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培黎培育工業文明之本工合文化永駐隴原大地

  艾黎,一個與工合連在一起的名字,一個中國人熟知的新西蘭人。

  “有關他的主要事情是,他信賴中國,這成了他的信仰了。他說中國話,喜愛中國的普通人民。他長著一頭紅得像火焰的頭發,大腦瓜,鷹鉤鼻子。他的身軀長得像一具壓路機一樣,雙足像兩棵勁挺的樹木一般拔地而起。他為人豁達大度,不屈不撓,並且富有才能。”這就是美國著名記者、作家斯諾筆下的艾黎。

  艾黎和斯諾,這兩個不同國籍的名人,是好朋友,都是工合的創辦者。

  艾黎自1938年初投身工合,為了給工合培養管理與技術人才,他又主持創辦了一種新型學校——培黎學校。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種創舉,也可以說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希望工程”。

  艾黎的培黎工藝學校於1941年在陝西鳳翔縣雙石鋪誕生。他親自出任校長。當年冬天,由工合第一批成員王賢琳擔任教導主任。後來,王隨夫到蘭州工合,由英國青年喬治·何克接任教導主任。蘭州培黎學校是1942年艾黎與王賢琳共同創辦的。艾黎任校長,王賢琳任校務主任兼教導主任。地址在黃河北岸穆柯寨村。

  蘭州培黎學校的學生,都是流離失所的貧苦兒童。半工半讀,手腦並用。上午上課,設數、化、語文、英語等課程;下午學技術,學毛紡織、染色、製皂、玻璃、栽絨、鑄工、鍛工、機械製圖等。學校的經費,靠工合國際協會按計劃撥來。有時撥款不能按時到位,就由王賢琳想辦法。

  學校擁有國外捐贈的設備和精密儀器,學生的衣食住行及課本等一切生活學習用品均由學校供給。

  有艾黎掛帥,一切具體事情全由王賢琳辦理。從教學大綱到設備儀器管理直至六七十名學生的吃喝拉撒睡,樣樣事都得她操勞。

  師生自己創建的校園裏,有白楊樹、鮮花、青草地,北邊沙田裏是莊稼和果園,還種了美國副總統華萊士贈送的果木苗。學校辦有磨房、地毯、紡織合作社,作為學生勞作實踐的地方。

  王賢琳當時已是5個孩子的母親。自己的孩子交給她母親和保姆照料,她則全身心地投入工合事業。她家住在蘭州城內下東關,到費家營查看合作社紡線質量,就得步行十幾裏路。每天上下班乘羊皮筏子過黃河到穆柯寨。冬季結冰,就走冰橋。

  當時沒有公共汽車,沒有渡船,繞道鐵橋,路遠,有什麽辦法?

  1944年,艾黎根據形勢,決定把雙石鋪的培黎學校遷往甘肅。他把校址選定在河西走廊的山丹縣。

  山丹,離省城蘭州446公裏。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個名城。公元942年,大食國(今阿拉伯)作家伊賓墨哈黑爾來到這裏,竟把擁有25萬人口的這個永固城(山丹)誤認為中國的王城,稱“城內六十街,宏偉繁華”。

  1943年,艾黎陪同李約瑟去玉門油礦講學途中,在山丹停歇過夜。這個地處祁連山與合黎山之間的小城引起艾黎的興趣。山丹給艾黎留下的印象是,這裏蘊藏著鐵、煤、瓷土、羊毛等資源,還有大片的荒地,又有祁連山雪水,可發展農牧業。但經濟落後,人民貧苦,許多孩子在寒風刺骨的冬天光著身子。

  艾黎說:“我愛山丹北部的合黎山,意思是聯合黎民百姓。這也象征著我們的校名,我們能夠在這裏建立起一個工業基地。”

