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扶植東晉的王導

  王導,字茂弘,光祿大夫王覽之孫。父親名王裁,官至鎮軍司馬。王導年幼時就有風度,有遠見。十四歲時,陳留縣名士張公見到他十分吃驚,對他的堂兄王敦說:“看這位少年的相貌心誌,是做將相的人才。”最初王導承襲祖上的爵位即丘子。不久司空劉寔引薦他做東閣祭酒,升秘書郎、太子舍人、尚書郎,他均未赴任。而後做了東海王司馬越的參軍事。

  當時晉元帝還是琅玡王,他與王導一向親密友善。王導看到天下已經大亂,便全力擁戴(琅琊王),暗自立下複興(晉室)的心誌。晉元帝對他也十分器重,誌趣相投如摯友,元帝在洛陽時,王導時常勸他到自己的封國去。及至元帝出鎮下邳,請王導做安東司馬,凡軍國大計,他都積極籌劃。元帝出鎮建康後,吳人並不依附,時過一個多月,仍沒有士人百姓前去拜望,王導為此深感憂慮。待王敦來朝見,王導對他說:“琅玡王仁德雖厚,但名望還輕。你在此早已聲名大振,應該設法匡濟時局。”三月上已節,元帝親自前去觀看修禊儀式,一路乘坐肩輿,威儀齊備。王敦、王導以及眾名臣驍將也都騎馬扈行。吳人紀瞻,顧榮都是江南一帶名望極高的人,他們私下前去觀望,看到這種場麵,都十分吃驚,於是相繼在路旁迎拜。王導因此又獻計說:“古代凡是能夠稱王天下的,沒有不禮賢遺老先賢,存問風俗,虛心坦誠,以便招攬天下俊傑。更何況現在天下大亂,九州分裂,我們立國的大業尚在初創,當務之急在於取得民心呢。顧榮、賀循二位是當地名門之首,不如將他們吸引過來以便廣收人心。他們二位一來,其他人便沒有不來的了。”元帝遂派王導親自登門拜請賀循、顧榮,他們兩人也就應命前去朝見元帝,吳地受其影響,民心歸附。從此之後,各地相繼尊奉元帝,開始有了君王與臣子的禮數。

  王導像不久洛陽陷落,中原一帶十之六七的士人和婦女逃避戰亂遷到江南,王導勸元帝招攬其中的賢人君子,同他們共圖大業。其時荊州、揚州一帶社會安定,人丁興旺。王導為政力求清靜無為,時常規勸元帝克製一己私欲,勵行節儉,匡正君主以使國家安定。由此更為元帝倚重,君臣之間也日見親密,朝野上下眾望所歸,尊他為“仲父”。元帝曾緩緩地對王導說:“你就是我的蕭何。”王導答道:“昔日秦政無道,百姓憤而反叛,豪門奸宄欺淩百姓,暴虐無道,人心盼望漢的德政,革命反正便容易成功。自曹魏至太康,公卿士族,競相攀比侈奢豪華,政務教化衰頹,法度無人遵守,眾公卿士族皆苟且偷安,於是奸猾之徒乘隙而起,使至道有所虧損。然而否極泰來,是天道常理。大王正在建立命世勳業,要一統天下,管仲、樂毅因此而存在,這哪裏是我這小小國臣所能比擬的呢!希望大王從長遠計,廣擇良能。顧榮、賀循、紀贍、周玘都是南方俊傑,希望能給他們充分的優崇和禮遇,若如此便會天下安定了。”元帝采納了他的意見。

  永嘉末年,(王導)升丹陽太守,加輔國將軍。王導上奏道:“昔日魏武帝是執政至善的君主,荀文若是功臣之首,但(魏武帝)對他也隻是封了一個亭侯而已。倉舒是最得寵的愛子,對他也隻是贈了一個別部司馬。以此推究其他一切,還不該慎重嗎?如今隻要做了一郡之長,不論賢能愚鈍,不問豪貴低賤,一律加封重號,恩賜鼓蓋,他人也競相比附。偶或有得不到封賞的,便以為是恥辱。致官吏中魚龍混雜,朝廷威望衰微敗壞。我徒負重任,不能填山淘海、疏導亂源,隻是屍位素餐,紊亂法規。現謹將鼓蓋等加賞之物奉還。願自此從我開始,或能使雅俗有別,眾望不致迷亂。”元帝下令稱:“王導德行高尚,功勳崇厚,深為我所倚重,理應以殊禮表彰。但他反而檢點自己,淡泊心誌,更思竭盡忠誠,以身率眾。應當順應他的雅誌,給他拓開壅塞的機會。”拜王導為寧遠將軍,不久加振威將軍。湣帝即位,召王導為吏部郎,為王導所辭。

