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歐洲西線盟軍的最後攻勢

  1945年新年伊始,德軍處境更趨惡化。在東線,蘇聯紅軍1月中旬全線發起強大攻勢,給當麵德軍以重創。羅科索夫斯基元帥的白俄羅斯第2方麵軍已從華沙北進到波羅的海沿岸,將東普魯士從德國孤立出來。與此同時,科涅夫元帥的烏克蘭第1方麵軍向西衝過波蘭南部強攻到奧得河,並建立了幾個橋頭堡。這次突擊使德國上西裏西亞地區的工業遭到嚴重破壞。在這兩個方麵軍之間,朱可夫元帥的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從華沙通過羅茲並越過波茲南向西突進,超過其側翼友軍,其先頭突擊部隊已突至距柏林160公裏內的各點。南部戰線的紅軍各部,雖遭到盤踞在匈牙利境內德軍的頑抗,進展較慢,但還是壓倒了德軍。在紅軍進攻的第三周,朱可夫元帥的先遣部隊已向西推進了450公裏,每天平均推進達22公裏。蘇軍的這次攻勢對西線的作戰具有雙重影響:一方麵,西裏西亞工業區的喪失迫使德軍在更大程度上依賴魯爾和薩爾的工廠,不得不對其重點防守;另一方麵,由於蘇軍的強大壓力,德軍又不可能從連線抽調援軍用於西線,從而使防禦更加捉襟見肘。

  在西線,雖然年初的戰線仍大致維持了1944年秋季的態勢,德軍仍據守著“齊格菲”築壘防線,但雙方的力量對比已發生重大變化。經阿登一戰,德軍不僅一線部隊皆遭重創,而且預備力量也消耗殆盡。同時工業體係也陷入癱瘓,武器供給日漸匱乏。反觀盟軍,雖部分部隊在德軍的反攻中損失較大,但以每周1個師的速度運抵歐洲大陸的援軍,很快彌補了戰鬥人員。阿登戰役後,為便於指揮作戰,盟軍在蘭斯設立了前方司令部,並將臨時劃歸蒙哥馬利的美第1集團軍返歸於布萊德雷,但美第9集團軍仍暫留在第21集團軍群內。

  從表麵上看,對峙雙方的部隊編製沒有重大變化。盟軍最高司令仍由艾森豪威爾上將擔任。戰線北部為蒙哥馬利元帥的第21集團軍群,下轄克裏勒上將指揮的加拿大第1集團軍、登普西中將指揮的英國第2集團軍、辛普森中將指揮的美國第9集團軍和布裏爾頓將軍指揮的第1空降集團軍;布萊德雷中將的第12集團軍群位於戰線中段,麵對德國“齊格菲”防線最堅固的部分,該集團軍群下轄霍奇斯中將指揮的美第1集團軍和巴頓中將指揮的美第3集團軍;德弗斯中將的第6集團軍群位於戰線南部的薩爾盆地,轄德拉特爾上將指揮的法國第1集團軍和帕奇中將指揮的美第7集團軍。西線盟軍總兵力約90個師,其中60個步兵師、25個裝甲師和5個空降師,裝備坦克達6000輛。

  德軍西線總指揮為龍德施泰特元帥,其麾下名義上有65個步兵師和8個裝甲師,但其實際人數僅相當於盟軍兵力的1/3,坦克不足盟軍的1/6,空軍差距更大。按照希特勒的指令,西線德軍應繼續為每一寸土地進行戰鬥,即應堅守前幾次戰鬥後形成的許多突出部。這意味著德軍將扼守科爾馬地域的大登陸場;在荷蘭南部不能從下萊茵河退守到短得多的須德海南岸、阿納姆一線,這就更增加了德軍防禦的難度。在龍德施泰特統帥的3個集團軍群中,新成立的H集團軍群情況最好,該集團軍群由布拉斯科維茨上將指揮,轄戰鬥力較強且齊裝滿員的第1傘兵集團軍和受創較輕的第25集團軍,其防守區域為馬斯河和下萊茵地區。堅守摩澤爾河至馬斯河漫長戰線的為莫德爾元帥的德軍B集團軍群,該集群轄第7集團軍、第5裝甲集團軍和第15集團軍,共26個師,但除6個師外其它各部均已在阿登戰役中遭重創。據德軍估計,其戰線每1公裏的實際兵力為26名步兵、1~2門火炮和不到1門反坦克火炮。整個C集團軍群的裝甲車輛不足200輛,但情況最糟的應首推戰線南端的G集團軍群,它由防守上萊茵河與科爾馬地域的德第19集團軍和掩護萊茵河與摩澤爾河之間地區的德第1集團軍組成,曾遭到過盟軍第6集團軍群的重創。

