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漢長城從永登開始

  距離永登縣城不遠的汪家灣是一個普通的地方,如果不是有漢長城,可能沒有多少人會知道這個小地方。

  這是一處距離永登縣城最近的漢長城遺跡。出了縣城沿著國道,一直往縣城西北方向走,幾分鍾後,就到了汪家灣,引大工程渡槽橫空而過。漢長城遺址就在公路邊上,一條如同草蛇般的土牆,不是有人指點,根本看不出來,那就是漢長城遺址。

  爬上引大工程的渡槽,低頭看,漢長城和明長城就在腳底下。當年縱橫河西的防禦工事,如今隻剩下了一段段的殘垣斷壁。

  永登縣有不少的漢長城遺址。在永登大通鎮跌馬溝保留著一段漢長城的壕溝,那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壕溝位於跌馬溝內一處極其險要的地方,保存得很完整。那裏地勢險要,山穀相連,公路從兩山相連處蜿蜒而出,許多地方僅能通過一輛汽車。漢長城的壕溝在路邊的山坡上,大約寬三、四米、深三、四米。

  考察過的人們發現漢長城壕溝一般選擇在山坡中間,距離地麵有十米左右的位置上。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比較好的位置。少數民族的騎兵從山上衝下來,速度最快的時候正好被壕溝阻擋,充分發揮了長城的防禦作用。

  漢代除了把秦始皇所修的萬裏長城加以修繕利用外,還新構築了東起甘肅蘭州黃河北岸,西達新疆羅布泊附近的河西長城,以及東起內蒙古化德縣,西止於甘肅金塔縣的漠南長城。漢長城與秦長城構成守護西漢北部邊疆的防禦體係。

  整個漢長城東起朝鮮北部,西達新疆羅布泊以西的庫爾勒,沿途經過遼寧、內蒙古、河北、寧夏、甘肅等地。同時,漢長城在許多要地還加強了防守的力度,如河西走廊的漢長城和漠南漢長城,實質上形成了兩道防線守護絲綢之路。

  漢長城是中國曆史上分布地域最廣、跨度最長的長城,有資料顯示,所有漢長城加起來,其總長度達1萬公裏。

  蘭州境內的漢長城主要集中在永登縣。蘭州永登是漢長城的起點,古老的防禦要塞大體沿著莊浪河川、鹹水河川而行,縱貫全縣南北,總長度達到70公裏左右。長城從鹹水河中部(今永登樹屏鎮下灘村附近)開始,從這裏沿河穀向北,經過樹屏鎮陳家台、觀音寺、柴家坪西、大同鎮青寺村東、南坪、孫家灘、馬家坪沙溝、柳鄉村荒灘、史家灣、暗門、複興雷家坪、教場沙溝、黃徐溝口、武勝驛鎮最後進入天祝縣境內。

  河西走廊和其他一些地方原來沒有長城,隻因為有了需要才修築了長城。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武帝遣驃騎將軍霍去病兩次在河西反擊匈奴。之後不久,西漢政府就開始修築長城了。《漢書·西域傳》記載“驃騎將軍擊破匈奴右地,降渾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築令居(今永登附近)以西”;《漢書·張騫傳》說:“漢始築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臣瓚對這段記載注釋說:“令居,縣名,屬金城,築塞西至酒泉也。”專家們認為這些記載,明確指出了永登境內漢長城的修築年代——元鼎六年(前111年)。

  長城曆代叫法各異,秦叫長城,漢叫塞垣(居延澤邊的長城,漢書上又叫遮虜障),明代叫邊牆。不管人們對它如何稱呼,實質上它是一種綜合性的軍事防禦體係。

  漢代的軍事防禦工程因大小和用途不同,分為城、鄣、塞、亭、燧、烽、堠等名稱。大者曰城,其次曰鄣、曰塞、曰亭、曰燧,最小曰烽、曰堠。城、堡、鄣、堠、燧是長城防禦工程係統中與長城相聯係的建築物,這些建築物其位置作用各有不同,有些距離長城比較遠,有些則是與長城相關聯的。一般來講,城距離長城並不太遠,主要作用是供兵卒居住,戰時用來守護長城。許多時候人們所說的“城”,不是州、郡、縣城,而是與長城關聯的防禦性建築。這種城的麵積不大,城與城之間相距數十裏不等。而“鄣”,則是一種小城,一些古代文獻上說是山中小城。

  有了長城就會有人駐守,自然也就有了防禦體係,製定一整套的管理體係是非常必要的。漢長城的管理體係是怎樣的呢?

