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中國人用洋油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偌大一個石油化工“老母雞”出世了

  1963年12月25日,新華社向世界發布一則消息:“中國人用洋油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中國石油產品已基本自給。”這一新聞令全世界矚目。

  要掂量這句話的分量,就得從頭說起。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石油的國家之一。早在西漢時期,即公元前3世紀至1世紀,先民們就在陝北發現了石油。班固的《漢書·地理誌》中就有“高奴有洧水可燃”的記載。高奴即今陝北延長一帶。魏晉至元明的史籍中也有記述:陝西北部、甘肅酒泉、新疆庫車等地發現石油並將石油用於照明、潤滑、防腐、製墨、醫藥及製作火器等。西晉人張華,在《博物誌》中記載:“酒泉延壽縣南山出泉水,水有肥,如肉汁,燃之極明。”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其《夢溪筆談》中第一次使用了“石油”這一名稱。他寫道:“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他預言“此物後必大行於世。”北宋京城開封設置的軍器監內建立了“猛火油作”,開始生產粗加工的石油產品“猛火油”,並應用於軍事。

  盡管中國在發現和利用石油方麵一度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是石油的開發生產卻停留在原始狀態。

  洋油自清同治二年(1863年)開始進入中國。1867年進口煤油3萬加侖。1878年進口240萬加侖。

  19 07年,在延長縣城西門外鑽成中國大陸第一口油井,延長石油官礦局煉油房開始用小銅釜1座,當月加工首批燈油450公斤,運往西安銷售,這算是中國生產的第一批商品石油產品,但數量太少了。

  洋油進口量越來越大。1914年進口煤油2.25億加侖,進口汽油465萬加侖。1935年至1937年,平均每年進口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2.6億加侖。

  抗戰爆發後,進口“洋油”的通道被切斷。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決定勘察開發玉門石油。1938年4月成立甘肅油礦籌建處,同時籌建煉油廠。1939年5月開始煉油,每釜加工原油93公斤。1941年4月,在玉門老君廟油田成立第一煉場,到1943年這個廠形成日煉原油200噸的能力。

  但抗戰勝利後,1946至1948年,洋油進口量猛增到每年4億加侖以上。而1949年玉門煉油廠的原油加工能力是14萬噸,全國煉油加工能力總共隻有17萬噸。

  美國人說:“沒有美孚,中國將是一片黑暗。”

  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在籌劃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決定從蘇聯引進技術和設備,建一座現代化大型煉油廠,並列為全國“一五”156項重點工程之一。把這個大型煉油廠建在蘭州,是因為當時隻有玉門油田規模較大,新疆、青海發現一批有希望的地質構造。

  1952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派工程師和專家來蘭州考察,選擇重點項目廠址。經過八九個選點對比,最後認定西固區具有建廠的優越條件:一是西固盆地麵積大,約31.5平方公裏;二是近臨黃河,水源充足;三是蘭新鐵路穿區而過,交通便利;四是距省會蘭州城中心約20公裏。不遠也不近。

  1953年11月,政務院財經委員會副主任李富春率中央有關部委領導和蘇聯專家來現場察看,把煉油、化工、橡膠、熱電、自來水廠等主要項目廠址定在西固區。西固區具有悠久的曆史,早在漢武帝時代,驃騎將軍霍去病西征匈奴,其部下李息就在西固臨黃河築城。後來建立了金城縣。蘭州古稱金城由此而始。出土文物證明,這裏的先民們很早以前就有了青銅冶煉技術。

  20世紀50年代初的西固城,依然是布滿了史前文化遺址和馬家窯類型文化遺址、古墓群、古城堡、明長城古烽燧及古寺廟遺跡。有成片的西瓜和棗樹林,有牌坊,四合院民居建築,再就是大片的荒沙灘。

