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四章 市縣區(6)

  吉州區

  “簡況”位於吉安市中心城區,轄5個鄉鎮6個街道辦事處,總麵積425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區麵積35平方千米。耕地麵積1.1萬公頃。總人口3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1萬人。2012年實現生產總值90億元,增長1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5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34.5億元,增長18.7%;第三產業增加值47億元,增長10.9%。財政總收入8.8億元,增長21.3%。三產比例為9.4:38.3:52.3.固定資產投資84.1億元,增長30.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3億元,增長14.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萬元,增長13.8%。農民人均純收入8848元,增長12.4%。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22.85億元、主營業務收入132.8億元、利稅總額16.8億元,分別增長18%、41.2%和78.8%。

  全年工業園區完成征地近333.33公頃,麵積擴展至666.67公頃。吉州工業園主營業務收入突破百億元。引進重大項目16個,其中10億元以上5個,園區共啟動工業項目34個。全年引進內資20億元,增長50%;實際利用外資4115萬美元,增長7.1%;現匯進資1235萬美元,增長76%。

  糧食生產實現連續9年增長。區農業科技園一期“六大功能區”初具規模、二期引進台商投資建設台灣特色農業園,被省科技廳批準為省級農業科技示範園。井岡蜜柚、綠色蔬菜、花卉苗木三基地分別新增373.33公頃、120公頃和73.33公頃,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1家,初步形成“區有示範園區、鎮有特色基地、村有致富產業”發展格局。實施466.67公頃高標準農田建設。完成水利基礎設施投資4800餘萬元;完成小農水重點縣項目灌區改造51座,受益麵積2366.67公頃;完成12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完成造林綠化512.47公頃,獲全省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設綜合先進區。全區5個鄉鎮均成功創建省級生態鎮。在全市率先推開農副產品平價商店建設。

  爭取到列入原中央蘇區振興區範圍、西部開發政策延伸區、全國第三批城鎮發展改革試點區、省級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全省文化綜合服務示範區以及吉州工業園區被認定為電子信息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城南生產資料市場被認定為首批省級服務業集聚區等七項重大政策。爭取到市委、市政府對樟山新區、工業園區和城南生產資料市場建設等大力支持,江西電纜、傑克機床及其配套企業納入吉州工業園區管理等政策傾斜。城南生產資料市場、農副產品物流中心被列入省重點調度項目;華陽電子、飛信光纖等10個項目被列入省重大產業調度計劃,共爭取用地指標154.87公頃。全年向上爭取各類無償資金5.4億元,增長22.2%;融資13.6億元,其中政府融資4.9億元,企業融資8.7億元。

  全年民生支出6.96億元,占財政總支出49.7%。城鎮新增就業1.83萬人,就業困難對象再就業1030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1.26萬人,發放再就業小額擔保貸款3761萬元,城鎮失業登記率控製在3.8%以內。發放養老金近3億元,確保2萬餘名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為2.24萬名城鄉低保對象發放低保金4921萬元;為4723名城鄉困難群眾發放醫療救助金1450萬元;為588名五保老人發放供養金168萬元。共發放各類教育補助資金1627萬元。實施“10+X”項目,發揮財政資金杠杆作用,累計撬動社會投資8000餘萬元,建成居家養老、文化體育、衛生教育等社區便民場所70多個,打造永叔街道全省首家社區網格化綜合管理信息平台、古南鎮街道留守兒童幸福家園、文山街道平安裏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等一批特色工程。

  全年教育投入3330餘萬元,“兩堂”建設基本完工,“兩化”建設全麵推進,“兩場”建設逐步啟動。吉安中專被列入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建設項目,新村小學、吉安四中、吉安八中被評為全國教育科研先進單位,吉州區獲全省教育綜合督導評估優秀等次。舉辦喜迎黨的“十八大”暨首屆吉州藝術節、第四屆全民健身運動會暨第二屆工人運動會,獲江西省第四屆全民健身運動會優秀組織獎。新農合參合率達95.2%,統籌基金使用率達85%,農民一次性報賬率達90%。在全市率先開展“家庭醫生、中醫專家進社區”試點工作,成立全市首家家庭醫生工作室。完成食品藥品職能及體製調整。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86所村衛生室實施國家基本藥物製度,98個村衛生室實行新農合門診統籌。

  “三社聯動服務社會管理創新”吉州區調動第三方力量--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構建“以社區為平台、以社會組織為載體、以社會誌願者為骨幹”的“三社聯動”機製,充分發揮社區社會組織作用,為群眾提供多形式、全方位、專業化的服務。吉州區在培育社會組織中,探索了具有吉州特色的“1+8+X”的社區社會組織發展模式。“1”是指在每個街道成立1個社區社會組織培育指導中心,負責指導轄區社會組織工作開展;“8”是指根據社區資源特色、城建發展規劃等情況,在街道各社區選點布局,重點培育發展服務類、文化類、健身活動類、衛生保健類、創業服務類、居家養老助殘類、托幼早教類、治安聯創類等8類具有居民需求共性的示範型,或核心帶動型社區社會組織;“X”是指各社區在核心社區社會組織的輻射帶動下,培育發展若幹個具有小區個性特色的社區社會組織。

  吉州區采取試點先行、典型示範的形式,先後在文山街道和古南鎮街道太平橋社區、永叔街道光明社區試點,其中文山街道按照“一居一中心、一品一特色”的思路,率先建成社區服務中心、家政服務中心、創業服務中心、居家養老中心等八大中心,並重點培育8個具有居民需求共性的核心帶動型社區社會組織。文山街道在組建培育“紅杜鵑”家政服務中心方麵,將原來散落在各社區的家政服務隊整合到一起,唱響“紅杜鵑”品牌。“紅杜鵑”家政服務已融入社區百姓日常生活,2012年舉辦7期家政服務培訓班,免費培訓700多人,提供各類家政服務960多次。古南鎮街道投資300餘萬元完善太平橋社區硬件設施,在社區建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社區老年人提供配餐送餐、聊天慰藉、醫療服務、免費體檢、保健康複等全方位日間照料服務,受到群眾好評。通過以點促麵,示範帶動,社區社會組織已在全區各個街道鋪開。9月27日,江西省“三社聯動”服務社會管理創新現場會在吉州區召開。

  “綜合改造無物業管理住宅小區及小街小巷”2012年,為改善吉州中心城區無物業管理住宅小區基礎設施薄弱和髒亂差狀況,吉州區財政投資1000萬元,並調動社會資金投入到市民反映大、問題突出、牽涉麵廣、急需改造的老住宅區和小街小巷進行綜合改造。5月10日,吉州區無物業管理住宅小區綜合改造工程開工,至年底,完成市運輸局、外貿局、食品公司、皮件廠等67個小區綜合改造。開挖路麵5.86萬平方米,鋪設下水道管道8960米,硬化路麵2.96萬平方米,鋪設人行道吸水磚1.73萬平方米,新建和清掏雨、汙檢查井1220座、化糞池132座。新安裝路燈263盞,鋪設電纜8200米。在小區綜合改造中,新增一批“群眾樂”大舞台、羽毛球場和石桌石凳等文體娛樂設施,進一步滿足社區群眾對文體娛樂生活的需求。

