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二節 農業科技進步,從“代田法”開始

  蘭州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源於東漢末年漢獻帝二十年(215年)金城太守蘇則推廣的中原較為先進的耕作技術“代田法”,代田法使蘭州“其歲大豐收”;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蘭州道台彭英甲在貢院巷創辦農業實驗場,次年在小西湖設立農業實驗外場。到1915年初具規模,進行小麥、玉米、高粱等遠地引種及施肥、灌溉、作物栽培等多種實驗;1928年在黃河北廟灘子設立農事實驗場,後因戰事停辦;1938年,在雁灘成立甘肅省農業改進所,下設農藝、園藝、防治病害蟲、保土及農業技術推廣等專業組;1941年,成立雁灘農業技術推廣試驗區、皋蘭農業實驗場、張家寺農藝總場。皋蘭、永登、榆中三縣成立農業實驗推廣所,作為全省農業技術推廣縣,推廣優良品種、防治病蟲害、增施肥料、改進堆肥及人糞尿處理方法等農業技術。

  蘭州解放後,原有的農業科技機構基本保留下來,1954~1962年,農業科技在農業發展中作用明顯。從1966年開始的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農業科技遭受重大損失。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蘭州各地相繼建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把實驗、示範、培訓、推廣等幾個核心環節有機結合起來,將土壤、肥料、種子、栽培、植保等各項技術綜合應用於生產。1989年以來,蘭州市政府為科技興農、加強農機服務體係,確定“完善縣一級、加強鄉一級、延伸村一級”的指導思想,形成全市上下相通、左右相聯,比較完整的農機服務體係,使農業突飛猛進,取得了很大發展。

  土壤是農業生產的根本,摸透土壤的特性是農業生產發展壯大的關鍵。但是,從1949年以前,蘭州對土壤從未作過詳細的調查,對它的“脾氣”一點也不清楚,隻是一哄而起,要求它糊裏糊塗無節製地哺育奉獻。新中國成立後,通過兩次係統普查,基本查清了蘭州土壤的類型、分布麵積、理化性質、生產性質、增產潛力及其主要障礙因素,為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土壤資源,進行農業區域規劃和指導農業生產提供了科學依據。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針對土壤的基本情況,要求它“科學哺育”。既可以讓它哺育下的孩子們茁壯成長,又可以學會自己“保養”,讓自己永遠年輕,永遠容光煥發。摸清土壤的脾氣後,蘭州人對症下藥,立即對它“規勸誘導”,對它進行“改良改造”。比如對它實施的“深耕改土”、“改造中低產田”、“輪作”、“複種”、“間作、套種”、“混作”、“歇息”等方法,使其產量穩步增長。

  “莊稼一朵花,全靠肥當家”,這一句至理名言說的是肥料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肥料既是土壤的“化妝品”,也是它的“營養品”。蘭州農村施用和積製農家肥的曆史悠久,農家肥主要指人畜禽排泄物、各種雜草、農作物秸稈、枯枝落葉等。蘭州地區施用化學肥料較晚,20世紀40年代才開始實驗,20世紀40至60年代推廣應用,20世紀70年代普及,20世紀80年代以後,主要以化學肥料為主。化學肥料主要指氮肥、磷肥、鉀肥和微肥,在各類肥料的使用上也頗有講究。例如底肥以有機肥為主,種肥播在種子附近或混合施播,追肥主要補充和滿足植物生長期的養分等。各類肥料的科學施用,使蘭州地區的農作物產量大增,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

  “母壯兒肥,種壯苗強”“一粒良種,千粒好糧”,這是說種子的重要性。農作物種子的優劣決定其產量的高下和品種的質量。但蘭州地區長期以來隻靠自選自和臨近居民互相交換的方法推廣良種,這種長期“近親繁殖”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品種退化,產量不高。20世紀60年代和80年代的兩次農作物品種普查,篩選了一批適宜蘭州地區耕種的優良品種,同時,種子的檢驗、檢疫工作也有條不紊地開展起來,對蘭州地區的良種繁育和推廣應用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病蟲害對農業生產的危害也不可等閑視之,它對農業生產的危害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出現蟲災:“是歲蝗遍遠山,草木無遺,惟不食稻,大饑,道殣相望”。蘭州地區對農作物有害的因素很多,其中的病蟲害和雜草、田鼠危害較大。蘭州地區的病蟲害防治主要從民國開始,1941年和1947年兩次較大規模的防治小麥黑穗病拉開了病蟲害防治的序幕。新中國成立後,對植保工作更加重視,尤其改革開放後,更是加大了對植保的科學管理,成績斐然。曾經讓許多人耳熟能詳的“四害”、“六六粉”、“敵敵畏”等名詞至今讓人記憶猶新。可以說,當時“全民皆兵”的植保戰役的確取得了實效。

  農業機械的進步可以說是蘭州農業科技進步的一個縮影。從新石器時代的木石等原始農具到封建社會傳統農業時期的“二牛抬杠”再到新中國成立至今的“機械半機械化”的新式農具,可以說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原始農具主要以石鏟、石刀、石磨盤、陶刀、骨鏟等為主,生產效率很低;傳統農具主要以犁(二牛抬杠)、耬、鋤、鐵鍁、鐮刀、棒槌、掃帚、木鍁等為主,裝運工具主要有馬車、背鬥、筐等,農副產品加工工具主要有石磨、石碾等,提灌工具以蘭州水車和水掛子最有名。上述農具及生產工具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大部分仍在使用。解放至今,是蘭州傳統農具向機械半機械化飛躍發展的階段。1951年推出解放式水車;1952年蘭州建成6.6千伏農電線路,首次用電動機抽水灌溉;1953年推出新式步犁,皋蘭什川以柴油機為動力抽水;1958年推出架子車、畜力膠輪大車、引進蘇聯產54型拖拉機、仿製改製汽車15輛;1966年永登引進鐵牛——55型拖拉機、上海產工農——II型手扶拖拉機;1971年推出手搖拌種機。1989年以後,各種新型機械更是層出不窮,尤其是聯合收割機的使用,使蘭州農業生產從機械半機械向全麵機械化邁進了堅實的步伐。隨著機械化程度的加快,蘭州也出現了農機修造、農機修造機構,如原蘭州製造局停產軍火後改造農具;蘭州人民機器廠生產解放式水車;蘭州力車廠生產各類人、畜力車;蘭州柴油機廠研製成功敦煌“LC195——15”型柴油機;蘭州農業水泵廠生產水泵等。

  科技進步離不開教育,蘭州的農業教育始於晚清,農業生產管理機構則始於漢代的“屯田”製度。蘭州農業教育的蓬勃發展主要是新中國成立以後,20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蘭州市大力發展農業科技教育事業,建立健全了各級農業教育科技服務體係,20世紀90年代至今,實現了農業教育與機構的正規化和製度化,在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從晚清在甘肅舉院創辦“農林學堂”(甘肅官立中等農業學堂)開始,入民國先後創辦了蘭州農業學校、國立西北技藝專科學校、蘭州市農業大學、蘭州市農業機械化學校、蘭州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與農村應用技術廣播學校、蘭州園藝學校、農業(職業)學校、甘肅農業大學及各類農業技術培訓班,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推動了蘭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快速轉化,使蘭州農業取得了有史以來的巨大成就。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