  搬遷培校很麻煩。艾黎打前站,何克在雙石鋪做準備。

  何克收到艾黎從山丹發來的信,就按信中要求,立即拆卸包裝機器。棉紡機、毛紡機、半自動清棉機、卡車發動機、小型柴油發動機、織機、車床等,能用的東西一件也不能丟,就連怕運輸工具不夠而備用的25輛獨輪手推車也舍不得扔掉。

  從10月開始搬遷,艱苦跋涉,年底到達山丹。

  數九寒天,搬遷中艾黎在蘭州雇了一部卡車,裝著四大缸鹹菜和首批從雙石鋪遷來的25名學童,身穿老羊皮大衣,向河西走廊進發。經過風雪茫茫的戈壁沙漠,走了四天,在一個黑夜中抵達山丹縣城。第二天,他們就在一個木柱被軍馬啃得殘破的發塔寺北院暫時住下。在這個古廟中開始上第一堂課,唱起了校歌:“我們生活,我們學習,我們生活學習在培黎;工業技術都齊備,求知生產不相離。”

  他們把一塊古墓石碑矗立在校園,利用石碑的背麵刻上“創造分析”四個大字,作為校訓。

  在破廟裏先把專業實習廠的機器安裝起來,逐步發展到發塔寺南院、娘娘廟東邊、南門外、碗窯溝、四壩灘。實習廠有機電、運輸、測繪、紡織、陶瓷、玻璃、造紙、皮革、毛紡、麵粉、製糖、采煤等28個部門。學校還建起1.2萬畝土地的農場,使用拖拉機耕作;開辦了半機械化煤礦;空運新西蘭細毛種羊,設立牧場。由此開啟了甘肅曆史上工農牧業的現代文明。

  學校所需的糧食、蔬菜、磚瓦、缸盆器皿、紙張、皮革、草鞋、襪子,都是自行生產的。冬裝夏裝都及時換上,用撿來的牛角做成衣服扣子。艾黎親自設計了一個蒸汽浴室,供學生冬季洗澡。

  為了讓學生學到新技術,艾黎從國外請來專家授課。到山丹的外國專家有:美國機械工程師易斯萊、加拿大電氣工程師嚴立地、新西蘭著名醫生斯潘塞、農業專家魏美斯和艾洛赫、日本陶瓷專家野口勝等,先後有8個國家的30多位外籍教師在培校任教。

  艾黎的親密助手、英國青年喬治·阿爾文·何克,熱愛中國人民,忠誠工合事業。他從雙石鋪來到山丹,後來成為山丹培黎學校校長。1945年7月,他在平整培校籃球場的勞動中,穿著麻編鞋的腳被石子戳破,得了破傷風。

  艾黎發電報給蘭州工合的張官廉,要他帶醫生和藥去山丹搶救。張火速到西北醫院院長張查理處買到藥品,星夜趕往山丹。但因交通不便,藥到山丹時,時年30歲的何克已經病故被安葬了。

  艾黎與張官廉相見,潸然淚下。艾黎讓張看何克寫下的遺囑:“將我的一切留給培黎學校。把自己的全部遺物,有用的留給師生用,沒用的拍賣變錢充公,緩和學校經費困難。自己死了隻穿一件茄克、一條單褲和一雙麻鞋就行了。”艾黎當時也在一張紙上寫下了:“將我的一切留給培黎學校。”讓張官廉及兩位學生在上麵簽了字,以作證人。

  艾黎建議由張官廉兼任山丹培校校長。艾黎又想起在雙石鋪時,何克拿出隨身攜帶的一本翻閱得破舊的《資本論》給他朗讀一段文字:“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和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結合。”他對何克的逝世,十分惋惜。

  何克,一位為開發中國大西北,為甘肅帶來先進文化的英國人,就這樣長眠在山丹城南門外的山丹河畔。墓碑上鐫刻著艾黎選錄一位英國詩人的詩句:

  彩色絢麗的生命啊!光輝而又溫暖,為了它,人們一直奮發前進。他已失去,從此不再奮戰,在戰鬥中,逝去的生命卻更加光輝燦爛!

