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四章 權勢無邊的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

  1198年1月,年邁體衰的教皇凱萊斯丁三世逝世,羅馬教廷樞機團迅速地全體一致地選出他們成員中最年輕的樞機助祭、37歲的洛旦裏·德·康提·迪·塞涅為聖彼得的繼承人——羅馬教皇。當他接受選舉結果時,樞機團中一位資曆最深的樞機助祭把一件紫色鬥篷披在他的身上並對他說:“我授予你羅馬教皇尊號,以至於你有權統治這個城市和整個世界。”洛旦裏繼續做了六周樞機助祭,1198年2月21日被祝聖為樞機神甫,次日被祝聖為樞機主教並加冕為教皇(至1216年),選用英諾森三世的稱號。

  洛旦裏1161年出生於意大利阿納尼城,是富裕而有權勢的貴族塞涅家族特萊蒙特伯爵的兒子。教皇克力門三世與樞機主教奧克塔維安是塞涅家族的親戚與知交。洛旦裏在羅馬學習期間,教廷不在羅馬。教皇與皇帝之間的衝突在他幼小心靈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曾在巴黎學習神學、哲學,在博洛尼亞學法學。當時著名教會法學家烏戈奇渥是他的法學教師,對他有較深的影響。烏戈奇渥對他的評價是:英諾森的才能不是作為一個深思熟慮的思想家或熱情洋溢的布道師,而是作為一個目的性明確,有堅定的原則性和敏銳的判斷力的法學家所體現出來的。

  約1187年11月,洛旦裏受任副助祭。1189年12月,教皇克力門三世(洛旦裏的保護人)將不到29歲的洛旦裏召進樞機團,任命他為樞機助祭。但在凱萊斯丁三世(塞涅家族世仇)任教皇時,洛旦裏實際上退出教廷機構的活躍部門,在家閉門寫作。1197年皇帝亨利六世(1190—1197年在位)去世,帝國在意大利勢力崩潰。樞機團的重要任務是選擇一個人,他能夠最好地利用曆史的關鍵時機、有利的形勢,同時善於避免教廷卷進危險之中。年輕的洛旦裏因有世家貴族的背景,受過良好的教育和優秀個人品質而成為當然人選。他目光遠大、精力充沛、頭腦清晰、處理問題有條不紊,對教會危機有深刻的洞察力和克服危機的非凡才幹,尤其他善於敏銳地抓住事物的本質。英諾森三世一當選就著手將他的綱領付諸實施。他承襲教皇格裏高利七世(1073—1085年在位)的教權至上的觀念,並創立所謂“兩把刀”理論,把《聖經·新約》中耶穌要門徒“賣衣裳買刀”的故事引申出,其中所說的兩把刀是指世俗權力和宗教權力,而這兩種權力都屬於耶穌親自掌握。他進一步發揮,羅馬教皇作為聖彼得的繼承人,乃是耶穌基督的在世代表,也繼承耶穌所掌管的這兩種權力。英諾森認為教皇猶如太陽,世俗君主則如月亮,月亮之所以明亮乃借助太陽的光輝。教皇親自掌握神權而通過加冕形式暫時把政權交給皇帝、國王掌管。因此皇帝和國王應臣屬於教皇,由教皇授予世俗權力,教皇能夠隨意廢立他們。英諾森還充分利用教皇禁諭的威力,使其成為一種可畏的道德、經濟和政治的武器。當然英諾森三世也是幸運的,他所處的有利形勢是他的前後任的教皇所未遇到的,德國缺乏像亨利四世和腓特烈一世那樣有才幹又很活躍的皇帝。

  1197年,皇帝亨利六世死去,其繼承人西西裏國王腓特烈年僅3歲,亨利六世的皇後於次年臨終前囑托英諾森為她兒子腓特烈的保護人和監護人。當時,德國諸侯分成以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士瓦本公爵腓力(亨利六世之弟)為一方與以韋爾夫家族的布倫瑞克公爵奧托為另一方,雙方為爭奪帝位展開激烈爭戰。英諾森利用機會提出給皇帝加冕的條件:承認教皇對西西裏擁有實際統治權,承認教皇據有意大利本土上的皇室領地。他屬意奧托,因奧托表示答應條件。然而幾年後腓力實力超過奧托,他又不得不與腓力談判,未幾腓力突然被暗殺,於是英諾森為奧托加冕,稱奧托四世。不久奧托自食其言,蓄意吞並西西裏王國,英諾森於是宣布絕罰奧托,轉而支持西西裏國王腓特烈,但要求後者許諾德國與西西裏分離,1212年英諾森宣布腓特烈為皇帝,稱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則發布詔書把西西裏的統治權完全移交給年幼的兒子亨利。1214年,腓特烈在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幫助下於布汶戰役中打敗了政敵奧托及其同盟者英國國王約翰,統一了德國。英諾森則保持意大利的實際統治權,還使皇帝聽命於他。

