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藏在甘肅省博物館的文物

  許多到甘肅來的遊客往往把參觀甘肅省博物館作為甘肅之行的開始。因為甘肅省博物館收藏著大量珍貴文物,人們參觀以後就可以提綱挈領地掌握整個甘肅的曆史。

  甘肅省博物館是西北地區曆史最為悠久、最為著名的博物館之一,其前身是1939年成立的甘肅科學教育館。甘肅省科學教育館籌建於1936年春天,當時西北教育考察團對甘肅進行考察後認為,西北地區教育落後,有必要成立博物館,向人們宣傳抗戰,普及科學知識。於是,經陶孟和、顧頡剛等人的籌劃,甘肅科學教育館完成了起初的籌建,並聘請燕京大學文學院院長梅貽寶擔任甘肅省科學教育館首任館長。1943年甘肅省科學教育館改名為國立甘肅科學教育館,館址也遷往今天的通渭路。1950年改稱西北人民科學館。1956年改為甘肅省博物館。1958年新館建成開放,建築麵積1.8萬多平方米。甘肅省博物館以收藏豐富、特色鮮明而聞名,其中原始彩陶、漢代木雕、佛教造像、文字簡牘、敦煌寫經等都在國內外有著很大的影響。近些年,國家又投入巨資對甘肅省博物館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和維修,使它更好地為遊客服務。甘肅省博物館內藏有自然標本、曆史文物、革命文物和民族文物等文物七萬多件,其中一級藏品110多件,如:甘肅彩陶、武威雷台漢墓出土的世界聞名的銅奔馬和成組車馬俑、漢代醫方簡、北宋淳化二年(991年)《報父母恩重經變畫》等。由於甘肅省博物館內文物眾多,難以一一介紹,在此我們選擇介紹一些能代表甘肅地理曆史文化內涵的文物。

  在甘肅省博物館有一件來自甘肅天水秦安大地灣的珍寶——人頭形彩陶瓶。大地灣遺址是新石器遺址,1958年發現,位於天水市秦安縣東北五營鄉邵店村,距秦安縣城45公裏,距離天水市102公裏,在發掘中就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地灣文化大致可分為5期: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層文化。其曆史年代從距今8000年一直延續到距今5000年。其中距今8000年的一期文化是我國西北地區迄今為止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人頭形彩陶瓶是大地灣出土的廟底溝類型文物,距今約5500年,高31.8厘米,口徑4.5厘米,底徑6.8厘米。被許多人稱之為半神半人彩陶瓶,此瓶為細泥紅陶質地,腹部以上施陶衣,器形為兩頭尖的圓柱體,下腹內收。陶瓶微鼓的腹部用黑色線條繪三排大致相同的弧線三角形和斜線組成的二方連續圖案,在弧線構成的杏圓形框內,繪有幾何圖案。瓶器口為圓雕人頭像,披發,前額是整齊的劉海,頭的左右、後麵垂有堆凸的短發,眼、嘴和鼻孔鏤空,雙耳有一小孔,麵部五官位置恰當,並大致表現出頭像體麵的轉折關係,堪稱遠古時期的雕塑傑作。它或許是某位部落酋長的女兒,或許是部落中的巫師,總之不是一般的人物。大地灣一期文化還出土了三足缽等200多件彩陶,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時間最早的一批彩陶。這批距今約8000年的紫紅色彩陶,圖案雖還不太完整,卻將中國彩陶製造的時間上推了1000年,並以不容置疑的事實說明,西北地區是中國彩陶的起源地。

  藏在甘肅省博物館的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則是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品。隻見它身軀矯健,昂首嘶鳴,逸足奔騰。製作者巧妙地抓住了天馬奔跑瞬間“三足騰空、一足超掠”的動作,完美地展現出漢代天馬的風采。這件銅奔馬於1969年9月22日出土於武威雷台漢墓。它是浩浩蕩蕩的東漢銅車馬隊中的一個,高34.5厘米,身長40厘米,寬10厘米,重7.15公斤。製作者別具匠心地把支撐馬身全部重量的右後足放在一隻飛鳥身上,既表達了飛奔馬“疾風電馳”的速度超過飛鳥,又巧妙地利用飛鳥的軀體擴大了著地麵積,保證了奔馬的穩定。其實,銅奔馬出土時滿目瘡痍:馬頭上的幾綹鬃毛掉了,頸部1平方厘米大小的孔洞有7個,馬尾殘斷,3個馬蹄中空。已故的文物修複專家趙振茂先生依據秦漢時期騎馬作戰激烈,對戰馬質量要求頗高的曆史記載,憑借高超技藝使其恢複原貌。

