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英國實行綏靖外交

  1929年~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使英國的經濟受到打擊。從1932年中期起,英國經濟開始緩慢回升。

  在30年代,英國的經濟實力落後於美國和德國。這極大地影響了英國在整個30年代的政治、外交與軍事政策,束縛了其軍備的發展。英國在30年代實行綏靖外交。

  和平主義是一種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政治思潮。英國的和平主義運動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的空前浩劫和戰後的經濟衰退,使和平主義運動在20年代得到進一步發展,在30年代達到高潮。這種形勢大大增強了英國公眾的恐戰情緒,推動了和平主義運動的高漲。

  1935年3月,納粹德國公布了重整軍備宣言,公開走上了擴軍備戰的道路。但在英國,和平主義者卻舉行了一場全民和平投票。這場英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和平主義運動,是由國際聯盟協會、新聯邦社等和平主義團體發起,並得到工黨和自由黨的和平主義議員支持的。全國共有1150萬人在50萬誌願工作者的協助下參加了和平投票。他們提出了全麵裁軍和廢除航空部隊的主張,還要求用非軍事性的經濟製裁方法來阻止戰爭的爆發。以此為標誌,英國的和平主義運動達到高潮。

  30年代中期,英國和平主義運動規模之大,參加人數之多和影響之廣泛,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有力地製約了英國政府和有影響的政治家的行動,成為英國政治生活中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對英國的內政、外交產生了重大影響。“連丘吉爾和勞合·喬治這樣的政治活動家,也顧及到人民群眾的情緒,適當地修改了自己的行動方針。”

  1935年,英國軍方根據日益惡化的國際形勢,提出有限的重整軍備計劃。此時已擔任國民內閣首相的保守黨領袖鮑德溫仍告訴英國選民們:“我向你們保證,不會有任何大規模的軍備。”避戰求和一時成為英國舉國上下的行動準則。可以說,和平主義運動是英國綏靖主義的溫床,對英國綏靖政策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從軍事卷入政策退回到傳統的歐洲均勢政策,致力於建立一個基於英法德相互信任與合作的穩定的安全局麵。二十年代,法國聯合東歐國家,壓製德國,與英國傳統的均勢政策發生矛盾。於是,英國便推行扶德抑法的政策,企圖削弱法國及其盟國的地位,以保證自己在歐洲大陸的仲裁國地位。

  1933年3月,英國在日內瓦裁軍會議上拋出“麥克唐納計劃”,其目的在於用裁減法國陸軍來安撫叫嚷“軍備平等”的希特勒。德國退出裁軍會議和國聯後,英國繼續壓法國作出讓步,以便使德國重返裁軍會議和國聯,也就是讓德國在英國可以控製的範圍內擴軍。於是,英國走上了綏靖德國的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英國民眾帶來巨大的心理創傷,在英國盛行的和平主義思潮,為英國統治階級提供了實行綏靖政策的借口。1936年11月,鮑德溫“驚人坦率”地承認,阻礙1934年和1935年推行一項規模龐大的重整軍備計劃的唯一因素是群眾輿論。1938年4月,張伯倫在向選民們演講時說:“我國人民含辛茹苦積累起來的財富,應當用於減輕人民的苦難……一想到這些財富竟然要耗費在建造戰爭武器上麵,我就感到那是令人厭惡和值得詛咒的事情。”

  在30年代歐洲與世界局勢不斷惡化的情況下,盡管英國統治集團逐步意識到了法西斯國家的威脅,但其對外政策卻並沒有實行全麵調整,直至大戰在西方爆發,對法西斯國家的戰爭威脅都未作出有力的反應。1935年3月,英國對德國公開宣布重整軍備,不但沒有采取任何抗議行動,反而於1935年6月與德國簽署了《英德海軍協定》,消息傳出,舉世震動。協定的要點是德國海軍實力與英聯邦成員國海軍總數實力的固定比例為35:100.但是另一項協定規定,德國的潛水艇可占英國全部潛水艇的45%,在危急情況下,此限度可提高至100%。從而使希特勒打破了凡爾賽條約的束縛,開始放手擴軍備戰。這是英國在綏靖德國的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同年12月,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亞,英國擔心失去意大利這個盟友,而不敢對其采取有力的製裁措施。隨著法西斯國家的不斷擴張,英國維持歐陸“均勢”的政策失去了推行的現實基礎,綏靖政策便逐漸成了英國外交的主要內容。

