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序言 立即出發,尋訪屬於自己的城市葉開

  讀完鄭晶心童鞋這本《慢慢慢慢慢慢走》,內心被一位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充盈,滿滿欲溢的是每一個腳步中的踏實——帶著孩子一個景點一個景點地探訪自己所居住的城市,這個想法真好。在一家三口的腳步中,一個被講述出來的城市開始有血有肉,豐滿起來了。南京,在地圖中顯現,成為特殊的世界。

  這就是寫作與閱讀賦予的生命。

  每一座城在被講述之前,都隻是一個名字、一個符號,但被講述之後,城市就成了一個人物。意大利文學大師伊塔洛·卡爾維諾在《隱形的城市》裏,講述了各種各樣的城市,但這些城市又有自己的記憶——城市與記憶。

  南京的記憶,被作者寫到的這48個景點勾勒了出來,但這還不是完整的城市。完整的城市,隻存在它自己的記憶中。南京除了這些景點之外,還有自己的曆史和記憶。有顯形的曆史,有隱形的記憶。我們生活在這種交織著不同深度和廣度的曆史和記憶之中,一座城市如同蛛網裏的一隻飛蟲,被聚焦了,被特寫了。通過講述的語流,通過句子的蛛網,物質世界有了意義。我們對鋼筋水泥的認識,大概是中性的,但人文賦予一座城市以故事、以記憶。沒有故事沒有記憶,就沒有城市,隻有鋼筋和鋼筋,隻有樓房和樓房。

  每一座曆史名城,都是被故事和細節講述出來的。

  羅馬、倫敦、巴黎、柏林,在小說、詩歌、電影、戲劇以及遊記中,顯示出豐富的表情。而南京,則在南京人自己的講述中,獲得了自己的麵孔。但需要更多的人,像文中的一家三口一樣,帶上地圖、帶著水罐、備著一塊硬紙板,就這樣出發,去自己的城市,去城市內心深處。回到自己的城市,回到熟悉的陌生世界。

  在這部遊記中,我看到一座有愛的城市,而這座城市也在這部遊記的各個部件中逐漸豐富起來,給我不一樣的認識。南京雖然久聞其名,也多次往返,更有去過中山陵、總統府、秦淮河等地的遊曆經驗,但對我這種外地遊客來說,匆匆忙忙進出的城市,總是如紙一樣單薄。所以我喜歡在去過的城市,騰出一點時間來行走。沿著道路與河流,走到一個局部世界的盡頭。如同我在廣州的珠江新城沿著臨江大道,在珠江邊走到華南快速道另一邊的盡頭,看到的不是洞府神仙,而是一堆建築垃圾。但更新的建築,就在有待清運的建築垃圾旁邊,慢慢生長出來了。隻是,新的建築,還有待人文和故事去滋潤,不然隻是僵硬的鋼筋水泥,隻是中性的物質世界。

  我們居住在城市,依附著城市。我們知道城市有各種形態,各種表情,城市中人和事千差萬別,沒有一個人能夠在城市中成為全知全能者。我們生活其中,但並不了解自己的世界。

  我們總是漂浮在城市的表麵,在街道的上方行走。每個人都腳步匆匆,很少人想到要深入地了解一座城市,但鄭晶心童鞋和她的一家,卻想到了從自己身邊的世界開始,重新認識這座生活了很久的城市,這真是令人讚歎的壯舉,正如書中一篇篇文章說的:旅行,就是陪著孩子慢慢走。不怕出錯,不怕苦累。不認識的字,不用。不著急,不忙。

  在作者的筆下,南京不再是“隱形的城市”,而是“顯形的城市”,城市與記憶,城市與眼睛,城市與欲望,在爸爸媽媽和兒子用腳步丈量之後,變成了一座生動的城市。在這座城市裏,不但有漂浮於其上的市民,有來來往往的遊人,還有城市背後繁複的曆史,以及曆史留下來的建築形態和曆史書的敘述。

  曆史是一種講述出來的故事,在行走南京中,孩子人生中的鼓樓、雞鳴寺、明故宮、總統府、秦淮河、紫金山、明長城、雨花台、中山陵、閱江樓等如同一個客棧般,在平麵的地圖上生長出來。這種行走中的學習、履曆,是最好的親子教育,也是家長和孩子情感維係的最特殊的方式。

  我們一直想去海外遊曆,去走馬觀花,但對我們的城市,究竟認識多少?