  綜上所述,1945年初德軍在東西兩線的形勢都處於極為被動的狀態。盡管德軍在西線據守著“齊格菲”防線的築壘工事,但仍無法阻擋住擁有強大優勢的盟軍的推進。

  1944年秋,艾森豪威爾已初步擬定了萊茵河地區的作戰方案。

  2月8日晨,克裏勒將軍統帥的加拿大第1集團軍發起了代號為“真實”的戰役行動。在進行大規模航空火力準備和炮火準備之後,其下轄的英第30軍一馬當先,從馬斯河和奈梅亨東南麵的萊茵河之間的狹窄頸部穿出,直撲由德軍1個師防守的10餘公裏長的正麵。為迅速實現突破,軍長霍羅克斯中將集中了5個步兵師的大部兵力,外加3個裝甲旅和11個特種裝甲團。在這個巨大的攻擊兵團之後,還有2個師的預備隊,以供擴張戰果之用。

  在加軍正麵,雖然“齊格菲”防線的原有工事並未向北延展到賴希斯瓦爾德森林,但德軍卻利用間歇的5個月時間大大加強了這個森林地區的防禦。他們掘毀了萊茵河的堤岸,放水淹沒了田地,從而使狹窄的頸部變得更加狹窄。此外,德軍還加強了戈赫和克萊沃兩鎮的防禦力量,並在更南地區布置了1個機動軍,準備迎擊越過魯爾或馬斯河的攻擊。因此,霍羅克斯軍長所麵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在德軍預備隊北調阻塞瓶頸之前,使他的部隊衝過賴希斯瓦爾德森林,直入下萊茵河地區。

  戰役發起後,盡管遇到德軍頑抗和泥濘的困擾,霍羅克斯的部隊仍於進攻當日突破德軍多處防禦陣地,不過,隨後卻未能按預計的那樣順利發展進攻。這一方麵是由於為數眾多的地雷場、越來越嚴重的泥濘和德軍的頑抗阻滯了進攻的速度,另一方麵由於道路狹窄所造成的擁塞和混亂也大大影響了部隊的前進。在這期間,德軍大批援軍趕到,從而使戰鬥更加激烈。直到2月13日,加拿大軍隊攻占克萊沃並進至德軍賴希斯瓦爾德防線後方以後,第一階段的突破戰鬥方告結束。這時,德軍已將2個裝甲師和2個傘兵師的援軍調至北冀,為英加軍隊的進一步突破帶來困難。

  德軍統帥部之所以能夠厚集兵力於賴希斯瓦爾德地域,是同美第9集團軍的受阻分不開的。按原定計劃,代號為“榴彈”的南翼突破應於加拿大第二集團軍發起進攻後48小時實施。然而,由於德軍在此時炸毀了魯爾河大壩,使河水大漲,從而阻止了美軍定於10日開始的進攻,這才使德軍能夠無所顧忌地調動兵力於北翼。在這種情況下,英加軍必須單獨作戰,以待水位下降後南翼的協同。當然,這種苦戰並非徒勞。在隨後的14天中,他們在德軍1個師的戰線上,一共吸引住了德軍9個師的兵力,這無疑為美第9集團軍爾後的行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2月23日拂曉,推遲了兩個星期之久的“榴彈”行動終於拉開帷幕,美第9集團軍的4個師和第1集團軍的2個師開始橫渡魯爾河。為了阻滯盟軍的推進,希特勒嚴厲命令德軍未經允許禁止一人一槍撤過萊茵河,即使如此,也無法阻止盟軍合圍圈的緊縮。隨後,被美軍逐退的第15集團軍殘部與傘兵第1集團軍被盟軍逼在一起。到3月5日,美軍已攻占諾伊斯到奧爾索伊的萊茵河西岸,並迫使德軍向韋瑟爾方向退卻。3月8日前,德傘兵仍在北翼頑強地扼守著克桑膝,並在韋瑟爾地域掩護留在德軍手裏的最後一個萊茵河渡口。次日,德軍9個師的殘部被逼退在萊茵河大橋附近不大的橋頭堡裏。3月9日夜,德軍逃到了東岸,並炸毀大橋。至此,蒙哥馬利的第21集團軍群肅清了下萊茵河地區的德軍,全線推進到萊茵河西岸。