  “開展家庭醫生、中醫專家進社區工作”11月,在全市率先開展家庭醫生、中醫進社區工作,試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簽約後,家庭醫生工作團隊以家庭為單位建立健康檔案,開展健康體檢,進行評估和幹預,實施家庭成員健康管理。為行動不便、年老體弱、長期臥病在床的居民上門提供醫療保健服務,對慢性病患者、殘疾人和精神病患者定期隨訪,協助開展婦幼保健,進行健康谘詢和轉診服務。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的信任度提高,更多居民到社區就診,促進分級診療、有序就醫格局的形成。此項工作開展以來,為2000餘戶家庭,5300餘人簽訂服務協議書,建立健康檔案3.42萬份,為1.23萬名60歲以上老年人、8498名35歲以上婦女、866名孕產婦和3751名0~6歲兒童進行健康體檢和健康管理,對6935名高血壓、2517名糖尿病和130名重型精神病患者進行規範化管理。完成各種中醫藥適宜技術2400餘人次,使用中草藥價值7萬餘元。

  “打造美麗鄉村“一村一景一產業一文化””2012年,吉州區以村鎮聯動、村落連片和整村推進為布局重點,集中財力打造一批舊村改造型、新村建設型、產業發展型、田園風光型、生態旅遊型體現“一村一景一產業一文化”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點。產業發展方麵,圍繞綠色蔬菜、規模畜禽、特種水產、高產油茶、井岡蜜柚、花卉苗木等特色產業,因地製宜,發展“一村一品”。興橋鎮釣源高家的井岡蜜柚、黃餘村的西瓜、樟山鎮大江邊的設施蔬菜、長塘鎮趙塘村的葡萄、曲瀨鎮江背村的精品苗木等各具特色。景色打造方麵,興橋鎮湖田村綠樹環抱,竹林茂密,生態環境良好。按照“修舊如舊”原則,對村內老屋及各巷道進行修繕。依托茂密的次生林和兩片竹林等綠色資源優勢,加大原生態保護工作力度,對樟樹等大樹樹底周圍進行砌磚保護,竹林嚴禁砍伐,做到不大拆大建,凸顯生態韻味。對一些荒地進行平整,栽種井岡蜜柚,呈現“林在村中、村在林裏”的原生態特色。村裏建立上百平方米的百姓文化廣場和1500平方米的竹林休閑中心,成立農民民間藝術團。該村美麗鄉村建設成果受到前來參觀的省、市領導肯定。文化特色方麵,興橋鎮釣源村曆史文化悠久,明清古民居鱗次櫛比,保存完好率在90%以上。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結合釣源旅遊總體規劃,請建設部門選址規劃,著力改變莊山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村容村貌,做到在保護中建設,在建設中保護,使古村落、古民居得到保護,古文化得到傳承。堅持新農村建設與旅遊開發相結合,依托旅遊業,為村民搭建致富平台,鼓勵村民自辦餐飲食宿、休閑娛樂等服務行業。該村先後被評為“江西省曆史文化名村”“中國曆史文化名村”、國家3A級風景區。

  主要領導人區委書記:徐明。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郭捷。區長:朱謀俊。區政協主席:劉大水。

  (劉春生 王世發 王桃蘭)

  青原區

  “簡況”位於江西省中部,轄6鎮2個街道辦事處,總麵積914.62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區建成區麵積13.5平方千米。耕地麵積1.6萬公頃,林地麵積6.0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0.5%。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6.7%,亮化率達98%。總人口20.8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75萬人,自然增長率7.99‰。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1.49億元,增長11.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16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37.52億元,增長13.6%;第三產業增加值16.81億元,增長8.6%。財政總收入5.74億元,增長20.0%。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3億元,增長51.9%。稅收收入4.3億元,占財政總收入的74.9%。地方財政支出5.99億元,增長23.5%。工業總產值154.2億元,增長11.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39.8億元,增長10.8%。實現工業增加值27.9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45.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42億元,增長16.4%。向上爭取各類資金4.69億元,增長28.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3.96億元。實際引進內資18億元,同比增長36.7%;利用外資2812萬美元,同比增加136.7萬美元,實現出口創匯1.43億美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7.44億元,同比減少16.5%。主要工業產品有火電、水泥、機製紙、磚、飼料等。全區規模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0億元,增長36.8%。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17億元,增長7.6%。2012年全區糧食播種麵積2.27萬公頃,糧食總產量13.29萬噸,增長1.8%。主要農產品有早稻6.1萬噸、油料0.25萬噸、蔬菜7.57萬噸、水果2.39萬噸、肉類0.87萬噸。農村人均純收入7180.4元,增長13.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2萬元,增長13.8%。

  做大電子信息、節能照明、生物醫藥、新型材料、酒類食品等五大支柱產業。29家地方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增加值25億元、主營業務收入115億元、利稅總額9億元。開展台灣經貿懇談會等招商活動,簽約落戶項目115個,其中工業項目49個,億元以上項目17個;整治和規範企業25家,辦理環評審批項目52個;幫助企業融資2億多元,招聘各類人才1494人。

  舉辦第二屆廬陵文化旅遊節,出版《青原山誌》。陽明書院主體工程完成。渼陂古村基礎設施逐步完善,遊步道、生態停車場改擴建、遊客服務中心等工程先後完工。投入資金2300多萬元,推進富田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東固景區革命烈士陵園、佘鄉文化園等項目已啟動前期工作。

  調動資金1.3億元,建設美麗鄉村點62個,拆除危舊房1.36萬平方米,硬化通村主幹道和入戶便道30餘千米,綠化麵積8000餘平方米,惠及群眾1.1萬餘人。新增井岡蜜柚440公頃、花卉苗木202公頃、綠色蔬菜112公頃、油茶202.67公頃、楠木39公頃、畜禽養殖基地8.67公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9個。造林綠化733.33公頃。新修農村公路45千米,除險加固小型病險水庫12座,整治渠道336千米,新增有效灌溉麵積1333.33公頃,建設高標準農田940公頃;鋪設管網2.6萬米,解決17個行政村1.35萬人安全飲水難題。

  完成農村危舊房改造900餘戶,資助貧困學生3155人、資金408萬元,落實“兩免一補”政策資金1987萬元,免費救治兒童“兩病”、白內障、唇齶裂等各類病患109例,貧困對象醫療救助封頂線由5萬元提高到8萬元,城鄉低保對象1.04萬人,保障標準分別提高到每月370元和170元,發放低保金及各類補貼1985萬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標準分別提高到2640元和2160元,發放90周歲以上老人高齡生活補貼34.5萬元、雙擁優撫安置補助資金369萬元。新增城鎮就業6399人,就業率達97%,實施貧困村基礎設施項目65個,完成移民搬遷451人。維修東固平民銀行等革命舊居舊址32處,建成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室)及農家書屋20個,東固二月二廟會等3個項目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52個村衛生室實施國家基本藥物製度,新農合參合率達98.9%,補償金額達4689.4萬元,天玉流坊村被評為全國計生基層群眾自治示範村(居)。青原區被評為全國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單位,區民政局榮獲全國民政信訪先進集體稱號。

  “申報中央蘇區縣”5月,青原區成立申報蘇區縣工作領導小組,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和常務副組長。區檔案史誌局組織力量實地調查,多次與周邊縣、市、區黨史部門溝通,組織黨史人員赴省檔案館、省委黨史研究室、省圖書館查閱地方黨史資料,編輯《青原區申報中央蘇區縣材料匯編》20餘冊。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就申報工作多次走訪中央、省級黨史部門匯報工作,青原區屬中央蘇區縣的事實得到中央黨史部門認定。6月,《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幹意見》出台,第二十條指出,“支持中央蘇區曆史博物館、中央蘇區烈士陵園、東固革命烈士陵園等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設”。

