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白瓷龍柄雞首壺

  白瓷是一種胎色潔白,釉色白淨的瓷器。中國白瓷的出現晚於青瓷,它是在青瓷的基礎上,逐步改進對原料的篩選、淘洗,降低胎釉中的含鐵量而燒成的。考古資料證實,白瓷出現在北朝時期。1971年河南安陽北齊武平六年(575)涼州刺史範粹墓中,首次發掘出土了北朝的白瓷碗、杯、三係罐、四係罐、長頸瓶等。這些白瓷的胎質較白、釉層薄而滋潤,乳白泛青,有些積釉處尚呈青色。這批瓷器雖已具備明顯的白瓷特征,但又保留著一些青瓷的遺痕,表明北朝白瓷的胎釉白度尚未達到成熟白瓷的標準,是創燒階段的產物,稱為早期白瓷。到了隋代,白瓷生產得到了發展,工藝技術不斷改進,白瓷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河南、陝西、安徽等地隋墓中出土白瓷的胎、釉已少見白中閃黃或泛青的痕跡,潔白度高,色調穩定。

  隋代白瓷作品中,以1957年出土於西安郊區隋大業四年(608)李靜訓墓中的白瓷龍柄雞首壺最為精美。該壺高27.4厘米,洗式口沿外撇,束腰式長頸起弦紋兩道,下腹收斂,近底處又外撇成平底。壺肩一側置昂首啼鳴的雞首流,雞胸上劃、點羽毛、與之對稱的一側,有直體曲頸狀首銜沿式龍柄。流、柄之間配置環式雙耳。壺體肩腹部都劃有弦紋,以片紋白釉為裝飾。雞首壺習稱雞頭壺,因器身置雞頭為流而得名。雞首壺始見於三國末年,早期者器身矮小、器肩兩側一麵貼雞頭,另一麵貼雞尾,雞頭為實心,純屬裝飾物。東晉時壺身變大,壺體圓胖、雞頭由裝飾性變為實用性的張口、引頸、高冠的雞首流,可以出水。短尾變成彎曲的圓股形長柄,是一種實用美觀的酒器。東晉中晚期,壺的曲柄中出現了龍首柄,有的在柄上飾熊紋,還見有雙雞首流壺,新穎別致。1972年,南京東晉墓葬中出土一件青瓷雞頭壺,底部刻有“罌主姓黃名齊之”銘,說明東晉時期人們稱這類器物為“罌”,即小口大腹的酒器。南朝時,雞頭壺由圓渾變為瘦高,雞頸加長,雞冠高聳,龍首曲柄也明顯加長。這件白瓷龍柄雞首壺,修長俏麗的型體,配置挺胸昂首的雞首流與曲頸伏首的龍柄,一展隋代雞首壺具有的秀麗、活躍、生動的風韻,用白釉遮體,尤顯高雅之美。唐以後,雞頭壺逐漸消失。

  李靜訓墓出土的龍柄雞首壺,與白瓷龍柄雙身瓶及貴重的金銀器、玻璃器一起,均放置在墓主人頭部兩側。墓主李靜訓,陝西城紀人,由外祖母周皇太後養育,大業四年(608)死於汾源之宮,年方九歲。同年十二月葬於長安縣休養裏萬善道場之內。其墓葬相當豪華、奢侈,隨葬的白瓷製品十分秀巧精致,展現了隋代白瓷的燒製水平。此外,河南安陽隋開皇十五年(595)張盛墓、西安郭家灘隋大業六年(610)龍泉敦煌二郡太守姬威墓,以及安徽亳縣隋大業三年(607)墓等出土的一批白瓷,製作都很精良,器型多達近十種。顯然,白瓷已成為隋代上層社會喜用的器皿,從而為唐代南青北白瓷業格局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白釉龍柄雞首壺現藏於中國曆史博物館。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