  悠久的絲綢之路一直是溝通中西方的橋梁和紐帶。在悠揚的駝鈴聲中,在商隊的艱難行進中,難以計數的西方物品傳到中國,而中國的絲綢和瓷器以及紙張等物品,又被駝隊被帶到了西方。今天,我們審視那些靜靜地躺在博物館裏的帶著濃鬱希臘、羅馬色彩的器物,遙想著一個個來自古希臘等西方國家的傳說。1988年秋天,靖遠縣北灘鄉一個小村落裏,人們在整修房屋。忽然,幹活的人群發出了一聲驚叫:“這是什麽?”原來清理地基的人們,挖出了一件金屬器物。於是,一件曾經行走過千年絲綢古道的文物走了出來,它就是今天被稱為國寶級文物的東羅馬銀盤。如今這個銀盤珍藏在甘肅省博物館內。人們仔細觀察後發現這個圓盤的內圈是浮雕花紋,共分三圈排列。內圈的主題花紋以高浮雕的斜倚雄獅和手執權杖的男神為主,中圈外緣飾聯珠紋,中列一圈神頭像,每個神頭像左側各有一動物;外圈飾相互鉤聯的葡萄卷草紋,其間棲有小鳥。人們對銀盤上的雕像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後發現,整個銀盤上共有12尊神像,29隻小動物,尤其每個神像邊都有動物,相互之間形成搭配關係。研究表明,銀盤上雕刻的12個神像是希臘神話中奧林匹亞山的12主神。根據銀盤上的特有的書體推斷,這是3世紀中期到4世紀在巴克特裏亞使用的希臘字母,說明當時銀盤就已存在於巴克特裏亞,內容是“價值490”金幣。器物是沒有生命的,傳說則是人們加工想象出來的。那些帶有古代羅馬、希臘神話色彩的金銀器,告訴我們當年的絲綢之路是如何的繁盛,商旅和僧侶們是怎樣的匆忙奔波。

  1402年前的公元601年10月,隋文帝將佛骨舍利藏於涇州大興國寺。690年10月,武則天詔令全國各地興建大雲寺,為了執行這個詔令,涇州的地方官員和僧人們整修了寺院,在隋代大興國寺原址上興建涇州大雲寺,並把原塔基下的舍利石函取出,選擇當時最珍貴的珠玉寶石,做成銅、銀、金棺,並以琉璃瓶盛放14粒佛祖骨舍利,再配以石函,於公元694年重新安葬放入地宮,建塔供奉。由此,為後人留下了一筆難以估量的珍寶。它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佛國瑰寶佛骨舍利金銀棺。唐代舍利寶函金銀棺,由金棺、銀槨、銅函3件組成。金棺裝飾精巧華麗,棺蓋和棺身通體用金片、珍珠與綠鬆石鑲嵌成盛開的蓮花,周圍的6朵小蓮花由金片組成;銀槨前後兩麵為上圓下方形,兩側前高後低似臥梯,整個槨形與敦煌莫高窟盛唐壁畫“涅變”中所繪槨形極為相似;銅函為方形,子母口扣合,口沿下配有鎖具。銅函裝銀槨,銀槨裝金棺,層層套裝,結構嚴謹,製作工藝精美絕倫。1964年12月,涇川縣城關公社水泉寺村社員群眾在翻地時無意間發現大雲寺塔基地宮,發掘地宮時又發現了盛放舍利的石函、鎏金銅匣、銀槨、金棺、琉璃瓶和瓶內珍藏的14粒佛祖骨舍利。甘肅省涇川縣出土的唐代大雲寺舍利石函和金銀棺槨,震驚了當時的佛教考古界。如今,這套石函、金銀棺槨和佛祖骨舍利一直珍藏在甘肅省博物館。

  這些僅僅是從眾多珍貴文物中選出的,隻能從一個側麵展現甘肅悠久的曆史和豐富多采的文化內涵,起到管中窺豹的作用。新中國成立至今,甘肅省博物館已經舉辦了200多場的文物展覽,近些年先後在亞洲、大洋洲、美洲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了展覽,展示了甘肅悠久的曆史和豐富多采的文化內涵。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