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頤和園

  頤和園內的山稱“萬壽山”,湖叫“金湖”。乾隆皇帝以興修水利和為母祝壽為名,於乾隆十五年(1750)開始,集中全國的能工巧匠,動用全國年收入的七分之一,連續施工15年,建成了這座規模巨大的皇家禦苑“清漪園”。100年後,即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四年(1888),慈禧太後以光緒皇帝名義,為太後“頤養衝和”,挪用海軍經費2000萬兩白銀修複,改名“頤和園”。

  頤和園最突出的景色是“湖麵大,高佛閣,長畫廊,景點多”。

  湖取漢武帝在長安開鑿昆明池操練水軍的故事,取名“昆明湖”。湖上碧波蕩漾,遊船悠悠。站在湖岸上,隻見湖上孔橋隱約,垂柳迎風飄舞,極富詩意。

  “佛香閣”在萬壽山前半山腰中央部位上,八麵三層四重簷,41米高,往下是20多米高的石台基,氣勢高大、宏偉,是全園的中心建築和頤和園的標誌。

  “寶雲閣”(銅亭)是完全由銅鑄造的佛殿,號稱“金殿”,高7.55米,重41.4萬斤(207噸),是我國現存工藝最精致、體重巨大的銅鑄藝術品之一。

  長廊共有273間,東起邀月門,西止石丈亭,全長728米,是目前中國園林中最長的遊廊。1992年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確認為世界之最。畫廊從東向西,點綴著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個亭子,分別象征春、夏、秋、冬四季。長廊是一條彩色畫廊,繪有人物、山水、花鳥、曆史故事、古典小說片斷、神話等彩色畫14000多幅,內容十分豐富,形象栩栩如生。

  萬壽山東麓的諧趣園特別引人注目。諧趣園小巧玲瓏,結構精致,四時有景,自成一體,被稱為“園中園”。一亭一徑,一步一景,景隨步移,步步皆奇趣,處處體現一個“趣”字:時趣、水趣、橋趣、書趣、樓趣、畫趣、廊趣、仿趣,充分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精湛的藝術水平。

  圓明園是清朝一座大型皇家禦苑,位於海澱區北部,占地5300畝,與附園、長春園、綺春園(後改萬春園)合稱圓明園。其平麵圖形成倒置的“品”字。園內建有樓台殿閣、亭榭軒館140處之多,並挖湖造山,種植奇花異木,搜羅名貴山石,集天下之名勝,移山宿地點綴園中。景點160處,有仿桃花源意境的“武陵春色”,仿西湖美景的“斷橋殘雪”“柳浪聞鶯”“平湖秋月”“雷峰夕照”“三潭印月”等等,匯集了江南無數名園的勝景。

  圓明園內還藏有極為豐富的圖書、字畫等文物珍寶,堪稱文化藝術寶庫,西方人譽之為“萬園之園”。鹹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在搶劫園中珍寶之後,縱火焚毀圓明園,現在看到的是西洋樓內僅存的部分石雕殘跡。

  法國曆史學家伯納布立賽在《1860年圓明園大劫難》一書中,以戰爭親曆者的日記和回憶錄為依據,描述了英法聯軍貪婪地搶劫圓明園中的奇珍異寶,無情地破壞華麗輝煌的宮殿,最終在熊熊烈焰中將這座舉世無雙的禦苑毀為一片廢墟的經過,以大量鮮為人知的細節展現了一幕幕真實而又觸目驚心的曆史:

