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飲食

  飲食、服飾、居住、器用、交通、醫療等方麵的民俗都屬於日常生活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的最初階段是在無意識中自然形成的,最先隻以滿足生理需要為目的,所以各民族、不同地方之間的差別主要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複雜化,等級身份的嚴格化,生產條件的差異性,以及宗教信仰、審美觀點、政治觀念、社會心理的不同等,不同區域、不同民族的生活習俗也日趨多樣化、複雜化。所以,日常生活民俗在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吉安地處江西中部,在生活習俗上與江西其他地區比較沒有明顯的差異,盡管遂川萬安與贛南交鄰,永新安福與湖南接近,大體上還是反映出江西傳統的生活習俗特點。本章我們主要從飲食、服飾、居住、醫療四個方麵來闡述。

  民以食為天,飲食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生理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精神層麵的追求,從而形成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飲食習俗,正是飲食文化的具體表現。吉安的飲食習俗主要體現在日常食俗、待客食俗、喜宴禮儀這幾方麵。

  一、日常食俗

  吉安地處丘陵地帶,廣種水稻,是我國重要水稻生產基地,城鄉居民一向以米飯為主食,輔以番薯、蕎麥、高粱、麵粉等糧食。舊時,城鄉素行一日3餐。富有人家是3餐幹飯。鄉村,尤其山區貧苦農民,則是“糠菜半年糧”,即大米不足,要摻用薯、芋、玉米、高粱、蔬菜等雜糧混煮。遇上災荒年景,甚至吃草根樹皮和觀音土度日。20世紀80年代以後,普遍是日食3餐白米飯。城鎮人家則興一稀兩幹,即早上做稀飯吃,或吃米粉、麵條和麵點糕點,中午和晚上煮幹飯吃。

  菜肴以素為主。蔬菜瓜果,隨季節而異,其中豆類及其他製品如蘿卜、辣椒,或鮮或幹,或醃或醬,四季常有。菜肴以豬肉為最,其次是雞、鴨、鵝、魚、牛肉、狗肉、臘肉、火腿、香腸、禽蛋、魚幹等。在農村,多在節日、宴客、雇工、或農事繁忙時食用。農家普遍配製辣椒醬、豆腐乳、香幹蘿卜等,作為不時之需。農閑,在池塘河邊或稻田水陂中撈取魚、蝦、鰍、蟮、螺、蚌之類水產物,補充葷菜的不足。

  吉安的地方名菜有永豐宸肉、米粉蒸肉、紅燒肉、紅燒狗肉、油炒血鴨、萵蔴炒黃鱔等。

  永豐宸肉,據傳與北宋仁宗皇帝生母李宸妃有關。李宸妃受正宮劉皇後陷害,被貶嶺南。仁宗皇帝登基後得知真情,命人迎接生母。時值隆冬,李宸妃路過吉州永豐縣城,值身體不適,而昏昏欲睡,夢入天庭,王母設宴款待,席中有一道晶瑩佳肴,嚐後滿口生津。醒後,召廚師做“不要精不要肥,不要骨頭不要皮”的神肉來吃。廚師想了個辦法,將豬肉分為若個層蒸煮,爛後去骨,攪成糊,直至泥狀。待凍後,便是無精無肥無骨無皮的佳肴。永豐人為紀念宸妃而取名宸肉。如今,永豐一帶家來貴客,便做此道菜款待,以示熱忱。

  米粉蒸肉是吉安各地的特色菜。米粉由大米炒熟,磨成粉,拌上香料,取五花肉,切成薄塊,醃上酒醬,將米粉與五花肉相拌,用竹籠蒸,香味濃鬱。凡來貴客,皆以粉蒸肉相待。民間一般在肉下放上芋片、蠶豆或長豆角,葷素相襯。相傳米粉蒸肉與南宋名臣廬陵胡銓有關。胡銓中進士後,父親去世,在家守孝。遇金兵追擊隆裕太後,過吉州,胡銓招募鄉勇保衛吉州城,讓隆裕太後安全溯贛江過吉州。在取得吉州城保衛戰後,胡銓犒勞鄉勇。因豬肉不夠,便讓廚子想辦法讓鄉勇們能吃上肉,廚子使用米粉蒸肉,肉下放置不少芋頭,食用時肉與芋頭混在一起,吃起來特別香味。從此,米粉蒸肉便流傳下來。隨著飲食變化,又出現米粉魚肉、米粉牛肉、米粉田螺,成為米粉蒸菜係列。至今,蒸米粉肉的習俗仍為民間所好。