  “推進青原山景區開發”年初,青原區成立青原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聘請浙江麟德旅遊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編製《青原山風景名勝區概念性規劃及控製性詳細規劃》,規劃把青原山風景區建設成佛禪文化休閑感悟區、理學文化體驗區、森林科普遊覽區、南入口服務區、北入口服務區等五大功能區。區政府投資6.6億元推進青原山景區項目建設,出資500餘萬元回收青原山遊樂園,整治景區周邊環境,編纂出版《青原山誌》,編製歌曲《行思禮讚》,並在吉安火車站入口處電子屏幕上循環播放。8月,組建江西青原山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對景區進行融資、建設、經營、營銷,開工建設青原山陽明書院維修工程,建成海會塔。11月,開工建設景區兩條遊步道,完成垃圾中轉站、淨居寺塔林主體工程建設。

  主要領導人區委書記:程以金。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郭清華。區長:肖兵(任至6月)、胡小勇(6月任)。區政協主席:肖萌。

  (劉慶華 王平發)

  吉安縣

  “簡況”位於江西省中部,轄19個(鄉)鎮,總麵積2117平方千米,耕地麵積3.69萬公頃,完成造林麵積2573公頃,有林麵積13.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2.2%。總人口48.7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97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6.97‰。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106億元,增長13.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45億元,增長5%;第二產業增加值58.78億元,增長18%;第三產業增加值25.78億元,增長11.3%。工業總產值(現價)211.4億元,增長23.0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19.6億元,增長3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3.65億元,增長26.2%。主要工業產品有水泥30.52萬噸、啤酒7.69萬立方米、娃哈哈飲料11.16萬噸、鬆節油1923.32噸、配混合飼料6.43萬噸。農業總產值32.3億元,增長7.27%。主要農產品:糧食44.21萬噸、花生7069噸、水產品1.91萬噸、油料5.3萬噸、葡萄3萬噸。全縣財政總收入17.02億元,增長22.45%;地方財政收入12.27億元,增長48%;財政支出24.57億元,增長39.8%。農民人均純收入4960元,增長23.8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萬元,增長15.6%。城鎮居民年末存款餘額78.2億元,增長26.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8億元,增長15.5%。

  簽約新華南、環球新材料、久晟科技、聯基電子等重大項目13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7戶,新增13戶,增加值51.9億元,增長30%。引進內資24億元,增長17.6%;利用外資5800萬美元,增長10.4%,其中現匯進資2879萬美元,外貿出口2.83億美元。投入4.31億元加快園區建設,園區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90.8億元,增加值41.8億元,上交稅收8.3億元,分別增長30%、18.3%、38.3%,從業人員達2.8萬人,成為首批省級重點工業園區。糧食總播麵7.69萬公頃,連續九年增產。舉辦第九屆橫江葡萄節。出籠肉雞3500萬隻,出欄生豬70萬頭、肉牛12.1萬頭。新增井岡蜜柚566.33公頃、高產油茶546.67公頃、花卉苗木214公頃、綠色蔬菜200公頃、楠木306.33公頃。盛生農業、上海奕方、華潤五豐等大型農業產業化項目落戶,新增省、市級龍頭企業5家。土地流轉新增5600公頃,其中規模以上農業土地流轉1333.33公頃。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41家。吉州窯遺址保護一期基本完工,天祥景區、橫江公塘分別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省4A級鄉村旅遊點。全年接待遊客16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6.3億元。物流稅收達3000萬元,增長300%。

  全年實施城建重點項目28個,完成投資6.5億元,城鎮化率40.55%,綠地率46.5%。通過省級衛生縣城複核。縣財政投入1.2億元,調動社會投資近5億元。實施“4+3”不平衡發展戰略,打造“一城連四鎮”和永陽、敖城、桐坪7個廬陵風貌重點示範鎮。重點建設100個美麗鄉村建設點,大廣、泰井高速、105國道主要通道沿線82個自然村美麗鄉村建設提升,改造農房立麵24.2萬平方米、坡屋頂4萬平方米。永和、梅塘獲“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完成10座小(一)型、22座小(二)型水庫除險加固和官田、敖城等4個集中供水主體工程。建設高標準農田1700公頃。新修通村水泥路103.9千米。

  提報中央蘇區對接項目192個,爭取上級項目資金10.7億元。永和鎮、村科學發展示範項目納入省發改委重點傾斜支持範圍。21項重點調度和39項重點幫扶項目進展順利,完成投資26.7億元。設立500萬元專項基金,永和連心大橋、新華南、德億電纜、力萊新能源、嘉和誠光電等6個項目列入省重大調度項目,解決用地指標100公頃。舉辦政銀企對接會4次,簽約貸款16.24億元。

  投入4.74億元,完成省、市下達的民生工程任務。發放小額貸款1.08億元,新增城鎮就業1.01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1.39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4.54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8.35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24.6萬人,參保率97.3%;參加新農合農民35.3萬人,參合率98.3%,一次性報賬率98.4%。免費救治尿毒症、先天性心髒病、白血病及白內障患者649人。發放城鄉低保金4111萬元、醫療救助金1581萬元。移民搬遷2107人。建成廉租房、公租房1356套,城市、國有林場棚戶區改造564套,農村危房改造1032戶;落實農機購置補貼1220萬元。省重點新產品立項11項,航盛電子汽車導航產品獲“江西名牌產品”稱號。敦厚鎮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單位”稱號。發放1173名邊遠山區教師津貼181萬元,125名教師享受職稱地方獎勵。舉辦首屆中國吉州窯文化研討會和第二屆藝術節。鄉鎮衛生院全部新建業務用房,村衛生所全麵實施國家基本藥物製度。舉辦縣首屆全民健身運動會,獲省第六屆縣(市、區)田徑運動會團體總分一等獎。縣司法局獲全國人民調解宣傳工作先進單位稱號。取得“430”颶風抗災救災和災後重建勝利,敦厚鎮金家社區獲“全國減災應急示範社區”稱號。

  “打造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吉安縣是農業部批準的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2012年,在鞏固提升橫江葡萄、生豬、肉雞、肉牛四大傳統優勢產業基礎上,著力發展井岡蜜柚、高產油茶、綠色蔬菜、花卉苗木和楠木四大新興特色產業。全縣橫江葡萄種植麵積2533.33公頃,直接帶動農戶3000餘戶,被列為第六批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區,獲“中國葡萄之鄉”的稱號。生豬出欄70萬頭,存欄45萬頭。肉雞產業依托吉安溫氏和吉安正邦公司,全縣發展合作養雞戶3500餘戶,年肉雞出籠達3500萬隻。全縣肉牛飼養量達26萬頭,肉牛出欄12.1萬頭。新建梅塘萬畝蜜柚基地,全縣井岡蜜柚總麵積達1333.33公頃;新建澧田盛生萬畝高產油茶基地,全縣高產油茶麵積達6666.67公頃;綠色蔬菜產業新建了鳳凰康家、橫江橫巷等大型蔬菜基地,全縣綠色蔬菜麵積達8733.33公頃。新建指陽長豐萬畝楠木基地,全縣花卉苗木麵積達3333.33公頃。

  “獲全國全民健身活動先進縣稱號”吉安縣貫徹落實《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2012年獲“全國全民健身活動先進縣”稱號。吉安縣重視全民健身網絡組織建設,全縣廣泛建立多種類型的體育協會,依托公共體育設施建立指導中心,扶持基層單位建立體育指導站和健身站,對組織者進行定期培訓,有國家級和一、二、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300餘人,全縣參加全民健身活動人數在50萬人次以上。配合美麗鄉村建設,各鄉鎮行政村興建籃球場、乒乓球場,鄉鎮休閑廣場安裝健身匝道。縣廬陵體育中心完成體育場、訓練館、旅遊池、籃球場“四大件”建設,麵向群眾開放。組織江西省第四屆全民健身運動會(吉安縣賽區)、“橫江葡萄節”籃球賽、龍舟賽等活動。