  晉國建立後,以王導為丞相軍谘祭酒。桓彝剛過江時,看到朝廷微弱,對周說:“我因中原多難,才來到這裏求生存,現在這裏如此勢單力薄,拿什麽來扶危濟難呢!”於是憂慮、疑懼,悶悶不樂。後來去見王導,兩人暢談時局國事,回來後對周說:“剛才見到管夷吾,我不再擔憂了。”由北方渡江而來的士人,一遇閑暇,常相約出門到新亭聚會宴飲。周居中而坐,歎道:“風景依舊,抬眼望去,江河已自不同。”在坐的人都相視垂淚。隻有王導十分不悅,正顏說道:“我們應當同心同德為王室效力,以便早日克複中原,何至於如做楚囚般相對流淚呢!”眾人於是收淚認錯。不久王導官拜右將軍、揚州刺史,監江南諸軍事,升驃騎將軍,加散騎常侍、都督中外諸軍事、領中書監、尚書事、假節,仍任揚州刺史。王導因王敦統禦六州,堅辭中外都督,後又因事除去假節。

  其時戰事不斷,學校未建,王導為此上書陳說:

  “風化的根本在於正人倫,人倫要正在於設學校。學校設立,就可做到五教分明,德禮遍通、倫常有序,人人有羞恥之心,且能自我約束。父子、兄弟、夫婦、長幼這些人倫關係和順有序,君臣的名份就固定了,這就是《易經》所說‘治家使之端正有序,則天下安定’。所以聖明的君主對臣民都是啟蒙時養正,年幼時教化,使之深入肌骨,習以成性,不知不覺便能做到近善遠惡,等到已形成良好的舉止和高尚的道德,再量才授官。既便是君主的子嗣,也與貴族之子無異,要使他先通曉義理,然後才使他顯貴。大凡擇取人才,任用士子,都要先根據學問。所以《周禮》記載說,卿大夫向周王進獻賢能之書,周王行拜禮而後受納,就是以此表示尊崇義理,敬重士人。人們明白了士人所以尊貴是因為天下存在義理,便可退而修養身心乃至治理家庭,家庭正然後治理鄉俗,學於鄉然後才能登朝,如此循環往複,人人各善其身,就會使敦樸之風大張,浮華虛偽之氣日消,這就是教化的作用。以這樣的人事國君,他會忠心不二;治理下民,他會以仁德為懷。這就是孟軻所說‘沒有仁人會遺棄自己的父母,義士會怠慢自己的君主的。’

  自從近來皇室衰微,聽不到朝廷上樂頌之聲至今已二十餘年。《左傳》說‘三年不舉行禮儀,禮儀必定損毀,三年不奏樂,樂必定崩壞’,更何況已過了這樣久的時間。前人忘掉了拱手相讓的禮儀,後輩晚生也隻聽到過鳴金擊鼓。日日操動幹戈,祭祀之禮不行,這樣離先王之道越來越遠,侈華虛偽的習氣於是滋生漫延,這可不能說是正本清源。殿下以命世才略,逢陽九機運,興禮樂,舉征伐,促成晉室中興。實在應該整理古籍,倡導學術,以訓導後生,讓文王武王之道在失落後複興,祭祀的儀典自幽冥中昭著。如今戎虜氣焰囂張,國恥未雪,忠臣義士為此痛心疾首。若禮儀穩固下來,諄樸之風漸次昭彰,那麽就會使教化深入人心,德政廣布天下。使帝王典章缺佚而後複補,皇朝綱紀鬆弛而後更張,使獸性者洗心革麵,貪險者收斂行跡,並以揖讓之禮使四夷臣服,以政令從容使天下歸順。隻要合乎治道,做到這些還會困難嗎!昔日有虞氏舞動幹戚而使三苗歸化,魯僖公創設泮宮而令淮夷臣服。齊桓公、晉文公稱霸天下都是先教化而後征伐。如今若遵從前典,興複道德教化,選朝中子弟送入學校,取明達博學、優賢通禮之士做老師,使教化成而風俗定,便沒有比這更好的了。”

