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節 水星

  水星無水的奧秘

  “水手”1號對水星天氣的觀測表明,水星最高溫度可達427℃,沒有任何液態水的痕跡存在於水星的表麵。就算是我們給水星送去水,液體和氣體分子的運動速度也會因為水星表麵的高溫而加快,足以讓那些分子逃出水星的引力場。也就是說,要不了多久,水和蒸氣會全部跑到宇宙空間去。另外,據觀測,水星上的大氣非常稀薄。水星質量小,本身吸引力不足以把大氣保留住,大氣會不斷地向空中逃逸。它現在可能靠著太陽不斷地拋射太陽風來補充稀薄的空氣。從成分上看,水星大氣與太陽風有相似的係統,太陽風的大部分成分就是氫、氮的原子核和電子。科學家們對水星光譜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水星有點大氣,但大氣中沒有水。

  水星冰山

  水星上沒有液態水,沒有水蒸氣,但卻存在著“冰山”。1991年8月,水星運行至離太陽最近點,美國天文學家在新墨西哥州用裝有27個雷達天線的巨型天文望遠鏡對水星進行觀測,得出了令科學家們瞠目結舌的結論:在水星表麵的陰影處,水竟然以冰山的形式存在著,直徑達15~60千米。類似的冰山在水星上多達20處,最大的冰山直徑甚至達到130千米。所有冰山都存在於太陽從未照射到的火山口內和山穀之中的陰暗處,那裏的溫度很低,達到-170℃。極地的溫度通常在-100℃,那裏隱藏30億年生成的山。因水星表處於真空狀態,冰山每溶8米左右要10億年的時間。

  金星

  金星是距太陽較近的一顆行星,比地球到太陽的距離還要近,因此,太陽照射到金星的光比照射到地球上的光要多一倍,這隻是金星特別明亮的一個原因。然而,水星離太陽更近,為什麽我們很難看到它呢?原來,金星和水星雖然都繞日公轉,但其軌道都在地球的內側,隻是金星在太空中離太陽要遠些,水星離太陽最近,盡管它比較明亮,但在太陽光下我們卻很難看到它。

  亮金星

  金星可以說是在地球上我們看到的除太陽和月亮之外最亮的星星了。它最亮時的亮度是天狼星的10倍。金星外麵包裹著厚厚的雲霧,這層雲霧可以把75%以上的太陽光反射回來。金星與太陽的距角可以達到470度也就是金星在太陽出來之前3小時已升起,在太陽落下後3小時又出現在天空。這樣,地球很多地區的人就很容易見到它。在我國古代,金星有“啟明星”和“長庚星”之稱。當它在黎明前出現時,就叫作“啟明星”,象征著天將要破曉了;當它在黃昏出現時,就叫它“長庚星”,這預示長夜就要來臨了。它是晚上第一個出現和清晨最後一個隱沒的星星。

  地球

  人類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幾百萬年,不斷產生新的文明,不斷探索新的領域,不斷了解地球內部和外部世界。但是,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地球生命是如何出現的?關於這兩個問題,人們一直還在探索之中。

  地球形成模式

  一些天文學家、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考古學家及曆史學家又建立了一個比較有影響力的模式,這種模式認為:在大爆炸之後,約在距今50億年前,太陽係星雲開始收縮,形成以太陽為中心的太陽係。在約46億年前地球開始形成,剛剛誕生的地球是一個死寂的世界,沒有任何生命跡象。不穩定的地質結構,使地殼不斷發生激烈運動,這時這顆年輕的星球不斷地發生地震、火山噴發,就在這種衝撞和震撼之中,在太陽光線的照射之下,地球完成了從無機界到有機界的自然演變。又過了幾十億年,在地球上才開始出現生命。

  生命的進化

  當地球進化到距今4億年前時,地球已充滿了勃勃生機。不僅海洋裏出現了大量的魚類和貝類,陸地上也出現了行走和爬行的動物和昆蟲(包括恐龍的出現)。約在2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哺乳動物;約在五六千萬年前,出現靈長目動物;數百萬年前,出現了早期人類。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