  紅燒肉的做法,各地大同小異,一般用五花豬肉,佐以多種配料,用黃酒燜燒,肥而不膩,香氣撲鼻。

  吉安普遍吃狗肉,但以永新狗肉最為出名。吉安俗話說:“老鼠肉好吃難到手,狗肉好吃名聲醜。”醜是因為吉安生活習俗中有“打狗散場”,相聚將要散夥時,或合夥做生意結束時,打條狗吃,因成習慣。永新狗肉十分講究,選十五斤左右重的狗牯殺後留血,褪毛留皮,經禾稈火燒烤,一邊烤,一邊用禾草輕擦,使皮色呈金黃狀,切成火柴盒塊大小,烹調時用茶油,一斤肉一兩油,半兩幹辣椒,少量桔皮、胡椒,文火燒煮,香味十足。

  吉安人對狗肉癡情到了一定的程度,凡殺狗,必須留狗腸,吃狗肉若不見狗腸,不算吃狗肉。有人把狗爪比喻為熊掌,凡請客,狗爪一定獻給主客。吉安民間一年四季都吃狗。狗肉是溫補,尤在冬天,吉安人認為狗肉能補身子。因有“吃了狗肉,蓋不住被子”的說法。

  炒血鴨,以蓮花最出名。但吉安各地都有炒血鴨這道菜。油必須是茶油,子鴨。特點是香脆。

  吉安人最喜歡用萵麻葉炒黃鱔,自古已然,萵麻葉炒鱔成為吉安小炒中最大特色。萵麻葉清香,炒出的鱔魚口感好。

  吉安人喜製醬菜,醃製蔬菜,這可能與吉安隔山阻水的生活環境有關。吉安栽種的蔬菜以長豆角、茄子、南瓜、冬瓜、芋子、蔬菜、蠶豆、黃豆、蘿卜、生薑、介菜、青菜、白菜等為主,這些蔬菜都是吉安民間製作醬菜、醃製幹菜的重要原料。醬菜、醃菜都是為了應付菜荒之需而製。舊時代,山區交通不便,夏秋為蔬菜盛產之時,生產種植多,吃不完,便醬醃起來,既避免了浪費,又為冬春菜荒補充。此俗廣為流傳,醬醃技術越來越高,講究色香味,往往成為春節中開胃小吃。

  特色醬菜有永新四珍和泰和醬菜。永新四珍即橙皮、醬薑、蜜茄、醬蘿卜四大傳統特產,曆史悠久,工藝精湛。永新處萬山之中,其醬製品為吉安之冠,種類多,大概與舊時山區少與外部聯係而食品自給有關。泰和醬菜以本地產的大豆、蘿卜、生薑、榨菜等四季時令蔬菜的塊莖、根、果做原料,加上香料、中草藥及其他調料,經過醃漬加工而成,具有鹹中帶甜,甜中有酸、脆嫩可口等特色,且久貯不變質。泰和醬菜一直是群眾十分喜愛的色香味俱佳的傳統食品。早在宋代,泰和的豆豉已名聞全國,與泰和盛產黃豆也有關係。四川的豆豉名產就是由泰和傳過去的。泰和豆類的醬製品有名,後來又出現醬蘿卜。

