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人禽之別新辨——覺解與境界

  馮友蘭新理學體係的內容與結構是以其人生境界論為最後歸宿的。這表現了馮友蘭對於複興中國傳統哲學的精神和價值的終極關切。從這一意義上說,新理學體係中的人生論,是“接著”中國發達的人生哲學這一傳統講的,也就是繼承和發揚了中國的傳統哲學,特別是儒家的思想學說。可以說,境界說是馮友蘭提出來的一種新的人學形上學,這種人學形上學是他的哲學體係的靈魂。與現代新儒家中的其他人物相比,馮友蘭的境界說,既深深紮根於中國的傳統哲學,又融匯了中國傳統哲學一向缺乏的西方哲學中的邏輯分析方法。他正是以邏輯分析方法為起點,從新理學的自然觀、社會論、文化論,而達到新理學的邏輯終點——人生境界論。因此,同他的整個哲學體係一起,境界說乃是中西哲學相融合的產物。

  人生究竟有沒有意義?其意義是什麽?這是馮友蘭的《新原人》一書首先提出的問題,也是他的境界說最終所要解決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馮友蘭指出,首先要解決意義是什麽。

  他認為,所謂“意義”,既是某一事物所有的性質,又是某一事物所可能達到的目的,或其可能引起的後果,也是某一事物與別的事物的關係。之所以有以上所說的這些可能,正是因其有“某性”,或某種特性。但是,盡管說是個某性,由於人在說某一意義時,有不同的側重,所以所得結論亦不同。這說明,不同的人對於事物可以有不同的了解。這種了解,“我們亦稱為解。對於一事物有了解,我們亦稱為對之有解”。有了解即證明此事物對我們有了意義。

  對事物的了解有程度的不同。其中最低程度的了解,既是了解了某事物是屬於某一類的,是表現某理者。對於一事物,若一個人完全不了解其所屬的類,完全不了解其所表現的理,則此人對於此事物,就是完全的無解。此事物對於此人,也就是完全的混沌,完全地無意義。某事物的理,是通過對於某事物的知識來表現的,這種對於理的知識,就是稱之為概念的東西。一個人可對於理有知識或無知識。如其有知識,則是有概念,其概念就不是空的。如果是無知識,就是無概念,但不能說概念是空的。可是,從另一方麵說,一個人可以有“名言底知識”,也就是可以用言語傳達的知識。這種知識可以是空的,也就是說其中沒有經驗內容。例如,一個人可以從他人的口中,得知甜味是如何如何的,從而對於甜的意義,即甜的概念,有了了解。但是,在他沒有真正嚐到甜的東西之前,即用經驗去印證概念之前,他所了解的,隻是名言的意義,而不是經驗的意義。所以,這種名言的知識,從了解名言之意義的角度來說,他所得到的名言的知識,不是空的;可是,如果從缺乏經驗內容的角度來說,這種名言的知識也可以說是空的。然而,一種名言的知識,一旦在經驗中得到了確實的印證,也就可以說是得到了此名言所代表的概念,以及此概念所代表的理。此時,對於此經驗及名言即有了一種豁然貫通的了解,馮友蘭稱之為“悟”。

  從理論上說,既然有對於事物的最低程度的了解,就應該有最高程度的了解。“一事物所表現底理,我們若皆知之,則我們對於此事物,即可謂有完全底了解。完全底了解,即最高程度底了解也。不過最高程度底了解,理論上雖是可能有底,而事實上底是不能有底”。同樣,對於某一類事物,也有相同的情形。說起來,人生也不過是世間的一類事,而人們對於這一類事,也可以有了解,可以了解它的意義。並且,我們對於它了解的愈多愈深,人生對於我們的意義,也就愈加豐富。不過,“對於一事物或一類事物底完全了解,是極不容易有底。但其最特出顯著底性質,是比較易於引起我們的注意,因而易於使我們在此方麵,對於某事物,或某類事物,得到了解。人生亦有其最特出顯著底性質,此即是其是有覺解底”。

  人對於事物有所了解,不但有所了解,還能自覺他有所了解。這即是人與動物的區別。因為對於動物來說,它們隻是遇見可吃的東西就吃,遇見可喝的東西就喝。它們在吃在喝,卻不知道為什麽在吃在喝,甚至不知道它們在吃在喝,而“人知道吃喝對於他們的意義,而又自覺他們在吃在喝”。這種對事物的了解和自覺,“新原人》簡稱為‘覺解’”。到此,馮友蘭提出了“覺解”這一重要概念:解是了解,覺是自覺。兩者合起來,即“自覺的了解”,或“了解其所了解”。由此馮友蘭斷言“人是有覺解底東西,或是有較高程度底覺解底東西”。與此斷言緊密相關的人生則成為:“人生是有覺解底生活,或有較高程度底覺解底生活。這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人生之所以異於別底動物的生活者。”人與禽獸有相同之處,但更重要的是不同之處。人與禽獸同樣有某種活動,但是,禽獸並不了解自己的活動是怎樣一回事,當然在自己活動的時候也沒有自覺到正在從事這種活動。人與之相反,不僅了解自己的活動是怎麽一回事,並且自覺到自己在進行這種活動。動物的活動依賴的是本能,所以它們就不去了解,也不必去了解。換言之,禽獸的種種活動,對它們來說是無意義的;相反,人的活動是一種有覺解的活動,因此,人類的活動是有了種種意義在其中的。

