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八章 武林至尊金庸

  金庸,本名查良鏞,生於1924年,浙江海寧人。

  金庸出生在浙江一個很富裕的家庭裏,因為家學淵源,所以家中藏書很多。在大量的藏書中,有很多啟蒙詩詞,適合小孩子閱讀,所以從小金庸就很喜歡讀書,經常與圖書為伍,加上他聰明好學,記憶力強,長輩們都很喜歡他,常常指導他。平時大人們在一起,總是下棋,看書,做些風雅的事情。在這樣的環境裏金庸受中國文化熏陶很深,這對他日後寫作很有幫助。

  金庸八歲那年,在家裏的藏書裏,無意中看到一本武俠小說《荒江女俠》。小說寫的是方玉琴、嶽劍秋這對“琴劍二俠”的武俠生涯,首創了男女二俠闖蕩江湖的模式。金庸開始很不經意地翻了翻,但看了幾頁後,就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吸引住了。一連幾天都廢寢忘食,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不禁拍案叫絕“想不到世界上還有這麽好看的書!”

  從此金庸一發不可收拾,不但把家裏所藏的武俠小說都找來看了,還到處搜羅,一睹為快,深深迷上了武俠小說。他把當時流行的《江湖奇俠傳》、《偵探世界》、《近代俠義英雄傳》等書都看個遍,不幾年,他就看了幾十本武俠小說。他喜歡看的有綠林好漢反抗官府、劫富濟貧的小說《水滸傳》,包青天安良除暴的《三俠五義》、《小五義》、《彭公案》、《施公案》等等。

  每當捧起這些書,他都看得如癡如醉,也正是這段書緣,為他以後寫武俠小說積累了豐富的知識。

  1937年,13歲的查良鏞考入浙江省嘉興中學,上三年級時,出了自己的第一本書《給投考初中者》。是查良鏞和幾個同學把許多中學考題匯集,然後分析解答,並編輯好目錄以供查閱。這本書一出版就暢銷一時,查良鏞也得到了自尊心的滿足和經濟上的收益。

  17歲時,查良鏞做出了一件叛逆之事:寫一篇題為《阿麗漫遊記》的文章貼在學校牆報上,影射學校的訓導主任,差點遭到開除。1941年,因為戰爭,學校在餘杭、臨安一帶流浪,生活很艱苦。不過,這一段時期的生活也鍛煉了查良鏞的性格和勇氣,使他成熟了許多。

  查良鏞小時候的理想是當一名外交官。抗戰後期,他如願考進中央政治學校外交係。查良鏞看不慣一些國民黨職業學生在大學裏橫行霸道,整人打人,於是他就行俠仗義,打抱不平。誰知,這下惹了禍,校方勒令他退學。查良鏞隻好離開校園,浪跡江湖。

  1948年底,查良鏞從3000名應試者中殺出,考入了《大公報》,隨後被派往香港工作。查良鏞從此開始了自己的傳奇人生。

  1948年底,查良鏞被派往香港《大公報》工作。“身無分文走香江”的查良鏞從此就得靠自己的雙手打天下,而他與《大公報》幾十年的恩怨情仇也由此開始。

  新中國建立初期,為了國自己的外交官之夢,查良鏞毅然拋妻離職;北上京都再敲“外交官之門”。由於種種原因,查良鏞最後隻好垂頭喪氣地南回香港。查良鏞重回《大公報》,不久就調到《新晚報》當副刊編輯。梁羽生正好也在《新晚報》任職,兩人遂成朋友。他們一起下棋,一起寫棋話,時常海闊天空閑聊——而聊得最起勁的則是武俠小說。

  1953,梁羽生以《龍虎鬥京華》一書打響。

  1955年,查良鏞偶試身手,寫出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一舉成名。“金庸”作為一個“神話”由此誕生。

  50年代,查良鏞、梁羽生、百劍堂主同寫武俠小說,人稱“三劍客”。一日,他們突發奇想:在報上開設專欄《三劍樓隨筆》,三人合寫,以便給“新派武俠”留下一段曆史見證。

  金庸自《書劍恩仇錄》後,一發不可收。接著,《雪山飛狐》一出,石破天驚,全城爭讀。《射雕英雄傳》更被視為“天書”,新派武俠小說的宗師地位,由此奠定。那年,查良鏞34歲。