  吉安的風味點心多是米類製品。普遍作興做湯圓、麻糍、艾葉米果、珍珠米果(吉安方言叫“陬子米果”)等。米果的品種繁多,成為點心係列。用糯米磨成粉,或配以糖,或配以薯,或油煎,或蒸煮,口味俱佳。油炒糯米飯、麵條、蕎麥餃、麵粉餃、油條、包子、饅頭等,以前常作為待客點心。伴茶點心有糯米粉製的油炸蘭花根、油炸花粒、曬製的橙皮、醬薑、茄子、蘿卜、毛栗、楊梅幹等。節令小吃有清明筍包、暑夏涼粉、中元七層糕、永豐龍岡佘鄉的秋煎薯包、吉安城的八月蔥椒餅等。蔥椒餅雖不太起眼,卻是廬吉泰一帶民間最常見的食品。相傳,南宋詞人吉安縣劉辰翁在宋亡後不願做官,在家鄉資國寺的二都書院教書。當時寺中一妮見劉辰翁教子有方,但生活清苦,常熬夜,出於對他的敬仰,便用糯米粉包蔥椒糖,用火烤,香味好,能收藏,數天不壞。後來,由糯米粉改為麵粉,成為吉安傳統中秋月餅。

  飲品方麵有茶、酒等。吉安氣候溫和,丘陵延綿,茶山遍布,茶葉生產興旺,飲茶之風盛行。舊時,城鎮均設有茶館茶樓、茶社,鄉村路旁設有茶亭、茶攤。凡逢圩市,茶室人攢滿座,一邊飲茶,一邊聊天,一邊吃糕點、米麵、花生、瓜子、豆子等,再吃些麵食,粿子當中餐,一坐半天至一天,晚上趕回家吃晚餐。平時,家中來了客人,第一件事便是敬茶。吉安的俗話說:“酒要滿,茶要淺。”酒斟八分茶六分,淺斟茶,表達慢慢品,讓茶泡出味道,表達對客人的尊重。據地方文獻記載,漢代萬安、泰和、永新等地已有種植茶葉的生產,唐宋以後,吉安各地普種茶葉。吉安民間喜喝茶,與廣泛植茶有直接關係,因此,吉安的茶俗也就多了起來。

  1、萬安的細茶、蜜茶和大碗茶。萬安縣的種茶曆史可追溯到漢代。該縣東南西北四鄉茶俗多有不同。南鄉待客是用茶葉沏泡的“細茶”,如潭溪一帶的茶,自古便有“蜜溪之水甘甜美,神潭香茶貢皇都”之譽。東鄉人家,夏天用蜜茶招待客人,蜜茶是用清泉冷水沏嫩茶,加入蜂蜜。山區多喜歡飲觀音茶或山楂茶。每年農曆九、十月間,山民把一種野生藤狀小喬木砍回家,掛在屋簷下晾幹,切成小段,當茶喝。早上,抓一點枝葉放入茶甕中,燒開水,衝泡後冷卻。客人來了,倒上一大碗茶水奉上,叫做“大碗茶”,這種茶微苦,略有木青氣,有藥效,喝了能健胃強身。

  2、安福的“請春茶”。安福縣南鄉的婦女,喝茶的名義很多,如:婦女懷孕吃“好事茶”,小孩出生後吃“三朝茶”、“滿月茶”、“周歲茶”;小孩開始讀書吃“發蒙茶”;讀書升學吃“升學茶”;女子出嫁前吃“嫁娘茶”;娶了媳婦吃“新娘茶”;建房要吃“繕架茶”;做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大壽更要吃“祝壽茶”;老人過世後要吃“倒七茶”、“燒衣茶”、“送燈茶”;連請木工做壽棺也要吃“合千年屋茶”。去人家喝茶時,要帶上點小禮物,或四五個雞蛋,或幾斤花生,或幾斤南條(醃胡蘿卜)、黃豆,或幾封糕點,叫做“當小門戶”。唯有“請春茶”獨特,主人要逐家邀請,去喝茶時不需送小禮,輪流做東。

