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8.3 人生三步驟

  錢穆《人生十論》一書中《人生三步驟》專篇,頗有新意。

  第一步是生活,主要是人的物質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它的意義與價值是來維持和保養人的生命存在的,也可以說生活是生命存在一種必要的手段或條件。今天科學發達,物質文明日新月異,人們的衣、食、住、行與古代曆史上的生活很不相同,但從人的生命角度來看,衣還是衣,食還是食,住還是住,行還是行。在生活形式上古今雖有區別,但在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上,還隻限於第一個階段。即使說在生活上有所進步,但仍隻限於生命的維持與保養的手段上,這與古代差不多。進一步說,人們是為了維持保養自己的生命才有生活,並不是人們的生命為著生活,而是生活為著生命。換言之,生活在外層,生命在內部。生命是主,生活是從。生命獲得了維持和保養,才能有所表現。由此引出人生的第二步。

  第二步是行為與事業。吃、穿、住、行,這些可以說都是人的行為,然而這還不夠,這些隻是人生行為與事業的先行步驟,人生應該超乎衣食住行的生活之外,另有一番表現,另有人生的行為兼及事業,這才是人生主體所在。那麽人生的行為或事業是什麽呢?就是中國古人所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齊家。我們都有家,就應該有一番行為來齊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和睦,一家這樣,才是人生中有意義的生活。

  修身齊家之外,還有治國平天下,人們隻能先修身、齊家,要治國一定要從修身齊家做起。所以人生隻能守己以待時,安己以待命。身不修,家不齊,怎麽能治國?所以中國人講行為就是修身齊家,然後才能治國平天下。這裏的預備工夫是修身齊家。修身齊家是人們的行為,而治國平天下則可算是事業。錢穆所說的人生第二步,就是人們的行為與事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儒家所倡導的內聖外王之道。那麽如何修身齊家?這就過渡到人生的第三步。

  第三步是德性與性命。中國人隻從人生來講人生。中國人講人生的歸宿在人性。人性就是天性。因人的生命比動物高了,所以人的天性也比動物難知。如果能圓滿人的天性,完成人的天性,就會得到安樂。安樂是人生的最後歸宿。中國人又常說德性,德就是性,在人生自己內部本身就充足,不必講外麵的條件,隻要能表現就行。比如喜、怒、哀、樂的情感就是人的天性,每個人都有從大自然中帶來的這份感情,不待外麵另有條件來賦予我們這些感情。人生最後的歸宿,就要歸宿在這德性上。性就是德,德就是性。身體之內有個心,生命之內有個德。德性是由天賦,盡人相同。人活一百年,甚至綿延幾千年幾萬年,人的德性可以保留在自己的兒孫身上,也可以保留在社會大群人的身上。人生到了這個階段可以無憾了。人活著做到了修身齊家,使喜怒哀樂合於天性,也可以無憾了。人的生命歸宿就在此。

  所以,我們做人第一要講生活,這是物質文明。第二要講行為與事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人文精神。第三是最高的人生哲學,要講德性性命。德性性命是個人的,而同時也是古今人類大群體共同的。錢穆不僅論述了人生發展的三步過程,而且從這三步發展出發,導出了文化發展的三層次:物質文明、人文精神、人生哲學。這三個層次一步比一步高,反映了他所追求的理想與境界。

  錢穆以上提到的人生三步,也可以說是人生的三個方麵:物質的人生,社會的人生,精神的人生。這三種人生,既是人生必須麵對的三個世界,也是構成人生的三個層麵。這三個層麵中的每一個階層都各自有所追求的目標和完成的任務。它們之間不僅是一種由低到高的遞進關係,而且也是一種孕育與包容的關係。必須由第一層,才開始孕育出第二階層,也必須由第二層,才開始孕育出第三階層。第二階層必須建立於第一階層之上,但已經超過了第一階層,而同時仍然包含有第一階層。第三階層對於第二階層也同樣。第一階層的特有目的在於求生存;第二階層的特有目的在於求安樂,第三階層的特有目的在於求人類生活的崇高,在於求安樂的崇高。人生不應該停留在較低階層,而應積極向上,文化階層一步步提高,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一步步向上。下一階層的目的,隻成為上一階層的手段。而論道德,屬於人的精神領域方麵,處於人生的第三階段。