  “獲全國“陽光計生行動示範縣”稱號”2012年,吉安縣獲國家人口計生委授予的“陽光計生行動示範縣”稱號。吉安縣廣泛宣傳,營造氛圍,印發“陽光計生行動”宣傳單2萬餘份、便民聯係卡1萬張。全縣各鄉、村共出宣傳欄6000餘期。開展各種講座、群眾集會500餘場。縣、鄉、村三級統一製作了計劃生育公開欄和宣傳欄,把15項縣級、21項鄉級和16項村級項目規範公示。設立“陽光計生行動”舉報箱327隻,舉報熱線電話20個。聘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五老”人士220人擔任“陽光計生行動”監督員。在全縣設立行政和便民中心20個、村級計生理事會300餘個。依托“中西部項目”開展計劃生育優質服務。2012年度為群眾提供“三大”常規檢查6755人次,婦科診治3947人次,B超檢查2159人次,骨密度檢測1397人次,肺活量檢測331人次。

  主要領導人縣委書記:陳敏(任至7月)、劉洪(7月任)。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羅福祥。縣長:李克堅。縣政協主席:張迪俊。

  (曠喜保)

  吉水縣

  “簡況”位於江西省中部,轄15鎮3鄉,總麵積2509.73平方千米,其中縣城建成區麵積11.2平方千米。耕地麵積3.99萬公頃,有林麵積16.9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5.5%,城區綠化率40.3%。總人口52.56萬人,其中非農人口13.45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64‰。2012年全縣生產總值85.07億元,同比增長12.7%。第一產業增加值18.69億元,增長7.7%;第二產業增加值39.15億元,增長12.9%;第三產業增加值27.22億元,增長15.9%。財政總收入8.73億元,增長23.6%,人均財政收入1660元,稅收占財政總收入的70.94%;地方財政收入6.65億元,增長43.3%;地方財政支出18.74億元,增長18.71%。工業總產值156億元,增長3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2億元,占GDP的31.8%。固定資產投資75.8億元,增長33.2%,實際利用外商投資4000萬美元,省外投資5000萬以上項目資金19.82億元。主要工業產品有原煤45.13萬噸、水泥60.3萬噸、鋸材1.6萬立方米、鬆節油900噸、鬆香4800噸。農業總產值36.12億元,增長12.59%,糧食總產達62.62萬噸。主要農產品有稻穀57.1萬噸、瓜果8.64萬噸、豆類8003噸。萬元GDP能耗0.8噸,二氧化碳排放總量2430萬噸,城市汙水處理率75.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萬元,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8519.98元,增長18.9%。年末居民儲蓄存款餘額69.91億元,增長24.2%。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及鄉鎮綜合文化站全部免費開放,組織農村綜合文體活動130次,電影放映3975場。啟動社區網格化管理工作,健全縣、鄉、村三級信訪網絡。

  全縣完成工業增加值32億元,同比增長20.3%。完成稅收1.8億元,同比下降55%。全縣工業用電1.4億千瓦小時,增長13%。外貿出口創匯2.16億美元,增長31.7%;招商引資和外貿出口工作均被評為全省進位趕超先進。園區完成基礎設施投入3.5億元,平整土地200平方米,新征地1733.33公頃,生態濕地公園規劃方案通過評審。園區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4億元,增長33.1%。引進世界500強企業和上市公司取得突破,其中,景旺電子總投資30億元,百威啤酒總投資16億元;五星級賓館、正邦集團、綠羽鵝業、蕭翔農業和匯綠集團等20餘個重點項目相繼簽約落戶。以電鍍集控區為平台,打造電子電鍍產業園,電子電鍍產業上繳稅收995萬元,增長294%。林化香料產業,完成產業園省級安評規劃,上繳稅收1520萬元,增長99%。貨運物流業上繳稅收1.25億元,增長106.4%。

  鄉鎮集鎮“九個一”建設鋪開,5個鄉鎮集鎮改造已見成效。全縣城鎮化水平46.1%,提高2.2個百分點。打造5個特色小城鎮、5個鎮村聯動點、5個連片村落、5個美麗鄉村精品點、5個特色產業基地。抓好贛粵高速、105國道綜合示範帶和100個村點美麗鄉村、220個村點清潔工程建設。主幹道5000餘棟房屋完成廬陵風格改造。成立18個村鎮規劃建設管理所,執行農民建房“八項禁止”和“十項規定”,開展主幹道沿線兩側100米範圍內違規建房整治,拆除違法用地建築60餘宗。拆遷舊房15萬平方米,硬化道路150千米。

  全年糧食播種麵積8.93萬公頃,實現連續九年增產;鴨、鵝養殖量分別達1300萬隻和70萬隻。重點打造井岡蜜柚、花卉苗木、油茶、蔬菜和楠木五大特色產業,形成萬畝以上基地5個,千畝以上基地29個。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32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6家。撫吉高速吉水段、吉新公路竣工通車。土地開發整理補充耕地109.33公頃。完成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設麵積2806.67公頃,占計劃任務的156.5%,被評為全省森林防火工作先進縣。與省水利廳實施“廳縣共建”,總投資2.2億元的五大類、99個水利項目,均已開工建設。清泉自來水廠正式通水,解決了農村5.1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920公頃高標準農田建設基本完工。

  “推進峽江水利樞紐工程移民搬遷安置”2012年,先後實施移民“百日攻堅”“百村竣工”和“喬遷安居”三大戰役,100個移民安置點全部動工建設,60%以上新房基本封頂,50%的移民點搬遷入住,所有安置點已具備搬遷條件。完成淹沒區和防護工程征地2866.67公頃,遷移杆線70餘千米。爭取44個省直單位對口援建幫扶,落實幫扶資金1.25億元。庫區沿湖主幹道基本實現墊層通車。

  “城市防洪路堤結合工程房屋征收安置工作卓有成效”吉水縣城市防洪路堤結合工程總投資19億元,係重點民生項目。該工程需征收國有和集體土地上房屋420棟,麵積12.3萬平方米。縣委、縣政府堅持“依法辦事、讓利於民、公開公正”理念,出台貨幣補償、產權調換、異地有土安置三種補償安置方式,讓被征收人有選擇餘地並主動簽約,嚴格執行峽江水利樞紐補償安置標準,建設濱江花園、金水灣等高品質安置小區。曆時3個月完成房屋征收安置工作,其間沒有一戶強拆、沒有一次阻工、沒有一例群體上訪,是吉水縣房屋征收史上的典型代表。

  主要領導人縣委書記:劉蘭芳。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易教順。縣長:袁守旺。縣政協主席:羅定貴。

  (康小琴)