  “請春茶”又叫“表嫂茶”。一般從元宵節後開始到春插時節,以自然村為單位,每天早飯過後,從村頭的第一家開始,一天喝一家,一直喝到村尾最後一家,叫做喝“洗碗茶”,才告收場。請茶的家庭先天晚上由主婦到各家邀請,並把茶碗收攏來,用各色棉線、布條係好做記號,以免搞錯茶碗。請茶這天,家庭主婦把這當作一件“當門戶”的要事來對待,打掃廳堂衛生,洗碗,燒水,準備茶點,沏茶,忙得不亦樂乎。茶葉一般是平常珍藏的或自己泡製的上等好茶,以顯示自己的大方與能幹。茶碗中除有好茶葉外,還有冰薑、蘭條、醃香椿、韌皮豆等佐料,每隻茶碗裏還放上1根約5寸長的竹簽或蘆棒,便於茶客扒出茶點享用。碗裏放的東西越多,越能顯示主婦的能幹和家庭的富足。侃侃而談之餘,興致來時,有些女客還會打起山歌;一旁的女客便用茶碗蓋或小篾棒輕輕敲打茶碗伴奏。《茶歌》唱道:“春天裏來百花香,姐妹雙雙上山岡。/手提竹籃上茶山,/口唱山歌采茶忙。/采下細茶嫩又香,送給情哥嚐一嚐。/情哥稱讚味道好,/小妹心裏更歡暢。”

  安福南鄉喝春茶的風俗由來已久。縣誌上記載:早在清代乾隆年間就興起這種風俗。原來,農村婦女人多嘴雜,有的氣量小,有的愛搬弄是非,動不動就引起扯皮相罵,所以興起了這種旨在搞好本村鄰裏之間團結的表嫂茶。喝表嫂茶時,不講究什麽村約族規。隻要是本村的人,不管趙錢孫李,不分長幼尊卑,一視同仁,平起平坐。即使是鬧過矛盾,有過糾紛,表嫂茶也是一定要喝,不請喝或不來喝就要受到全村表嫂們的指責,甚至被孤立。

  3、遂川茶事。遂川是茶鄉,生產名茶狗牯腦,茶事也盛。遂川人一年四季以茶為大。以茶送禮,以茶待客,以茶定親,以茶交友。

  客人到家,最先獻上一杯茶;吃飯前,還要先開一餐茶點,然後上酒上茶。客人吃完飯,散了席,又獻上一杯茶。如果家中辦喜事,請來的幫忙人中,有十幾名茶童專門負責向客人獻茶。

  年輕人相親找對象,首先由媒人介紹男女雙方在集市的茶館裏見麵,擺上豐盛的茶點,泡上一壺好茶。第一次見麵一般隻作自我介紹,互相了解情況。如果雙方有意,男人要在喝茶時送女方一個紅包。要確定關係了,雙方也在茶館商議“三茶六禮”,議訂禮單。禮單議定了,便算確立了姻親關係。因此,鄉間有“吃了茶,圓了牙(即女方答應男方求婚),吃了酒,方到手”、“一女不受兩家茶”之說。

  4、永新怪味茶。永新北鄉的懷忠、瀘溪一帶,老俵喝茶別具一格,人們稱為“怪味茶”。每年春節期間,當地人家的廳堂中都有一爐炭火,其中有個沙罐,裝著白蘿卜、紅蘿卜、蠶豆、豌豆以及芝麻、茶葉一起煮滾。客人來時,由主婦斟上一大杯煮茶,雙手送上讓客人品嚐。一般客人要吃一杯才讓走,如果是貴客非要嚐三杯。怪味茶,味道釅、甜、有餘甘,有補身安神的功效。這種喝茶習俗,實屬罕見。

  5、擂茶。吉安境內有不少客家人、佘族人,他們都喜歡吃擂茶。因此,吉安各地山區都有吃擂茶的習俗。擂茶的原料一般是茶葉、豌豆、花生、芝麻、辣椒、菜幹等,製作時將茶料放在內有許多縱橫溝線的陶器--擂缽裏,雙手拿著一根油茶樹削成的木棍在缽裏旋轉碾擂,擂成粉漿後,衝進煮沸的水,便成了香噴噴的擂茶。

  吃擂茶地方的青年男女確定戀愛關係要吃“新人擂茶”;結婚要吃“結婚擂茶”;新婚第三天則要吃“三朝擂茶”;造屋要吃“上梁擂茶”;做壽要吃“長壽擂茶”等。

  吃擂茶因季節不同,加入不同的原料。春夏濕潤悶熱,或加入逐濕升陽的艾葉,或添進清涼解暑的薄荷葉;秋冬幹燥寒冷,或加入潤燥的菊花、金銀花,或添進祛寒的薑末、辣椒、桂圓。產婦吃擂茶,添些暖身補氣的茶料。