  當時就把煉油廠擺在瞿家營鄉,化工廠擺在柳泉柳蔭,橡膠廠擺在桃園,熱電廠擺在鍾家河,水廠擺在柳蔭、鍾家河。

  蘭州煉油廠於1953年10月開始籌建。1956年4月29日破土動工,舉行了隆重的開工典禮。在黃河之濱2平方公裏的廠區展開了大規模施工。

  石油部從西北、華北、中南等地區調集了一批地縣級幹部和有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還從玉門、大連、上海等煉油廠抽調數百名技術人員和技工來支援蘭煉。新招收的1900多人送去培訓。由石油部特意選拔135人派赴蘇聯實習,為蘭煉培訓骨幹力量。

  建設者滿懷激情,從天南海北雲集到這裏,各路人馬,各地的鄉音,各樣的穿戴,多元文化融匯在紅旗招展塵土飛揚的大工地上。勞動號子此起彼伏。建設的是現代化大工業,使用的是原始工具鐵鍬、钁頭、柳條筐,肩挑人抬,雙手推著裝滿石頭土塊的架子車跑步搬運土方。開工初期,部分職工住帳篷、農舍,大多數人住在市內,乘大卡車上下班。當時不通公共汽車,進城很難。

  蘭煉84.7%的設備和材料由蘇聯成套供應,全國上百家工礦企業協作支援。工程建設進展迅速。一期工程193個項目16套煉油裝置及相應設施隻用了兩年零五個月全部建成。1958年9月分批投入試運轉。建廠期限比國家計劃提前15個月,節約投資1055萬元。

  蘭煉建設期間和投產初期,朱德、周恩來、鄧小平、彭德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先後到廠視察。

  煉油工業又稱石油煉製業,是現代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工業。其產品用途涉及國民經濟、國防建設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麵。煉油廠就是以原油為基本原料,通過一係列石油煉製工藝過程,把原油加工成各種牌號的汽油、柴油、潤滑油、溶劑油、重油和石蠟、瀝青、石油焦,並生產多種石油化工的原料。

  蘭煉投產不久,就遭遇了挨餓的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加上1960年7月16日蘇聯政府撕毀合同,單方麵決定自7月28日至9月1日撤走全部在華專家。在蘭州的蘇聯專家陸續撤走,並帶走了圖紙資料。部分重點項目被迫停頓。對蘭煉來說也是雪上加霜。物質短缺,蒸氣和電力不足,大部分裝置隻能是開開停停。全廠7000名職工營養不良,有1400人患了肝炎,2000多人身體浮腫,不少倒班工人常常昏倒在崗位上。

  蘭煉麵對的是國際反華勢力對中國進行經濟封鎖,企圖用石油卡住中國人的脖子。國家要求“石油產品三年過關,五年立足國內”。號召石油工人瓜菜代,勒緊褲帶奮發圖強。老廠長徐今強說:“千困難萬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難。”蘭煉人不甘心看著中國的汽車背著大煤氣包在馬路上跑。哪怕餓肚子,也要把油搞上去。

  廠領導一手抓生產一手抓生活,派人三下甘南,四上永登,種土豆、采草籽、挖蕨麻、打野物,改善職工生活。因為當時配給的糧食定量每人隻有26—30斤不等的原糧,每人每月一兩食油,過年的時候每人供4兩肉。廠子自己不想辦法,蘭煉人連煉塔都爬不上去了。

  新裝置30單元開工生產,一線工人連軸轉,食堂沒有東西供夜餐。餓得沒辦法就喝一碗鹽開水或醬油湯繼續作業。車間主任用自己的呢子大衣換來了一些麵餅,分給大家吃。

  如此困境中,蘭煉人攻下了航空燃料油、航空潤滑油以及一大批國家急需的高級石油產品。

  沒想到經濟剛剛好轉之際,新的難題又出來了。蘭煉的原油本是由玉門油礦供應,1962年改為由3000公裏之外的大慶油田供應。這樣一來,運費劇增,當年僅此一項就得虧損2600萬元。蘭煉人為這2600萬元的虧損,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全廠開展了節約一滴油、一度電、一滴水、一寸材料的增產節約運動,一切精打細算。到年終不但沒虧,還向國家上繳利稅475萬元。蘭煉因此成為全國勤儉辦企業的五麵紅旗之一。周恩來總理親自命名,並接見了廠長賈慶禮。