  1860年10月6日,法軍和英軍向圓明園挺進。據說麵前這座聞名世界的宮殿,在此之前沒有一個普通的歐洲人見過。他寫道:10月6日晚進園時,這座大清帝國的正式宮邸幾乎未遇抵抗就被法軍占領了。對園內建築和珍寶驚歎不已的侵略軍頭目孟托幫將軍在給上司的信中說:“在我們歐洲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與這樣的豪華園林相比擬,我無法用幾句話向您描繪如此壯觀的景象,尤其是那麽多的珍稀瑰寶,使我眼花繚亂。”一個海軍上尉談感受說:“當看到這座宮殿的時候,不論受過何種教育,也不論哪個年齡段,還是什麽樣的思想觀念,大家所產生的印象都是一樣的--壓根兒想不出有什麽東西可以與之相比,絕對地震撼人心,確切地說:法國所有的王室城堡都頂不上一個圓明園。”

  在回憶錄中,那個名叫孟托幫的侵略軍頭目寫道:“我於昨天晚上到達中國皇帝的夏宮,它已經被放棄,但無數財寶都留在裏麵,我已經派人通知格蘭特將軍,請他和額爾金勳爵一起來到這裏,我們平分了那些財物,但我們隻能拿走其中極少一部分,即便有200輛汽車,也拿不走那座宮殿裏的所有好東西。”

  圓明園在搶掠方麵,他拿法國人與英國人進行對比,說:“法國人毫無章法,甚至是一種無政府狀態,而英國人則是有組織、有安排……法國人堂而皇之地搶,而英國人比較有條理,他很快就明白應該怎麽搶……”

  伯納布立賽寫道,埃裏鬆以一個普通目擊者的身份目睹了圓明園宮殿遭搶劫的場麵:“我真是大開眼界,忘都忘不了,人頭攢動,膚色不一,類型各異,那是世界人種的大雜燴,他們一窩蜂地向大堆的金銀財寶撲去,他們用世界上各種語言喊叫著,一些人埋頭在皇後那一個上了漆的首飾匣裏翻找,另一些人幾乎淹沒在絲綢和錦緞堆裏,有些人胸前掛滿了珍珠串,把這些紅寶石、藍寶石、珍珠、水晶石往衣袋、內衣、軍帽裏滿揣滿掖。還有些人抱著座鍾、掛鍾往外走,工程兵帶著斧頭,他們為了把鑲在家具上的寶石取出來,就揮斧把家具劈開……”“不時有人呼叫‘救火’!人們慌忙趕過去,東西掉得滿地都是,火舌舔舐著宮殿豪華的內壁,大家用絲綢、綢緞、床墊和皮貨壓熄火焰,那真是一場印度大麻吸食者的幻夢……夜幕降臨,炮兵們回來時,個個身上都裹著皇後的絲袍,胸前掛滿了清朝太後朝球……”

  埃裏鬆區寫道:“孟托幫將軍在法軍軍營中,在扮成清國官員或公主的士兵中走來走去,像父親一樣,規勸他們把那些華麗俗氣的舊衣服脫去,把那些笨重的戰利品扔掉,並向他們許諾說,到北京,他們會搞到更好的物品。炮手迪博斯克拉係服從命令,把已經搶在懷裏的東西,包括滿滿一桶首飾統統地扔到了地上。簡直是夢魘的一夜……”

  “10月8日,搶掠又開始了,而且變本加厲。如果說,經過兩天的搶劫,法國人的軍營看上去像個巨大的舊貨鋪,營地出現人們所能想象的最奇特最熱鬧的景象。帳篷裏堆著各式各樣的珍稀物品,這是一日之間發的橫財,這些橫財寄托著多少夢想。後來,他氣惱了,就把那些帶不走的東西砸碎、撕爛或者弄髒,各處都是一些豪華的家具、絲綢以及皇帝嬪妃們的那些以金絲線繡的裙袍。再就是眼巴巴看著這些東西帶不走而掛在臉上的一副副可憐而又可鄙之相。至於銀子,多得幾乎不屑一顧,因為那些東西,分量太重。用價值480法郎的一塊金條去換幾瓶燒酒或者苦艾酒,這樣做的士兵何止一個兩個。”馬讚庫也描寫過法軍營地令人驚愕的場麵:那裏的營地看上去根本不像軍營,怪誕得出奇。金絲交織的活物,五光十色的絲綢,錦緞藝術品,青銅器,極為精致的寶物匣,統統堆在營帳前,有的被撕裂,有的東西隻剩下半個。伯納布立賽最後寫道:“10月9日終於撤離了現場,身後留下的是一片廢墟和大火……這就是當時的一幕。”

