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十一章 仕途多舛警後世 書山有路出精英

  “一門三督撫”的程氏三兄弟在當地曾經盛極一時,他們曾不知不覺中擔當了當時江西在朝廷的代言人。江西遭受洪澇災害,他們可以麵奏皇帝,請求救災免糧。但三兄弟在仕途中均未得善終。老大三起三落,雖然越挫越奮,最終卻被流放新疆,病死外地;老二中途主動退出政壇;老三雖然前景看好,卻因操勞過度,英年早逝,五十多歲就去世了。可悲可歎。值得慶幸的是,程氏家族自從出了“三個大紅頂子”後,就特別重視對子女的教育,“置義田,建義倉,辦義學”,千方百計為子女接受良好的道德、文化教育創造條件。程氏辦學地點曾幾度隨學生人數的增加而擴辦或搬遷。最初創辦的義學設在大塘街,便於大塘所有適齡少年就讀,後來又增設土庫內“望廬樓”“稻花香館”等處,塾師的工資和其他經費均由義倉開支。汪山土庫的稻花香館長年書聲琅琅。稻花香館儼然一所全封閉的“貴族”私立學校。東邊是供學子吃住的附屬建築,有住房、餐廳、夥房。西邊是授課場所,這裏供奉著孔子塑像,有四間教室,有學生課桌和許多書籍。程姓子孫中,程秉鈞、程誌和二人中進士,程鼎芬、程誌清、程道存、程建釗等十人中舉人,有近百位四五品官員和社會名流,包括民國時期的程天放、程學恂、程時煃、程翠英、程懋筠等都從這裏走出。程懋墩也和他的上幾輩一樣,在稻花香館接受過啟蒙教育。

  汪山土庫私塾學堂之所以被稱為“稻花香館”,是因為稻花香了,豐收的日子也就不遠了,寓意書香稻香兩相宜,寄望學子學業有成。

  由於汪山土庫程氏家族出了眾多人才,所以對曾在稻花香館教過書的先生來說也是一種榮耀。除了前麵說到過的聘野先生和熊豹文先生在當地享有盛名外,還有程誌和的破摹塾師潘凝真老先生,雖然潘姓在當地是個小姓,但誰也不敢欺負他,他老先生的家中掛著程氏子弟送的“壽福宜年”的大匾呢。一次潘姓與另一程姓鬧糾紛,程姓是大姓,硬是把潘姓的牛牽走,把雞、鴨、豬趕盡殺絕,而凝真老先生的雞鴨都被點上“紅”色,不敢動他一隻。程氏所受的儒學教育,“禮義”二字是最要緊的。正所謂“立身天地之間,總是忠孝仁義”。

  大塘程氏從設義田、義倉、義學,發展到後來建“賓興會”和“北京會館”,籌措資金,都是為程氏子孫甚至周邊士子讀書、參加科舉考試提供學費、盤纏、住宿等資助。這些做法一直延續了百餘年,直至新中國成立才終止。

  光緒丁酉(1897)年秋闈放榜後的一天,汪山土庫祖堂熱鬧非凡,鑼鼓喧天,爆竹齊鳴,老爺、少爺身著綾羅綢緞,太太小姐穿戴珠光寶氣,紛紛來到祖堂。大家又是掛牌匾,又是樹旗杆,又是給祖宗上香、叩頭。原來是在慶祝程建釗、程學恂叔侄同榜,高中舉人。

  說來也怪,汪山土庫家族凡遇雞年,總會逢大喜事。自楙采嘉慶癸酉中舉後,道光乙酉年生大男丁程鼎芬,程鼎芬己酉年科拔貢,後官至甘肅按察史。楙采之弟亮采於丁酉年也中了舉,侄子程迪芬於道光己酉年科拔貢。程福增也在這年科優貢,程方德於同治癸酉科舉人,程誌銘在這年科優貢。

  因此,金雞就成了程氏家族的圖騰,旗杆場上的旗杆頂上都立有兩隻雞。雞為六禽之首,它有五德:“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爪能鬥,是武德;敵在前敢拚,是勇德;有食物能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高懸公雞,有吉星高照之寓意。“雄雞一唱東方亮,太陽出來照四方。”當地還流傳著一首詩謠:“大戶門前一對雞,有翅無毛不能飛,高官不用千金買,三篇文章一首詩。”