  峽江縣

  “簡況”位於江西省中部,轄6鎮5鄉,總麵積1287.43平方千米,其中縣城建成麵積4.38平方千米。耕地麵積2.48萬公頃,森林麵積8.6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4.7%,城區綠化率45.7%。總人口17.8萬人,非農業人口4.29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34‰。2012年生產總值45.2億元,同比增長11.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3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22.8億元,增長12.1%;第三產業增加值12.1億元,增長17.7%。財政總收入6.4億元,增長20.9%,人均3614.5元,稅收占財政總收入71.3%;地方財政收入4.97億元,增長46.4%;地方財政支出11.4億元,增長26.2%。工業總產值98.2億元,增長23.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9.2億元,占GDP比重為42.3%;外貿出口1.1億美元,占GDP比重為1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2億元,增長37.5%。主要工業產品有銅製品2.7萬噸、水泥25萬噸、機製紙22.2萬噸。農業總產值14.1億元,增長9.5%。糧食總產量24.4萬噸。主要農產品有稻穀23.7萬噸、烤煙3558噸、油料1.28萬噸、水產品1.5萬噸、肉類2萬噸。萬元GDP能耗0.52噸標煤,城市汙水處理率85.6%。農民人均純收入6611元,增加615元。城鄉居民年末儲蓄存款餘額31.6億元,增長23.6%。生物醫藥、金屬加工、新型紙業上交稅收1.25億元,占全縣工業稅收的84%。引進省外5000萬元以上項目資金17.6億元,增長34.4%;實際利用外資2415萬美元,增長34.8%;外貿出口1.1億美元,增長39.4%;獲全省招商引資和外貿出口進位趕超先進單位稱號。園區基礎設施投入4.3億元,建成標準廠房13.6萬平方米,新增進區項目26個。實現煙葉稅1453.6萬元,新增珍貴楠木220餘公頃,發展城郊蔬菜基地麵積280公頃,列入全國蔬菜產業重點縣、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貨運物流業實現稅收1.49億元,增長44%。《峽江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通過評審,玉笥山、峽江水利樞紐、金坪民族鄉、湖洲曆史文化名村、蔣沙移民新村納入全市國家旅遊扶貧試驗區專項規劃。完成征地90.56公頃,新增國有建設用地79.33公頃,獲全省耕地保護先進縣、全省國土資源節約集約達標縣稱號。獲全國國土綠化突出貢獻獎和全省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設先進縣、全省森林防火工作先進縣稱號。民生工程支出4.72億元,占財政總支出41.3%,同比增加1.48億元。新增就業2750人,發放小額貸款7451萬元。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製度啟動,1.59萬名60歲以上老人享受基礎養老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9%。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350元、170元。獲全省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稱號。全年獲全國奧賽獎項10項,其中一等獎1項,實現曆史性突破。1項科技項目通過省級成果鑒定。峽江水利樞紐工程實現大江截流,11個移民新村加緊建設,蔣沙移民新村搬遷入住。562套廉租房、144套公租房有序推進,完成投入1089萬元。國有林場棚戶區改造一期310套主體工程完工。完成農村危舊房改造1580戶。公眾安全感指數位列全省第17,獲評全省信訪“三無”縣、全省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先進縣、全省三等管理水平城市。

  “搬遷入住蔣沙移民新村”蔣沙移民新村是峽江水利樞紐工程首批移民新村之一,共安置移民265戶983人。新建房屋統一按照“青磚黛瓦馬頭牆、飛簷翹角坡屋頂”的廬陵風格建造。通過移民搬遷,蔣沙移民家家戶戶接通有線電視、自來水,水泥路修到家門口,村莊綠化及下水管道、休閑廣場等基礎設施完善,昔日有名的貧困村成為古典與現代元素相結合的美麗鄉村。

  “貨運物流發展強勁”2012年,全縣物流企業達82家,貨車總量達3725輛,總運力達4.9萬噸,實現稅收1.49億元,增長44%;物流基礎進一步完善,峽江縣現代物流園列為省重點項目,獲批一期建設用地23.33公頃;二手車交易市場完工,一汽物流園已完成工可評審、地質災害和壓覆礦評估報告評審,公路、鐵路物流商務大廈動工建設。

  “造林綠化形成峽江通道模式”2012年完成造林麵積2380公頃,投資規模、建設標準、精品亮點居全省前列,形成獨具特色的“峽江通道模式”,建成義橋千畝楊梅基地,分界千畝白茶、翠冠梨基地,金坪千畝花卉苗木基地,林木良種場千畝南板藍根基地等,獲評全國國土綠化突出貢獻獎、全省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設綜合先進縣。

  主要領導人縣委書記:宋銅。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鍾清濱。縣長:塗建忠。縣政協主席:王振軍。

  (孔文峰 彭濤)

  新幹縣

  “簡況”位於江西省中部,轄7鎮6鄉,區域麵積1248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麵積25.54平方千米。耕地麵積3.02萬公頃,林地麵積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0.05%,城區綠化率40.2%。總人口32.7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98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3.1‰,保持“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和全省計劃生育工作紅旗縣”稱號,獲“全國計劃生育示範縣”稱號。實現生產總值77.51億元,增長1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15億元,增長4%;第二產業增加值40.85億元,增長15%;第三產業增加值20.51億元,增長16.1%。財政總收入10.08億元,增長20.1%,人均516.6元,稅收占財政總收入69.4%;地方財政收入8.11億元,增長45.8%;地方財政支出18.71億元,增長28.3%。工業總產值166.96億元,增長22.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6億元,占GDP的38.1%;外貿出口總額2.1億元,占GDP的2.7%;固定資產投資80.45億元,增長33.5%。鹽鹵藥業、箱包皮具、機械機電、燈飾照明、建築板材、糧油食品等主導產業實現總產值163.6億元,占工業總產值98%,產業集群效益明顯。農業總產值24.62億元,增長7.3%。糧食產量34.5萬噸,獲“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主要農產品產量有蔬菜瓜果22.66萬噸、油料2.1萬噸、生豬84.4萬頭、柑橘19.85萬噸、水產品1.93萬噸。萬元GDP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削減率均達到減排目標,城市汙水處理率8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4萬元,增加7228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061.7元,增加1072.1元。城鄉居民年末儲蓄餘額62.74億元,增長24.2%,人均存款達1.9萬元,居全市第一。全年民生投入6.2億元。全年發放再就業小額貨款7299萬元,新增城鎮就業1.3萬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1.7萬人。發放養老金2057萬元,惠及城鄉居民3.3萬人;發放城鄉低保金3723萬元,惠及1.7萬名城鄉群眾,新農合參合率達99.9%。組織申報、實施科技計劃項目29項。啟動新農合門診統籌、尿毒症免費血透,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獲全省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先進縣和公眾安全感測評全省第四、全市第一。

  四大主導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機電產業園新增入園企業9家,燈飾照明、箱包皮具產業“市場+基地”模式初現雛形。新增規模工業企業18家,規模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66.2億元,增長31%;新增江西名牌產品3個,總數達5個,占全市23.8%。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4066.67公頃,糧食生產實現九連豐。“基地+農戶”模式得到推行,建成界埠胡家腦蔬菜基地、神政橋井岡蜜柚基地等一批示範基地,被列為全國蔬菜生產重點縣。新增市級龍頭企業4家,省級龍頭企業5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72家,獲全省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先進縣稱號。扶持汽車貨運物流業,加快推進城北物流園建設,商貿流通體係和消費環境得到改善,獲全省搞活流通擴大消費先進縣稱號。城鎮化率達46.1%。成功申報國家園林縣城。省級森林城市創建納入全省首批十個創建縣。

