強附會。據說真正的原因,是石柱中間透孔,形似一個石質連通器,而且石質本身又是響石,故既能發響,又能回音,天然巧合也。隻是碰巧被乾隆帝發現罷了。

  除大成殿前的兩塊響石外,在孔子故宅處,還有兩塊石雕,能發金石絲竹之聲,這就是孔宅故井的兩根石欄。如果在其中的一根石欄上輕輕一拍,另一根便自然而然地引起共鳴。數百年來,瞻拜者幾乎把它拍得油光溜滑,此舉至今依然。

  據說這金石絲竹之聲與孔子的著述有關。原來,在孔宅故井的旁邊,有一座被稱為千金不換的磚基土牆,名曰“魯壁”,是當年孔子九代孫孔鮒珍藏孔子經典著作之處。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孔宅的這座夾皮牆,使《詩經》、《論語》、《禮記》、《尚書》、《易經》等孔子代表作得以幸免。因為這些古書是孔子寫在竹簡上的,用絲繩穿起來,所以,公元前154年,魯恭王劉餘擴建宮室,拆除孔子故宅,發現天上傳來絲竹之聲,世人才在牆內重新見到這批儒家經典文獻。如此看來,古人為了紀念“魯壁”的功勳,特以響石在旁建欄,以聞絲竹之聲,以是發思古之幽情也。

  看來,孔子的故裏曲阜,就像他的傳世經典一樣博大精深,充滿無盡的人文魅力。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