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十章 潭頭尋古(三則)

  金華古寺和金華書院

  金華山位於潭頭鄉羅星村。山不高,大約隻有海拔300米,山體的植被茂盛。古人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金華山有座金華古寺,該寺始建於唐朝末年,至宋朝鼎盛,有僧人近百,以宣傳佛教為主,樂善好施,凡孤寡無助之人,均可帶田地到寺內安度晚年,得到救助。當時寺裏擁有糧田五六十畝,每年可收稻穀幾百擔。清末民初走向衰敗,此後,古寺多次遭到戰亂破壞。新中國成立後,金華古寺香火日旺,可惜“文化大革命”中再度寺毀僧去,1992年重修複建。

  沿著陡峭的山道拾級而上,就能看到聳立山尖的一簇佛教殿宇。走進寺內,兩側分別為觀音堂和老君堂,每個神像前都擺著四季鮮果、五穀供品,香煙冉冉,煙霧縹緲。

  與金華古寺僅一牆之隔的是金華書院。該院辦學級別相當於現在的中學,以傳授四書五經為主。當時的金華書院經濟雄厚,在吉安和南昌設有分館,分別取名為吉安試館和南昌試館。金華書院的學生即可到吉安試館考秀才,也可直接到南昌試館考舉人。凡42都(潭頭鄉古時屬42都)的學生,有困難的都可以得到吉安、南昌兩個試館的接濟和幫助。

  曆史愴然遠去。不見了紅牆,不見了綠瓦,眼前隻是一個荒蕪的坡地,一堵坍塌的殘牆,一片曠古的幽深,一片蒼涼的沉寂。踏著曆史的印痕,置身在這幾近荒蕪的書院廢墟,人們感歎曆史的長河竟如此漫長。好在,如今人們來這裏並不是為追溯曆史,隻是出於對富有生命哲學底蘊的窮究之心,隻想在這遠離塵囂、靜謐神聖的書院淨化,滌去往日的狂躁和扈戾,讓疲憊不堪的肉體和靈魂得到片刻的安寧和超脫。

  佘族山歌與佘家小吃

  潭頭鄉佘漢雜居,佘民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分居在臥龍、潭頭、石陂、楊梅江等村,以雷、蘭姓為主,與永豐縣龍岡、吉安縣東固兩個佘鄉“山相連、路相通、情相似、人相交”,形成全省最大的少數民族區域。

  佘族是個善於唱歌的民族。佘族稱歌謠為“歌言”,也稱“山歌”,佘諺曰:“俗不離歌”。佘族男女老少都會唱幾段山歌小調,進山砍樵、伐木破竹、采茶摘籽,都能聽到他們那音調圓潤、旋律優美的山歌。山歌曲調爽朗質樸,節奏自由,內容反映勞動、愛情等生活。歌唱者見景生情,隨編隨唱,看到什麽,想到什麽,都有感而發,即興歌唱、歌頭以“哎呀嘞”起唱,歌尾以“呀嗬喲”打住。這種固定不變的格式,構成了佘族山歌的獨特風格。

  佘民在長期的居住過程中受當地漢文化的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俗。住宅用紅土幹打壘,行帶竹筐花籃,飲食以辛辣酸鹹為喜,“筍包”、“薯包”、“擂茶”是佘家獨具風味的小吃,體現了山區農耕文化特色。

  石古丘佘族村是聽山歌、品小吃的好去處。該村背倚青翠秀麗的大山,麵對靜靜流淌的孤江,村頭古樹森森,村尾翠竹青青,美麗如畫。佘民身穿鮮豔的民族服裝迎接來客。佘族山歌歌手管銀嬌年近七旬,身體健朗,精神飽滿,會唱《情歌》《送郎歌》《敬酒歌》《手帕歌》等山歌,且能現編現唱。麵對攝像機、照相機、錄音機,管銀嬌放開了歌喉,唱起了《敬酒歌》:

  哎呀嘞,

  一杯酒敬俺的爹,

  俺去參軍你當家;

  二杯酒敬俺的娘,

  俺去參軍打勝仗;

  三杯酒敬俺的叔,

  俺去參軍你莫哭;

  四杯酒敬俺的嬸,

  俺去參軍不要緊;

  五杯酒敬俺的哥,

  俺去參軍你苦兮;