  35歲那年,查良鏞拿著他的八萬港幣,自立門戶,創立《明報》。

  很多人都認為不出一年半載,《明報》就會關門大吉;但查良鏞憑著他的一支如椽妙筆,憑著他的武俠小說《神雕俠侶》和《倚天屠龍記》等,撐起《明報》大業,使《明報》得以苦苦維持下去。

  1962年5月,10萬大陸居民波浪式地湧向彈丸之地的香港,形成一股浩浩蕩蕩的“逃亡潮”,香港處於一片混亂之中。“明報”傾力傾情報道、評論“逃亡潮”,聲名大噪,發行量倍增,苦苦支撐的局麵終於結束。

  1960年,台北市出動大批警察,在大大小小書店搜繳武俠小說,查良鏞的武俠小說自然在查禁之列,台灣當局指之為“毒素頗深”,是“統戰書本”。

  1965年底,查良鏞創辦了《明報月刊》。這本雜誌是由散居在世界各地、素不謀麵的學人通過書信來籌劃、創辦的,這在世界出版史上實屬罕見。“文革”期間,《明報》以及時、準確的中國報道,在香港報界獨領風騷,大放光芒。《明報》因而銷路突飛猛進,正式確立大報地位。

  1967年夏季,被稱為“香港式文化大革命”的“暴動”發生,查良鏞團支持港府被“左派”罵為“漢奸”、“走狗”、“豺狼鏞”。

  《明報周刊》開了香港娛樂周刊的先河,也為查良鏞帶來可觀的利潤。《明月》和《明周》這兩顆星星,輝映著《明報》這個月亮。

  查良鏞有兩支筆:一支是寫武俠小說的“世界第一俠筆”,另一支是寫社評的“香港第一健筆”。香港市民喜歡看他的社評,連國共兩黨政要、美國國務院也剪輯他的社評,作為資料加以研究參考。

  查良鏞寫武俠小說,最初是為了賺錢,而後是為了撐《明報》大業;到了60年代末期,則是試圖在武俠小說創作方麵進行一些新嚐試,並表達自己的政治取向和對現實社會的一些看法。於是,便有了政治寓言——《笑傲江湖》,以及社會問題小說——《鹿鼎記》。

  1972年,金庸掛印封筆,金盆洗手。封筆之後,查良鏞把近20年來所寫的武俠小說逐字逐句地修改。經過10年的修訂,一套15種共36冊《金庸武俠小說全集》終於出版完畢。

  從獲得諾貝爾獎的教授,到販夫走卒,從黃土高原到美利堅,各個階層各個地方,到處都有“金庸迷”。從來沒有一個作家的作品,能像查良鏞的武俠小說那樣廣受歡迎。有人甚至說他是武俠小說創作的“真命天子”!

  中國武俠小說百年發展的壯麗風景,由“十大宗師”的作品構成;而當中最為輝煌的當是查良鏞、古龍、梁羽生、三位大師的新派作品;而其中又以查良鏞的武俠小說為巔峰。

  這正是:“武林”至尊,唯數金庸;風行天下,誰與爭鋒?金庸的武俠小說與清末民初武俠小說的不同之處在於,作者將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深厚的東方文化內涵,灌注於神奇而浪漫的武俠故事之中,使之上升到文學藝術的高度。而且,作品中包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知識,從天文地理、曆史宗教、文學藝術、醫藥民俗到道德人倫無所不包。讀後在陶冶性情的同時,給人一種知識上的極大滿足。金庸的武俠小說,還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個性鮮明、膾炙人口的人物形象:蕭峰、段譽、陳家洛、張無忌、楊過、令狐衝、郭靖、小龍女、黃蓉、韋小寶等,這些形象如水墨人物,飄逸瀟酒,長袖當風,令人刻骨銘心,愛戀難舍。以上正是金庸作品經久不衰的奧秘所在。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