  附:“一門三督撫”生平介紹

  (一)程矞采生平

  程矞采,譜名新勝,字藹初,號晴峰。生於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月。

  嘉慶丁巳年(1797)補縣學生員。

  嘉慶庚申年(1800)恩科鄉試中第四十九名舉人。

  嘉慶辛未年(1811)會試中第二十七名進士,殿試二甲第十八名,與林則徐同榜。初為翰林院庶吉士,癸酉(1814)年授禮部主事,兼儀製司行走。

  嘉慶二十一年(1816)補軍機章京,旋任京畿道,巡視東城、北城,繼升祠祭司員外郎。

  道光元年(1821)晉郎中,補都察院江南道禦史。

  道光三年(1823)轉刑科給事中,與戶部掌印給事中,京察一等。

  道光七年(1827)授甘肅蘭州道,辦理軍需總局,征剿張格爾,榮立軍功,賞戴花翎。

  道光八年遷甘肅按察使。

  道光九年調廣東按察使,十年入覲,召對四次。

  道光十一年(1831)轉廣西布政使,道光十三年改調浙江布政使。

  道光十五年(1835)丁母憂。

  道光十八年(1838)調江蘇布政使,丁父憂。

  道光二十一年(1841)授廣東布政使,複調江蘇布政使,署理江蘇巡撫。道光二十二年為江蘇巡撫(牛鑒任兩江總督),鎮江失守,英艦駛入長江。程矞采以疏防被革職留任,簡放山東,轉調廣東巡撫。

  道光癸卯(1843)、甲辰(1844),程矞采為廣東兩科監臨官。鴉片戰爭期間,他參與了《虎門條約》《南京條約》和《中美望廈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道光二十五年(1845)調漕運總督,署理江蘇巡撫(因黃河缺口)。

  道光二十六年(1846)調雲南巡撫、署理雲貴總督(因回民滋事)。

  道光二十九年(1849)升雲貴總督。

  道光三十年(1850)調湖廣總督。

  鹹豐三年(1853),其子候選道福培在武昌戰死,程矞采掛印走衡陽,遭編修何桂珍劾奏,被發配新疆。

  鹹豐七年(1857)獲準釋歸,行至甘肅天水(今酒泉)因病去世,享年74歲。

  (二)程煥采生平

  程煥采,譜名新童,字曉初,號霽亭,生於乾隆丁未年(1787)四月,郡廩生。

  嘉慶癸酉科(1813)優貢,嘉慶丙子(1816)科中第五十二名舉人。嘉慶庚辰(1820)會試中第五十三名進士,複試一等,殿試二甲。初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擢都察院湖廣道監察禦史。

  道光十三年(1833)京察一等,提掌河南道事務,巡視南城,後簡放湖南衡州府知府,在位時興利弊,召對後省親。

  道光十四年欲陳請終養,父親不許。

  道光二十年,選授湖北鹽法道,截去陋規,不變更鹽政。

  道光二十三年,兩次充鄉試提調官,於例給官餐外,捐給入場日晚粥,場外亦賣日晚粥,重獎士論。士民感恩戴德。

  道光二十五年授湖北按察使。

  道光二十七年調湖南按察使。

  道光二十八年升任江蘇布政使,進京陛見,署理江蘇巡撫,後辭官,覃恩誥授通奉大夫。

  鹹豐辛亥(1851)親修新增圩。鹹豐三年(1853)太平軍進攻江西,在南昌築護城河,回籍辦團練。鹹豐九年(1859)去世,享年73歲。

  (三)程楙采生平

  程楙采,譜名新羲,又名讚采,字曜初,號憩堂,生於嘉慶己未年(1789)七月,邑稟生。

  嘉慶癸酉(1813)登拔萃科,中鄉試十三名舉人。

  嘉慶甲戌(1814)第一百四十名進士,殿試二甲,初授翰林院庶吉士。

  嘉慶丁醜(1817)授編修,武英殿國史館纂修,翻書房行走。

  道光四年(1824)充庶常館提調。

  道光五年(1825)京察一等,簡放甘肅涼州府。

  道光六年(1826)轉護甘肅涼州道,總理西口行營糧務,經楊長齡(遇春)保奏,隨兄程矞采擢甘肅蘭州道委辦軍需,榮立軍功,賞戴花翎,轉調陝西鳳翔府。

  道光十年(1830)五月護理鹽法道兼署西安郡,十一月補授陝西督糧道。設“賓興會”獎勵優學。

  道光十一年至十三年(1831-1833)為陝西鄉調提督官。

  道光十四年(1824)授山東按察使。

  道光十六年(1836)升安徽布政使(抗大洪)。

  道光十九年(1839)升安徽巡撫、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兼提督銜,並理安徽學政。鴉片戰爭中有功於國。

  道光二十三年(1843)十一月,調浙江巡撫,病逝,享年55歲。

  鹹豐二年(壬子1852)奉旨入祀鄉賢祠。

  §§下篇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