  一個人,對自己生長的城市,竟然如此陌生,難道不是嗎?

  我從來沒有想到過要做這樣的一種漫遊。

  在南京,有這樣的一家三口,背著自己的行囊,在塑造自己的城市,在大腳小腳尋找城市的過程中,他們也尋找到了自己。

  我打算立即學習他們,從今年暑假開始,就尋訪屬於自己的城市。

  從腳下的記憶開始,鮮花開滿人生的路途。

  步步生蓮,我忽然覺得就是這樣的。這不是菩薩的蓮花,是我們自己的世界中長出來的植物。

  [作者簡介]

  葉開,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現當代文學博土,《收獲》雜誌編輯部主任,出版有長篇小說《口幹舌燥》《我的八叔傳》及專著《莫言評傳》《莫言的文學共和國》等,近年來關注語文教育,出版《對抗語文》《這才是中國最好的語文書》等,引起廣泛關注。

  帶這本書讀懂南京韓浩月

  和南京有過兩次交集,一次隻能算路過,另一次也隻是在她的幾條街道上走了走,對於南京未必比別人了解更多,但我清晰地記得第二次走在南京夜晚的街上,心頭縈繞的一句話:南京的風和別的城市的風吹在臉上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後來讀到這本《慢慢慢慢慢慢走》,又不禁想起曾經有過的感受,當然也多了一些新的想法——如果當時有這本書在手該有多好,那樣的話,或會知道南京的哪些地方必須要去看一下,在看的時候,或會更能體會南京人對這座城市的真情實感。有過旅行經曆的人都會知道,一名過客心裏產生主人的情緒,是帶有許多微妙的親切感的。

  這本書有三位作者,一位爸爸,一位媽媽,一個兒子,他們呈現出來的這本書,帶有強烈的新鮮感。寫城市,學者有學者的寫法,作家有作家的寫法,遊客有遊客的寫法,以家庭為單位,來寫盡一個城市最具有代表性的風景,這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角,我在閱讀時,也有了觀察南京的不同方位,也時常被作者帶入到他們描述的情境中去。

  從出版的角度來看,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好的選題:它兼具了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底蘊、風土人情、旅行實用常識、親子心靈成長等諸多元素,而且這些元素如此融洽地結合在一起,沒有任何的刻意。手握這本書,如同走進一個口碑極好的家庭旅館,它不但給你提供休憩、指引,還可以讓你感受到清晰的家庭價值觀:一家人,一起行走,並在這個過程裏表達愛、感受愛,讓生活的每一個間隙,都被幸福充盈。

  記得在南京的那個夜晚,乘坐著公交車,聽著南京話,吹著南京的風,在南京一個靜謐的角落裏,體會著這個城市的呼吸。南京在我當時的印象裏,走出了曆史的哀傷與淒美,剩下更多的是寬厚與包容,她的曆史厚度決定了她的城市品格,因此我能理解這個城市的一些作家,願意永遠生活在這兒,一個有溫度的有生活的有文化的城市,具有永不消逝的魅力。

  作為媽媽作者,鄭晶心在打算為南京48景寫作本書的時候,也發現了自己在汪洋資料前的渺小,根據這些豐富的信息,每一景花費一部書的篇幅都不見得能寫完,於是,她很聰慧地選擇了每一篇文字的內容比例,讓自己的家庭生活場景介入曆史與文化,是很好的處理方式。這本書讓我想起來林達的《帶一本書去巴黎》《一路走來一路讀》,林達同樣是以這個方式吸引讀者的。