  1937年5月,張伯倫任英國首相後,即向議會宣稱,本政府的政策,是“對全世界實行綏靖政策”。作為一個老練的政治家,張伯倫已經意識到納粹德國的言而無信及其稱霸世界的野心。1937年3月,張伯倫在出任首相前不久給美國財政部的摩根索的信中稱,德國決心使它自己強大得沒有人敢於抗拒它所提出的無論是對歐洲的還是對殖民地的領土要求,既然它存心如此,“就不大可能同意有損於其既定目標的任何裁軍計劃”。隻有在德國相信它的努力將遭到優勢兵力的抵製時才能有所收斂。

  盡管如此,張伯倫政府仍堅信,在國家利益沒有受到危害的情況下,和平解決爭端比訴諸戰爭對英國更有利。為了達到避戰的目的,張伯倫政府認為,有必要通過和平談判全麵解決歐洲問題。這成為張伯倫政府對外政策的核心,其主要內容包括:承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劃分的歐洲邊界的不合理,滿足希特勒“統一德意誌民族”的要求,以求得歐洲政治問題的解決;在歐洲“政治解決”達成協議的情況下,“對德國提供經濟上的援助”,允許德國開發其出口潛力,從而在經濟上消除德國對外擴張的理由;把坦噶尼喀(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等交還德國,以求得殖民地問題的解決。

  基於上述設想,張伯倫上台後,開展了一係列相關的綏靖外交活動。首先,在外交上加強與德國的聯係。張伯倫一上台就全力推行對德綏靖外交,邀請德國外長牛賴特訪英,並於1937年11月派遣哈利法克斯出訪德國,目的是對德國放風、摸底,“找到一項解決(我們分歧)的方案”,達到“一個總的解決,那時,合理的抱怨可能消除,猜疑可能被束之高閣,信任可能重新恢複”。訪問結束後,張伯倫稱,會談充滿相互信任,進一步加強了相互了解的願望。

  張伯倫與希特勒會晤為了實現對德綏靖的目標,也需要綏靖意大利。1937年7月,張伯倫在給墨索裏尼的私人信件中進一步確認了1月達成的英意地中海協定的原則。1938年初,他建議與意大利會談,解決兩國間的所有爭論,並且不顧外交大臣艾登的反對,於4月16日締結了英意協定,確認並劃定兩國在整個地中海和中東的權益,承認意大利對阿比西尼亞的占領,以此換取墨索裏尼在“總解決”中的默契與回報。

  根據張伯倫歐洲問題全麵解決的設想,遠東問題同歐洲相比居於次要地位。1937年,日本在東方戰場發動全麵侵華戰爭以後,張伯倫在日記中寫道:“在當前歐洲有兩個脾氣暴烈的獨裁者的情況下,我們簡直經不起再同日本進行爭吵了。”因此,當日本不斷擴大侵略的時候,英國遠東政策的綏靖色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烈。

  張伯倫深感,要實現歐洲問題的全麵解決,單靠英國是不行的。鑒於法國在歐洲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張伯倫於1937年11月訪問法國,對其施加外交壓力,要求法國與其協調行動。這對此時已將同英國保持一致作為外交基點的法國在綏靖道路上越滑越遠起了很大作用。

  為了與希特勒達成歐洲問題的全麵解決,張伯倫不惜以犧牲中小國家為代價,隻要希特勒同意“按和平演進方式實現變更,”就可以滿足其侵略擴張的要求。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張伯倫在綏靖道路上越走越遠。1938年3月,德國吞並奧地利後,張伯倫認為這是“不可能避免的”。接著,希特勒又把侵略矛頭指向捷克蘇德台區。張伯倫將此看作是通向歐洲問題總解決的可能入口。當捷克危機加劇時,張伯倫乘飛機三赴德國與希特勒談判,並一再作出讓步,最後上演了慕尼黑醜劇,把英國的綏靖主義推到了頂峰。

  在30年代,英國的其他外交活動:

