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二十三、虛位以待楊詩興

  在創建國立獸醫學院的隊伍中,有一位橫跨清代、民國、新中國三個時代的世紀老人。他,就是我國老一輩畜牧教育家、著名的動物營養學家、二級教授楊詩興。

  楊詩興,湖北省武漢市人,1911年9月生。5歲即進入私塾,後在武昌聖約翰初級中學、武昌文華中學高中部學習。1929年9月起,進入上海滬江大學醫學預科、武昌華中大學醫學預科、滬江大學生物係學習。畢業後,先後在母校和湖南湘雅醫學院任生物學助教、講師。

  1945年,楊詩興考取中英庚款第八屆公費留英畜牧學研究生,赴英國愛丁堡大學深造,1948年獲博士學位後在英國漢納乳牛研究所任研究員。在漢納乳牛研究所,他對奶牛汗腺和產奶量的關係進行了研究。奶牛有汗腺嗎?當時的文獻記載是有,而且熱帶奶牛皮膚汗腺多、密度大,溫帶奶牛皮膚汗腺少,密度小。但楊詩興通過在人工氣候室高溫高濕環境下的試驗,證明奶牛皮膚上未分泌出液體,所謂“汗腺”不是汗腺,其論文在英國自然學報發表,同時也啟發了他在學術上不能“人雲亦雲”,這是他在英國從事科研工作的重要收獲。

  雖然英國有著優越的生活和研究條件,但楊詩興始終胸懷祖國,思念親人。當國立獸醫學院院長盛彤笙和教務長朱宣人聯名寫信邀請他來校任教,請他擔任畜牧係主任,並給他寄去了路費時,他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邀請。為了回國後的教學科研工作,他在英國做著各種準備,購買了300多本畜牧方麵的書籍,整整裝了10布袋,運到蘭州後,贈給了學校圖書館。他還製作了300多張畜牧學方麵的幻燈片,以供以後的教學之用。正當他準備啟程回國時,朝鮮戰爭爆發,美、英等國扣留了中國留學生。直至1951年3月英國議會取消了這條禁令,他才於同年7月從英國到香港。他的母親和小妹在戰亂中離散,去了台灣。到香港後,他本想將親人接到蘭州一同居住,以便晨昏侍奉,盡孝承歡。但沒想到台灣當局不允許她們到大陸來,而是想把楊詩興叫到台灣去。忠孝不能兩全,當時他決心要把自己的知識貢獻給新中國,就給母親寄去了一些費用,自己獨身來到了大西北。

  1950年4月,西北獸醫學院成立了畜牧係,盛彤笙院長親自兼任畜牧係主任,虛位以待心儀已久的楊詩興。1951年8月,楊詩興飛抵蘭州,即被盛彤笙聘為教授兼畜牧係主任。

  1953年夏,受中國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甘肅分會的派遣,楊詩興任中國人民誌願軍獸醫二隊隊長,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他在朝鮮的14個月裏,經常冒著敵人的炮火調查研究,編寫了《獸醫檢驗員訓練班講義》《朝鮮戰地割貯馬騾飼草手冊》及《主要野生牧草和主要毒草手冊》,為部隊培訓了30多名軍馬衛生員,解決了戰馬的牧草中毒和戰場上的粗飼料問題。這一係列切實可行的措施和研究成果在誌願軍中被廣泛推廣應用。他們的出色工作,受到誌願軍後勤部的通報表彰。返國後,中國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特致函西北畜牧獸醫學院:

  “抗美援朝誌願獸醫隊第二隊在朝鮮前線對野生馬草進行了係統的調查研究,不但對誌願軍割貯馬草問題提供了方法,也同時取得了科學上的成就,這些成績是與楊詩興教授的努力分不開的,楊詩興教授在這一年的工作中,發揮了科學工作者的愛國熱忱,忘我地進行了艱苦的戰地調查研究,並著有朝鮮戰地割貯馬草問題的研究報告,值得表揚。茲值其工作結束,特代誌願軍後勤衛生處致以謝忱。”

  1954年,楊詩興從朝鮮戰場返國後,與中央衛生研究院營養學專家彭大惠喜結良緣,這是人體營養界與動物營養界意義深遠的結合。

  彭大惠,江蘇蘇州人,1915年生。1938年畢業於金陵女子大學,獲理學學士學位。1947年畢業於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營養學係研究生院,獲碩士學位。1948年回國後,在中央衛生研究院任副研究員。婚後,經過西北局教育部的努力,彭大惠調到了西北畜牧獸醫學院,被盛彤笙院長聘為教授,開始了她的畜牧學教育人生。