  《慢慢慢慢慢慢走》這本書的文字內容是原生態的,兒子的文字很生活化,沒有這個年齡段孩子常見的作文味,母親的文字雖照顧良多,但也簡單易讀,這樣一本輕鬆的城市指南,同樣適合一家三口來南京的家庭,如果有機會,可以拜會一下該書作者,相信他們會讓你感受到南京人的熱情。

  [作者簡介]

  韓浩月,兩個孩子的父親,資深文化評論人,專欄作家。博客中國十年影響中國100名博客之一。第一、二屆華語電影優質大獎評委。出版暢銷書《I服了YOU——寫給大話時代的告別書》,及男性話題作品集《男人道》《澀男人》,影評集《一個人的電影院》,隨筆集《午睡主義者》《一個人的森林》等十餘種。

  依循內在的節奏,你自然完美吳聰靈

  走慢點快點,原不是個問題,是比較出來的事兒。

  按說,花開有花開的速度,娃走有娃走的速度,蝸牛、飛機,各有各的速度。可是,以目標和結果為導向的評判體係,會讓這些娃啊花啊蝸牛飛機之類的,陷入另一種局麵——自己最舒服最自然的速度是什麽,不是最重要的了,如何能趕上團隊,甚至超過大多數人,才更顯出價值。

  是的,對比較價值的追尋,恰就讓咱們與真正的價值擦肩而過。你想想,為著速度都疲於奔命了,那生命還能有啥好品質?

  真要透過生命經驗來明了這麽簡單的道理,於我,卻是要非常感謝本書中的媽媽,鄭晶心。

  許多年裏,我都是拿著鞭子抽打自己的一個狀態。再快點,再好點,再完美一點……

  於是焦灼、疲憊,一度混亂。直到那年,因緣巧合認識晶心,並因她而與華德福教育結緣,迅速地與她一同到成都華德福學校去學習——在學校那棵大樹下的秋千上蕩著的短暫時光,成為我之後好久記憶中最美好的片斷。

  如今想來,蕩秋千的節奏,哪裏能由自己控製?恰是那種完全不去控製,隨著自然節奏起落的過程,才是真的放鬆,才是真的綻放的生命啊!

  之後好久都感恩她。

  當時作為一個4歲孩子的母親,我徹底混亂了。那次回來之後,我發現之前所做的大多數方式,都是不對的,錯得離譜。可是,究竟怎樣做才對,我不知道。我在頭腦裏畫出了完美地圖,看見了不完美的自己,這兩者的關係,我無法調和。

  生活還在繼續,別無他法。自然而然向前。在成長著的,不僅是我,還有我的孩子。

  這些年,經常和晶心交流心得,隔一陣就深談一次。我一直會很羨慕她的狀態,因為她從一開始就是對的,一開始就很篤定。有很多事,她憑直覺、本能去做,就是最好的。而我,卻常常是,一堆道理講得比她還要清晰,自己落地做的地方,沒她那份篤定。

  直到最近,兒子11歲了,這種感覺淡了。是因為,自己繞了這麽些年,終於是篤定了。作為一個母親,我找到了與孩子相處相伴的界限,了然了愛與規則的關係,也得以成為他生命真正的陪伴者。作為一個在這世間存活著的生命,我允許我以我自己的節奏與方式,去綻放。事實上,我也隻能有我自己的節奏與方式——顯然,我找不著自己節奏的時候,根本不叫綻放。

  此時再回顧,沒了那些糾結與比較的心。不論是晶心身為母親的完美曆程,還是我身為母親這麽千回百轉,都是生命本質不同形態的顯現。

  水,可能從萬千條路流到大海,關鍵在於,若這一滴水一開始就確認,自己具備著海的所有品質與屬性,是否少了很多煩惱糾結,多了從容適意?