  元帝十分讚同,采納了他的意見。

  及至元帝登基,百官陪位,命王導到禦床與元帝同坐。王導堅決不肯受命,再三推辭,說:“若太陽降至同萬物一樣,蒼生靠什麽來照耀呢?”元帝於是不再堅持。王導晉升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因討伐華軼有功,封武岡侯。進位為侍中、司空、假節、錄尚書,領中書監。其時太山太守徐龕謀反,元帝想選派一員能夠鎮撫河南的將領,王導舉薦太子左衛率羊鑒。不久羊鑒戰敗抵罪。王導上疏道:“徐龕反叛,早當受誅,我提議征討,推舉羊鑒赴命。羊鑒愚昧軟弱,致使大軍傾覆,被朝廷處以極刑。賴聖恩廣施天地,將其性命保全。而我身負重任,總領機要,三軍戰敗,我也責無旁貸。我請求貶黜,以整肅朝綱。”元帝下詔不準。不久王導代賀循領太子太傅。當時晉室中興草創,尚未設置史官,王導首倡設立,於是典籍大致完備。孝懷太子為胡人所害,要下葬時,有司奏請天子下葬舉哀三日,群臣下葬哭悼一次即可。王導以為皇太子地位僅在天子之下,普天有情,因此也應行三朝舉哀之儀。元帝聽從。劉隗當權後,王導逐漸被元帝疏遠,他遇事誠心推讓,與劉隗分擔政務,自甘淡泊。有識之士都稱道他善處榮辱進退之境。

  王敦舉兵叛亂,劉隗勸元帝盡殺王姓族人,朝野人士都為此擔心。王導率領王氏族人弟子二十餘人,每日清晨赴朝廷待罪。元帝念王導一向忠誠有節操,特送還朝服,並召見他。王導跪下叩頭謝道:“逆臣賊子哪朝沒有?不料今天竟出我們王姓家族!”元帝赤足扶起他說:“茂弘,我正要任你出鎮方麵,你說的這是什麽話呢?”下詔說:“王導大義滅親,可以把我做安東將軍時的節鉞授他。”王敦得誌後,加王導守尚書令。當年西都洛陽覆沒,天下企盼早立君主,群臣及四方人士都勸元帝登基。當時王氏勢力強盛,有專治天下之心,王敦憚懼元帝賢明,想更立他人為帝,王導堅持抗爭才製止。及至這次事變,王敦對王導說:“不依我的主張,幾乎導致王氏全族覆滅。”但是王導依然堅持正義,王敦無法令他改變。

  自漢魏以來,贈賜諡號大多依據死者爵位,這樣既使生前地位顯赫、德高望重,但若沒有封爵,死後也照例不能加贈諡號。王導為此上疏稱:“武官有封爵必定有諡號,而卿校、常伯沒有封爵便得不到諡號,這樣實在有失製度的本意。”他的意見被采納。從此公卿沒有封爵也能得到諡號,正是依從了王導的建議。

  當初,元帝偏愛琅玡王司馬裒,有意廢黜嫡子皇儲,征詢王導意見,王導回答:“立太子理當立嫡長子,況且司馬紹又很賢能,不應改立他人。”元帝仍猶豫不決,王導日夜勸諫,太子地位終於穩定。

  明帝即位,王導受遺詔輔佐朝政,解除揚州刺史,升為司徒,完全依照陳群在曹魏輔政的舊例。王敦再次舉兵進攻。當時王敦已病,王導率族中子弟為他發喪,眾人聽說王敦已死,鬥誌高昂。明帝出征討伐王敦,授予王導節杖,都督諸軍,領揚州刺史。平定王敦之亂後,王導進封為始興郡公,給采邑三千戶,賜絹九千匹,晉升為太保,仍兼司徒,並給以“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讚拜不名”的禮遇。王導再三辭讓。明帝死,王導又與庾亮等人共同接受遺詔,輔佐幼主成帝。加給王導羽蓋、鼓吹樂隊,並班劍二卜人。石勒進犯阜陵,成帝下詔加王導大司馬、假黃鉞,出征討伐石勒。大軍駐於江寧,成帝親自在郊外設宴為之餞行。不久來敵敗退,王導卸去大司馬。