  錢穆以兩性關係為例,在人生的第一階段-物質人生中就存在兩性關係。但這時的兩性關係在求自己生命的延續,純粹是一種男女之欲。隻有從男女之欲變為夫妻之道,才進入了人生的第二階層。如果隻求自己生命延續,雌雄男女,交媾配合,早就夠了,何必要在一男一女之上,再來一個夫婦婚姻配合呢?可見夫婦婚姻,其目的已並不專在求生命的綿延,而必須在生命的綿延之上,另增加新要求、新意義。可見夫婦與家庭的內在意義,已經不僅僅限於求生命的延續,而另有更高的追求。在這裏,錢穆僅是從生命的意義立論的,而在上麵這個例子中,無論是男女還是夫婦,其所指的具體個體沒有變,人還是這個人,那個人。因生命的意義已經有所不同,故由一“男”稱為“夫”,一“女”稱為“婦”。由此看出,人生應由低的階段進至高的階段,並不是要拋棄原來的“物質人生”,而去追求一種脫離物質內容的抽象的精神生活,乃是要求我們提高生活的境界,將物質人生提升到精神人生。這種精神人生雖然是藝術的、倫理的,但仍然有物質生活的內容。

  錢穆對人生進行曆時性分析,還表現在從質到文的發展方麵。人生有質與文兩個方麵,質屬於先起部分,文屬於後加部分。質在內,文在外。也可以說質屬於物質人生,文屬於心靈人生。從物質人生到心靈人生,是人生的一大發展。功利隻從物質著眼,道義、文學、藝術,均從質上增添蛻化而成文。由此質與文在人生方麵的區別,變成物質人生與人文化成之人生的區別。人文化成之人生又分為三個階段:藝術、文學和道義。錢穆分別闡述它們發展升華的過程。

  首先是藝術人生。藝術對象常常在物。在山洞居住的人飽食無事,在洞壁上畫上一隻羊自玩自娛,這是一種藝術。但藝術的目的不是為了衣食。東方藝術所向往,以憑借極少物力而能表達極豐富心情為主,可使欣賞藝術者的心情,也一如創造藝術的人的心情一樣,雖然曠世相接,而兩心可恍如一心。由人文來創造藝術,不使藝術來淹沒人生,這才是藝術的至上品。

  其次是文學人生。他認為,從藝術人生轉變為文學人生,是一個進步。藝術的對象主要在物,文學的對象主要在人。文學描寫,使人類前後代人際關係彼此相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藝術文學同樣占重要地位。而中國人重視文學更超出藝術之上。中國文學是中國人生的真實寫照。

  最後是道義人生。從文學人生到道義人生又是人生上的一大轉變,更上一層台階。文學的對象在人,而道義的對象更有超乎人之上者。如文王是聖父,因而應該得到周公的孝敬。瞽瞍是一個頑父,為什麽也得到舜的孝敬?這是因為人的孝心,是由人內心所發而及於外的。可以說宇宙中心在人,人群中心在己,己的中心在方寸之心。孔子和孟子講孝、悌、忠、信、敬、愛,指的都是人心,人心之內的真情。隻有心和情才能使天人物我內外融和成為一體。在心稱為仁,發於外稱為道。因此道義的對象在心與心之間,由己心及他心,渾然形成為一心。一人之心可以通於千萬人之心。然後此心才可感通於天地萬物。天地萬物沒有不有心的,其心也沒有不與我心相通的。因此天人物我內外的融和合一,其主宰與樞紐就在於己之一心。“己之一心,質之至,亦文之至。人生到達此境界,乃成為人生一大藝術,亦人生一大文學,乃亦人生一大道義所在。藝術、文學與道義之三人生,其究亦是融和合一,非有多歧。”這是從另一個角度論述了人生發展的過程。人文化成之人生中,道義人生才是人生發展的最高點。

  基於這種認識,錢穆對當今世界人生進行了批判,指出當今世界潮流,全部人生幾乎為工商貨利所主宰和驅使。人盡陷於物質要求的深井中,理智也徹底功利化了。藝術和文學也商品化了。如果一切都要等待投入市場,才有其意義與價值,那麽,就失去其內在的至純無雜之心,代之而起的是市場求售心。一切都追求時代化、大眾化、通俗化、外在化,不貴內心自得,那麽,就會使藝術和文學失去源泉,使道義不複存在。他提醒國人,在商品經濟發展中要重視道德方麵的教育與修養,樹立高尚的人生觀。

  無論是對人生方麵的橫向研究還是縱向分析,都表明了他對精神人生、文化人生的追求。這種追求顯然超越了凡夫俗子的世俗物質利益和狹隘的物質人生,具有道德理想主義的色彩。同時我們也看到,他的這種人生觀,是以中國傳統人生理論為基礎的,是對中國傳統人生觀的繼承與發展,是站在時代高度,對中國傳統人生觀作了現代化的詮釋。他的這種文化人生、精神人生的觀點,對於現在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建立精神文明,提高人生的修養和價值,是有積極意義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