  楊詩興和彭大惠開始了事業上的比翼齊飛。他們創建了動物營養教研室和實驗室,完善了動物飼養教學體係,建立起教學、研究的教師梯隊,編寫教材,製定教學大綱,為我國現代畜牧學教育做了許多開創性和奠基性的工作。無論是本、專科生的教學,還是研究生培養;無論是科研工作,還是著書立說,彭大惠都默默地配合丈夫的工作,楊詩興的很多研究項目和科研成果,都與她密不可分。

  楊詩興和東北農業大學的許振英教授都是動物營養學界的大家。許老先生多次稱讚楊詩興在我國動物營養界的功底最為深厚,學術水平與知識水平很高。當年,許振英教授倡議成立中國動物營養學會,楊詩興積極參與其中的籌建工作,貢獻了許多極為重要的意見,是我國動物營養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

  許振英教授曾表示他畢生夢寐以求的一件事,是製定出中國畜禽飼養標準。但他年事已高,力不從心,希望同仁們能加以努力。從1979至1990年,由楊詩興牽頭,在甘肅農業大學畜牧係飼養教研組的教師及中國農科院蘭州牧研所動物營養研究室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先後製定出“甘肅黑豬的飼養標準”“白來航蛋雞的飼養標準”“湖羊的飼養標準”及“中國美利奴羊的飼養標準”,開創了我國動物營養需要量標準之先河,完成了許老的一大心願。

  楊詩興作為大西北首席畜牧專家,多次參加了大型考察活動,為西北畜牧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才智。1956年,他參加中科院西北分院和甘肅省政府組織的河西農業綜合考察隊,任畜牧組組長,負責考察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鹽池灣的畜牧、獸醫及草原情況,拿出了一份高質量的改良計劃;隨後,又參加了甘肅省政府組建的河西大型機耕農場選址活動,勘察了武威、玉門等地,擬定了牧場建設計劃書,為省政府的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1960年,由楊詩興主編,彭大惠、汪鴻儒參加編寫了我國第一部全國統編教材《家畜飼養學》,作為全國高等農業院校畜牧專業試用教材。以後,又主編了《飼料營養價值評定方法》《國外家畜飼養與營養資料選編》和《蛋雞日糧配方》等學術專著,參編了《畜牧學進展》《動物營養進展》等著作,在國內外公開發表了《綿羊能量代謝研究的總結與展望》等論文100多篇。其中的《飼養與營養科技的國內外水平對比和趕超設想》一文,受到農業部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讚揚。

  楊詩興與彭大惠教授合作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動物營養學科點。從1961年開始,招收動物營養研究生,有29人在這裏取得了學位。為各兄弟院校培養進修教師30多名,培養本、專科生近千人。“文革”後,又承擔了“全國動物營養高級研修班”的講學任務。由於在學習期間受到十分嚴格的科學教育與實驗技術的訓練,這些學子以後都成為高等院校、科研部門、企事業單位的棟梁之材。

  楊詩興把我國動物營養學科的學術水平推到了新的高峰,並在這個學科領域獲得了崇高的威望和聲譽。他被推選擔任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常務理事、動物營養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家畜生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甘肅分會副理事長等職。

  楊詩興治學嚴謹,誨人不倦,言傳身教,金針度人。他對研究生諄諄教誨:“研究生就是學方法”“研究生要動腦、動手、動口”。他教學生,首先通過交談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強弱之處,再從試驗設計到實施,從論文下筆到答辯,每個環節都細細指點,處處傾注了對學生的關愛。即使他們走上了工作崗位,楊詩興仍關心他們的成長,經常和他們書信聯係,以他高深的見解、周全的謀劃、處事的條理來啟迪和勉勵他們奮發努力。由於有他這麵旗幟,甘肅農業大學的動物營養學科在全國院校中很有名望,許多學子都慕名前來求學求教。

  許多青年教師永遠忘不了跟著老先生學做學問的經曆。楊詩興要求他們要有良好的實驗室工作技能,帶學生實驗課,自己先要“預做”一遍,要“真刀真槍”地幹,每個環節都力求規範、準確。他還經常向青年教師談要巧讀書、讀好書,帶她們到圖書館現場教大家查閱科技文獻,並對其中的數據進行計算,以求加深領悟和理解。以後,還多次帶領他們到農村和牧場搞調查研究,鼓勵他們參加一些科研工作,一步一步地將她們培養成合格的高等學校教師。當年他的學生何振東、湯振玉、王小陽、符義坤、梁慶祥、郝正裏、李婉平等,都成為動物飼養、動物營養、食品生產領域的專家和骨幹力量,他們不僅從導師身上學到了為師之道,而且傳承了導師嚴謹治學、勤奮敬業的精神,在甘肅農業大學的發展中起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在楊詩興和他的同仁及學生的不懈努力下,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已成為甘肅農業大學二級學科博士點。

