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七旬老將出馬:安邊還看趙充國

  有道是,內事不決問相,外事不決問將。這是對皇帝說的。一個有作為或想有作為的皇帝,最起碼的要做到這點。西北邊關出事了,邊關無小事,一個小小的衝突都有可能導致兵連禍接國本搖動。義渠安國逞奸施詐,妄殺羌人,羌人同仇敵愾是當然選擇。羌人各部本非鐵板一塊,內部矛盾重重,安國的濫殺行為,成為羌人聯合反漢的催化劑。

  情勢危殆,舉朝惶恐,議論紛紛,莫衷一是。這時,漢宣帝想起了熟悉邊務,又老成持重的趙充國。

  趙充國何許人也?

  趙充國原籍隴西人,後移居金城令居。少有大誌,研習兵法戰略,留心邊防,初以“良家子”參軍為騎兵,因善騎射被選入羽林軍,守衛皇宮。天漢二年,漢武帝下詔征討匈奴時,趙充國以代理司馬身份,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師酒泉,攻擊匈奴右賢王部,被其大軍包圍。流沙千裏,黃塵漠漠,匈奴對漢軍圍而不打。趙充國判斷,匈奴意圖有二:一者困死漢軍,一者迫降漢軍。於是,他建議,趁漢軍尚未疲憊突圍而出,並自告奮勇為前驅。

  一百多人的敢死隊組建起來了,趙充國麵對這些視死如歸的壯士說,我等離家萬裏,受困大漠,與其等死,何如拚死決戰,死則上報天子厚恩,勝則報父母養育之勞。一百多壯士一齊振臂呐喊:願隨司馬同生共死。鼓角大作,全軍振作精神大喊助威,一百多匹駿馬,一百多名健兒,刀槍映日,愁雲慘淡。匈奴兵滿以為漢軍已成甕中之鱉,不勞動手,再困幾天,隻消收屍或押送俘虜罷了。猛不防一支精兵殺出,被衝得立腳不住。回過神來,看對方衝陣的人並不多,牛角號震天響起,大隊人馬從四麵圍裹上來。李廣利乘勢率大軍突圍而出。

  大家滿以為敢死隊必死無疑,而他們是為了掩護大軍犧牲自己的,突圍到安全地帶後,個個傷感不已。這時,卻聽見身後一串馬蹄聲急,隻見趙充國血透鎧甲,手下壯士隻剩十餘人,個個成了血人,所乘戰馬皮開肉綻傷痕累累。好在他們活著回來了,死裏逃生的漢軍將士齊聲歡呼,個個熱淚盈眶。李廣利這位沒什麽將才,隻因是皇帝舅子才作了將軍的將軍,見狀也百感交集,在給趙充國換衣療傷的當兒,仔細一數,傷口竟達二十多處,好幾處幾乎致命。這位才略不濟卻自視甚高的將軍,此時也被震撼了,感動了。回到京城,他向皇帝如實匯報了戰場情形,漢武帝也大為驚異,當朝親自查驗趙充國身上傷口,滿朝文武無不感歎。趙充國當即被拜為中郎,旋即又升為車騎將軍長史。

  漢昭帝時,氐人在武都造反,趙充國奉命率兵鎮壓,因功升為中郎將,又為水衡都尉。水衡都尉是幹什麽的,是主管皇家上林苑的長官。可見,昭帝對其也是很寵信的。就在這年冬天,匈奴二萬大軍犯邊,趙充國率兵征討,一戰斬、俘九千人,並獲其西祁王。回朝後,論功行賞,趙充國官拜後將軍,兼水衡都尉。

  此時的趙充國已衝上權力的核心層了,也正好到了用權的時候。昭帝崩,無子,誰繼承皇位,各派政治勢力粉墨登場,一時皇宮內殺機四伏。大將軍霍光是外戚,權高位重,信義素著,他傾向於迎立宣帝,趙充國積極讚同,迎立成功後,宣帝論功行賞,趙充國被封為營平侯。邊關又有事了,匈奴與車師聯兵進攻烏孫,烏孫乃西域小國,如何抵擋得住,便向漢朝求援。匈奴是漢朝死敵,烏孫是漢朝保護國,此事不可不管,要管還要管好。在朝大將首推趙充國。他被拜為蒲類將軍,率三萬騎兵,西出酒泉一千裏馳援烏孫。兩軍接戰,首戰斬匈奴數百人,匈奴暫退後,集中十萬騎兵反撲,趙充國統兵四萬,沿北部九郡長城沿線布防,屯駐不出,匈奴無機可乘,引兵北去。

  將趙充國的履曆行狀詳細交代,目的是想說明:在專製體製下,一個人所建立的功業大小,與體製對他的認可程度有關。趙充國曆事武、昭、宣三朝,每朝對其都是信任有加,因而使他有更多的建功立業機會,能夠在較為寬鬆的環境中發揮自己的才幹,而對於漢宣帝,趙充國不僅是於國有功,對自己也有迎立之功,這為趙充國的“安邊”事業奠定了政治基礎。

