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二節 《忽必烈汗》殘篇裏的奇幻中國

  柯勒律治(1772-1834)的殘詩《忽必烈汗》以其奔放不羈的想象力和香馥濃鬱的異國情調,為後人交口稱讚,被《大不列顛百科全書》譽為“英國文學中最偉大的詩作”。

  柯勒律治有著異乎尋常的想象力,又生活在浪漫主義文學運動如火如荼的時期,寫出《忽必烈汗》這樣充滿奇幻色彩的詩章就不足為奇。柯勒律治非常推崇想象力,認為對一位詩人來說,沒有比它更重要的了。想象力之於詩,正如血液之於生命,它能夠彌合,能夠創造,使詩句獲得永久的生命力。在他的文藝論著《文學傳記》(Biographia Literaria,1817)中,關於想象力這種“綜合的神奇力量”,有這樣一段闡述:“最理想的完美詩人能使人的全部靈魂活躍起來,使各種才能互相製約,然又發揮其各自的價值與作用。他到處散發一種和諧一致的情調和精神,促使各物混合並進而溶化為一,所依靠的則是一種善於綜合的神奇力量。這就是為我們專門稱為想象的力量。這力量……能使相反的、不協調的品質平衡與協調起來……詩的天才以良知為軀體,幻想為外衣,運動為生命,想象力為靈魂--而這個靈魂到處可見,深入事物,並將一切合為優美而機智的整體。”《忽必烈汗》就是這種“綜合的神奇力量”的結晶,而讀者對其進行解讀時,也要靠一種“綜合的神奇力量”。

  《忽必烈汗》是柯勒律治吸食鴉片後的一個離奇夢境,一個超自然的圖景。柯勒律治曾備受風濕病的折磨,後來找到一種神奇的止痛藥,這就是鴉片。雖然鴉片帶給他的痛苦往往多於歡樂,但卻能暫時緩解他的病痛,有時還能使他進入如癡如醉的夢境。關於這首詩的產生柯勒律治有一個題解,說是1797年的夏天,他因病幽居在英國鄉間的農舍裏。一天,他因感覺不適服用了鴉片,坐在椅中閱讀帕切斯的遊記(Purchas His Pilgrimage,1613)。帕切斯是英國地理學家,曾搜集、編譯過歐洲各國旅行家的東方遊記,成為後世不少文學家創作的題材來源。柯勒律治自敘讀罷關於“忽必烈汗敕命在此處營造豪華宮殿,並開辟禦苑,將方圓三十裏沃土俱囊括在四周牆垣之內”一段後,藥力攻心,酣然入睡,沉睡了三個多小時,夢中賦詩二三百行,醒來時還依稀記得全詩,於是急忙奮筆追憶。剛寫下四五十行,忽然一個生意人來訪,客人一個小時離去後他再次提筆追憶時,夢中所賦的其餘詩句卻飄然已逝,柯勒律治幾次試圖補續,無奈總不滿意,隻好就此戛然而止。

  《忽必烈汗》全詩共五十四行,分三節,雖是殘篇,卻美妙無比。下麵我們結合具體詩句,看看柯勒律治是如何馳騁想象力和渲染異國情調的。

  柯勒律治在開篇就給我們打開了一片迷人的景色:

  忽必烈汗降旨在上都

  建造壯觀的行樂宮闕:

  艾弗聖河穿越此間的

  幽深岩洞,向冥冥滄海

  奔瀉而去。

  宮闕圍以城垣,上設望樓,

  三十裏沃野盡收眼底:

  禦苑中溪流蜿蜒,碧波粼粼,

  四處林木飄香,花團錦簇;

  叢林如此處的丘陵般古老,

  透過濃蔭,灑下斑駁的陽光。

  (吳持哲譯,下同)

  綠樹掩映的小山,蘭露香澤的花園,蜿蜒流淌的溪水,陽光明媚的綠地,四周環繞著高牆和塔樓,一條聖河喧囂流過,穿越山洞,一直奔向大海。這樣的一座宮闕,動靜相映,明暗交織,襯托出忽必烈汗至高無上的榮耀和威嚴。詩人用了“降旨”(decree)、“壯觀”(stately)、“神聖”(sacred)等詞語來渲染帝王的高貴,用“幽深”(measurelesstoman)、周圍的“城垣和望樓”(wallsandtower)來描繪皇家的氣派,一連串的視覺意象“禦苑”(garden)、“丘陵”(hills)、“溪流”(rills)、“叢林”(forests)和嗅覺意象“林木飄香”(incense-bearingtree)等詞匯,生動地描摹出皇家宮院的風貌,給人以強烈的真實感。