  莫諾森三世在與英國國王約翰的較量中獲得更大的勝利。1205年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空缺,坎特伯雷神職人員與國王在繼任人選上有分歧,約翰試圖安插自己的親信。這場爭執提交教廷處理,英諾森利用機會選派自己巴黎大學時的同學、樞機主教斯蒂芬·蘭頓出任,並親自於1207年6月在維泰博(意)為蘭頓祝聖授職。約翰忿而拒絕,禁止蘭頓入境。教皇發出停止英國聖事諭令,約翰則以沒收教會財產,驅逐反對他的神職人員相對抗。於是英諾森懲罰約翰,廢除其王位,宣布對他進行討伐。一麵煽動英國貴族反叛,一麵驅使法國向英國開戰。雙方僵持了5年,約翰在內外交困、眾叛親離的形勢下被迫屈服,接受蘭頓為坎特伯雷大主教,恢複教會財產,賠償教會損失,並把自己的王冠投於教皇腳下,表示自己作為教皇封臣,每年向教皇納貢1000馬克。

  英諾森三世在製服其他國家君王上也同樣成功。在法國國王腓力二世於1199年離棄他原配妻子英吉波而與艾格尼絲結婚的事件中,英諾森毫不容情,他下令停止法國聖事,迫使實力強大的腓力就範,於1200年與英吉波複婚。艾格尼絲於次年抑鬱而死。同樣,當阿拉貢國王彼得二世試圖通過把自己國土變成教廷的封地而使教皇批準他與妻子瑪利亞的離異,英諾森也沒有允許。但英諾森卻拆散了萊昂國王阿豐索九世同他的近親妻子的婚姻。

  此外,英諾森先後使匈牙利、波蘭、葡萄牙、丹麥、捷克和卡斯提爾等國臣屬於教廷。

  英諾森在位期間曾發動過兩次十字軍戰爭。一次是規模宏大的十字軍東侵(第四次,1202—1204),另一次是血腥鎮壓異端的十字軍討伐。十字軍東侵是西歐封建主在羅馬教廷的鼓動下,打著奪回聖地的旗號向東方發動的劫掠財富、土地的侵略性遠征。至英諾森在位前已進行過三次,曾掠奪了耶路撒冷等城市,建立起以西方封建製模式的國家,後被阿拉伯伊斯蘭國家所驅逐。第四次十字軍為英諾森所發動,原計劃攻打埃及,但協助十字軍海運的威尼斯商人卻另有打算,它企圖利用十字軍達到打擊自己商業競爭對手的目的。因此,當十字軍集合於威尼斯後,威尼斯總督借口十字軍欠付兵員運輸費,十字軍應幫助威尼斯先攻打其在亞得裏亞海上的商業勁敵薩拉城,1202年11月攻占薩拉。接著十字軍借口應拜占庭皇太子阿列克塞的邀請,進軍君士坦丁堡。1204年,十字軍攻陷君士坦丁堡,洗劫全城,圖書館、宮殿和浴場化為瓦礫場,無數藝術珍品被毀壞、劫掠。十字軍在君士坦丁堡建立起拉丁帝國(1204—1261)。英諾森在對十字軍搶劫行為稍作譴責後,又說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對背叛羅馬教廷的東方教會的懲罰,並派出教廷代表和拉丁神甫試圖迫使東正教會臣服羅馬和東正教徒改宗羅馬教會。12—13世紀在法國南部和意大利北方流傳與羅馬正統教派不同教義的異端派別,他們以阿爾比城為中心(史稱“阿爾比異端”),發展很快,嚴重威脅羅馬教會的勢力,英諾森於1208年與法國國王聯合組織十字軍討伐,曆時4年,燒殺劫掠。當攻陷其中比塞埃城時,教皇隨軍特使竟指示:“隻管把他們統統殺光,讓上帝去分辨,誰是他的子民。”

  英諾森在以武力鎮壓異端的同時,扶持多明我會和方濟各會,以清貧、乞食的名義偵查異端、宣傳正統教義,在信徒中有較大影響。

  在教會事務方麵,英諾森采取大權獨攬的神職人員任免與教區變更的政策。英諾森主持召開第四次拉特蘭宗教會議,標誌著教廷在整個基督教世界的勝利。

  英諾森自稱“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在西歐政權教權兩元體製鬥爭中,教權一度占優,歐洲許多君王臣服於他。英諾森派出十字軍對內鎮壓異端,對外攻占君士坦丁堡,扶持拉丁帝國,大有使基督教世界一統之勢。在天主教會內部,他隨意設置教區、任免主教,他頒布教會法典、強化宗教法庭,召開拉特蘭宗教會議整頓教會。羅馬教廷處於西歐封建勢力國際中心地位,教皇的權威登峰造極。但也為以後的衰落伏下契機,英諾森為戰勝皇帝,曾加強歐洲王族,如法國加佩家族等,這些國家王權的強大,為以後打敗教廷作了準備。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