  根據艾森豪威爾的命令,第12集團軍群的任務是以不間斷的衝擊牽製正麵德軍各部並迫其東退,為第21集團軍群的主攻創造有利條件。它應在蒙哥馬利發起戰役後(約2月10日),再向整個萊茵河戰線發動衝擊,並從北向南逐次奪占“齊格菲”防線各段。

  3月1日,布萊德的第12集團軍發動了第二階段的攻勢。霍奇斯將軍的第1集團軍重新渡過了埃爾夫特河並快速利用其橋頭堡擴大戰果,很快擊垮了德第15集團軍的右翼,切斷了其與科隆和杜塞爾多夫的聯係。3月4日,該集團軍攻進了奧伊斯基興。5日,其先頭裝甲部隊衝進了科隆,次日全麵控製了這座遍布大教堂的城市。在科隆的南麵,霍奇斯將軍對其集團軍的其他部隊下達的任務是突向萊茵河,爾後折向南麵渡過阿爾河,同此時正放手突擊北進的美第3集團軍一部會合。3月7日,美第1集團軍中央和南翼轉向東南,迅速向波恩和巴特戈德斯貝格推進。位於集團軍最右翼的美第9裝甲師奉命向雷馬根進攻。該師先遣部隊越過屏蔽萊茵河的最後一個高地後,突然發現前麵萊茵河上的“魯登道夫”大橋仍完好無損。該部指揮官霍格準將在獲悉這一情況後立即命令所部奪取這座橋梁。該橋當時未遭摧毀是因為被指定炸橋的守衛部隊正在等待仍在萊茵河以西的德國部隊渡河。當美軍先頭部隊到達橋頭時,守橋德軍點燃了炸藥包,由於炸藥量不足,僅破壞了一個橋墩。隨後,迅速衝上去的美軍巡邏隊切斷了爆破用的電纜,然後冒著德軍火力衝過大橋,到達萊茵河東岸並建立了陣地。

  美軍這一奪橋行動在雙方的統帥部都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布萊德雷聞知欣喜若狂,並前往蘭斯晉見艾森豪威爾。最高司令雖然考慮到以後鞏固橋頭堡的行動將需要大量支援從而影響其它方麵的作戰,但他還是批準了布萊德雷擬將美第1集團軍可利用的一切力量投入到萊茵河對岸以擴張橋頭堡的部署,同時又調撥給他幾個師的預備隊。希特勒的反應更為強烈,他一麵命令嚴懲失職者,一麵調集空軍和遠程火炮盡全力摧毀“魯登道夫”大橋。3月10日,龍德施泰特因此被革職,由凱瑟林接替西線指揮權。雖然承擔責任者受到了嚴懲,但大橋並未被如期摧毀。待3月17日橋墩終於坍塌時,美軍已在萊茵河上架起一座便橋,並在東岸站穩了腳跟。