  在佘族人中,有時還會在擂茶裏添加些炒熟的白菜、芹菜、韭菜、香菇、木耳、臘肉、香腸等,用骨頭湯或雞湯煨之,這擂茶又成了“點心”,既解渴,又充饑。擂茶也因此成為吉安民間飲茶之一俗。

  新幹山區七琴一帶的幾個鄉鎮喜飲擂茶,頗具特色。他們主要在熱天喝,天一熱,每家每戶都要做擂茶,每天一大早第一件事情就是喝上一碗,從外麵回家的第一件事,也要喝上一碗,客人來了,以擂茶相敬。

  6、泰和三都圩茶館。在泰和三都小小的墟市裏,羅列著三四十家茶館,五步之內,必有一家。茶館裏放七八張四方桌,可容二三十個茶客。

  三都圩的老俵喝茶是不分早晚。天剛放亮,茶館老板們把桌凳一一擺開,便有茶客上茶館,小小的茶館就熱鬧起來。一年四季,天天如此。來茶館喝茶的,男女老幼都有,無雅俗之分。相傳,三都圩開茶館之俗,自幾百年前開圩市之時便有,流傳曆史長,成為吉安遠近名圩。

  吉安是我國重要產糧地區,糧食充足,為釀酒提供了極大方便。吉安自古盛產酒,在農曆十月底,十一月初的小雪大雪之際,每家每戶要釀酒,用糯米、或高粱蒸製,和上少量的水,稱水酒。做酒重在酒藥,酒藥由民間生產,取蓼條苗為主要原料,配上大米等,酒藥是糯米蒸煮後發酵的催化劑。因在冬季釀製,故吉安水酒又稱冬酒。這種酒能儲存數年,存數年的酒稱老酒。蒸製水酒剩有酒糟,還可以蒸餾,生產出燒酒,吉安民間稱糟皮燒。也有直接用糯米、高梁製作燒酒的,稱米燒或穀燒。

  吉安人普遍能喝點酒,酒習俗便自然產生。吉安流傳一句俗語:“喝酒不怕臉紅”,說明吉安人喝酒還比較豪爽。古人筆記、詩文中記錄了許多吉安士大夫嗜酒的文獻,如北宋著名文學家劉弇,安福人,一生嗜酒;廬陵宋代著名詞人劉辰翁,明初永豐狀元曾棨等,皆以文氣酒量聞名。

  吉安各地都有勸酒習慣。東道主對客人的熱情表現主要反映在勸酒上,主人會說盡好話,千方百計讓客人多喝上一杯。遂川、安福、寧岡等地,勸酒的熱情度更高,大凡宴請,沒有喝醉幾個人,主人就沒有麵子。此俗自古而然。比方遂川,女主人燒菜,每燒出一菜,她便要向客人倒上一杯,客人要喝完。客人不喝完,主婦就說怪我的菜沒炒好。主婦辛苦炒菜,話一說,客人不好意思不喝掉。安福作興上桌先四杯,叫四季發財。往往女主人還沒燒出幾個菜,客人中不勝酒力者已倒在酒桌上。

  吉安有些地方喝酒講程序,第一壺酒篩完,要“轉壺”,第二壺酒上來後,主人或執壺人便提議來個“共同杯”,即全桌人共同飲酒4杯,表示全桌一團和氣。這“共同杯”不容謝絕,但每杯可以留下少量酒不必飲盡,叫作“有吃有餘”。4杯陪敬酒喝完,即過了第一道“門戶”。接著主人和陪客分別單獨向來賓敬酒,真誠感謝各位客人光臨。先從主賓敬起,依據客人的酒量,或4杯、或8杯、或12杯,名曰“四季發”、“八八發”、“月月紅”,至少不能少於4杯。敬完酒,算過了第二道“門戶”。第三道“門戶”是行酒令或估(猜)子,或劃拳,是喝酒最為熱烈的場麵。估子的方法有“神仙到”、“三六九”、“五子三猜”、“添減正”、“開網閉網”等,也有用瓜子、花生代替的,五花八門,雅俗自由。