  何克的國際主義精神和高尚品德被廣為傳頌。由於斯諾夫婦兩位“名記”經常撰稿宣傳工合,蘭州工合在歐美影響頗大。

  1946年,春季,美國工合促進會邀請蘭州工合事務所主任張官廉和蘭州培黎學校教導主任王賢琳赴美國參觀訪問。經工合總會批準,他們夫婦倆申請到去美國、加拿大、英國、瑞士、法國等國的護照。

  夏天,他們從蘭州到上海,經香港,於11月到達美國。他們在美國北方南方各大城市參觀各種合作社以及有關的大學和工農業生產。還參觀了聯合國會址和白宮,又去加拿大參觀合作社,去墨西哥看手工藝生產。他們多半住在工合促進會同事們的家裏,與工合及工會的各方人士廣泛交流。還和在美的華僑會麵。

  他們所到之處,都受到熱烈歡迎。令他們驚訝的是,還沒有抵達美國,《紐約時報》就報道了他們訪美的消息,並刊有照片。報道中說:此間來了兩位中國朋友,一位是張官廉,蘭州工合事務所主任;一位是王賢琳,蘭州培黎學校教導主任。這條新聞,是漂亮的美國著名女記者海倫寫的。

  海倫與他們一見麵就說:“成立中國工合這個主意是我想出來的,是1938年在上海。我非常熱愛工合事業”。到了華盛頓,海倫又聯係安排廣播電台,讓他們發表廣播談話。王賢琳的第一句話是用中文講的:“美國朋友們,你們好!”接下來她用英語講下去。她顯得興奮而喜悅,一個多麽好的機會,宣傳蘭州,宣傳工合。

  從電台出來,海倫和幾個美國朋友請張官廉夫婦到一家中餐館吃餃子。

  海倫帶他們逛花市,參觀白宮蠟像館。還參觀了林肯發表“解放黑奴”演說的會議室。

  在美期間,他們一直跟當地的工會主席、合作社經理打交道。參加了全美援華活動和太平洋學會茶話會;參觀了一些大水電站、小水電站、工業展覽館、黑人合作社;訪問了美國工人家庭。

  在芝加哥召開的美國全國合作社總會也特邀這兩位中國工合的代表出席。會上,總幹事問王賢琳對美國有何觀感?王說:你們的公共汽車上寫著,白人在前頭,黑人在後頭,這問題怎麽解決?我認為膚色不能代表人的價值。這個來自蘭州的中國女人,提的問題太尖銳了!問得美國人無言以對。

  紐約一家圖書館召開東西文化交流會,也請他們去參加。主持人請王賢琳講講中國的飲食。王說,我是代表工合來這裏的。我得講工合,感謝為工合捐款的美國朋友,不能隻講四川菜辣,廣東菜甜,寧波菜鹹呀!她大聲說:“我們工合是組織失業工人辦合作社抗日的!”有位華人聽眾走過來對她說:“啊呀!你的國語講得不錯,英語也這麽流利。我願意為工合捐款。”這位先生自報家門“我叫榮毅仁,家住濱河路”。(這就是後來當了國家副主席的榮毅仁)。

  此次出訪美國、加拿大,為工合募捐,曆時一年多。她不放過任何一個宣傳工合的機會。甚至曾隨華萊士到過蘭州的美國朋友拉鐵摩爾的夫人,帶她出席華盛頓州長的家庭茶話會時,她即席大講工合,大講蘭州。在香港參加工合國際年會時,她向香港總督夫婦和公眾宣傳工合,獲得香港各界資助蘭州工合的一筆捐款。

  1947年,蘭州培校並入山丹培校,由張官廉當校長。王賢琳與靳東嶽在蘭州又辦了一所培黎小學,招收失學兒童讀書。又辦起了地毯合作社、紡織合作社。還種地種果樹,開磨坊。人們叫她培校老掌櫃,說她五分歡歌笑語,四分辛苦,一分惆悵。