  3月15日,在盟軍第12戰術空軍司令部的支援下,帕奇的美第7集團軍從阿爾薩斯北部地區開始了薩爾河地區的作戰。在北麵的美第3集團軍所發動的進攻支援下,美第7集團軍的右翼在進攻的前5日內推進了30多公裏,且未遇到重大抵抗,但中央和左翼則由於當麵“齊格菲”防禦工事所阻,進展緩慢。與此同時,巴頓的裝甲部隊強渡摩澤爾河後長驅直入到帕拉蒂納特三角地帶的敵人後方,一部占領了科布倫茨,另一些部隊則衝過巴特克羅伊茨納赫向美因茨挺進。至3月18日,美第3集團軍已逼近美因茨與沃爾姆斯之間的法蘭克福走廊,而右翼部隊則已插至德軍薩爾河防禦工事後方的聖文德爾,並支援美第7集團軍於3月19日開進薩爾布呂肯。隨後,帕奇將軍的部隊攻勢越來越猛,並於3月20日突破了“齊格菲”防禦陣地。次日,該部與美第3集團軍部隊會合。至3月25日,薩爾河——帕拉蒂納特三角地帶已被占領,美第7集團軍抵進萊茵河西岸。與此同時,巴頓的進攻仍勢頭不減。3月21日,他的3個軍已進抵萊茵河岸。22日,所部占領了蘭道和美因茨。瀕臨午夜時分,巴頓出人預料地命令第5師在奧彭海姆附近強渡萊茵河。23日黎明前,美第5師的6個步兵營以僅傷亡34人的微小代價抵達東岸。48小時後,他們的第一座浮橋已經建成且4個師已從橋上過河,裝甲車輛也正開始過橋。此外,在距此以北65公裏處的博波德,該集團軍的另一座浮橋也在架設之中。

  法國第1集團軍在美第7集團軍進攻期間執行防禦任務,對帕奇將軍部隊的作戰做出了重大貢獻。根據德弗斯將軍3月10日的命令,法軍把裝甲部隊和炮兵部隊調給了美第7集團軍,並把其他裝甲部隊留作第6集團軍群的預備隊。在此期間,德拉特爾將軍的部隊擔負了防守德昌瑟內姆以南一段萊茵河的任務,這對於僅剩4個師的法國第1集團軍來說,任務相當艱巨。

  至此,西線盟軍徹底肅清了位於萊茵河西岸的德軍,遠征軍已從荷蘭到瑞士邊境的漫長戰線上抵達萊茵河岸。此役,德軍共傷亡6萬餘人,被俘達25萬人,另有大批作戰物資落入盟軍手中,而盟軍傷亡還不到2萬人。

  在西線,盡管霍奇斯的第1集團軍和巴頓的第3集團軍後來居上,出乎意料地搶先渡過了萊茵河,但蒙哥馬利並不為之所動,仍按原計劃紮實地進行著渡河準備。自3月10日結束下萊茵河地區作戰行動後,第21集團軍一直秣馬厲兵。由於得到統帥部從意大利經馬賽海運來的5個師的加強,蒙哥馬利的實力已擴增至29個師。

  3月23日晚9時整,第21集團軍群強渡萊茵河的戰鬥打響,英國第2集團軍率先渡河。在雷斯附近,英軍幾個突擊營僅用7分鍾就抵達了萊茵河對岸,1小時後,又一批英軍在韋瑟爾地域渡過該河。由於盟軍在發起進攻前進行了猛烈的空中和地麵炮火襲擊,守河德軍陣地遭到嚴重破壞,故英軍在突擊上岸時隻遇到微弱抵抗。次日晨2時,美第9集團軍在萊茵貝格地域開始強渡萊茵河,並順利上岸。辛普森的部隊在第一天僅付出了亡41人、傷450人、失蹤7人的代價。這點損失對於這樣大規模的作戰行動來說,無疑是微不足道的。但隨著德軍預備隊的投入,抵抗隨之加強。

  3月28日,第21集團軍群的2個集團軍奪占了由博特羅普經多爾斯騰和博霍爾特幾乎延伸到埃默裏希的一個大登陸場。至此,第21集團軍群強渡萊茵河戰役的主要階段已經完成,接著便可以從這一登陸場實施其攻占魯爾地區和前出到易北河的突擊。