  “一園三鎮”列入全省點狀重點開發區域,進入全省38個扶貧攻堅縣。全年爭取上級資金7.6億元,增長15.2%,其中競爭性項目資金1.7億元,比2011年淨增7000萬元。爭取建設用地總規模指標366.67公頃,爭取到12個重點項目省級預留用地指標170公頃。實施“百日招商大會戰”和全民創業。在浙江玉環、廣東順德和台灣分別組織產業招商推介會,舉辦中國照明行業優秀經銷商千強頒獎晚會。全年引進內資23億元,增長22.9%;實際利用外資4695萬美元,增長20.7%,其中現匯進資1686萬美元;實現外貿出口2.1億美元,增長33%。新增民營企業220戶,總數達1738戶;新增個體工商戶1241戶,總數達1.2萬戶。爭取到原中央蘇區縣政策,成為全省唯一擁有西部大開發政策延伸縣、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縣、原中央蘇區縣三張“國”字號名片的縣。

  “獲批“中國箱包皮具產業基地””7月,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皮革協會聯合授予新幹縣“中國箱包皮具產業基地”稱號。新幹縣依托箱包皮具產業傳統優勢和在外從業人員較多的優勢,吸引廣東花都新幹籍箱包皮具老板投資3.2億元,興建占地13.33公頃的中國新幹箱包皮具城。該城有商鋪1100多間營業,可提供箱包皮具成品和原輔材料交易。引進客商投資建設箱包皮具產業基地,東源置業箱包皮具生產基地一期廠房主體工程基本完成,建成麵積30萬平方米;博派基地廠房和配套基礎設施分步推進,完成廠房建設2萬平方米。

  “成功申報“國家園林縣城””2012年,新幹縣落實“拆房還綠、拆牆透綠、見縫插綠”方針,栽植各種風景樹木1690棵,新栽植綠化帶22個,新栽行道樹200多株;投入300多萬元對城南工業園區綠化進行提升改造;規劃設計21個居民休閑廣場,已新建2個;完善青銅文化公園、景觀河、市民廣場管理,全縣3個單位被評為“省級園林化單位”,6個單位被評為“市級園林化單位”,3個住宅小區被命名為“市級園林小區”。11月,新幹縣成功向住建部申報“國家園林縣城”,是全省唯一申報成功的縣。

  主要領導人縣委書記:劉毓名。縣人大常委會主任:侯建國。縣長:徐開萍。縣政協主席:張梅生。

  (朱靜)

  永豐縣

  “簡況”位於江西省中部、吉安市東北部,轄8鎮13鄉3場。總麵積2695平方千米,其中縣城建成區麵積11.1平方千米。耕地麵積4.44萬公頃,有林地麵積19.9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2.03%,城區綠地率40%。總人口45.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72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5‰。

  2012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91.85億元,同比增長15.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51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47.23億元,增長19.6%;第三產業增加值28.11億元,增長16.9%。財政總收入9.34億元,增長22.9%,人均2058元。財政總收入占GDP的10.17%,稅收占財政總收入的67.23%。地方財政收入7.15億元,增長39.2%。財政支出18.39億元,增長23.5%。工業總產值174.3億元,增長17.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7.7億元,占GDP的41.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有:輕質碳酸鈣13.85萬噸,增長12.4%;中成藥1.07萬噸,增長9.2%;水泥5.34萬噸,增長10.5%;機製紙5.29萬噸,增長8.6%。實際利用省外資金18.32億元,增長22.1%;實際利用外資3601萬美元,增長17.99%;外貿出口額1.84億美元,增長30.6%,外貿出口占GDP的12.4%。農業總產值33.48億元,增長4.0%。主要農產品有:糧食34.9萬噸,增長1.2%;蔬菜22.78萬噸,增長3.3%;肉類2.46萬噸,增長6.0%;水產品1.54萬噸,增長14.6%。萬元GDP能耗0.591噸標煤,規模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0.775噸標煤,城市汙水處理率86.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6.6億元,增長43.6%;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78億元,增長14.6%。城鎮在崗職工年均收入3.18萬元,增加5296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197元,增加1037元。城鄉居民年末儲蓄餘額58.52億元,增長22.1%。新增城鎮就業1.09萬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2.0萬人。新增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村級基礎服務點87個,建成農家書屋39家。為300名白內障患者免費手術,為49名尿毒症患者提供免費血透救治,開展兒童“兩病”免費篩查和初診,並送71名赴省定點醫院進行免費治療。“一大四小”造林綠化3853.33公頃。完成深山、地災移民4378人。新建1050套保障性住房即將完工。在全省公眾安全感測評中,永豐縣列下半年全省排位第三。獲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縣、全省水利建設先進縣、全省工業崛起年度貢獻獎、全省招商引資進位趕超先進單位、全省城鄉規劃管理工作先進單位、全省社會救助先進縣等48項國家、省、市級稱號。成功進入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爭取到省委扶貧開發幫扶,爭取到總投資8373萬元的全國第四批小農水重點縣、總投資2.67億元的全省中小河流治理重點縣綜合整治試點等各類項目53批次,爭取無償資金2.7億元,增長31.2%。

  改善灌溉麵積1333.33公頃。糧食生產實現“九連豐”,井岡蜜柚、楠木、高產油茶、煙葉、百合、雙孢蘑菇和白茶基地種植麵積、產量、產值均居全省之首。農業專業合作社數量穩居全省前列。永豐縣蔬菜發展總公司被評為江西省“一村一品”優秀示範企業。

  龍天勇公司在香港主板上市,填補吉安市本土企業上市空白。引進豫光金鉛、凱迪電力、華潤萬家3個上市企業投資落戶永豐。永豐縣被命名為江西省碳酸鈣新材料產業基地,“廣源”商標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全年新增規模工業企業10家,達74家;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6個,10億元以上項目5個;實際到位資金17.5億元,增長16.7%。

  完成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和6個重點區域的專項規劃,城區控規覆蓋麵積達26.2平方千米。以古縣鎮、沿陂鎮、七都鄉小城鎮示範鎮建設為引導,因地製宜推動全縣小城鎮建設;沿撫八線、永龍線、永吉線推動3條美麗鄉村示範帶建設,建成80個美麗鄉村點。城區實施綠化亮化提檔升級,拆除違章建築1萬平方米。鄉鎮和村居委按“八不八多”要求逐步進行環境整治,居住環境有新改善,一批彰顯贛中民居、廬陵風格的村落街鎮、和諧社區正在形成。

  民生投入5.3億元財政資金,較2011年淨增1.3億元,完成39類民生工程。新增城鎮就業人數1萬人。投入300多萬元,在交通安全隱患突出地段設置交通安全防護設施;完成了傅家壩等小街小巷和縣城主要出入口改造,規範交通秩序、鋪平道路、點亮路燈。編印《永豐歐陽修叢書》,修建縣西大門仿古牌樓。城鄉居民保險參保率達100%。城鄉低保分別提標50元、40元。

  “龍天勇公司在香港主板上市”12月28日,江西龍天勇有色金屬有限公司(中國白銀集團)上市儀式在香港交易所舉行。公司每股淨資產為0.21港元,公司股票當日開盤價為1.35港元,以開盤價計算,公司資產增值10億港元。該公司是江西省吉安市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企業,填補了吉安市沒有上市企業的空白。

  “撫吉高速公路永豐段通車”12月31日,撫吉高速公路永豐段正式通車。撫州至吉安高速公路全長179.188千米,在永豐縣境內長約42千米,項目概算總投資94.55億元。工程自2011年6月28日開工,2012年12月30日竣工。撫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結束了永豐縣無高速的曆史。