  自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出土了大量的漢簡。其中比較多的有居延漢簡、居延新簡、敦煌漢簡等,這些漢簡基本上都是在漢長城沿線遺址中出土的。尤其是居延漢簡、居延新簡就是從金塔等地的漢長城烽燧附近被人們所發現的。大量漢簡的出土,給我們揭開了漢長城的管理秘密。人們綜合分析後認為,漢代的長城報警係統是分區管理的,也就是根據不同軍事防區的特點,製定各個防區的規章製度。居延漢簡中的《塞上烽火品約》簡冊中規定:發現匈奴人入侵,白天“舉二烽,塢上表一,燔一積薪”;晚上則“燔一積薪,舉堠離合苣火,並要求毋絕至明。”還規定當“奴人入塞,天大風,風及降雨不具烽火者,丞傳檄告,人走馬馳。”所謂“品約”,就是規則。“烽火品約”是由都尉府製定並發布的防禦條令。如果遇敵人來犯,長城沿線的防守人員就要報警。按照要求夜裏點的火叫烽,白天燒的煙叫燧。人們先後發現了好幾種“品約”,其中《塞上烽火品約》是居延都尉府發布的,隻約束其下屬的三塞(甲渠、殄北和三十井塞),而從地灣、肩水金關發現的《塞上烽火品約》是由肩水都尉府發布的,約束所轄的肩水、廣地、南部三塞。而敦煌所發現的《烽火品約》簡是分別由中部都尉府和玉門都尉府發布的。

  這些品約證明,漢長城沿線采用的是分區劃片軍事管理製度。長城管理中最主要的內容是對敵人入侵信號的管理。當時在長城沿線駐防的部隊,將敵情根據不同的目的和數量劃分為五個級別:敵人在10人以下者稱為一品,情況不十分緊急;敵人10人以上500人以下者稱為二品,情況稍急;敵人有千人以上且入塞者稱為三品,情況更為緊急;敵人千人以上而且攻打亭、鄣者稱為四品、五品,情況最為緊急。

  不同級別的敵情,有不同的烽火舉報信號。長城沿線修築的大量烽燧會將敵人入侵的消息不停地傳下去。史書中說:“烽火台,每隔五裏、十裏一座,設戍卒望。”夜間遇有敵情,烽火台上的士兵就把紮成一把把的柴草點燃,用轆轤升到三、五丈的高杆上,遠在二三十裏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另一個烽火台看到後,馬上點燃自己的烽火,向下一個烽火台報警。這種報警辦法可以日傳千裏,從敦煌到長安四千多裏,約兩三天就可以到達,這在古代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直到清朝末年這些辦法仍在使用。可以這樣說,抗戰時期,抗日根據地居民使用的消息樹,就是古代烽火台的一種變化。為了統一指揮全國的戰鬥,西漢政府在陝西淳化縣甘泉宮修建了最高軍事指揮部,專門負責接收處理各地傳來的烽燧信息。

  大量的戍邊部隊,在長城沿線留下了他們活動的遺跡。永登境內的漢長城沿線,至今還有大量的漢代墓葬遺址,其中規模比較大的有城關滿城漢墓群、鳳凰山漢墓群、中堡鎮汪家灣漢墓群、將軍山漢墓群等。這些長城沿線的漢墓出土了銅器皿、銅鏡、弩機、五銖錢幣、灰陶器殘片等遺物,給我們展示了漢代軍人的生活場景。

  盡管那個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漢長城的雄魂永存。曆經了兩千年的歲月,漢長城如今隻剩下了殘垣斷壁,但它所象征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弘揚。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