  按照艾森豪威爾的最初計劃,第12集團軍群強渡萊茵河的行動應在第21集團軍群過河後發起,此前主要執行牽製任務,保障蒙哥馬利部作戰行動的順利實施。然而,在計劃實施的過程中,霍奇斯和巴頓表現出色,不僅按計劃完成了前出到萊茵河西岸的任務,而且還分別在萊茵河東岸奪取了一個登陸場。到3月24日,霍奇斯已將下屬的3個軍大部送過萊茵河,他的雷馬根登陸場已擴至北起波恩南達柯布倫茨的整個地域,並且在萊茵河上架設了12座橋梁。隨後,美軍第1集團軍擊退了德軍從北麵實施的反擊,開始從雷馬根大登陸場轉入進攻。

  與此同時,渡河後的美第3集團軍一直處於不間斷的進攻之中。3月24日,巴頓的部隊攻占了達姆施塔特,其坦克進抵阿沙芬堡,並在那裏奪占了幾座完好無損的美因河大橋,搶占了哈瑙、吉森一線並準備向卡塞爾繼續前進。次日,美第3集團軍的部隊占領了法蘭克福郊區。到3月29日,該集團軍左翼在威斯巴登附近同第1集團軍部隊取得了聯係,清除了法蘭克福地域之敵。

  在北麵的部隊鞏固橋頭堡後,第6集團軍群強渡萊茵河的行動也拉開了帷幕。美第7集團軍橫渡萊茵河的行動於3月26日淩晨2時30分在沃爾姆斯南北兩麵發起。盡管德軍在城北進行了激烈抵抗,但到第二天結束時已有4個師的美軍到達了萊茵河東岸。由於當麵德軍兵力薄弱,該集團軍加強了攻勢,其北翼很快與巴頓的部隊在達姆施塔特地域會師,同時登陸場也向南擴至曼海姆。

  到3月底,西線盟軍3個集團軍群的主力皆已渡過了萊茵天險,在他們前進方向上德軍已不可能再組織起一條完整的防線。德國的末日已指日可待,盟軍以後的任務僅僅是對殘餘德軍的追擊和圍殲。

  在盟軍正麵,數度遭受重創的西線德軍雖然從編製上仍保留著過去的番號,但實則隻能稱其為殘部。由於得不到兵員和裝備的補充,德軍士氣低落,戰鬥力已大打折扣,其1個集團軍群的作戰能力甚至遠遜於盟軍的單個集團軍。

  魯爾工業區是盟軍渡過萊茵河後的首要作戰目標。盡管持續數月的空襲已使該區喪失了作為德國經濟動力基地的地位,但由於德軍B集團軍群盤踞其間,同時又是盟軍蓄謀已久的戰略目標,故艾森豪威爾對其特別重視。為了全殲德國B集團軍群,盟軍最高統帥部命令美第9集團軍和第1集團軍協同完成這一任務。

  美第1集團軍對魯爾的攻勢於3月25日展開。不到24小時,美軍裝甲部隊即推進了90公裏,抵達德軍裝甲部隊的搖籃巴德爾布恩裝甲學校。很快,軍校的訓練場變成了戰場,德國教官率領學生們進行了頑強阻擊。這是美軍推進中所遇到的一次最激烈的抵抗,直到4月1日,美軍才占領巴德爾勃恩。

  在魯爾區的北翼,美第9集團軍也衝出橋頭堡按計劃發起進攻。與此同時,遭受沉重打擊的德軍H集團軍,向德軍最高統帥部提議允許其從受到合圍威脅的地區撤退,並請求準許阻攔危及其南翼的美第1集團軍對B集團軍群的突破,以構築威悉河防禦陣地。此外,它還請求從荷蘭大部分地區撤走部隊和補給品,以便在該國東北端建立一條新的防線。德軍最高統帥部斷然拒絕了這些請求,不僅如此,希特勒還命令西線所有德國部隊利用一切手段原地堅守。

  魯爾戰役中被俘的部分德軍在德軍最高統帥部的命令約束下,西線德軍的命運已無可更改。4月1日,美第1集團軍和第9集團軍的裝甲部隊終於在雙方約定的帕德博恩會合點正西的利普施塔特取得了聯係,從而完成了對魯爾工業區的合圍。在這個被包圍的魯爾口袋中,有莫德爾的B集團軍所轄的第5裝甲集團軍以及第15集團軍大部,此外還有隸屬於H集團軍的第1傘兵集團軍的部隊,約25萬人,此外再加上10萬餘人的防空部隊,總人數達35萬餘人。這個口袋南至錫格河,北至得用河,南北寬約90公裏,東西長約110公裏,總麵積近9900平方公裏。