  義渠安國與羌人徹底翻臉後,河湟邊地局勢迅速惡化,紛爭時時有,大戰一觸即發,並且勢所難免。《漢書·趙充國傳》記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春,宣帝決定派兵平羌。這麽大的事,誰當此任呢。宣帝頗費躊躇。一時委決不下,派為官清正的禦史大夫丙吉前去征詢趙充國的意見。趙卻笑而不答。丙吉急了,說國難當頭,將軍世受皇恩,又權高位重,為天子分憂,為社稷出力,是我等為臣子的本分,何兒戲如此!再三請教,趙充國方慨然道:“亡逾於老臣者矣。”意思是說,當此大任,舍我其誰。丙吉聞言大驚,卻默然無言,隻是定定地望著趙充國。趙充國笑道,大人莫非謂我老不堪用?丙吉不置可否。趙充國說,國家命將,要在專任,今主上憂疑,群臣議論,即使孫吳複生,亦難見功矣。丙吉心下肅然,忙起身告辭,答應把這個意思如實稟報。別說丙吉驚詫,宣帝聞報也是大感意外。要知道,趙充國時年已是七十三歲高齡了,而這次是兵發西陲,別說臨陣決機,就是地遠路險風霜酷寒的自然條件,也非老者所能承受。

  宣帝心中壯其忠勇不減當年,又慮其老邁不堪大用,但對於趙充國的軍事才能,宣帝還是心中有數的。他生在邊地,熟悉邊地民情風俗,又長年從事邊務,久經戰陣,威名遠播,朝中大臣沒有能跟他相比的了,掛帥出征未必力能勝任,但運籌帷幄非他莫屬。召見後,宣帝便垂詢羌人情況,以及應對之策。趙充國見宣帝焦急,他不急,他不像有些大臣為討皇帝眼下歡心,口出大言,大包大攬,終致誤國誤民。他徐徐言道:陛下勿憂。如今羌人情勢未明,山河懸遠,軍情大事不便遙測,待老臣前去金城觀察過後,再作處分。《趙充國傳》寫道,宣帝忽然長歎一聲說:

  “廉頗雖忠勇可嘉,無奈自古英雄出少年啊。天乎,天乎,霍衛已逝,充國白發,誰佑大漢?”

  趙充國聞言,含淚道:“聖慮如此,老臣之過也。老臣恨不能重生天地,為國驅馳。然依老臣淺見,為將之道,在於臨陣決機,所謂一將無能,千軍遭殃,至於衝鋒陷陣自有健兒擔當,老臣不能,亦不為也!”

  一席話,說得滿朝文武瞠目結舌,又覺合情合理。宣帝釋了疑慮,決定拜趙充國為統兵大將,率軍西征。

  漢宣帝沒有選錯人。兵者國之大凶也,不是隨便可以用的。在舊兵器時代,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兩國交戰,尚不以殺伐多少為勝,白起是中國曆史上屈指可數的軍事家,打仗固然厲害,可殺心太重,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趙人為之切齒千年,秦人對他也沒什麽好感,無論對誰,想想那個殘忍!何況,漢朝麵對的僅是周邊的一個民族部落。戰的目的在於和,在於相安無事。趙充國一生征戰,經曆了太多的血腥,厭倦了殺伐,他說此次西征舍他無人,並不是老漢口出狂言,目無他人,說實話,按照當時漢羌雙方的實力,真要像漢朝和匈奴那樣你死我活,羌人絕非漢朝敵手。可是,戰後如何?從趙充國後來的行為看,他主要考慮的並非戰場業績,而是善後事宜。他的那句大話是因此而說的。

  當然,既然是打仗,就得把仗打好,打得好,善後工作才可做得好。趙充國率兩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奔金城。羌人占據北岸,漢軍在河南紮下營寨,求戰心切的將士主張一鼓作氣打過河去,趙充國說不忙,先搞清情況再說。河北羌兵零落,不像大兵壓境的樣子。有人又要即刻渡河發起攻擊。趙充國為防羌兵趁半渡偷襲,在夜間,先派三個分隊偷渡過河,建起灘頭陣地,第二天,大部隊方從容過河,安營紮寨,嚴陣以待。這時,有一百多名羌人勇士前來挑戰,屬下躍躍欲試,趙充國說,我軍遠道而來,人馬疲憊,不利速戰。再者,敵騎輕裝而來,人數又少,顯然是誘我之計,我軍誌在全勝,不可貪圖小功。羌人見漢軍不動,打馬揚塵而去。

