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繼續從事語言學研究

  林語堂在廈門大學期間,除了忙於繁重的行政工作外,還繼續從事於語言學的研究。先後撰寫了《前漢方音區域考》和《閩粵方言之來源》等論文。其實,前文“總論”部分曾發表於1925年6月15日《語絲》第31期上。可見,此文早在1925年前後就有通盤的構想,隻是由於他當時致力於抨擊段祺瑞執政府和《現代評論》派的“正人君子”而中斷了,到這時才把它續完。

  《前漢方音區域考》約1.7萬字,共分5個部分,是一篇有分量有見地的古音研究論文。

  在“總論”中,林語堂對我國古音研究狀況作了評介。他認為古音家可分為兩派。一派是承認方音的,如顧炎武、江永、孔廣森、張行孚。一派是不承認方音的,如錢大昕、段玉裁、張成孫等。顧炎武研究古音的方法和態度最科學,其時代地理觀念也最精密。江永審音最精。張行孚的“雙聲”說很有創見。錢大昕否定方音是因為無地理觀念。段玉裁的“合韻”說更是“無聊”,一味抹殺方音。對於顧炎武、江永有方音的主張,雖然曆來都有相信的人,但一直沒有人去做古方音的研究工作,致使我國音韻學有欠“精細”。因而,他以為今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從事於古方音的考證。其重要意義是:

  第一,便是使我們得知某地某時實在方言的差別,得了許多方言音變的公例,有了這些公例,將來訓詁的事業就可格外精細,格外有條理,不但能說某字為某部的轉音,並且能說其為何時何地的轉音。我們看了章氏的“成均圖”及對轉旁轉之說所得的印象,便是古音幾乎無一部不可直接或間接轉入它部,絕無地理上與時間上的條件,例之以西洋之語原學通則,可謂不科學之至。

  第二,因為研究各部在方音中的轉變,可以使各部的正音愈明。我們要知道古音,最要從它的轉變上麵看出來。我們應把古音看做動的不看做靜的,看做活的不看做死的,看做有變化曆史,有連貫統係的,不是永遠靜止,各部分離的。這也猶如科學家的研究物理每每注意其例外的,其不規則的,因為愈例外愈不規則的現象,愈容易啟現新的物理(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發明與證實也不過在於一些星光上的不規則而已)素來古音家以全副精力研究分部,而於不合分部的韻反置之不理,此古音學成績之所以不甚足觀。

  第三,用之於書的考證上麵,也可以幫助我們斷定書的出處年代及真偽,我們可因其合於某條方音的例證明其非某地方音,或因其合於某條方音的例用為其出自某方音的佐證,如《周禮》是否齊音(江永說)便可用齊音的例為證。其他如古文中之奇字或體字,如“我”之作鮮“之作”實皆方言之字,我們都不知道拿來做係統的研究。又如漢字的讀音其初每每實隻是方音之讀法而已,後來因為“經音家”之注釋,乃成為普通讀音,若“儺”讀為“娜”(魯衛音),“洧”讀如“鮪”(鄭音),我們因為不細究古方音之差別,故不明其原委。這些精細的工夫都得靠古方音的考證才能慢慢弄個條理來。

  這些看法,可說已將古方音考證的意義闡述得頗為全麵而透徹。

  在第二部分“考證古方音之可能及其方法”中,林語堂認為要知道古代尤其是漢晉方言區分的梗概不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在漢晉時代是經音家昌盛時期,如康成的箋詩注禮、慈明、仲翔的注易、何休的注公羊、司農的注周禮,或如劉熙的釋名、子雲的方言、許慎的說文及注淮南,都包含許多關於當時方言種類的材料。可是,他又認為這些隻可以做方言種類的佐證,而要做精密的研究,則必須有較豐富的材料,而這些材料,最好是出於一人一時的著述。這種著述也有,那是揚雄的《方言》。它成書前後經廿七八年之久,是“漢代由一人獨任的,最長期,最詳細的方言調查的結果”。如果用科學方法分析研究它,便可知道漢代的方言種類及區域的大概情況。

  在第三、四、五部分“整理揚雄方言的方法”、“方言之作者年代版本及稱引地名”、“方言的係統研究”中,林語堂認為利用《方言》材料分出係統來,便可以得到漢代方音分類的情形,因為《方言》至少是西漢末的書,書中材料即為當時的材料,即使書中有些材料為後人所補,也不影響分類的係統。因而,他通過對《方言》材料的細致分析,認為前漢方言可分為十四係:

  (1)秦晉為一係;

  (2)梁及楚之西部為一係;

  (3)趙魏自河以北為一係(燕代之南並入此係);

  (4)宋衛及魏之一部為一係(與第10係最近);

  (5)鄭韓周自為一係;

  (6)齊魯為一係而魯亦近第4係;

  (7)燕代為一係;

  (8)燕代北鄙朝鮮冽水為一係;

  (9)東齊海岱之間淮泗(亦名青徐)為一係(雜入夷語);

  (10)陳汝穎江淮(楚)為一係(荊楚亦可另分為一係);

  (11)南楚自為一係(雜入蠻語);

  (12)吳揚越為一係而揚尤近淮楚;

  (13)西秦為一係(雜入羌語);

  (14)秦晉北鄙為一係(雜入狄語)。

  總之,林語堂所闡述的有關古方言研究的理論,對我國古音家及有關方言典籍的評價,以及對前漢方言分係的看法,自成一家之言。它們對於我國古音研究和古音學的建設,都是頗有價值的。

  《閩粵方言之來源》,是一篇方言研究論文。其涉及的問題相當廣泛,主要有:(一)對方言要作曆史的研究,即不但要洞悉現今的語勢,而且要能夠窮其源委,探其變遷,明其係統,得其曆史上之解釋,知其相互關係。(二)中國方言的分類尚無詳確的專著。最早注意這一問題的是西方傳教士,曾有好幾種著作涉及到中國方言的分類,但偏重於傳教地方,並不完善。而中國學者注意這一問題的,隻有章太炎和黎錦熙。章太炎分中國方言為十種,黎錦熙則分為十二種。但他們對南方方言都有所忽視。(三)閩粵方言可分為閩北話、閩南話、廣東話(又可分為幾類)、客話,及土著的話(如黎民、佘民、蛋民、苗瑤等的話)。(四)閩粵方言是曆代種姓遷移留下層次的痕跡,所以多保存古語古音。但不能把所有南方音看作為純粹古音,隻是它所保留的古音分子較北方方言多一些而已。(五)方言形成有兩大原因:一是由於民族的遷移;二是由於異族的雜處。因而要想知道閩粵方言的來源,第一步就必須知道閩粵的殖民史,才能弄清楚這方言的曆史背景和複雜現象。基於這樣的認識,文中以大量的篇幅,詳細考釋了閩粵與古越族的關係,越人的種族問題,周秦時中國人的入越,漢初中國人與越人雜處,客族的來源,梅州客的來粵,即對閩粵方言的來源作了探討。

  這篇論文,雖然取材於有關古籍的記載,缺乏實際調查的材料,但它較早提出了研究閩粵方言來源問題,探究了閩粵人的來曆和分布,為研究者提供了途徑和線索。因而,對於促進閩粵方言研究是有意義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