  4月6日,魯爾戰役的第二階段開始實施。在南翼,美第1集團軍以2個軍的兵力向被圍德軍發起猛烈攻擊;在北翼,美第9集團軍以1個軍及另1個軍的一部開始收縮魯爾區口袋。與此同時,這2個集團軍的其餘部隊則向易北河挺進,使合圍對外正麵迅速東移。其間,德軍13集團軍群司令莫德爾元帥指揮被圍德軍在北麵經哈姆、在南麵經錫根分別實施反擊,進行最後的突圍嚐試,但均被美軍擊退。隨後,合圍圈迅速縮小,德軍的指揮和物質保障因美軍的強攻和空襲變得越來越困難,致使其抵抗進一步減弱。4月中旬,從北部、東部和南部推進的盟軍各師已把德軍控製的區域縮小到一個直徑45公裏的地區。此時德軍的彈藥和食品已不夠堅持3天,但莫德爾元帥仍然拒絕其參謀部成員勸其投降的建議。4月14日,美第9集團軍結束了德軍在魯爾河以北地區的所有抵抗,並協同美第1集團軍把魯爾河以南地區的被圍德軍分割成兩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德軍最高統帥部才發出讓B集團軍群突圍的命令,但為時已晚。4月15日,美第1集團軍在擴大了同第9集團軍接觸點的同時,折向西麵和東麵,以求盡快摧毀被分割的德軍集群。次日,較小的東部集群被殲滅,美軍在消滅該集群之前一晝夜內俘德軍達8萬多人。在德軍全軍覆沒之前,莫德爾采取了一種避免正式投降的新奇做法。4月17日晨,這位集團軍群司令宣布解散B集團軍群,對於德軍中的年幼和年邁士兵,令他們放下武器,自行回家,而對餘下官兵,則做出了或投降或自行突圍的決定。隨後,莫德爾帶領幾位隨從離開部隊,不久自殺身亡。

  4月18日,魯爾區內德軍有組織的抵抗結束。此役盟軍共俘德軍31.7萬餘人,其中包括24名將軍。雖然在德國境內仍有部分德軍在分散的地域內進行著狂熱而徒勞的抵抗,但從前強大的德國軍隊已不複存在。

  1945年4月2日,即美軍合圍魯爾後的第二天,艾森豪威爾將軍命令盟軍各部全速東進,由此拉開了西線盟軍大追擊的戰役序幕。

  4月4日,美國第9集團軍回到美軍建製序列後,蒙哥馬利元帥的第21集團軍群僅剩下2個集團軍的兵力,即由克裏勒將軍指揮的加拿大第1集團軍和登普西將軍指揮的英國第2集團軍。按照集團軍群的作戰計劃,克裏勒集團軍的作戰任務是開辟一條通過阿納姆的補給線,向北占領荷蘭的東北部和西部,同時沿英國第2集團軍左側的海岸地帶前進,以奪取埃姆登—威廉港半島;登普西將軍的集團軍仍然向其地段內的易北河前進,並攻占不來梅和漢堡各港口。

  就在美國第9集團軍重歸於第12集團軍群建製的同一天,蒙哥馬利的加拿大第1集團軍所屬的3個軍在韋瑟爾地域兵分三路向東北、正北和正西轉入進攻。到4月下旬,除了埃姆斯河入海口一帶的小袋形陣地以外,荷蘭東北部德軍的一切抵抗部隊都已被消滅。5月3日,該方向的所有殘餘德軍均繳械投降。

  為切斷駐紮在丹麥和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德軍的退路,艾森豪威爾命令蒙哥馬利按預定計劃向呂貝克快速進攻,5月2日,英軍一支裝甲先頭部隊推進約60公裏,未遇到任何抵抗就進入了呂貝克。與此同時,另一支裝甲縱隊向東北前進了65公裏,先於蘇軍幾小時進入了維斯馬。5月3日,隨著漢堡守軍投降,第21集團軍群的作戰行動結束了。