  蘭煉投產五年後,一個爆炸性新聞從西固氣象萬千的油海塔林中傳出。

  1963年12月15日,新華社消息:“我國石油產品已基本自給,中國人用洋油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

  蘭煉人為自己創造的業績歡呼雀躍,向著新的目標前進。到1966年初,蘭煉發展成為一個多種功能的特大型綜合性企業。生產的石油化工產品由原設計的16種增加到125種,其中絕大部分是國內首次生產,填補了中國石油產品的一項又一項空白。其產品以品種齊全品質優良聞名於世。八十年代中期蘭煉出口的高級潤滑油占該產品全國出口總量的一半多。

  1989年,這個年產值11億,上繳利稅一直在全國前30名之列的蘭州煉油化工總廠麵臨巨額虧損。虧損的原因是:國家將平價原油每噸上調27元,僅此一項,蘭煉全年要多支出6237萬元;新開發的東疆火燒山原油每噸加收運雜費78.5元,蘭煉要支出2625萬元;原供應蘭煉的30萬噸青海高價原油改為平價之後,蘭煉要多支出加收的運雜費5850萬元;東疆火燒山原油質量差,蘭煉因此減少利稅1020萬元。化工原材料和動力價格上漲,蘭煉又要額外年支出2500萬元。

  這樣,蘭煉交納稅金後,將發生非經營性虧損1.45億元。非經營性虧損使聲名遠播的蘭煉陷入尷尬的境地。

  1989年3月25日,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上書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報告寫了一大串,歸根結底,要緊的話是這麽一段:蘭煉自1958年投產以來,石油產品幾十年一直執行的是五十年代國家製定的出廠價格。蘭煉的原油費用高於全國其他煉廠,而成品油的出廠價卻低於東北、華北、中南等地。原油、原材料、動力價格接連上漲,而蘭煉的價格不能變動。因此蘭煉多加工原油,就多增加虧損。國家如果不從政策上調整,蘭煉很難擺脫虧損。

  但是蘭煉的1.3萬名職工清醒地認識到,不能指望產品漲價解決虧損。蘭煉不能在煉油這一棵樹上吊死。還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開拓精細化工生產領域。

  截至1999年底,蘭煉累計加工原油8447萬噸,完成工業總產值427億元,實現利稅140億元,列甘肅省第一利稅大戶;排序甘肅最大企業第一。

  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由原設計的100萬噸提高到550萬噸,並具有相配套的加工能力。固定資產原值由建廠初期的18億元增加到51.75億元。常年生產的250多種石化產品和300多種機械、儀表產品中有14種獲國家金質、銀質獎,47種獲部優,65種獲省優。有6種產品獲甘肅省名牌稱號,優質品產值率達60%以上。“飛天”牌石油產品、“飛箭”牌煉油催化劑和石油添加劑、煙氣輪機,在國內市場上享有很高聲譽。

  蘭煉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等60多項國家級榮譽稱號和230餘項省部級榮譽稱號。

  外界很多人不知道甘肅,不知道蘭州,卻知道蘭煉、蘭化,“兩蘭”的名聲大得很。

  蘭化,原名蘭州化工廠,後稱蘭州化學工業公司。1952年著手籌建,1956年春破土興建。建工部蘭州工程總公司等各路建設大軍開進工地,推土機的轟鳴聲和勞動號子打破了沉寂多年的西固荒原。甘肅省省長鄧寶珊也帶領5萬軍民參加挖管溝的義務勞動。

  到1957年,30多萬平方米的化肥主廠房僅用半年時間就拔地而起。1958年冬,年產1萬噸甲醇裝置、5萬噸合成氨裝置、8.2萬噸硝酸銨裝置相繼建成投產,解決了國家急需。