  走進圓明園,盡管它仍然叫“園”,也仍然保持著園的地位和名聲,但它已經沒了園的姿色。世界上無論哪個園,所保存與呈現的差不多都是人類的文明,唯獨圓明園讓人所見到的是人類的野蠻、殘忍和恥辱……

  像去朝拜夢中的聖殿,走進圓明園,我的情緒陡然就變了,因為隨著一步步行進,我們就像走進了一處荒蕪的廢墟。那些殘留建築,那些遺留下來的石頭,有直立著的、橫躺著的、仰臥著的、斜倚著的,無論走到哪,石頭像是在向你訴說:那些放火的強盜,是如何的野蠻和殘忍,把圓明園燒成一片廢墟,把它們燒成一塊焦土。目睹這一塊塊石頭,感受到火與血的洗禮,留給我們民族的不僅僅是悲憤……它們在叮囑你:要記住啊!曆史上這暗淡的一天,這恥辱的一刻!同時也在告訴我們:那些石頭是永遠不會腐爛的。不管風雨怎樣侵蝕,不管世事怎樣變遷,那石頭上的龍鳳紋章隻會愈來愈光彩奪目。是的,烈火隻能燒掉圓明園,卻燒不盡中華民族的骨頭,侵略者可以擄掠我們的財富,卻擄掠不了中國人民那一腔豪氣。隻要骨頭在,隻要那一腔豪氣在,我們就不會倒下,我們就可以重新創造輝煌!

  北京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據史書記載,早在六十九萬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北京人”就已在這裏勞動,繁衍生息,創造了遠古文化。

  遠古的時候,北京這一帶被稱為“幽陵”。相傳黃帝的第三代繼承人顓頊曾到“幽陵”祭祀。到了帝堯時代,他在這裏建立了最初的都邑--“幽都”,治理北方。帝舜時,把治水失敗的共工氏流放到這裏。

  在距今3100年左右的商末周初,今北京市區西南的廣安門一帶出現了一個叫“薊”的聚落,據說是因為聚落內有一座叫“薊”的山丘而得名。商代北京地區有燕和薊兩個小封國,北部屬於薊國,西南屬於燕國。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堯的後裔(傳說黃帝之後)於薊,封召公於今北京城西南部宣武門和平門到廣安門一帶,與燕的都城(今房山區琉璃河鄉)南北相距約百裏。東周時期,薊國被燕合並,不複存在,燕以薊為都,舊城到北魏時仍在。這樣,燕國便成為當時北京地區唯一的諸侯國,而薊城也因之躍居為古代北京地區唯一的中心城市。

  戰國時燕國由一個弱小的國家發展為與諸侯爭霸的“七雄”之一,成為當時北部地區與中原的交通樞紐。

  公元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今北京屬於上穀、漁陽、右北平和廣陽四郡,薊城是廣陽郡所在地。秦修馳道,到達薊城,並把戰國時的秦、越、燕分別修築的北長城連接延展為萬裏長城。這樣,薊城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山,北枕居庸,南襟漢流,是控扼關塞內外、屯兵防守之要地,秦王朝一直視之為北方重鎮。

  西漢初年,北京一帶為燕王盧綰的封地,薊被定為王都。繼盧綰之後,這裏又先後為劉氏後代的封地,薊一直都是王都。

  東漢時,北京一帶劃為燕州,州牧以薊為駐地,是防禦朔騎南下的軍事重鎮。

  西晉時期,薊城為燕國封地。西晉亡後,薊城一帶的統治者不時更換。公元352年,鮮卑族前燕郡主慕容俊攻入薊城,同年將都城從龍城遷至薊,以薊為都八年,這是北京曆史上第一次建都。北魏王朝統一北中國後,薊為燕郡,治幽州。