  感恩有友晶心,讓我在奔突追尋之中,始終有一個參照,讓我在百轉千回之中,始終有一份支持。她是我的鏡子,照見我一路的追尋,也照見我本來的圓滿。

  也感恩她,作為一個陪伴者,很多時候,都是依著我的速度與節奏,給以堅定的支持。

  她在本書中所述,給到孩子的,恰也是這樣的一份陪伴與支持。48景也罷,96景也罷,因為有著全然的同在與陪伴,那風景才得以呈現其本然的美麗,那天真的眼睛才得以看見自然風物的美好,得以有自己心靈的感悟,並給我們呈現這麽多美好的文字。

  試想想,若是這48景的一路,媽媽以催促者的形象出現,快點,快點,這裏,那裏,哎呀你再慢就來不及了……

  無法去想。若是那種方式,我們將無緣與這些美好的文字相遇,無緣了解,在親子之間,還可以有這樣的陪伴方式,還可以讓家門口的風景,如此深度滋養到孩子的生命!

  每次翻開,都很讚歎這同行中,母親與孩子綻放的靈感,奇思妙想,與美好的生命狀態。我一度會想,哎呀,要不要效仿?那於我,是有壓力的事。終於我還是放下了——陪伴不拘形式,哪怕是上學路上短暫的一小段,我們也可以玩出這種心情吧。於是解脫。

  就像這書名,慢慢慢慢慢慢走,多麽溫柔的提醒,仿佛老外婆的叮嚀。在這樣的疊聲慢字底下,我的理解,還有一個更深切的聲音是,親愛的,放下拔苗助長的鞭子,收回投向別人的目光吧!你找到自己內在的節奏了嗎?跟隨它,你會成為自己的光明。

  自然而然,你就是完美。

  真正的完美,也隻這一條道路。你不信,去問花,問樹,問外婆。或更直接點,問回內心。

  祝福晶心,祝福我自己,祝福所有在愛中行走的生命。

  [作者簡介]

  吳聰靈,南京十方緣老人心靈嗬護中心總幹事,臨終關懷陪伴者。十方緣是一家為臨終老人提供專業心靈嗬護服務的公益組織,是義工學習心靈嗬護、用愛與陪伴為生命服務的平台,是生命成長的舞台。見過新生兒純淨無染的目光,也見過許多老者純淨安詳的眼神,會為前者而歡喜,會為後者而肅然起敬,仿佛洗禮。於這起點與終點的交織碰撞中,對生命體悟也在變化:結果既然都一樣,顯然過程更重要。於是,全然信任,輕鬆流動就好。愛與豐盛,都在其中自然顯現。

  自序 慢慢走,帶孩子發現自己鄭晶心

  吳大奇從小喜歡蝸牛,雨天裏走在外麵,就喜歡低頭尋找蝸牛,然後將它們帶回家養著。目前我家裏還養著兩隻蝸牛。後來,也不知從哪天開始,他就管自己叫小蝸牛了,也讓我們這樣叫他。

  後來,有一天,我帶回家一本由“中國最美的書”設計師朱贏椿老師送的書《蝸牛慢吞吞》,他簡直喜歡極了書裏的那隻蝸牛。

  自他叫小蝸牛後,凡跟他玩得來的人,他都賜名以蝸牛。姨媽家的哥哥叫“大蝸牛”,哥哥的女朋友叫“中蝸牛”,我的一位好朋友、一個溫柔的阿姨他管她叫“陽光蝸牛”。他的好朋友們以“金蝸牛”、“銀蝸牛”、“銅蝸牛”係列排下去,隻要他們在一起,就都是蝸牛。

  我不明白,兒子為什麽小小年紀,在還未了解世人賦予蝸牛的種種象征意義之前,就那麽喜歡蝸牛,或者這就是傳說中的“臭味相投”?