  要正確地把握人禽之辨並不是那麽容易。有人認為人的特異之處是人有喜怒哀樂。可是,在馮友蘭看來,禽獸也是有喜有怒的。但是,禽獸在其歡喜時,未必自覺到自己是在歡喜,也並不了解歡喜是怎樣一回事,發怒時亦然。可是人就不同了,他不僅能自覺到自己的歡喜,並且了解歡喜意味著什麽。

  在宇宙間,人有許多人為的事物,比如文化的建設。而乍看上去,動物對於宇宙也有一些“文化活動”,比如鳥和蜂蟻的築巢等。但是,人與此類動物的區別,並不在於是否有文化,而在於他們的文化是否是有覺解的文化。人類的文化是心靈的創造,而動物的文化是本能的產物,至少可以說大部分是本能的產物。而心是有覺解的,本能卻是無覺解的。

  在馮友蘭看來,人之所以能有覺解,因為人是有心的。人心的要素,就是古人所說的“知覺靈明”。人以外的其他動物,雖然也有有心者,但它們的那種心未必能達到所謂知覺靈明的程度,至少可以說還達不到有較深的覺解的程度。

  之所以說有覺解是人生的最特出顯著的性質,還在於“因人生的有覺解,使人在宇宙間,得有特殊底地位。宇宙間有人無人,對於宇宙有很重大底幹係。有人底宇宙,與無人底宇宙,是有重要底不同底。從此方麵看,有覺解不僅是人生的最特出顯著底性質,亦且是人生的最重要底性質”。宇宙間如果沒有某種動物,比如鳥或蜂蟻,也就不過是沒有鳥或蜂蟻而已。但是,宇宙如果沒有了人,則宇宙間就沒有了覺和解,至少是沒有了較高程度的覺和解。如果說宇宙間的覺解,與宇宙間的其他事物,比如雲和水一樣,都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那麽,宇宙間的覺解,就可以使宇宙間的其他事物被了解。馮友蘭舉例說:“如一室內有桌椅,有燈光。就存在方麵說,燈光與桌椅的地位,是相等底。但有桌椅不過是有桌椅而已。有燈光則室內一切,皆被燈光所照。……宇宙間底事物,本是無意義底,但有了覺解,則即有意義了。”

  另一方麵,人不但有覺解,而且能了解其覺解是怎麽一回事,並且在覺解時,能自覺其在覺解。這種對於覺解的覺解,不僅是人與禽獸的更一層的區分,也是聖人與平常人之間的區分。平常人隻有覺解,而聖人則能覺解其覺解,也就是能達到高一層的覺解。不過,就覺解來說,有完全覺解的人,當然是“絕無僅有”的,但是,說是完全沒有覺解的人,則是絕對沒有的。

  馮友蘭的“境界說”,是針對宇宙和人生的意義而起言的。誠如上文所言,人對於宇宙人生的覺解程度是有不同的。因此,宇宙人生對於人的意義,也就有種種不同。這種不同的意義,就構成人生的不同境界。換句話說,就存在而言,人類是有一個公共的世界。但是,對於此一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覺解程度,這就意味著各個人都處在不同的境界之中。此所謂境界,固然有主觀的成分在,但並不是完全主觀的。

  所謂各人有各人的境界,嚴格說來,應該說沒有兩個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但是,我們可以“忽其小異,而取其大同。就大同方麵看,人所可能有底境界,可以分為四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馮友蘭對人生四種境界的排列,是要說明境界是有高低的。而區分高低的標準,正是達到某種境界所需要的人的覺解的多少。需要覺解多的,境界就高,反之則低。所以,自然境界隻需要最少的覺解,天地境界就需要最多的覺解,功利和道德境界則介乎其中。因為人生的境界有高有低,所以,不同的境界,在宇宙間就有不同的地位。也就是說,處在不同境界的人,在宇宙間亦有不同的地位。從人自身來說,一個人,因其所處境界不同,其表現於外的舉止態度,也就是道學家所說的“氣象”,就有不同。而人所能享受的那一部分世界,事實上也是有大有小的。境界高者,所實際享受的一部分世界就比境界低者要大。而馮友蘭所強調的世界,其實並不在現實的世界,而是在於超越了現實世界的覺解所能及的世界。也就是人生所能實現的價值所限和人生的意義所在;反過來說,就是宇宙人生對人可能有的不同的價值和意義。

  盡管馮友蘭在此所說的種種境界,明顯是一種精神的境界或狀態。但是,這種側重於精神的境界,並不是日常行事之外的獨立存在者。實際上,在不同境界中的人,是可以做相同的事情的。隻是雖然所做之事相同,對於各自境界中的人來說,卻有著不同的意義。也正是這種不同的意義,才構成不同境界的基礎。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