  六杯酒敬俺的姐,

  俺去參軍會回來;

  七杯酒敬俺的妹,

  俺去參軍笑嘻嘻。

  呀嗬喲……

  哈,好聽極了,眾人喝彩,人群中有人發出“再來一首”的呼叫。於是,管銀嬌老人唱了一首又一首,歌聲越唱越甜潤。一般的人嗓子早唱啞了,她的歌聲可沒有半點沙啞。

  聽完佘族山歌便是品佘家小吃。四方桌上擺著一盤筍包,一碗薯包,還有一盆擂茶。筍包晶瑩剔透,白色的餡心依稀可見,清香撲鼻;薯包呈紫色,泛著油光,香味獨特;擂茶呈稠糊狀,色香誘人。夾一個筍包,吃起來有香、辣、甜、柔之感;又夾一個薯包,那味道焦、脆、香、酥全占了;再盛一碗擂茶,先飲一口,口舌生津,齒頰留香,再飲一口,神清氣爽,通體舒暢。佘族人熱情好客,以筍包、薯包、擂茶待客是傳統的禮節。這些普通的小吃,原料都來自天然,用料、製作又極為講究,都是手工做成,可謂真正的綠色食品。

  摩崖石刻及山口窯址

  摩崖石刻可謂潭頭的一大景觀,就在孤江河畔的金華山岩壁上,石壁高兩丈,如刀削一般,滿是青苔,上方長著青青小山竹,壁下有石墩,上可坐人。摩崖石刻麵積約一平方米,站在石墩上便可辨認。鐫文盡管脫落不少,模糊不清,但仔細一看,還是能認出了“劈開今古路,方便往來人”這句完整的鐫文。傳說鐫文是天神雷公所鑿,又叫“雷公劈字”,如果有誰能一字不漏、流暢地認讀完全部鐫文,孤江潭中就會有一麵“金鑼”浮上來以示獎勵。不知在哪一個朝代,有一位秀才流暢地認讀出鐫文,聽見“金鑼”發出了響聲,眼見就要浮出水麵,結果就差一個字沒有認讀出來,“金鑼”又沉下去了。這位秀才好不失望。

  傳說歸傳說。據記載,摩崖鐫文刻於明朝弘治年間(1491年),距今已有500多年。潭頭始於宋至和年間,係郭氏由九江遷此開基,明天順年間建立圩鎮,是古時上永豐和贛州的寧都、興國、於都、長汀等地通往吉安府的必經重驛。但山路崎嶇,僅能供行人過往,車馬不能通行,便有好事者,開山辟路,在崖石上鑿刻鐫文,紀念這位劈山開路者。至於何人慷慨辟路,又是何人刻下鐫文,沒有留下一丁點記載,至今仍是一個謎。

  山口瓷窯遺址位於山口村南側。該村依山傍水,交通便利,瓷土原料和燃料也很豐富。瓷器產品由水路順流載入孤江,經吉水縣駛至吉安縣的張家渡進入贛江。據史料記載,山口瓷窯創燒於南宋,發展於元初,元末停燒。

  山口窯址堆積高大,形同山丘,瓷片堆積層厚達幾米,露麵瓷片和窯具俯拾皆是。該窯東南側有一個籃球場那麽大的平坦地麵,與窯堆物毗連,似為製瓷作坊。

  山口瓷窯所燒瓷器,彩色較多,有醬褐、青釉色、白色、青灰和黑色。器形、色彩和燒法與永和吉州窯、寧都東山壩窯相似。造型、釉色頗具晚唐瓷特征,但青釉瓷似宋代燒法,而印花紋飾以雙魚紋最為常見,當屬元代典型裝飾花紋,故有江西陶瓷之父一說。當地一直流傳這麽一句古諺:先有山口窯,後有吉州瓷,再有景德鎮。

  殘片堆積的正是曆史,當人們在曾經創造了古老瓷器的搖籃——山口瓷窯遺址低回漫步,那產於元代的白釉瓷片,在腳下層層鋪疊,那盛於宋時的影青瓷片,在眼前湧起了雪的浪花,綠的漣漪。它仿佛是一條瓷片的河流,一條記錄著潭頭瓷業興衰的曆史長河。遨遊其間,遐想翩翩,懷古之情,油然而生。

  §§第二篇 傳說篇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