  飲酒行令之俗,在我國有悠久的曆史,據《左傳》載,昭公十二年,齊侯與晉侯在宴會中投壺賦詩,是行酒令的最早記錄。唐宋有擲骰、招手、拆字等形式的行令方法。明清則大行茶酒令。茶酒令以竹簽、骨簽、牙簽製成令籌,多為文人騷客所用。吉州區釣源古村今存一套四十八支牌簽的象牙茶酒行令。牌簽共有10類,采用楷、行、草書體,單麵陰刻鎸飾,如附有篆書印記的“上林春”、“五色雲”、“三山並秀”、“雁陣陽關”、“一色杏花香”、“吹送桂香來”等三字、四字、五字簽。鎸有動物人物的“雉一紅”、“秀才一紅”、“舉人二紅”、“進士四黑仝”等1注、2注、4注簽。這套茶酒令籌既有花名簽,又有山水簽,科舉簽等其他種類簽,由此可知明清之際,吉安民間玩茶酒令的風氣可能很盛行。

  吉安至今仍盛猜拳,為酒席增添不少熱烈氣氛。如今一般流傳的是魁手拳,均為吉祥語,朗朗上口,其叫法為一品高、兩相好、三元及第、四季發財、五魁首、六六順、七個巧、八仙過海、九九長、滿堂紅。每句代表一個數字。劃拳時,兩人各出一手,不停地變化手指數的同時,揣測對方將出的指頭數,拳令口訣與兩人實際出指頭數之和相等者為勝。

  猜拳的名目花色多,有說的,有唱的,各地大同小異,如有一種叫“螃蟹拳”,唱的“一隻螃蟹八隻腳、兩個鉗子一個殼、鉗子鉗得緊、掙也掙不脫,兩隻螃蟹十六隻腳,四個鉗子兩個殼……”兩人齊唱不停頓,一直往上加,比準確度,叫錯者飲酒。如今青原區新圩文陂一帶酒席上仍流行曲令,所謂的曲令是用舊時代的三角班的采茶曲調來唱,先唱一大段,再出拳決勝負,唱詞雲:“頭名哪個丁當,丁當那個花園人,二及第那個三元呀,四呀那個老五經呀,五呀個五經魁呀,六呀個六高升呀,七巧那個八馬,底個底有九日月,十全底那個十九呀,勸個酒來飲呀,飲得個頭昏昏呀,交鐃上鼓打一箭,咚(全福手)咚咚咚咚咚醮,一建,二建……”,采茶調一出,酒桌的氣氛清雅起來,慢慢的曲,慢慢的令,悠閑自得,其樂融融。

  在吉安民間,關於釀酒的傳說,流傳最廣的是“有酒沒有糟”的故事。吉安各地講的內容大同小異。說的是一位老人經過一個小村莊,向一位賣茶水的老嫗討水喝,老嫗待人熱情,老人見老嫗賣茶水辛苦,便問:“你想賣米酒嗎?”老嫗說我無糧無力,哪能賣米酒。老人說,可以,你明早從你家水井裏舀出來的就是米酒。老人把七粒糯米投進水井中,第二天早晨,老嫗舀出的果然是米酒,別人從這口井中舀出的仍然是水。後來老嫗因賣酒致富。老嫗病故後,其侄子做了酒店老板,也能舀水成酒,但他貪心不足,經常抱怨有酒沒有酒糟,沒酒糟喂不了豬。老人知道後,從水井中取走了那七粒糯米,從此,水井再也不出酒了。

  這個傳說,雖然對人警告的是不要貪婪無度,但另一方麵也折射出吉安人喜愛喝酒,釀酒、賣酒蔚然成風的曆史,同時也透露吉安人自古來有用酒糟喂豬的習俗。

  二、待客食俗

  1、迎客。春節期間,客人較多,待客禮俗也更隆重。從大年初二起,各家的拜年客便絡繹不絕。主人一早起來即生好一盆火,用銅壺或鐵皮壺燒好開水,在七籽盤中裝好茶點。舊時,茶點主要是炒花生、炒豆子、炒紅薯片、自己曬製的各類醬菜、爆米花;經濟寬裕的人家會買些糕點,如麻酥豆、蘭花根、狀元紅、開口笑、雲片糕等。客人一進門,喊一聲:“恭賀!拜年!”主人拱手相迎,迎客進廳。小輩到上廳給長輩下跪拜年,長輩在一旁說些“步步高升”、“讀書得頭名”一類祝福話;平輩拱手作揖,互相道賀。禮節結束,主人招呼客人在八仙桌邊坐下。