  1936年8月26日,英國為維護其殖民統治,同埃及政府簽訂了為期20年的條約。1935年11月埃塞俄比亞危機發生後,對英國在埃及、紅海和東非的地位造成了威脅。於是英國當局立即著手加強埃及的邊界,英國部隊、武器和彈藥源源不斷運往埃及,並動工修建機場、彈藥庫、戰略公路和通訊線路。這些戰備措施引起了埃及人民的憂慮,他們不願意遭受近鄰利比亞被意大利占領的災難。因此埃及民族主義力量力求利用英國外交上的困難,迫使英國作出讓步,其後英國於1935年12月恢複了埃及1923年憲法。1935年底,代表埃及民族運動的5個政黨向英國駐埃及高級專員蘭普森遞交了備忘錄,建議在“尊重埃及利益的基礎上”簽訂英埃條約。12月31日,倫敦作出了正式答複,認為就簽定條約進行談判是不適時的。這一態度引起了埃及人民的極大憤怒,在新的示威運動壓力下,英國政府作了某些讓步。1936年1月20日,英國駐開羅高級專員向埃及政府和華夫脫黨領袖納哈斯表示,他願就英埃達成協議一事進行討論。2月13日埃及國王在開羅降詔,命令納哈斯率領代表團同英國政府進行談判,但談判時斷時續。5月埃及舉行議會選舉,華夫脫黨取得巨大勝利,新內閣不惜作出讓步同英國妥協,英埃遂於8月26日簽訂了同盟條約。條約規定英埃結成“同盟”,為期20年,英國負有保護埃及不受外國侵略的責任,埃及在戰時置於英國的管理之下;英國終止在埃及的軍事占領,撤走軍隊,但有權在蘇伊士運河駐軍1萬人和飛行員400人;英國空軍有權在埃及的領空飛行和使用埃及的機場;英國保留亞曆山大港的海軍基地,為期8年;埃及可以建軍,但需要購買英國武器,接受英國軍事代表團的訓練;廢除在埃及的治外法權;埃及加入國際聯盟;英國高級專員改為大使;恢複1899年“英埃共管蘇丹協定”,埃及人可以移居蘇丹;埃及不得與其他國家締結同這一條約相抵觸的政治同盟等。這一被埃及議會批準的不平等條約,遭到埃及人民的反對。1951年10月,埃及宣布廢除了該條約。

  西班牙內戰爆發,英、法兩國政府實行不幹涉政策。而德國和意大利法西斯則對西班牙共和國進行公開的武裝幹涉,不僅給西班牙叛軍送去大批金錢和武器彈藥,派軍艦封鎖西班牙海岸,而且派出幾十萬正規部隊,直接侵入西班牙,使地中海的局勢頓時緊張起來。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結束地中海危險的敵對狀態,英國和意大利兩國政府於1937年1月簽訂了《地中海協定》。協定雙方保證維持地中海的現狀,相互尊重對方在地中海的利益和權利,並共同維護西班牙的獨立和領土完整。但是,這個協定的締結對地中海的局勢沒有產生什麽具體影響,對意大利的侵略擴張和對西班牙的武裝幹涉也沒有起到任何限製作用。

  在英國下院裏“叛國”、“恥辱”的呼聲中,英國首相張伯倫1939年2月27日宣布承認西班牙的佛朗哥政權。法國總統勒布倫也采取了類似的步驟,但他卻得到法國內閣成員的一致支持。搖搖欲墜的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總統阿薩尼亞,在巴黎期間一直未參加政治活動。這時,離開了西班牙駐法國大使館,但他拒絕辭職。人們認為承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許多人特別是英國暢所欲言的在野黨人士對佛朗哥的“建立一個自由的西班牙”的含糊保證並不信任,同時還對仍留駐在西班牙的德國和意大利的軍隊表示關注。

  1939年4月1日,張伯倫首相已保證在軍事上支持波蘭,以防止對其領土完整的威脅。倫敦發表的官方聲明宣布:“如果波蘭政府感到它的獨立受到威脅,必須用武力進行抵抗,那麽英國和法國將站在波蘭一邊。”當希特勒意識到英國的聲明是針對德國入侵而言時,便勾引英國上鉤,向它挑戰,或挑它來幹涉德國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在德國北部的威廉港舉行的“提爾皮茨將軍”號戰列艦下水的儀式上,希特勒向10萬人群發表了憤慨的講話。他警告說,德國將不允許英國著手推行大戰之前已經用過的旨在包圍德國的“罪惡計劃”。他向人宣布:“不論是誰,如果他準備在大國之間火中取栗,最終必將玩火自焚。”法國觀察家認為,這篇講話“平淡無奇,思想混亂。”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