  1960年春,蘭化生產出第一批合格的丁苯橡膠,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產合成橡膠的曆史。同年9月20日,化工部決定,蘭州化肥廠、合成橡膠廠等共同組成蘭州化學工業公司。

  1961年底,年產5000噸乙烯的管式爐等三個裝置在合成橡膠廠建成投產。不久,管式爐乙稀年生產能力達到2.2萬噸,這是中國首次生產出以石油氣為原料的乙稀。隨後又相繼開發了甲烷氫轉化、重油常壓氣化等新技術。

  1962年,蘭化公司副經理林華出任由國家科委組織的赴西歐石油化工考察團團長,與另5名高級專家一起去英國、法國、瑞士、意大利等6國考察。回來後,引進了12個項目成套設備,國家決定把這些裝置安建在蘭化。1964年,從德國引進砂子爐乙稀裝置,從英國引進與之配套的5套石油化工、化纖裝置。

  砂子爐裂解裝置在外行人聽來是個不時髦的名字,但它扮演著蘭化追逐世界腳步向石油化工全麵轉化這台戲中的主角。

  砂子爐裝置施工之時,“文革”風爆驟起,人心浮動。就在1966年3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視察蘭化。鄧小平說:“工廠要搞好生產。”這句話支撐著蘭化人頂住風浪,堅持生產,使砂子爐於1968年拔地而起。1970年,砂子爐裝置開車,成為全公司生產的“龍頭”。隨後,那些引進的配套裝置為國家生產出了第一批聚烯烴塑料產品。生產的高壓聚乙烯、聚丙烯、丙烯腈等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蘭化的這些產品,第一次標著“國產”的牌子亮相市場。

  走過10年奮鬥曆程,蘭化公司全麵轉變成為一個以原油、輕油為主要原料,以石油化工產品為主體、專業比較完整配套的聯合企業。從此,中國的化學工業由過去的電石化工、糧煤化工逐步轉入石油化工。

  蘭化以“出產品、出技術、出人才、出經驗”而享譽全國新老同行。最明顯的是:“哪裏有石化,哪裏就有蘭化人。”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蘭化的王牌產品三大合成材料,一直在全國獨占鼇頭。中國石化領域中的這個拓荒者的曆史地位早已載入史冊。

  進入八十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把蘭化推向市場。這個大型名牌企業,麵對的是一批新興石油化工企業的競爭和世界化工廠商的挑戰。蘭化的應變之策是,引進與技術開發雙管齊下。1984年,蘭化從日本引進萬噸ABS樹脂裝置和5000噸高抗衝聚苯乙烯。這兩個娣妹項目投產後,使蘭化的塑料產品猛增50%。蘭化的ABS使江浙人發了大財。

  1989年,蘭化公司實現利稅第一次突破2億大關;1990年,實現2.35億元;1991年增至2.55億元。此時,那座曾經被當作寶貝的砂子爐已光榮退役。高大的換代裝置毫秒爐正大顯身手。毫秒爐開車後,僅每年綜合利用石油資源和節能降耗所產生的直接效益就達3000多萬元。

  改革開放的頭10年,蘭化完成了30多項重點工業試驗,232項科研成果中有21項屬國內首創,10項達到國際水平,6項獲國家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蘭化產品的市場占有量保持在100種以上。

  李鵬總理曾把蘭化叫中國石油化工的“老母雞”,蘭化作為中國第一個石油化工基地,投產40多年來,累計為國家上交利稅近50億元。累計為國家提供各類石化產品2800多萬噸;先後開發國內首創技術115項,研製成功26種石油化工關鍵設備,為國內外設計了60多種石油化工裝置,承建或援建了130多項較大的石化工程,還向全國300多個單位輸送各類人才2600餘名。

  蘭化真大,職工連同家屬,人口十萬之眾。

  家大業大的蘭化,已形成了“一業為主,多種經營、多元發展”的新格局。生產的丁腈橡膠等產品是國防軍事工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蘭化獲得市級以上榮譽2001項,其中國家級榮譽230項。連續排名“中國500家最大工業企業”之榜。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