  浪漫主義詩歌的一個重要特征在於托物詠誌,用含義朦朧的事物寄托思想感情,《忽必烈汗》亦複如此。蒙古大汗要把宮殿建造在一片沃野上,這裏的一切都顯露出勃勃生機:古木參天的樹林,陽光明媚的綠地,明麗澄瑩的花園,鮮花盛開、芳香四溢的奇花異木,還有象征著女性的城垣和望樓。詩人的想象力將各種物象齧合成一體,一種濃鬱的生命氛圍跳入眼簾,並且在這一生命圖景中,還因艾弗(Alph)聖河帶給人一段浪漫淒婉的愛情故事。在古希臘神話中,河神艾弗厄斯(Alphues)愛上了山林中的仙女阿瑞托薩,阿瑞托薩驚恐萬分,逃至西西裏附近的一個小島,在月神的幫助下變成了一眼噴泉,癡情的艾弗厄斯便化作一條聖河與噴泉匯合。多麽癡情的戀人!多麽浪漫的故事!浪漫的故事與充滿生命的圖景相互輝映,帶給人無盡的遐思和深情的向往。

  但在這一片盎然的生機中也跳躍著不和諧的音符。“艾弗聖河穿越此間的/幽深岩洞,向冥冥滄海/奔瀉而去。”“幽深岩洞”(caverns measurelesstoman)和“冥冥滄海”(asunlesssea)則象征著黑暗的地獄,在這裏詩人意在用隱喻表明表麵的繁盛掩飾不住其必然衰亡的命運,荒淫無度的生活隻會引向萬劫不複的地獄,這在詩的第二節中有進一步的描述:

  但是,從古柏蔽日的青翠山坡

  陡然而落的離奇溝壑深不可測!

  一片荒野!仿佛有一個斷腸的女子

  在殘月淡淡的餘輝下徘徊,

  為其亡夫的幽靈聲聲哀泣!

  整個大地儼然在籲籲地喘息--

  原來是一股噴泉在呼嘯、翻滾,

  從溝壑中洶湧地迸出地麵:

  噴泉穿過怪石,濺起片片水簾,

  既像無數的冰雹在亂舞,

  又如連枷下糠秕漫天飛揚:

  從這一片嶙峋的亂石間,

  聖河勢不可擋,騰空而起。

  它曲折地奔流在這數十裏的原野上,

  穿越森林的河穀後,

  遂潛入幽深的岩洞,

  喧囂著向冥冥滄海直瀉而去。

  字麵上,殘月下為亡夫哭泣的女子是變成噴泉的林中仙女阿瑞托薩,深壑中的波濤迭湧隱喻著河神堅貞不渝的愛情。然而,聯想到第一節中象征著女性的“城垣”和“望樓”,我們能夠領悟到其中隱隱的喻意:忽必烈汗下令建造的遊樂宮殿,不僅有蔥蘢的林木,襲人的花香,潺潺的流水,還有許多宮女被囚禁在“城垣”和“望樓”中,她們是大汗欲望難填的犧牲品,有的甚至終生不被寵幸而在深牆幽院內走完寂寞孤獨的人生。驕奢淫逸的帝王,隻顧及時行樂,哪管宮女在月光下幽咽悲泣。這是一個殘酷、幽怨的人間地獄,根本沒有艾弗厄斯忠貞不渝的愛情。詩人在這一節中花費了大量筆墨來描寫艾弗聖河,意在突出帝王的威嚴和神聖,但與希臘神話中艾弗厄斯變成的聖河向西西裏流去,同自己鍾愛的姑娘化成的泉水匯合不同的是,忽必烈汗的行宮坐落其上的這條河,卻通向深不可測的洞窟和不見陽光的海底深處,作者在這裏的反諷意味顯而易見。

  接著,忽必烈汗再次出現:

  忽必烈汗從聖河急流的喧囂聲中

  聽到了先祖征戰的召喚!

  戰爭,不論是對古人還是對今人來說,都不僅是英雄創立輝煌業績、施展雄才大略的機會,更是殘殺、毀滅和死亡的場所。蒙古大汗的遊樂宮,是戰爭意義上的遊樂宮,在帶給他輝煌業績的同時,也必然會漂浮在波濤之上,最終漂入冥冥的滄海深處。

  接下來的第三節越是描寫行宮的鬼斧神工,越能突出戰爭的那種毀滅性力量:

  行樂的宮闕閣樓

  碧波上投下倒影;

  從噴泉和岩洞

  傳來共鳴的樂章。

  這冰寒的溪澗,明淨的閣樓,

  真堪稱神工鬼斧,造化的奇跡!