  庾亮要征召蘇峻,征求王導意見,王導回答:“蘇峻性情多疑陰險,一定不會奉詔,而且山澤之中,暗藏險情。最好包容他。”王導力爭無效。於是庾亮召蘇俊。不久亂起,六軍戰敗。王導入皇宮侍奉成帝。蘇峻因他德高望重,不敢加害,仍讓他任原官,位在自己之上。蘇峻又逼迫成帝去石頭城,王導與之爭辨無效。蘇峻每日到成帝麵前肆意謾罵,王導深恐有不測之禍。這時路永、匡術、賈寧等人都遊說蘇峻,讓他殺掉王導,盡誅大臣,在朝中重新培植心腹黨羽。蘇峻因敬畏王導而沒有采納,路永等人因此又對蘇峻懷有貳心。王導派參軍袁耽暗誘路永等人,計劃讓他奉護成帝逃到義軍中去,因蘇峻防範嚴密未能成功,王導於是帶著兩個兒子跟隨路永一起逃到白石。

  平定蘇峻叛亂後,宗廟宮室悉數化為灰燼。溫嶠倡言遷都豫章,:三吳富豪請求遷都會稽,兩派意見紛爭不巳,無所適從。王導提出:“建康是古代的金陵,皇帝的故裏,且孫仲謀、劉玄德都曾說這裏是王者的居所。占時的帝王都不依地方的豐儉麗遷侈國都,如果能夠弘揚衛文公衣大帛之冠勵精圖治的精神,那麽遷都於何處都無不可。若百姓盡廢其業,那麽既便身處樂土也是枉然。而且北方敵寇遊魂一直伺機尋隙,我們一旦示弱,遷都於蠻越之地,貪圖地望殷實,恐怕並非良策。當今尤其應該鎮靜處之,如此一來,民心自會安定。”於是溫嶠等人的意見均未被采納。

  王導善於理財,日常用度雖不見寬裕,但每一年度總有節餘。當時府庫空竭,隻有數千端綀,賣不出去,國用匱乏,王導為此憂慮,便和朝官顯貴們一起做綀布單衣。士人們見到後爭相仿效穿著。綀價因此大漲,王導命主管官員出售庫藏綀,每端價格賣到一金。時人對他敬佩就是到了如此程度。

  成帝六年冬,行冬祀,成帝下詔讓王導主持祭祀,稱“無須下拜”。王導竭力推辭不敢承受。當初成帝年幼時,每見王導都要下拜;成帝寫詔書給王導,則加“惶恐言”,中書作詔書,則說“敬問”,於是這種做法成為定製。以後每到元正大典,王導入朝,成帝仍舊因他來而起立表示尊敬。

  時逢大旱,王導上疏請求遜位。成帝下詔回答:“聖王治世,所行均合於至道,舉措無不周詳妥貼,所以能夠人倫有序,萬物各有所適。朕受祖宗重托,位在王公百官之上,仰不能得玄風熏染,俯不能協合宇宙,上天久旱,百姓皆怨,國運不佳,責任在我一人。公通曉道義且明哲,深謀遠略,功勳感通四海,輔佐我晉室三朝。國運所以不衰,實在是仲山甫補救的功勞。公十分推崇謙退之風,引咎而能讓,但是元首的過失怎麽能推委給宰輔呢?這樣隻能增加元首的過責。公總理萬機,不可以一日不在,因此應當放棄‘謙遜’這種眼前的操守,而服從經略邦國的長遠大計。門下速派侍中以下官員前去敦促曉諭。”王導仍極力推讓,詔書屢下,迫使他從命,而後他才複職。

  王導儉樸寡欲,倉無存糧,衣無餘帛。成帝得知,賞給布萬匹,做為私人費用。王導病重,不能上朝,成帝親自到他的府邸縱酒作樂,而後令他可以乘輿車赴朝,對他敬重到如此程度。