  培校培養了數千名學生,其中有些成為甘肅毛紡工業的奠基人。後來蘭州毛條廠總工程師孫光俊就是培校學生,曾留學英國。

  山丹培黎學校於1953年遷到蘭州。

  艾黎在山丹的九年,過著最艱苦的日子。他住土屋,睡土炕,穿的是粗布衣,吃的是洋芋蛋。辦學經費是他費了好大勁從世界各地搞來的。在上海的宋慶齡通過中國兒童福利會也提供了援助。

  艾黎說:“我像個叩頭行乞的老叫花子,為一群中國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在國際上行乞,總比為別的事求乞要高尚得多。”他在日記中寫道:中華民族是一個多麽了不起的民族。中國給了我生活的目的,給了我一項我願為之奮鬥的事業,它使我得以置身於前進中的億萬人民的行列中。這一切多麽美好啊!你還能想到什麽報酬會比我得到的這一切更加美好!

  艾黎1953年離開山丹定居北京的近三十年間,曾多次重返甘肅,探望他的“老鄉親”。他把山丹叫“在中國的故鄉”。他曾擔任蘭州石油技校(原山丹培校)的名譽校長,還親自為“艾黎捐贈文物陳列館”剪彩。

  艾黎忘不了曾經與他並肩奮鬥過的中國同事。1982年他又一次從北京來到蘭州,與王賢琳重逢。時年八十高齡的艾黎親自為她煮咖啡。感慨萬千。王賢琳說,她懷念工合,她心中有一個永不消失的花園,花園中有巴山梧桐雨,有穆柯黃河浪。

  1989年,王賢琳收到一封來自美國的信,信上有工合會標。信是1946年在美國采訪過她的女記者海倫寄來的。海倫時任重新恢複的美國工合促進會理事,時年81歲。

  來信說:“賢琳,你我一生為工合,工合是值得我們獻身的事業。”

  滄桑識盡,海倫以一首《友誼》詩讚美她們的友情:

  友誼絕對不是那路邊的尋常野草,它是我們一天天精心培灌的瑰寶。你一貫知道友誼到底是什麽?不僅心靈甜美,還要不辭犧牲。你停立在一個個十字路口,那麽善良,那麽剛毅,那麽忠貞。

  海倫的這首詩獲美國《詩歌世界》大賽榮譽獎。

  海倫在信中還說,工合在西北發展最好。她要王賢琳在蘭州再組織一個合作社紀念戴樂仁。王賢琳立即在她居住的西北師大附近組織了一個婦女合作社,拍了照片寄給海倫,足見其工合情結。

  1991年,已到遲暮之年的李約瑟還給王賢琳寫信來,說:“抗戰時期我在蘭州同你們歡聚的情景,讓我終身難忘。”

  王賢琳幹了一輩子工合事業。文革中她和丈夫因工合而被戴上國際間諜、特務等帽子,備受折磨。1991年12月27日,她獲得甘肅省工業合作協會的一紙榮譽證書:王賢琳同誌熱心合作事業,並為“工合”做出了貢獻。特給予榮譽會員稱號。遺憾的是,張官廉已於1986年病逝,沒有等到當榮譽會員的這一天。但人們記得,蘭州解放後,他把1949年春,一位外國人向工合栽絨合作社訂購地毯的訂金80兩黃金,如數交給了軍代表。

  往事悠悠。今日蘭州,人們已覺得工合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但工合文化卻永駐隴原大地。

  曾在山丹培校生活工作過8年的英國人柯文楠,時隔27年,偕夫人回山丹這個小縣城重溫舊夢,他仍然能講一口流利的山丹方言。吃著山丹的拉條子,他說,這麵條比意大利麵條好吃得多。

  §§第四章 蘭州高唱新中國工業搖籃曲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