  楊詩興等學術大家始終都有一種對事以真的態度。多年來,他一直為全國動物營養學報審稿,對年輕人的稿件,他總是一絲不苟、一字一句地審。一次,編輯部寄了一篇稿件給他,文稿返回時,其中的評語和建議比原文還要長。大家看著稿件上密密麻麻的修改,都被老先生的精神所折服。為了保證文章的質量,他務求行文意義明確,模棱兩可的詞語慎用,結果的解釋要盡可能追索其科學含義,引證必有明確出處。即使為學生請教問題複一封信,也是引經又據典,洋洋數千言,猶如一篇論文。

  “文革”中,楊詩興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多次遭到批鬥、抄家,甚至一度失去人身自由。一家四口,長期擠在幾間小土坯房中,工資被停發,隻有幾十元的生活費,日子過得十分艱難,但他樂觀豁達地麵對一切。1970年,他在長城農場被集中管理勞動,白天分配看守曬麥場,驅趕麻雀;晚上飯後一個人在空場上仰觀星鬥。當有人問他看什麽時,他說過去在書本上看到“星移鬥轉”一詞,我要驗證一下。對“文革”所受的磨難,他常說:“回頭一笑向前看,努力幹,在晚年能為黨為國家做一點工作,就是幸福。”

  楊詩興一生以科研為伴,主持了許多研究課題,取得了累累碩果,帶出了一批高層次的研究人才。從圓園世紀50年代開始到80年代初,楊詩興在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的同時,仍堅持開展科研工作。他認為在學校,科研、教學要一肩挑,隻要這樣才能促進教學水平和學術水平的提高。當年科研經費少,各種政治運動多,搞科研還得冒一定的風險,但他和彭大惠共同主持了“關於豬的飼養標準”和“關於白來航蛋雞飼養標準”“應用人工瘤胃法調製小麥秸稈的研究”等3大係列的研究。其中“來航雞新雜288品係幼雛、小雛、大雛及產蛋母雞飼養標準的研究”獲甘肅省高校科技成果二等獎,“甘肅黑豬的飼養標準研究”獲甘肅省高校科技成果三等獎,“應用人工瘤胃法調製小麥秸稈的研究”“甘肅省飼料成分分析”等成果獲甘肅省高校首屆科學大會獎。楊詩興通過科研,不僅促進了教學水平和學術水平的提高,而且帶出了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1980年,楊詩興調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研究所所長,彭大惠同時調往該所動物營養研究室工作,迎來了事業發展的春天。雖然已年屆七十,楊詩興卻挑起了更為繁重的科研重擔。他豪情勃發,特作《七十自勉》詩一首,以抒發他老當益壯的情懷:

  七十古稀今不稀,老驥豈甘久伏櫪。

  壯誌未酬發已稀,餘年無多爭朝夕。

  夜以繼日樂科研,年複年兮誨群儒。

  延吾年兮益吾壽,為祖國兮盡吾力。

  楊詩興又開始了科研路上的新長征。他與夫人彭大惠帶領一班弟子在更大的領域開展科學研究,承擔了許多農業部下達的重大研究項目,並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其中“雞的飼養標準和飼料配方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湖羊飼養標準研究及提高甲級羔皮率的科學飼養方法”,獲中國農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美利奴羊的飼養標準及配套飼養技術研究”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亞麻餅替代魚粉喂雞的研究”獲中國農科院科技進步三等獎。課題完成了,研究生也帶了出來。他的得意門生戴誌明、金嶺梅、李勇、高天喜、張文遠等,既得益於這些科研項目的鍛煉,又傳承了老先生的好思想、好作風,成為畜牧事業的骨幹力量。

  1991年80高齡的楊詩興退休,但他仍以“蠟燭未盡猶燃燒,永不寧息海波濤”的詩句自勉,夫婦二人繼續為畜牧事業貢獻自己的才智。在他們的指導下,由甘肅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郝正裏教授主編、13位國內專家、教授參編的《畜禽營養與標準化飼養》一書出版,對加快我國養殖業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提高畜禽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他生活很有規律,每天堅持看書看報,興之所至,還作詞賦詩,在老年之時也增添了一份高雅情趣。老人鶴發童心,以90多歲的高齡竟然學會和應用起了電腦,還能在網上查資料。

  2008年,楊詩興相依相伴53年的夫人彭大惠去世,享年94歲。

  2011年5月,楊詩興在北京謝世,終年100歲。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