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少數民族的內遷

  東漢末年至十六國時期少數民族大規模內遷,內遷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鮮卑、烏桓、羯族、羌族、氐族、賨人。

  匈奴是生活在大漠草原上的一支遊牧民族。秦漢之際冒頓為匈奴單於,相繼征服了東至遼水、西達西域,北抵貝爾加湖、南鄰長城的廣大地區。東漢建武二十二年(46年),蒙古草原發生大旱災,赤地千裏,匈奴分裂為兩支,一支為北匈奴,向西方遷移,一支為南匈奴依附東漢,居於五原郡(今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境內),後來又逐漸南移,集中到並州北部的汾河流域。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打敗袁紹的外甥、並州刺史高於,取得並州後,命梁習為別部司馬領並州刺史。梁習到並州後,采取恩威並濟、軟硬兼施的辦法使匈奴“單於恭順,名王稽顙、部曲服事供職,同於編戶”,匈奴歸附了曹操。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匈奴呼廚泉單於入朝,曾操將其留於鄴城,遣右賢王去卑歸離石監國,將匈奴分為五部,各立匈奴貴族為帥,選漢人為司馬監督之,其左部統萬餘落居於茲氏(今山西汾陽),右部統六千餘落居於祁(今山西祁縣),南部統三千餘落居於蒲子(今山西隰縣),北部統四千餘落居於新興(今山四忻縣),中部統六千餘落居於大陵(今山西文水縣)。

  西晉武帝即位初,塞外匈奴大水、塞泥、黑難等二萬餘落歸化。晉太康五年(284年),匈奴太阿厚率其部落29300人歸附,太康七年(286年),又有匈奴胡都大博及萎莎胡等各率種類大小凡十萬餘口降附。次年,又有匈奴都督大豆得一育鞠率種落大小11500口、牛22000頭、羊105000口歸附。

  魏晉以來內附的匈奴有屠各、鮮支、寇頭、赤勒等十九種。匈奴在魏晉時期的分布地區,北起塞外,以及朔方(郡治在今內蒙古杭錦旗北)、五原(郡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雲中(郡名,治所在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定襄(郡名在今山西右玉縣南)、雁門(在今山西代縣西)諸邊地,南至平陽(郡名,治所在今山西臨汾市)、西河(郡名,在今山西離石縣)、上黨(郡名,在今山西長子縣)、樂平(郡名,在今山西昔陽縣西南)等廣大地區。

  烏桓是居住在今大興安嶺以東地區的一支少數民族,屬東胡一支。西漢時南下至西喇木倫河及其以北地帶。漢元狩四年(前119年),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擊敗匈奴後,烏桓被西漢政府徙於上穀(今河北懷來縣南)、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西南)、右北平(今遼寧淩源縣西南)、遼東(今遼寧遼陽市北)、遼西(今遼寧義縣西)五郡塞外,為漢偵察匈奴動靜。建武二十五年(49年),烏桓內徙到緣邊諸郡塞內。到東漢靈帝初(168-189年),烏桓大致分為四部,上穀所部九千餘落,由難樓統治;遼西所部五千餘落,由丘力居統治;遼東所部一千餘落,歸蘇仆延統治;右北平八百餘落,由烏延統治,皆自稱王。

  初平元年(190年),烏桓蹋頓總攝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郡烏桓,成為部落結合體的軍事領袖。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自征蹋頓於柳城(今遼寧朝陽縣南),臨陣斬殺蹋頓。此後,三郡烏桓主要分布於幽、並境內,不斷融化於漢族。留在塞外的烏桓則逐漸同化於鮮卑,北魏以後也漸漸同漢族融合。

  鮮卑祖居大興安嶺北部的鮮卑山。“鮮卑自為冒頓所破,遠竄遼東塞外,不與餘國爭衡,未有名通於漢,而猶自與烏丸相接”。到漢武帝時內徒烏桓,鮮卑遂西移,填充了烏桓原住地西喇木倫河流域,但這時鮮卑同西漢政府仍無政治上的聯係。到了東漢時,鮮卑開始同漢政府發生關係。建武二十五年(49年),烏桓內遷到緣邊諸郡,鮮卑勢力也逐漸南遷近塞,與東漢政府“始通驛使”。到建武三十年(54年),鮮卑大人仇賁率種人詣朝貢,東漢封仇賁為王,以後鮮卑迅速向蒙古西部、中部地區發展。這時,鮮卑族屬內涵上出了很大的混雜,其中拓跋鮮卑部由潔汾率領經過“九難八阻”,由呼倫池周圍遷至匈奴冒頓發跡的陰山一帶,同時被漢軍打敗的北匈奴繼續留在陰山一帶與鮮卑雜處,自號鮮卑。