  隋朝開皇三年(583),廢燕郡,幽州如故。大業三年(607)改幽州為涿郡,仍治薊城。隋亡唐興,武德元年(618)改涿州為幽州,天寶元年(742)改為範陽郡,乾元元年(758)仍為幽州,治薊城。

  唐王朝滅亡後,當時的中國陷入分裂混亂局麵,進入五代十國時期(907-979)。這一時期,北方的遊牧族相繼入關,契丹人首先占領幽州。後晉天福元年(936),契丹政權改國號為遼。遼改幽州為幽州都府,建都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陪都,以此作為經略華北、南進中原的根據地。自此宋遼形成對峙局麵200年。

  遼改幽為南京,基本上沿用了唐代幽州城址,隻重修了城牆,在西南部建造了一個宮城。南京城方圓三十六裏,高三丈,寬一丈五尺,城市人口達30萬。

  公元十二世紀初,女真人建立金政權後,於公元1123年攻遼,奪取南京。隨後,金向宋王朝索錢100萬貫後,將南京交給北宋,北宋將其改為燕山府。兩年後(1125),金滅遼,率部進入燕山府。

  公元1149年,金完顏亮殺熙宗自立。為有效地對華北和中原地區實行統治,於公元1151年頒布了《議遷都燕山詔》,派畫工至宋都汴梁(開封),測繪了宋代都城及建築圖樣,參照它的形製規劃建設新城。新城由兩套方城組成,於公元1153年竣工。新城規模宏大,東西寬三千八百米,南北長四千五百米,每邊有城門三座,十分壯麗,於是完顏亮正式遷都,改南京為中都。

  完顏亮遷都北京,不僅在金朝發展史上為一個新時期,而且在北京的曆史上也是一個新紀元。它是北京成為一代王朝首都的開端,此後元、明、清三代封建王朝都定都北京。

  公元1206年,蒙古國建立,並向中原地區擴展。公元1215年,蒙古騎兵突破南口、攻下金都,將大部分宮城建築燒毀,當時大火蔓延了一個多月,具有六十二年建都曆史的金都毀於一旦。四十五年後(1260),忽必烈做了蒙古大汗,親巡昔日金中都,決定在金都舊城東北郊另建新城,命名為元大都。

  元大都城營建於金中都的東北郊,是著名學者劉秉忠規劃設計的。城市形製分外城、皇城及宮城。外城呈長方形,東西寬6635米,南北長7400米,周長28.7公裏,大致接近宋汴梁的規模;皇城四周10公裏,宮城為最裏一層,位於皇城東部,在整個大都的中軸線上,充分將封建社會儒家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環境烘托了出來。至元九年(1272),忽必烈正式以此為都,從此,北京取代了長安、洛陽、開封等古都,成為中國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政治中心。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定都南京,同年派大將徐達北征,攻占大都,改名北平府。後將四子朱棣封於北京,是為燕王。建文元年(1399),朱棣起兵“靖難”,於建文四年奪得帝位,是為永樂皇帝。永樂元年(1403)正月,改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在。這是北京定名之始。永樂十九年(1421),北京改稱京師,正式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

  明朝對北京城進行了改建。明初,因城北空曠,曾將元大都北牆南移五裏,開安定、德勝兩門,永樂十七年(1419)又將大都南牆南移二裏,開宣武、正陽、崇文三門,將元大都土築城牆改為磚牆。嘉靖三十二年(1553)修築了外城,外城將天壇、先農壇包圍進去,城周二十八裏,開門7座。後因財力不敷,外城隻修了南石一部,故明北京城似“凸”字形。至此,北京城由四套城垣組成,即外城、內城(元外城)、皇城、宮城。