  多年來,關於地球的成因人們得到的隻是各種假說和模式。它們主要是:一、彗星碰撞說。1749年提出。這一學說認為很久很久以前,一顆彗星撞上太陽,從太陽上麵撞下了包括地球在內的幾個不同行星。二、隕星說。755年,德哲學家德在《宇宙發史概》中提出。這一學說認為隕星積聚形成太陽和行星。三、宇宙星雲說。1796年,法國的拉普拉斯在《宇宙體係論》中提出。這一學說認為星雲積聚產生了太陽,太陽排出氣體物質而形成行星,這其中就包括了地球。四、雙星說。這一學說認為除太陽之外,曾經有過第二顆恒星,行星都是由這顆恒星產生的。五、行星平麵說。這一學說認為所有的行星都在一個麵上繞太陽轉,因而太陽係才能有原始的行星產生。六、衛星說。一種學說推斷可能存在數百個同地球一樣大的天體,它構成了太陽係,而我們已知的衛星則是被遺下來的“未被利用”材料。

  火星

  在太陽係的九大行星當中,除金星外就數火星距離地球最近了。地球和火星這位鄰居最為相似,簡直可以稱得上是“孿生兄弟”。火星比地球略小,半徑為3381千米,體積約為地球的1/7,質量是地球的1/9.因此更確切地講,火星隻能當地球的“小弟弟”了。

  神奇的火星

  火星是一個固態行星,眾多探測數據表明,火星結構與地球極為相似,有地殼、地幔及鐵質地核。火星的自轉周期為24小時37分,也就是說,火星上的一天僅比地球上長41分鍾。火星公轉一周是687天,當然,它的四季持續時間也會比地球上長近一倍。紅色是火星典型的顏色,這是因為火星土壤中含鐵量達到12%,厚達20多米的火星風化層因含大量氧化鐵而呈紅色。火星上的大氣非常稀薄,氣壓隻有地球的1/200,主要由二氧化碳(95%)和氮(2.7%)、氬(1.6%)等氣體構成,還有微量的氧和蒸氣。

  火星奇觀

  火星上有著令人驚異的奇觀。奧林匹斯火山高達25千米,比地球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整整高了3倍。水手穀長4000千米,寬200千米,穀深達64千米,而著名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峽穀總長150千米,最深處隻有2千米,簡直不能與水手穀相提並論。水手穀如果放在中國可以從拉薩延伸到上海,是長江三峽的幾十倍長。我們在地球上就可以看到它,隻不過看到的僅是暗暗的一條粗線而已。

  火星上有生命嗎

  盡管火星的外表布滿傷痕,但現在已經有許多科學家認為:可能有最低級的、與細菌或病毒相似的微生物有機體存在於火星地表的下麵。另一些科學家雖然感覺到不可能有生命存在於火星上,但也承認的確有這樣一種可能性:在某個極為遙遠的古老時期,“生物繁盛”的時代在火星上曾經出現過。

  河水消失的秘密

  今天的火星表麵溫度不高,在極冠之中,大部分水以地下冰的形式存在著。非常稀薄的大氣,使得冰在溫度足夠高時隻能直接升華為水蒸氣,因此根本無法存在自由流動的河水。火星河床說明,過去的火星肯定與今日的火星有很大的差異。有科學家提出一種假說,認為在火星曆史的早期,頻繁而劇烈的火山活動噴出了大量氣體。這些濃厚的原始大氣曾經使火星表麵如春天般的溫暖,火山上曾經是一番冰雪融化、河水滔滔的美麗景色。後來火山活動減少,火山氣體慢慢地分解,火星大氣變得稀薄、幹燥、寒冷。從此,河床幹枯了,火星也就成為了一個荒涼的世界。