  我們家的這隻小蝸牛,一歲半不到的時候,我們就帶他出遠門旅行了。那時候,他到哪兒都帶著他的四個可愛的小夥伴,就是那著名的澡盆玩具——小黃鴨。那四隻小黃鴨,一個是媽媽,三個是孩子,他一手抓倆,吃飯、睡覺、坐車、遊玩,都不鬆手。偏偏有一次,他在山上玩,因為看中一塊石頭,他要去撿,一鬆手就把小黃鴨丟在了一邊,結果,馬上就被旁邊的一個大小孩撿去了。吳大奇立即石頭也不要了,站起來就撲到我的腿邊:“我的鴨鴨!”那時候,他還很少說長句子,基本都是三五個字地往外冒,以前他在家都愛說寶寶長寶寶短,這是他第一次說“我”!

  人家說,小孩子到兩三歲時,會迎來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可是吳大奇沒有出現這個現象,但唯有一件事他比較執著。那就是出門在外,到餐廳吃飯時,我們圖省事,常常張嘴就是:“給他來一份兒童套餐!”他馬上表示反對:“兒童套餐不是我吃的!我要吃跟爸爸一樣的!”久之,我們就再未給他點過兒童套餐。這是他第一次說“不”!

  出門旅行,購買一些走在路上吃的食品是必須的,開始吳大奇對我們買什麽都無所謂,讓他挑,他也沒有感覺。後來,有一天,他跟我講:“老娘,別的隨你們買,我就要牛奶味的麵包就可以了。”這是他第一次明確說“要”!

  行走南京“新金陵48景”,在鼓樓公園,我拿錢買門票,結果發現兒子不用買票,我說“省錢了”,兒子卻在當天的遊記中寫:“對大人來說,省錢了;對我們來說,我們似乎被忽視了。如果你是一個小孩子,你肯定能感受到。”

  在雞鳴寺相親角,我問兒子:“兒子,你將來要不要到這裏來相親啊?”兒子說:“切,我才不要掛在這裏讓人挑呢!”

  在總統府,聽同行的姐姐講,蔣介石的桌上有一隻玻璃杯,不是用來喝水的,而是用來反射窗戶外麵的情況,預防有人來暗殺他的,他說:“當總統也蠻辛苦的。”

  在甘熙故居,品嚐各種南京小吃,他說:“別的都還好吃,就是生煎包是蘑菇餡的,我不愛吃。”

  在逛完明孝陵博物館之後,他說:“我喜歡南京原來叫上元,但是要是現在再把南京改為上元的話,我就又不習慣了。”

  ……

  一路走,一路看,他有很多機會說“我不”、“我是”或者“我要”、“我不要”。

  行走南京“新金陵48景”,我們調整自己的“認識裝置”,把家鄉當異鄉去走、去看、去體會,在進或出之間、在拿起或放下之間、在喜歡或無所謂之間,發現不一樣的家鄉,發現不一樣的自己。

  吳大奇很喜歡一本名叫《一百隻蝸牛去旅行》的繪本書,一百隻蝸牛一起去旅行,九十九隻蝸牛乘坐舒適的巴士,隻有一隻蝸牛不緊不慢地向前爬。或許你可以問,到底誰會發現最美的風景,是乘坐巴士的九十九隻蝸牛,還是那一隻不緊不慢地向前爬的蝸牛?但我感覺,其實這不重要,重要的是,當九十九隻蝸牛都去乘坐巴士的時候,剩下的你這一隻蝸牛可不可以堅持不緊不慢地向前爬?

  這是一段我和老公以及兒子相伴走過的珍貴旅程,在朋友的督促之下玉成其書,感謝姐莉萍,感謝友聰靈、林君,感謝葉開老師和韓浩月老師寫序並推薦,感謝所有在我成書過程中不斷點讚的朋友們!

  如果你在看這本書,謝謝你!

  §§第一章 重新認識一座城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