  2、待客。客人坐定,主人給客人泡上一碗滾(熱)茶,將木製的七籽盤端出放在桌上,請客人慢慢品茶吃茶點。

  茶水之後,主婦端上一大碗熱氣騰騰的麵條,每人麵條中有3個沉水蛋。接下來喝酒,先撤去茶點,擺上菜肴。春節期間,鄉村人家為方便招待客人,喜歡做鹵菜,用小碟裝,花色多,叫吃蒸碟。再炒上幾道菜佐酒。

  三、喜宴禮儀

  吉安民間很看重紅、白喜事酒宴,用吉安話說,人生難得辦幾場喜事宴,無非是嫁娶、喪葬、建房、升學和做壽。凡喜事宴,恭請的客人多是至親,如兩丈(姐丈、妹丈),六父(舅父、姨父、姑父、嶽父、伯父、叔父),再加旁係親戚和好友等。宴客規矩大致如下:

  1、安席位。辦喜事前,須將所請客人按親疏厚薄開列名單,首席、二席、三席,四席等,按序排列,對號入座。不同的宴席,首席入座的身份不同,民間都是約定俗成的。首席確定後,後麵的席位比較好安排。此俗至今不變。若首席不妥,會招來非議,甚至鬧不愉快。

  安席前,先鳴一掛鞭炮,主東請斯文老成司儀,一一請入席位。所有的席位坐定,其他客人隨意入座。上席要派人陪酒,斟酒人坐的位子也有講究,一般坐在貴客的鄰角,方便從貴客斟起。方桌坐八人,如果隻有六個人時,忌坐成兩兩相對與一一相對的形狀,這樣坐法俗稱“烏龜形”,不甚雅觀。

  2、上菜敬酒。吉安民間,上菜的順序有講究,一般先上下酒菜,如花生米、高麗肉之類油炸菜,接著是上小炒菜,如竹筍、粉絲、肉丸、小炒肉絲、炆肉等。第四道菜一定是主菜,吉安民間大多是大塊紅燒肉,有的地方是紅曲肉,上此菜時還要奏樂,以示隆重。上紅燒肉後,男女主人可以開始向客人敬酒。一般從上席主客開始,依次一桌一桌地敬,算是盡東道之意。

  過去吉安民間都是用碗裝菜,擺上的菜以八仙桌四方形為數,從九碗開始,九碗是基本要求,擺成3×3形,隆重一點,擺成3×4形,12碗菜。再隆重,就擺上4×4形,16碗。如果要加菜,就一邊吃,一邊撤。現在都改用盤子,以雙數計算。不管多少菜,最後一道菜一定是魚,叫有吃有餘。凡辦喜酒,在民間的酒桌上是不上蔬菜,上蔬菜是對客人的不尊重。不過,現在的情況有所改變,有的地方打破了不上蔬菜的傳統習慣。

  至今,吉安民間辦喜事酒宴仍有打大鼓、放炮的習俗。凡在宗祠辦酒席,入席前半個小時,打大鼓,告訴客人、村人,要開飯了。過十多分鍾後再打鼓一次,叫催客鼓。主賓到位,即鳴炮,放鞭炮是起碼的要求,隆重的還放地炮。客人就可入席。散席前,主人會放一架鞭炮,表示感謝客人光臨,也叫散席炮。炮響後,方可離席,否則是對主人的不尊重。雖然放了炮,並不表示客人必須離席,喝酒照常進行,賓主還可盡歡暢飲。

  3、謝廚師。辦喜事正日的前兩天要請好廚師、刀手及打雜人員。送客人走後,次日得備酒宴請廚師,禮讓廚師坐一席(不分長幼),主人也會放鞭炮為廚師安席,親自敬酒,以示謝意。事後第三日,還有一餐平常飯菜招待所有幫忙人員。謝廚師的習俗日漸弱化,少數山區地方仍有此俗。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