  到東漢桓帝時,鮮卑各部推檀石槐為軍事首領,組成檀石槐軍事結合體,檀石槐建庭於彈汗山(今河北尚義縣大青山)歠仇水(今東洋河)上,有控弦之士十萬,“南鈔漢邊,北拒丁零,東卻夫餘,西擊烏孫,東西萬二千裏,網羅山川水澤鹽池基廣”。檀石槐死後。鮮卑軍事結合體瓦解,形成三股比較強大的勢力,一股為步度根,分布在並州的太原和雁門等郡,歸附曹魏,二為軻比能,分布在代郡、上穀等地,對曹魏時叛時附,三為東部鮮卑素利、彌加、厥機等,分布在遼西、右北平、漁陽塞外。三股力量中,軻比能最強。軻比能擁有“控弦十萬餘騎”,控製地區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縣東北)、五原(今內蒙古五原縣)以東至於遼水,成為塞上的一支強大的勢力。軻比能以後,鮮卑人又有了新的組合,並繼續向中原地區推進。其中鮮卑慕容氏、宇文氏及鮮卑段氏向遼水流域推進。拓跋氏由西逐漸向中部轉移,以後又從內蒙古地區向山西、河北地區推進,拓跋氏的支族禿發氏居河西走廊,與隴西鮮卑乞伏氏向西北部推進,慕容氏的另一支族吐穀渾居於青海草原。十六國時,慕容氏建前燕、西燕、後燕、南燕。鮮卑化的漢人馮氏建北燕,禿發氏建南涼,乞伏氏建西秦,吐穀渾建河南國,拓跋部建代國。

  羯族,是隨匈奴人塞的少數族,羯人高鼻、深日、多須,崇信火襖教,可能是匈奴控製的西域人,故稱“匈奴別部”,入塞後,居於上黨武鄉(今山西長治北),後分布於太行山一帶。

  西羌居於青海草原,其種類很多,有研種、燒當、先零、白馬等。西漢宣帝和元帝時,西羌進攻甘肅一帶,為漢軍擊敗。東漢時馬援破先零羌,徙其羌人於天水、隴西、扶風三郡。內徙羌人與西漢政府交往密切,其社會結構和民族特征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所以一般將這部分羌人稱為東羌。東漢從建武十年(34年)到延熹八年(165年)一百多年內,羌族大規模的內徙有二十九次。羌族內徙大體有三種情況,一種是西羌豪酋主動請求內屬;第二種是西羌豪酋進犯內地,西羌人在戰爭中被俘或投降,自東漢安帝以來羌人對東漢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戰爭;第三種是漢軍出塞進攻羌人,降俘入塞,羌人的內徙一直持續到西晉。到西晉時期,內徙羌人主要分布在今陝西南部、西南部以及甘肅境內,十六國時羌族姚氏聚集族人在關中建立後秦國。

  氐族,原分布在西起隴西、東至略陽、南達岷山以北的地區,漢武帝時開益州,置武都郡(郡治武都,今甘肅成縣西),這時氐人開始成為漢王朝的編戶齊民。元封三年(前108年),發生了氐人反叛事件,漢武帝出兵平定了叛亂,並將氐人強徙至酒泉郡。東漢末年,仇池(山名。在今甘肅西和縣西南)楊氐和興國氐王阿貴為氐族最強大的部落,楊氐酋長楊千萬,轄地百頃,稱百頃氐王,同興國阿貴各有部落萬餘。楊千萬同阿貴與隴西馬超聯合對抗曹魏政權。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令夏侯淵出兵征討,阿貴被攻滅,楊千萬逃入蜀地。曹魏將被征服的氐人徙於扶風一帶。以後曹魏又先後兩次進攻氐人。後來,曹操又徙氐人五萬餘落於扶風、天水,魏黃初元年(220年),武都氐楊什率部眾內附,居漢陽郡。正始元年(240年),郭淮徙氐人三千餘落於關中。十六國時期,氐族部落酋長苻氐建前秦國。苻堅失敗後,又有略陽氐呂光建後涼國。

  賨人,亦稱巴人,主要居於四川嘉陵江上遊,巴人常執板楯作戰,因此也稱板楯七姓。秦漢以來,巴人已分列郡縣。東漢末年,益州牧劉璋發漢昌(今四川巴中縣)賨民為兵,以抗拒張魯。曹操破張魯後,張魯逃走巴中,依附板楯七姓。以後張魯投降曹操。賨人夷王樸胡、賨邑侯杜濫等賨民降附曹操,曹操以樸胡為巴中太守、杜濩為巴西太守,任約為巴郡太守。後樸胡為劉備部將黃權所敗,曹操又徙賨民於漢中,以後曹操準備撤離漢中,又把漢中的賨民全部遷移到略陽、天水一帶。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