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傳統文化中的人格教育理念

  (一)中華孝道文化的底蘊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道德中,孝親觀念被放到了最為根本的位置。正如《孝經》中所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在中國文化中,一切教育理念的衍生,都是以孝親這一道德基礎開始的,無論是個人的成長和立足、婚姻家庭的產生與維係,還是國家和社會的治理,均以孝道為根本。所謂“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被認為是任何一個人都應該做到的,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傳統道德之所以把孝親的觀念看得如此重要,是因為它體現了作為道德動物的人最起碼的本分和真誠。一切團體人際關係的和諧皆源於相互之間的真誠,假如一個人對生養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做到孝敬和真誠,如何期待他(她)能夠真正去愛和尊重其他的人呢?所謂“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由此觀之,中華民族傳統孝文化,有著其天然的倫理意義和當然的邏輯進路。

  當今時代物質與科技發達,家庭與社會的形態均已遠非古時之情形,但孝文化的精神是永恒不變的,因為父子親情是人性中永恒的元素。因此,當代大學生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孝道的精神,從孝道的高度去看待和處理親情關係、家庭關係和社會關係。如此對於大學生人格修養的成熟和進步,將產生不可估量的提升作用。

  (二)仁厚、包容和謙下的品質

  傳統道德非常強調仁愛、寬厚和謙下的人格品質,厚德載物是中華文化的永恒的特質。在儒家文化中,仁愛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闡釋。仁者,愛人,隻有具備真正仁愛的厚德,才能承載萬物,才能做到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中敢於擔當責任。道家文化同樣重視厚德,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為人首先要效法大地承載萬物、包容萬物的坤德,最終才能達至道法自然的境界。由此可知,在高等教育中對大學生進行厚德和包容精神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儒家文化強調以禮待人、以謙待人,注重培養青年文質彬彬的氣質。《易經》中謙卦的卦辭說:“謙,亨,君子有終。”意思是說,謙下而尊敬他人的君子,必將會通達而有好的結果。《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就是告訴我們,有功勞有能力但謙下的君子,人們都會敬服他。道家文化同樣強調以下為上,謙卑處世。老子在《道德經》中指出:“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又言:“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由此告知世人,海納百川的胸襟氣魄是因為懂得謙下而造就的。在國際關係方麵,老子更是提出“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的謙讓和諧之道。可見,謙下人格品質的教育是傳統文化中始終綻放光芒的亮點,當今高等教育在大學生健全人格培育工作中絕不可以忽視大學生厚德和謙卑精神的培養。

  (三)自強與不爭的圓融

  中國傳統文化時刻強調自強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已經成為眾所周知的格言。自強精神對於大學生適應當前社會的激烈競爭是非常重要的,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無論個人還是國家,隻有自身足夠強大才能遊刃有餘地“與狼共舞”,大學生同樣需要效法天道運行的精神,自強不息。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傳統的道德和智慧中,自強不息並非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和他人進行爭奪。恰恰相反,傳統道德在教人自強的同時諄諄告誡學人要做到禮讓和不爭。老子說:“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所謂為而不爭,就是積極努力地付出但不為私利而爭鬥。老子在道德經中常以水為喻,闡釋這種不爭的人格品質,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現代社會離不開競爭,現代大學教育也特別強調競爭觀念的培養,但如果人僅僅為自身利益而爭,將會迷失在競爭中,甚至陷入不能自拔、不堪重負之中,因為競爭者失去了內心的超然與淡泊。傳統道德一方麵教導為人應自強不息,一方麵開示為人應禮讓不爭。這種看似矛盾的言辭,其實是最高明的人格培育智慧,它強調在事相上人應該自強奮鬥,但在內心的修養上要懂得謙讓。這種將競爭與不爭圓融結合的人際相處智慧,從古至今延續在中國人的文化和血液中。在當前激烈競爭的社會,更是需要將其在大學生中傳播下去,培養大學生自立自強而又淡泊明誌的魅力人格。