  柯勒律治用“冰寒的溪澗”和“明淨的閣樓”這一相反的意象,暗示出所謂的遊樂宮隻不過是一座死亡的墳墓罷了。

  接下來的詩句似乎離開了蒙古大汗和他的宮殿,背景從上都轉到非洲,韻律從轟鳴的泉水變為悠揚的琴聲,主人公也從忽必烈汗轉為詩作者本人。

  我在夢幻中看見

  一個操琴的女郎--

  阿比西尼亞姑娘,

  她輕輕撥動琴弦,

  把阿波拉山吟唱。

  這位阿比西尼亞(今埃塞俄比亞)姑娘就是賦予詩人以靈感的繆斯,借著少女的歌聲和琴聲,詩人欣喜間營造了一座藝術之都,它同樣用冰窟築成,同樣陽光明媚:

  啊,但願我能在心底

  把她的樂曲和歌聲複製,

  那時我就會如癡如醉,

  我隻消用那悠揚的仙樂

  就能重建那天空瑤池,

  那陽光燦爛的宮殿和冰的洞窟!

  凡是聆聽者都將目睹,

  大家都將高呼:“當心!當心!”

  這座燦爛的宮殿和冰的洞窟不是忽必烈汗下令建造的行樂之宮,而是詩人獲得藝術靈感之後的傑作,所有能領悟神之啟示的人也都能夠看見它的存在,而詩人靈感噴發時更是如癡似狂:

  瞧他飄揚的長發,閃亮的眼睛,

  我們要繞他巡行三圈,

  在神聖的恐懼中閉上雙眼,

  因為他嚐過蜜的甘露,

  又飲過天堂裏的乳漿。

  柏拉圖在《伊安篇》裏說:“凡是高明的詩人,無論在史詩或抒情詩方麵,都不是憑技藝來做成他們優美的詩歌,而是因為他們得到靈感,有神力附憑著。”抒情詩人在做詩時,“心裏都受一種迷狂支配”,“(他們)飛到詩神的園裏,從流蜜的泉源吸取精英,來釀成他們的詩歌。”柯勒律治的這首詩正如柏拉圖所言,是神靈附體時的代神之言。當然,這也並不是一種神乎其神的東西,從唯物主義角度來講,它是作家平時積累的瞬間升華。

  第三節的主要形象是撫琴的少女和受靈感驅動做詩的詩人,似乎與前兩節的意象相去甚遠,但在這裏,詩人是在把想象中構築的藝術大廈同忽必烈汗下令修建的行樂之宮相對襯:一個建造在空中,一個修築在水邊;一個是精神的追求,一個是物質的享受;一個把詩人引入天堂,一個將大汗推向地獄,表達了詩人對藝術的讚美和對物質享樂的鞭笞。這樣,全詩不僅在情調上前後貫通,在意象上也協調一致。

  通觀全詩,意象突兀詭異,情景蒼莽幽邃,主題若隱若現,節奏韻律變換無定,充分體現出夢幻的性質。柯勒律治對中國、對上都、對忽必烈汗都了解不多,他在詩中並不企圖描摹現實,隻是借中國題材作為馳騁想象力、渲染異國情調的藝術空間。從文學本身來看,文學特別是浪漫主義文學,有一種異國情調的美學追求,異國情調簡而言之就是向特定民族呈現他民族的生活情調。在各民族交往因交通工具不發達而受到限製的歲月裏,人們對遙遠的國度充滿了幻想而向往一種異國情調,應當說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或許可以說,這主要是審美情趣上追求新奇和差異的問題。異域情調是美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我們理解同我們自己的文化截然不同的他者文化時,它就構成了外來文化的吸引力。法國學者謝閣蘭說:“異域情調就是關於不同的概念,關於差異的看法,是對非自我的他者的認識。”對謝閣蘭來說,異域情調和審美是可以互換的概念。異域情調是一種審美態度,是對異己之物的理解和對美的崇拜,是一種詩化的想象,其中一個核心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是差異性。“異域情調並不是一般的旅行者或庸俗的觀察家們所看到的萬花筒式的景象,而是一個強大的個體在麵對客體時所感受到的距離,和體驗到的新鮮生動的衝動。”在這個意義上,英國把中國看成和英國完全不同的一個個體,一種差異,對這種差異的審美理解帶給人極大的審美愉悅。

  柯勒律治之所以選擇中國,有一定的偶然性(他睡前正閱讀忽必烈汗在上都建造行宮的章節),也有其必然性。中國從馬可波羅時代起就成了激發西方人新的靈感、新的審美情趣和異國情調的地方,雖然到了19世紀西方人開始蔑視中國,但在藝術創作上,這個遙遠的異域之邦對文人的誘惑力仍不可低估,她曾經有過的繁榮和傳奇色彩,不斷地激發著西方人強勁的想象力,而忽必烈汗那無尚的榮耀與威嚴,皇家宮殿的恢宏與奢華,更投合了浪漫主義詩人追求宏大氣勢的心理,帶給他們一個想象的釋放地和審美的安置所。因而,忽必烈汗和他的禦苑,經過柯勒律治想象力的雕琢和異國情調的塗抹,懸掛在文學園林裏的長青藤上,被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一次又一次地撫摸。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