  明初將元代宮殿拆毀殆盡,以致朱棣建都時重建了許多宮殿,今故宮中三大殿以及乾清、交泰、坤寧三宮,故宮南邊的天安門,勞動人民文化宮,中山公園,天壇均為朱棣永樂年間修建。

  明末崇禎十七年(1644)3月,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占北京,明朝滅亡。其後,農民起義軍在北京建立政權42天,後清兵入關,撤出北京。

  清代以北京為都城,對明代的宮殿、城池、街衢、坊巷,未作大的變動,主要力量均放在西郊的兩座離宮上--圓明園和頤和園。清代統治者將內城的漢族百姓遷至城外,內城由八旗人居住,所以內城主要是許多王親貴族的府第。當時,為便利皇親貴族上朝,府第多建在西城,因有“貴西城”之說。

  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民國初年,北京仍為首都,仍稱京師,是北洋政府的首都。1928年設北京特市,1930年改北平市,日軍占領時期稱北京特別市,1945年複為北平市。

  從辛亥革命至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北京人民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英勇頑強的鬥爭。自1915年起,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掀起了以“民主、科學”為兩大旗幟的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其代表人物有蔡元培、李大釗、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他們都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1919年爆發了五四運動,五四運動從北京開始,迅速發展成全國性反帝反封建運動。五四運動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1949年3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人民解放軍總部從河北平山縣西柏坡遷到北平,同年9月下旬,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召開,正式決定改北平為北京。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從此,這座聞名於世的古都獲得新生,成為新中國的首都。

  自古以來,北京就是軍事重鎮。燕國故都薊是華北平原進入北部和東部地區的重要城市,處在畜牧業文明和農業文明的結合帶,是華北北部南北大通道的匯合點。從秦統一到唐末一千多年間,每當中原的漢族統治勢力強大,內足以鎮壓農民的反抗,外足以發展勢力、開疆拓土的時候,就會以薊城作為經略東北的基地;反之,當中原的漢族統治者勢力衰微,農民起義日趨激熱的時候,東北遊牧民族就常常趁機內侵,於是薊城又成為漢族統治者軍事防守的重鎮。一旦防守無效,東北地區遊牧民族部落的統治者就會入侵,地處華北大平原北方門戶的薊城遂成為雙方的必爭之地,甚至成為入侵者進一步南下的據點。在比較安定的時期,薊城又會很快發展起來,成為中國北部的一個貿易中心。薊城是漢族與北方遊牧部落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

  隋代和唐代前期,中原王朝多次征伐高句麗,又與奚和契丹等東方、北方的遊牧民族時常交戰,薊城的軍事地位顯得十分突出,隋文帝和唐太宗在全國統一後,都曾以薊城為基地征伐東北。唐中期以後,危機四伏,北方民族伺機而動,覬覦中原,唐王朝在沿邊一帶重鎮設節度使,代表皇帝率兵駐守。天寶十四年(755),身兼平盧、洛陽、漢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以討楊國忠為名,從幽州起兵,攻陷洛陽、長安,釀成“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也是北京曆史就要發生巨大變化的先兆。

  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北京自古以來經濟十分繁榮。早在夏商之時,這裏的製陶業和青銅冶鑄業就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所生產的陶器及青銅器造型精巧。戰國時期,薊城是“渤、碣之間都會”,有“魚鹽棗栗之饒”。其時,北邊的烏桓、夫餘,東邊的朝鮮、真番等,經常來這裏進行物資交流,中原地區的貿易交往也在此進行。