  (四)自我與超越自我的內省精神

  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正是一個彰顯自我、獨立自我、開發自我的過程。因此,現代大學教育中特別注重培養大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創新、張揚自我、勇於開拓等人格品質。傳統文化也認為一個人的成長成才,需要長期不懈地建構和經營自我。《大學》中揭示了從格物、致知、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的自我成長和修養路線,強調一個人要成才,首先需要認清自己在家庭、社會中擔當的角色,堅持盡好本分,這樣才能擔當更大的責任和使命。

  然而,傳統道德在重視塑造自我的同時,又重視超越自我的人格教育。如《論語》中指出:“毋必、毋臆、毋固、毋我”,告誡人既要堅持自我的立場,但又要注意不能固執自我或將自我見解、立場絕對化,以免陷入自我而失去智慧。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儒家文化重視:“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反省自我的精神,強調“吾日三省吾身”。經由這種反省精神而提升自我和超越自我,從而處理好外在的人事關係。道家文化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反省自我、認識自我的基礎上,揭示出“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的道理,強調人不要執著自己的身體和本位,進而提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忘我智慧。

  這種忘身、忘我的智慧,在佛家文化中體現得更為直接和深刻,佛教典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開示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實相道理,揭示了萬物本無自性、身乃假我的緣起性空學說。指出:“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這種某者,即非某,是名某的思維和智慧,有助於破解和超越一切形式的假象,有助於超越物質貪欲而實現更為高尚和智慧的人格境界。

  總而言之,傳統文化中有關健全人格培養的論述,體現了建構和解構的完美統一,在塑造良性人格特質的同時又在更高的層麵揭示出該人格特質可能產生的弊端及超越方法。這種經由內省精神而獲得的超然智慧,正是今天高等教育中大學生人格培育工作最為需要的元素。隻有兼具自我個性和自我超越人格品質的大學生,才可能成為適應社會、提升社會的精英群體。

  (五)修身與濟世的追求

  傳統文化理念中人格修養追求絲毫沒有停滯在個人層麵,而是將個人人格修養和利國利民的集體事業緊密結合在一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已經融入了一代又一代文化傳承者的人格之中。當今社會雖然物質豐盛但道德急劇滑坡,不良社會風氣嚴重,自私自利之風盛行。在這種背景下,當代大學生應該倍加重視追求偉大理想和抱負,在修身養性的過程中參與“中國夢”的進程,在參與“中國夢”偉大事業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將平凡的自我投身偉大事業的洪爐,才能鍛造和成就大學生超然的人格品質。正如古人所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大學生優秀人格品質的養成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當前高校大學生人格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必須善於利用常規教育資源、機會教育條件和新媒體資訊等多元手段,培育大學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讓大學生具備對順境、逆境和各種誘惑的淡定心態,做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隻有在人格培育中長養大學生的“浩然正氣”,才能打造出新時代大寫的人。

  (六)“天人合一”的人格修養境界

  季羨林先生曾將“天人合一”解釋為人與自然的和諧,他指出,天為自然,天人合一即是人與自然生態的和諧。這種理解對當今時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模式和大學生人格修養的模型都有著深刻的啟發意義。當今時代經濟、科技飛速發展,但自然生態遭到嚴重汙染和破壞,由此不斷衍生出物種滅絕和自然災害事件。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必然要超越汙染和破壞生態環境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而超越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首先需要社會大眾具有符合生態和諧導向的人格修養和觀念。傳統文化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除了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之外,在道家文化中,莊子提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觀念,佛教文化中提出人與環境“依正不二”“隨其心淨則國土淨”的生態哲學。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老子說:“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古來聖賢特別倡導慈悲、節儉,這些理念非常有助於在節約資源、保護生態和善待作為非人類生命的動物等方麵的宣傳和保護工作,結合傳統文化培養大學生生態化人格品質,將是高等教育大學生人格培育中非常必要的工作。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