  “碳酸鈣新材料產業成為支柱產業”永豐縣石灰石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達110億噸,分布麵積40多平方千米,白度在90度以上,工業利用價值極高,與國內同類資源相比,具有含鐵量少、吸油值低兩大特點。永豐縣依托這一優勢,發展石頭經濟產業,已形成較好的產業基礎。在吉安市率先實施礦產資源整合,製定《永豐縣石灰石資源整合方案》和《永豐縣石灰石加工產業發展規劃》,推進碳酸鈣資源整合和優化配置,促進碳酸鈣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永豐縣委、縣政府成立石頭經濟發展領導小組,配備專業人員和專項經費,把碳酸鈣產業項目作為優先引進和培育的對象。永豐縣共有以石灰石為主要原料生產碳酸鈣係列產品企業44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9家。2012年碳酸鈣產業生產加工規模達13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22億元,成為永豐縣的支柱產業。6月20日,江西省工信委正式授予永豐縣“江西省碳酸鈣新材料產業基地”稱號。

  主要領導人縣委書記:肖誌華。縣人大常委會主任:聶建國。縣長:朱新堂。縣政協主席:陳全根。

  (李保生)

  泰和縣

  “簡況”位於江西省中部偏南,轄16鎮6鄉2場,土地總麵積2660.15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麵積17.65平方千米。耕地麵積5.82萬公頃,有林麵積16.9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1.19%,城區綠化率8.04%。全縣總人口56.0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14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67‰。

  全年完成生產總值104億元,同比增長12.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15億元,下降1%;第二產業增加值57.10億元,增長0.8%;第三產業增加值24.75億元,增長0.2%;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1.3:54.9:23.8.財政總收入13.58億元,占GDP的13%,淨增2.48億元,稅收占財政總收入的81%。地方財政收入8.27億元,淨增1.46億元;地方財政支出20.6億元,增長19.2%。工業總產值165.73億元,增長2.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2億元,占GDP的40.21%。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0.6億元,增長34%。農業總產值42.2億元,增長7%。糧食總產量55.2萬噸。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萬元,增加1767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700元,增長825元。城鄉居民年末儲蓄餘額89.61億元,增長20.32%。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5億元,增長18%。獲全省通道綠化提升先進縣、全省新型農民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工作先進縣、全省信訪工作“三無”縣、全省應急管理先進縣等稱號。

  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家,總數69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1億元,工業增加值42億元,分別增長18.7%、27.5%。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337%,同比提高5個百分點。食品、建材、醫藥化工三大傳統產業和電子信息、冶金機械、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六大產業產值占全縣工業經濟總量的87.3%,比2011年提高1.6個百分點。年內飛尚林產化工、新界機電二期、歐亞非等項目投產,合力泰微電子股改完成,泰和被列為全省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園區建設全年累計投入2.5億元,建成標準廠房8.2萬平方米。園區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5億元、工業增加值36億元,分別增長35%和10%,成為全省18家、全市2家重點省級工業園之一。

  全縣爭取國家、省重大項目6個,項目資金11.93億元,增加8300萬元。全年簽約億元以上項目27個,簽約資金83.5億元。全縣實際利用內資25.76億元,增長25.9%;實際利用外資5930萬美元,增長10%;現匯進資2429萬美元,增長63.3%;實現外貿出口2.95億美元,增長23.9%,獲全省開放型經濟發展綜合先進縣稱號。贛江石虎塘航電樞紐工程3台機組完成並網發電調試;吉蓮高速公路泰和段、西氣東輸二期工程完工。

  縣城綠化麵積640公頃,城鎮化率48.76%,提高2個百分點。獲全省第四屆文明城市稱號。全年實施86個鄉鎮規範化建設項目。穩步推進4條美麗鄉村綜合示範帶、3個美麗鄉村精品點的建設,沿線“青磚黛瓦馬頭牆、飛簷翹角坡屋頂”的廬陵風格凸顯。111個新農村建設點成型,331個清潔工程村點建成。獲全省城鄉發展一體化先進縣稱號。

  全縣糧食播麵8.09萬公頃,總產55.2萬噸,實現“九連豐”,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全年蔬菜播種1.61萬公頃、水產養殖4853.34公頃,主要農產品有蔬菜35.29萬噸、薯類3.07萬噸、油菜籽8557噸、西瓜2.21萬噸。桑果、煙草、油茶、井岡蜜柚、花卉苗木、楠木等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全縣省市級龍頭企業2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69家。全年完成7座水庫除險加固工程,15座小(二)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開工建設,1866.67公頃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建成。全年完成造林綠化麵積2554公頃、通道綠化裏程110.6千米。

  全年新增個體工商戶2800戶、私營企業393戶。新增“宇鳳”“皇脂”等4個省級著名商標。實現交通物流稅收6730萬元,增長84.6%。《贛江休閑旅遊帶總體規劃》通過專家評審,井岡山機場旅客吞吐量達40.2萬人次,被評為全國優秀旅遊機場。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18.1億元,增長14.95%;貸款餘額44.5億元,增長6%。

  全年民生投入資金16億元,增長31.3%,占財政總支出的78%。全縣新增城鎮就業9168人,城鎮就業率達96.5%。發放小額就業貸款1.06億元。社會保險基金征繳總量達2.3億元,實現社會保險製度全覆蓋。新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22.1萬人,其中新農保參保率達82%,共發放城鄉居民養老金3386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8%,基金使用率達96.7%。全年爭取上級救災資金985萬元,發放各類社會救助資金8600多萬元,獲全省社會救助先進縣稱號。建設廉租房、經濟適用房1180套,改造棚戶區住房60套,完成農村危房改造920戶。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項目71個,完成移民扶貧搬遷168人。投資1300萬元推進全縣城鄉網格化管理一期工程、“天網”二期工程和城鄉重點交通安全設施建設。

  泰和烏雞生態健康養殖技術示範和產品開發項目通過國家驗收,開展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創建活動。投入資金4109萬元,實施校建項目56個。全縣競技體育獲全省第六屆縣級田徑運動會團體總分二等獎。2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及293家農家書屋建成。《泰和縣誌(1989~2008)》編纂工作完成。

  “贛江石虎塘航電樞紐工程一期通過驗收”10月20日,贛江石虎塘航電樞紐工程一期通過驗收。此次驗收包括船閘、泄水閘、電站廠房等樞紐主體工程以及萬合防護區等5個庫區防護區工程共6個標段59個單位工程。該工程以航運為主、兼顧發電等水資源綜合利用,於2008年12月開工建設,是江西省“十一五”重點工程項目,總投資24.38億元,由省交通廳負責項目建設。整個電廠裝機容量12萬千瓦,共6台機組,是贛江第二大電廠。截至年底,已有3台機組完成並網發電調試。

  “被列為全省電子信息產業基地”2012年,縣工業園區有電子信息產業30多家,年產值30多億元。形成包括液晶顯示模塊、軟性線路板、導電玻璃膜等生產線在內的產業集群配套發展的產業鏈。合力泰微電子四期建成投產,爭取國家產業振興電子專項資金200萬元,組建由86位液晶技術和光電技術專家組成的液晶顯示研發中心,共獲17項實用型專利,產值、稅利大幅增長,成為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的領軍企業。被列為全省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民嘴講堂”獲“全國優秀人文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稱號”12月28日,在吉安市2009~2011年社會科學優秀成果頒獎大會上,泰和群眾性理論宣講新品牌“民嘴講堂”獲“全國優秀人文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稱號。2012年,“民嘴講堂”在中宣部《時事報告》雜誌以《民嘴講堂:身邊人講身邊事》為題專欄刊發,被省委宣傳部評為“江西省理論宣講先進集體”,作為“黨的政策下鄉”典型推薦到中宣部予以表彰,獲“江西省優秀社科知識普及宣傳基地”稱號。“民嘴講堂”是泰和縣為破解理論宣講麵不廣、受眾不多的實際難題,創造性推出的理論文化宣講品牌。從機關、學校、退休人員和農民群眾當中選拔“民嘴”宣講員,采取進機關、企業、學校、鄉村、軍營、社區等方式,用最簡單的語言,甚至是方言宣講群眾身邊的事、身邊的人,達到理論宣講的最佳效果。內容涵蓋群眾生產生活的20多個方麵。該宣講活動從2011年11月25日開始,截至2012年底,共宣講100多場,受眾達5萬人次。