  石季龍的騎兵一路劫掠至曆陽,王導請求出征討伐。加授大司馬、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設立左右長史、司馬,給布萬匹。不久石季龍兵退,王導卸去大司馬,轉任中外大都督,進位太傅,又拜丞相,依照漢朝製度,免去司徒,把它並入丞相。冊文寫道:“朕久處多難之世,以後登上帝位,尚經不起太多磨難,禍亂已從旁興起,公文才通貫九功,武略囊括七德,外可平定四海,內可修齊八政,天地因此太平,人神因此和洽。功業與伊尹相匹,道德與姬旦同高。敬憶唐堯虞舜,拔擢賢能,告誡百官,治理眾務。朕想憑借妙策,廣籍深謀,惟有仿照古製,立你為上公,永做我晉室宰輔。去履行職守,敬施法理,以佐助天工,不亦甚好!請公謹慎為之。”

  這一年王導妻曹氏去世,贈金章紫綬。早年,曹氏性好妒嫉,王導對她十分憚懼,私下在別處營造府邸,安置群妾。曹氏得知,要去那裏,王導惟恐群妾蒙受羞辱,急忙命人駕車趕去,仍恐遲到,便用手中的麈尾柄驅牛快進。司徒蔡謨聽說後,開玩笑對王導說:“朝廷要賜你九錫。”王導沒有覺察,隻是謙虛推讓。蔡謨說:“沒聽說有其他東西,隻有短轅牛車,長柄麈尾。”王導大怒,對人道:“當年我與群賢同遊洛中時,還沒聽說有蔡克的兒子呢!”

  其時庾亮因聲望太重,地位逼人而被派出鎮於外。南蠻校尉陶稱挑唆庾亮舉兵向內,有人勸王導暗中防備,王導回答:“我和元規休戚與共,那些無稽之談,最好不要出自明智人之口。既便如你所言,元規真要攻來,我辭官回家就是,又有什麽可怕的!”又給陶稱寫信,告訴他庾亮是皇帝的大舅,他理應善待。這樣一來,讒言離間之詞就自然平息了。當時庚亮雖領兵在外,但仍執掌朝廷權柄,他鎮守上遊,手握重兵,歸附者甚眾。王導內心不平,曾在西風卷起塵土時,舉扇遮蔽,並緩緩說道:“元規的塵土把人弄髒了。”

  自漢魏以來,群臣不祭拜帝陵。王導因被元帝眷接,同於布衣之交,而不止是君臣關係,所以每遇升遷,都要到元帝陵寢祭拜,不勝哀痛。從此下詔命百官祭帝陵,就是從王導開始的。

  鹹康五年,王導去世,時年64歲。成帝在朝堂哀悼三日,派大鴻臚持符節督辦喪事,並依照漢朝博陸侯和安平獻王的規格,賜給喪儀所用車馬衣衾。下葬時,又賜九遊喪車,黃屋大纛、前後羽蓋鼓吹樂隊、及武賁班劍百人。中興名臣中沒有人能與他相匹敵。冊書寫道:“高位應酬勞美德之人,厚爵宜答謝功勳卓著者,及至蓋棺論功,沒有比賜贈諡號更好的了,流芳百世,在此一舉。公超逸達觀,淡泊虛靜,思慮深遠。平易恬淡以約束心誌,體恤仁愛而廣布惠澤,優遊於俗務之外,則美名傳揚於中原,適時隱居山林,則獨自暗籌機遇。往昔中宗、肅宗開創中興大業,以至誠延攬群賢而奠基於江南,拱手治理而天下歸心、眾務興旺。所以能威風振揚而寇虐洗心革麵,教化興作而惡人改邪歸正。陰陽調合,倫常有序,遼、隴承受風習,南邊如影相依,成就盛世之功,複興宣帝、武帝業績,不失前代典章文物,公皆有籌劃之功。公背負顧命重托,保朕幼童,遭逢艱危而化險為夷,拯救淪落而以道行相濟,扶持顛傾而以仁慈廣助,輔佐我三朝晉室而深妙的道行傳之益遠。朕正要仰賴神機妙策,以睦天下,豈料蒼天不加體恤,令公溘然而逝,朕為此痛心疾首。殷商喪失伊尹,周朝喪失周公召公又怎能與此哀痛相比!現派遣使持節、謁者仆射任瞻前去賜公諡號稱‘文獻’,以太牢祭祀。公若在天有靈,就請受此殊榮!”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