  到1945年4月4日,布萊德雷的第12集團軍群北部的辛普森第9集團軍,在留下近2/3的兵力與霍奇斯的部隊協同殲滅魯爾區德軍之後,以另外1個軍的兵力於4月初從該地段北部的陣地出發向東推進。

  此間,還未全部完成組建工作的德軍第12集團軍開抵西線。該集團軍主要以步兵學校、裝甲兵學校和工程部隊的技術人員及德國第2、第3軍區內剩餘的各級指揮人員作為骨幹組建而成。其主要任務是防守維膝貝格、萊比錫之間阻擋美軍經易北河與穆爾德河的進一步推進。4月14日,該集團軍一部奉命向美第9集團軍在易北河上的第一個橋頭堡發起反擊,以阻止其可能向柏林方向的推進。次日夜,辛普森的部隊在德軍的猛烈反擊下被迫在這一地段退回到易北河左岸。而馬格德堡南麵的第二個橋頭堡卻堅守下來。

  由於美第9集團軍處於向柏林進攻的極有利位置,故在抵達易北河之後辛普森將軍向布萊德雷提出了繼續向柏林推進的請求。鑒於最高司令的態度,布萊德雷立即拒絕了這一建議,並命令第9集團軍固守易北河一線,等待與蘇軍建立聯係。辛普森隨後的主要任務隻是消滅易北河西岸該集團軍地帶內的德軍殘餘力量。

  在第12集團軍群的中部,霍奇斯的第1集團軍在主力圍殲魯爾區德軍的同時,也以1個軍的兵力插向易北河。該軍除在哈茨山地域遇到頑強抵抗延誤一星期之外,大部分時間內進展都順利。考慮到集團軍正麵地段的易北河向東南急轉的地理狀況,艾森豪威爾和布萊德雷均認為原定將停止線劃在易北河西岸有所不妥,因為這樣會在第1集團軍的左翼形成一個延伸的突出部,所以必須在更靠西麵的地方找到另一條停止線。最後,艾森豪威爾將這條線定在穆爾德河。該河在德紹流入易北河,並與其南北銜接在一起。4月12日,第12集團軍群頒布命令,規定美第1集團軍的部隊未經其司令允許不得渡過穆爾德河。

  巴頓的第3集團軍位於集團軍群的右翼,自4月初以來,該集團軍一直向東南進軍,幾乎未遇抵抗。這主要因為在美軍當麵除薩林格爾瓦爾德的密林地區以外,地理條件不適於防禦。4月11日,布萊德雷為第3集團軍的部隊在捷克斯洛伐克邊境西側劃定一條限製線。14日,該集團軍的部隊前進到距捷克邊境16公裏以內的各點。此時,巴頓接到重新編組部隊以準備執行開進捷克斯洛伐克境內並向南進入巴伐利亞和奧地利的一項新任務的命令。17日,第3集團軍的巡邏隊越境進入捷克斯洛伐克,但其主力卻在隨後的幾天裏才奉命向南移動,並由第1集團軍接管其北翼的部分地段。22日,第3集團軍向多瑙河和奧地利邊境方向全速推進。由於德軍抵抗極其微弱,美軍的前進僅付出了輕微的代價。4月23日,整個集團軍僅亡3人,傷37人,另有5人失蹤,但卻俘獲近9000名德軍。

  4月底,巴頓的部隊突破了德軍在伊薩爾河和因河上倉促構築的防禦工事,於5月4日進入奧地利並占領林茨。次日,第3集團軍接管了第1集團軍的占領區和它的1個軍,因為該集團軍已奉命將司令部遷回美國,以便在國內進行重組後用於太平洋戰區對日作戰。根據艾森豪威爾和蘇軍最高統帥部最近達成的協議,西線盟軍應前進到比爾森、捷克市傑約維策、卡爾斯巴德一線。當巴頓將軍的部隊攻到新分界線上所有各點時,西線德軍已在蘭斯簽定了投降書。5月8日,第3集團軍的部隊同蘇軍取得了聯係。這是西線盟軍最後一支停止行動的部隊。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