  “泰和烏雞綜合開發項目通過驗收”7月,泰和國家科技富民專項行動計劃--“泰和烏雞生態健康養殖技術示範和產品綜合開發項目”通過科技部、財政部驗收。項目共投入資金2530萬元。與實施前相比,項目累計新增產值4.34億元,新增利稅1.13億元,烏雞養殖戶人均增加純收入518元。每年新增出籠泰和烏雞710萬隻,加工轉化烏雞新增215萬隻,烏雞養殖及加工轉化每年可新增產值3.03億元,新增利稅7184萬元。

  “《泰和縣誌1989~2008》出版”10月,《泰和縣誌1989~2008》由中國方誌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誌書編纂工作於2009年6月19日啟動,2012年8月9日通過專家驗收。全書分為自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五大部類,24編、107章、471節,300幅圖照,144個表格,770頁,共158萬字。

  主要領導人縣委書記:廖曉軍。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鍾用洪。縣長:李軍。縣政協主席:詹學鋒。

  (劉捷 邱會財)

  遂川縣

  “簡況”位於江西省西南部,轄11鎮12鄉2個國有林場,總麵積3144.17平方千米。耕地麵積2.97萬公頃,有林麵積24.6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8.4%。總人口57.79萬人,非農業人口6.61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56‰。2012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6.24億元,同比增長12.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33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37.81億元,增長13%;第三產業增加值25.10億元,增長15.4%。工業總產值109.8億元,增長16.8%。主要工業產品有混合稀土金屬46.64千克、人造板11.25萬立方米、服裝681.4萬件、精製茶578.5噸。農業總產值22.14億元,增長8.7%。主要農產品有糧食(含大豆)25.99萬噸、油料產量6471噸、茶葉產量1071噸、水果產量3.76萬噸(其中柑橘3.69萬噸)、生豬出欄24.26萬頭。財政總收入8.41億元,增長22.27%,其中地方財政總收入6.62億元,增長20.85%;財政支出19.16億元,增長31.4%。農民人均年純收入6017.5元,增加473.37元。城鄉居民年末儲蓄存款餘額52.15億元,增長22.22%。固定資產投資80.02億元,增長32.2%。消費品零售總額20.2億元,增長16%。出口總額1.2億美元,增長40%。全年完成城區基礎設施投入8.56億元。成功創建省級園林城市。

  “舉行中國遂川第二屆國際狗牯腦茶文化旅遊節”4月1~30日,中國遂川第二屆國際狗牯腦茶文化旅遊節在遂川縣舉行。該屆茶文化旅遊節開展了開幕式、茶王賽、茶博園奠基、電影《神茶》首映、茶經貿洽談、茶文化暨茶產業論壇等六大係列活動。4月19日,中國遂川第二屆狗牯腦茶文化旅遊節在市民廣場開幕。副省長姚木根,省政協副主席李華棟,市委書記王萍,市委副書記、市長胡世忠等省、市領導,以及全國知名茶商、茶學專家、遂川省以上勞模、在外鄉友、社會各界代表、各級新聞媒體記者等共800餘人應邀參加。第二屆狗牯腦茶文化旅遊節提升了“狗牯腦”茶的知名度,放大百年品牌效益,向全國乃至全世界推介遂川深厚的“紅、古、綠”文化底蘊。

  “重新規劃產業園區”遂川縣在園區建設方麵堅持“生態建園、特色立園、產業興園”的發展戰略,聘請江西省城鄉規劃設計院對園區重新規劃。總麵積1913.33公頃,實際開發420公頃,分東、西、北三區。在產業規劃上,北區以林產、化工、建材和醫藥為主;東區以電子信息、綠色食品、機械製造和物流為主;西區以非金屬加工為主。在特色產業布局上,北區以林產為主導產業,東區以電子信息為主導產業,西區以矽深加工為主導產業。全年園區完成固定資產投入2.25億元,增長25%;工業總產值70.23億元,增長20%;工業增加值2.35億元,增長19%;主營業務收入69.85億元,增長20%;稅金4.45億元;新增從業人員1700人。

  主要領導人縣委書記:張平亮。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洪剛。縣長:肖淩秋。縣政協主席:陳道萍。

  (張春豔)

  萬安縣

  “簡況”位於江西省中南部,轄9鎮7鄉和1個墾殖場,總麵積2051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麵積9.6平方千米。耕地麵積2.42萬公頃,有林麵積14.4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8.8%,城區綠化率36.77%。總人口30.6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27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41‰。

  2012年實現生產總值46.26億元,同比增長11.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4億元,增長4.7%;第二產業增加值22.02億元,增長13.2%;第三產業增加值13.85億元,增長13.9%。財政總收入完成6.43億元,增長22.6%,占GDP比重為13.9%,稅收占財政總收入比重為70.27%;地方財政收入4.82億元,增長29.4%;地方財政支出14.95億元,增長32%。工業總產值74.08億元,增長20.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2億元,增長16.8%。外貿出口1.19億美元,增長48.86%。固定資產投資43.2億元,實際利用外資0.38億美元。主要工業產品有水晶2.3億片、發電16.59億千瓦小時、啤酒5.4萬立方米、水泥4.78萬噸。農業總產值16.43億元,增長10.1%。糧食總產量27.85萬噸。主要農產品有生豬22.8萬頭、水產2.3萬噸、西瓜1.2萬噸、油菜0.63萬噸、花生0.47萬噸。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389元,增長9.61%。

  縣工業園成為全省最大電子電路板產業承接基地,被列為“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電子信息基地”“省級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全縣正式簽約5億元以上項目2個,合同明確年稅收千萬元以上項目3個,引進的14個電子電路板項目中有5個年產能突破60萬平方米。全縣流轉土地1666.67公頃,新建農業特色產業基地36個,基地麵積達1.39萬公頃。萬安湖旅遊開發項目已和中信集團簽訂框架協議。成功爭取省級農資連鎖經營網絡建設項目。2012年服務業增加值13.8萬元,增長17.2%。

  全縣實施城建重點項目16個,總投資超過10億元。實施縣城人口倍增計劃,出台一係列吸引外來人口進城落戶優惠政策。城鎮化率提高1.9個百分點。2012年全縣用於民生領域的財政支出12.5億元,增長42.4%。新增城鎮就業6278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9859人,城鎮就業率96.7%。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420套,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807戶。縣財政解決農村社區黨員活動經費30.7萬元,解決村級活動場所建設經費168萬元,解決村小組長、黨小組長等補貼137.2萬元。全縣學校D級危房改造率達96%,享受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餐計劃2.8萬人。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項目243個,完成移民扶貧搬遷1123人,解決農村近3萬人安全飲水問題。完成城鎮綠化56.67萬公頃,造林綠化2200公頃。千裏山果業項目列入國家863計劃,全年獲市科技進步獎2項。每個鄉鎮場都配備計生服務車和森林防火車。推廣“村民說事室”“手機聯防”等創新做法。公眾安全感測評全省第27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