  眼看放跑了敵人,部屬嘴上不敢說,心裏都在嘀咕,說朝廷派此老頭為將,豈不誤事。又覺得,老了就是老了,再英雄無敵的人,都是越活膽子越小。趙充國不管別人心中怎麽想,軍中無戲言,令行禁止,毫不含糊。他命人連夜前去四望峽偵察敵情,發現那樣緊要的關口竟無羌兵把守,便連夜率大軍穿峽而過,直插西部都尉府。西部都尉府在哪兒,在今天的青海海宴,青海湖北岸。漢軍繞過了羌人湟水天險,不僅直搗腹心,幾乎是打到後方了。羌人驚為天兵到來,忙組織反攻,可這時,漢軍又按兵不動了,隻是緊守營寨,無論羌人如何挑戰,一律不聞不問。趙充國每天殺牛宰羊,歌舞美酒,與將士一起吃飽便睡,好似不是來打仗的。

  趙充國在等什麽呢,他在等羌人內部的變化,他偵知,羌人的意見並不統一,很多小部落都是受脅迫而反漢的,堅決反漢的隻有先零羌首領楊玉。果然,罕部首領派人來了,向漢軍表明被迫反漢的心跡。趙充國對來使說,這些情況我都知道,這也是我按兵不動的原因,戰鼓一響,玉石俱焚,濫殺無辜,非天朝大軍所願。漢軍隻問有罪的人,你本無罪,不必害怕。今放你回去,望能轉告各部,速與叛亂者脫離關係,以免自取滅亡。今天子有詔,對參與叛亂而能投案自首的人,或能協助官軍捕殺叛亂者,既往不咎,並論功行賞。凡捕殺一個有罪的大貴族賞錢四十萬,中等豪酋十五萬,小豪酋二萬,壯年男子三千。

  消息很快在羌人各部落中傳開,反叛者惶惶不可終日。不料,趙充國將自己的做法匯報給宣帝後,卻引起了麻煩。皇上不通邊務,大臣不通邊務,在他們的眼裏,打仗就是衝鋒陷陣,就是人頭落地,就是你死我活,哪有這樣溫文爾雅婆婆媽媽的。反對最力者要數酒泉太守辛武賢。客觀地說,他也是懂得打仗的將軍,可他不懂得戰爭中的政治,屬於單純軍事觀點。他認為,如今邊防部隊都在南山,北邊空虛,而且塞上酷寒,中原人馬不適應,不如等到七月再起兵,各帶一月糧草,從張掖、酒泉分路進兵,先征討鮮水羌人,奪其牲畜,虜其妻兒,然後迅速退兵,再伺機出擊,必能震懾羌人。

  這個損招,居然得到了宣帝的讚同。他一麵頒詔調隴西兵實施此策,一麵遣使與趙充國商議。說是商議,其實是命令,漢宣帝還算明白,趙充國畢竟德高望重,深諳軍事,且有功於己,對待起來,便客氣一些。趙充國心中明白裝糊塗,既然皇上要商量那就商量。他擬就一個奏折,請來使上呈。在折子中,他先嚴詞反駁了辛武賢的論調,繼之,則給皇上算了一筆賬。他說,辛氏此舉,實屬輕率,一萬人馬,遠道千裏擊敵,一匹馬馱三十天糧食,再加上裝備,行速必慢,即使趕去,羌人或逃或拒,都會勞師無功。那麽,該怎麽辦呢,他認為隻有“先行先零之誅”,才可震懾各部,使之“悔過反善”,此乃“全師保勝安邊之策”。

  應該說,趙充國的做法是對的,與羌人作戰,是與反漢的羌人作戰,而非與所有的羌人為敵。鮮水羌與漢相隔遙遠,並無反漢行為,辛武賢此舉乃為國樹敵。可宣帝聽不進去趙充國的良策,反而一麵下詔切責,一麵任命許延壽為強弩將軍、辛武賢為破羌將軍,率兵征討已經與漢合作的罕部羌人,並令其速戰速決。

  趙充國接到詔書後,並未誠惶誠恐,他不是那種為保個人富貴放棄主張,對皇帝唯命是從的將軍。他再陳安邊之策。他說,先零羌叛漢有罪,理應討伐,而罕部並未反叛,如今是伐無罪,開脫有罪,無罪遭伐,形同樹敵,有罪不伐,是鼓勵有罪,攻罕部,先零必援,漢軍樹敵,先零得友,各部見狀,必結同盟,此策兩害而失有利,望皇上勿聽。