  秦漢時期,薊城的冶鐵、製陶和製鹽業在前代的基礎上更為發達。

  隋唐時期,幽州為關內外商品交換中心,有“歲輸珍貨數百萬”的記載。這一時期,幽州城中已有固定的商業區及手工業區,被稱為“幽州市”,行業總類達三十餘個。

  遼得幽州以後,升此地為陪都,名之為南京。當時“南京”是北方富庶之地,有“水甘土厚,人多技巧,錦繡組綺精絕天下”之說,特別是製瓷業和釀酒業,十分有名。

  元代,大都是國內最大的商業中心。每年大都商業稅收達十萬三千餘錠,占全國商稅總收入的九分之一,城市中各種專門的市集三十多處,最繁華的地方在鍾鼓樓和西城羊角市一帶。

  明代,北京的商業區分布與元大都不同,元大都時商業中心在偏北,在鼓樓一帶。明朝時商業中心向南發展。隨著行會製度的發展,同類商業相對集中,這一點在現存的一些地名中可以看出,如半市大街、磁器口、缸瓦市等,城內有些地區形成集中交易或定期的市,如東華門外的燈市是在上元節前後開市十天,而西城白塔寺、東成隆福寺是大型廟宇集市。

  近代,隨著帝國主義經濟的入侵,北京原有的手工業漸被外國人的洋行、鐵路、工廠替代。據統計,至20世紀初,在北京專銷或推銷洋貨的店鋪很多。北京由原來的封建性城市經濟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城市經濟。

  北京同時還是古華夏文化與胡戎文化交流的樞紐。這裏的人民有著同中原人民相同的文化淵源,他們在青銅器、陶器上裝飾著許多花紋、圖案,充分體現了他們樸素的審美觀念和藝術修養。

  早在漢代,薊城的學術氛圍就很濃厚,祖籍薊城的韓嬰曾為漢王朝的博士,傳《詩》於單於,號稱“韓詩”,與齊詩、魯詩合稱為三家詩,在燕、越一帶影響甚大。漢末,一代名儒馬融的學生盧植曾隱居於薊城北部的軍都山中,立學教授,遠近從學者甚多。他著有《尚書章句》《禮記解詁》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秦漢遺風依然很盛,著名學者梁祚曾設館立學於薊城,門徒甚多。經學家徐道明曾在薊城研究經學,不少人遠道求學。這些不同形式的傳統講學,對漢代文化在北方邊地傳播與延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隋唐兩代,被稱之為幽州的北京地區產生了不少文學家、藝術家。例如北朝大詩人盧思道、初唐四傑中的盧照鄰、盛唐時的詩人張南史和中唐詩人賈島、盧仝等。這一時期幽州還是遷客騷人抒發情懷、憑吊古今的地方。唐初著名詩人陳子昂在此發出過“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感歎;一代文宗張說在幽州為官時,留下過許多詩篇。其後,邊塞詩人高適、王之渙都曾來此作詩抒懷。

  元朝產生了在中國文學史上有特殊地位的元雜劇,元雜劇是在元大都這塊土壤上發展起來的。八十多位有籍可考的雜劇作家中,大都就有十九人,其中有元曲四大家之首的關漢卿、元曲集大成者馬致遠、《西廂記》作者王實甫。關漢卿一生輝煌的創作生涯,基本上都是在大都度過的。在繪畫和雕塑藝術上,大都同樣是人才濟濟,諸如劉融、喬達、謝佑之、劉元等,都是十分著名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科學家郭守敬,他在大都城內所作的多方麵的貢獻,無論在中國科技史上還是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北京城中的文化事業較前代更為發達。明初,全國共有兩處國事監,南京的叫南監,北京的叫北監。北監最盛時的學生超過一萬人,其中不少是來自東南亞的留學生。同時,除國事監外,還設有太醫院、欽天監等,用來培養專門人才。

  清代,北京人文薈萃。初期,統治者為了編輯《四庫全書》,曾網羅大批學者入京,著名的有翁方綱、戴震、姚鼐、任大椿等。大詩人王士禎,這一時期也留居北京,此時四方來京求教者不勝枚舉。滿洲宗室、著名詩人文昭即“辭爵讀書,從王士禎遊”。曹雪芹的文學巨著《紅樓夢》就是在北京寫成的。

  §§第四章 草原風情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