  漢宣帝終於明白過來了,由不滿而龍顏大悅。

  內部關係協調妥了,戰機也來了。先零羌屢次挑戰,見漢軍不應,軍心有些懈怠,趙充國則暗傳將令,引兵潛行接近先零羌突起攻擊,羌兵猝不及備,望風奔逃,輜重財物丟棄遍地,逃至湟水邊,軍士爭相搶渡,亂成一團。趙充國卻收住士兵,任羌人渡河,部將急了,請求乘勢掩殺,必獲全勝。但趙充國不同意,不是他不會打仗,說起來,一個軍人征戰一生,未必能碰上一次這樣好打的仗。此次打仗,隻是為了安邊、寧邊,不戰而屈人之兵,並非以殺伐多少為目的。但這層意思又不好明說,他隻好虛言道,此乃窮寇,不宜追擊。其實,哪有什麽危險呀。羌人渡河而去,漢軍慢慢追趕,此役,羌人除被淹、被殺、被俘數百人外,七八千主力部隊渡湟水而去。趙充國也不去追趕,而是移兵罕部,嚴肅軍紀,秋毫無犯,罕部羌人心悅誠服,遠近羌人部落聞訊,憂疑之心稍解。

  畢竟年紀大了,連日征戰,飽受風寒之苦,趙充國身患重病。病中的趙充國仍是一腦門的邊務,他掙紮著給漢宣帝上“屯田之策”,建議將騎兵撤回,隻留一萬步兵在此屯駐,以農養戰,以戰擴農,兵農一體,安邊自給。

  此策一上,在朝廷又掀起軒然大波,各種責難紛至遝來。宣帝命趙充國與辛武賢合兵進攻先零。趙充國按兵不動,繼續上表陳情。他的兒子趙卯害怕了,知子莫若父,同樣,知父莫若子,他不敢麵見父親,托人來勸:一旦不合上意,遣繡衣來責將軍,將軍之身不能自保,何國家之安?繡衣,就是禦史,是管官的官,禦史敲門,與敲喪鍾差不多。兒子的話不能不說沒有道理,與皇帝鬧別扭,那是拿全家、三族、九族的腦袋開玩笑,皇帝要是翻臉了,什麽功臣勳舊,連親老子親兒子都不認的,何況您這是給戰場上的敵人謀利呀,擱得著嗎,皇帝說殺就殺唄。可趙充國不這樣想,他斷然道:頭可斷,計不可改!他不是不明白其中的利害,心想,老子在宦海沉浮時,你小子在哪裏!老子混到這份上了,也混到這把年紀了,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隻要是為國家著想,為皇上盡忠,豁出去了。他拖著病體,連夜上奏,條陳屯田十二策,字字懇切,句句辯駁,再次呼籲:“班師罷兵,萬人留田。”當然,他是一個明白人,隻有打動皇上的心,才有望皇上聽自己的忠言。

  且看他是怎麽說的,他在奏折中讓皇上看到了屯田罷兵的三個好處,在政治上,“萬人留兵屯田以為武備”,免得勞師遠征,虛耗國力,引發民怨;在經濟上,屯兵自給自足,朝廷既不用千裏饋糧,還可創收,以實國庫;在軍事上,以往由於供給跟不上,萬裏疆域,日常守軍隻有數千人,敵人來犯,才發兵遠征,代價既大,又遠水難解近渴,現留兵屯田,我為主,敵為客,以逸待老,戰無不勝。

  俗話說,話有三說,巧者為妙。與皇上說話,要說到他的心坎上。趙充國書凡三上,有效果了。每次折子奏上,宣帝都要與群臣討論,第一次讚同者不足十之三,第二次十之五,第三次十之八。丞相魏相原是堅定的反對者,到第三次,也改變態度了,他誠懇地說,我等昧於兵事,後將軍規劃有方,定當奏效。今天的紅古區一帶,便是當年趙充國的主要屯田處。漢宣帝認可了趙充國的方略,可他仍和了稀泥。他兩策並用,命許、辛二將和中郎將趙卯會師進剿,三人各殺羌人數千,收降數千,隻有趙充國兵不出營,而收降五千多人。趙充國擔心別的將領濫殺無辜,便上書說,羌人共有五萬軍兵,已斬七千六百,降三萬一千二百,他死者五六千,逃者不過四千,況且罕部承諾要帶楊玉人頭來獻,現在應該班師回朝了。宣帝準奏,趙充國於神爵二年“振旅而還”。當年秋,楊玉被部下殺死,部屬四千多人降漢。羌人降者,前後達四萬人,被安置在今永登、紅古、永靖、青海民和等地遊牧。為了管理這些羌人部落,漢朝於神爵二年置金城屬國都尉,以統降羌。

  還得對趙充國的後事略作交代。他還朝後,宣帝沒有追究他的抗命行為,相反,給了他很好的待遇。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趙充國病逝,享年八十有六。這是在漢朝,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人雲,仁者壽。趙充國征戰一生,在血雨腥風金戈鐵馬中,對敵尚存仁愛之心,攻心為上,兵革慎用,堪為後世用兵者之楷模。

  §§第三章 漢羌再拉鋸:黃河在鋸齒下流血呻吟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