  生命的痕跡

  1996年8月,美國宇航局宣布,在一個編號為ALH8400的火星隕石中,他們發現了微生物化石的明顯遺跡。這表明生命印跡一直在這個紅色星球上存在著,盡管那裏的環境極為嚴酷,生命卻比我們想象的要頑強:“不僅在原子反應堆內部的原子燃料棒裏發現了微生物,而且在完全沒有光線的深海裏也能找到它們。”可以想像,在火星上這類生物有可能存活著,它們也許被死死地封閉在10米厚的永久凍土層當中。科學家們認為,這種永久凍土層存在於火星地表下麵,它們可能已在火星懸浮的大氣裏存在了一個非常漫長的時期。

  火星的無水之河

  在1964~1977年這十幾年間,美國對火星發射了“水手”號和“海盜”號兩個係列共8個探測器。1971年11月,“水手”號運用高分辨率的照相技術對火星全部表麵進行了拍攝。科學家從這些照片上發現,火星上存在著一些寬闊而彎曲的河床。不過,這些河床與轟動一時的火星運河絕對不是一碼事。這些幹涸的河床,最長的大約有1500千米,寬度則達到60千米或更多。在赤道地區分布著一些主要的大河床,大河床和它的支流係統連在一起,形成水道係統。此外還可以觀測到呈淚滴狀的島、沙洲和辮形花紋,支流的流向幾乎全部朝著下坡方向。科學家們分析,這種河床隻有由像水這樣小黏滯性的流體才能造成,這是天然河床,絕不是“火星人”的運河。那麽,火星上的河水流到那裏去了呢?這便是當代“火星河之謎”,科學家們對此紛紛展開了研究。

  木星

  在太陽係所有行星中,木星是最大的一個。它的直徑是14.3萬千米,是地球直徑的11倍多。這意味著,倘若木星是個中空的圓球,它裏麵能放下1300個地球。木星能夠稱得上“行星之王”還因為它特別明亮。除了金星之外,它是天空中最耀眼的行星了。在西方的神話裏,主神朱庇特的寶座就安放在木星上。木星雖然可以稱王,但“體質”較弱,平均密度隻有地球的1/4.原來,木星的基本成分是液態氫,沒有地球陸地那樣的固體表麵。木星雖然“體弱”,但運動起來卻是太陽係中最快的。它自轉一周隻需9小時55分,也就是說木星上的一天還不到10小時,每5小時木星就晝夜轉換了。

  木衛一上的火山

  木衛一是木星的衛星,是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現的。它與月球相似,呈現一種淡紅的顏色。同木星的另兩顆衛星木衛三和木衛四不同,它的表麵沒有冰,而是布滿了環形山。從宇宙探測器“旅行者”1號拍到的木衛一的照片看,它的表麵有大塊的黃、橙、白、黑色塊,構成了一種“病態”的外貌,而且表麵沒有隕星碰撞的隕坑。它是一個年輕的星體。研究者還從其地貌上辨認出了火山活動的痕跡。“旅行者”1號不斷傳送回拍攝到的照片。當研究小組的一位工程師用計算機處理木衛一的邊緣圖片時,突然發現有火山噴發跡象。木衛一上的火山噴發比起地球上的火山噴發要劇烈得多,後者的噴發速度最高也就是每秒50米,而木衛一上的火山的噴發速度則高達每秒1千米以上!再加上木衛一的引力又比較小,因此它的火山噴發物可噴到280千米的高空,有些噴發物甚至會進入太空。

  木衛二上的冰川

  木星的第一顆衛星上有火山,而第二顆衛星木衛二上卻有冰川,與木衛一截然相反,這使科學家們感到困惑不解。木衛二是一個寧靜的世界。它的地勢非常平坦,最高的丘陵才50米。它的表麵覆蓋著一層晶瑩剔透的冰層。科學家收到了宇宙探測器“旅行者”2號發回的照片,通過研究,推測木衛二有一個帶冰殼的固體核心,而且在冰殼和核心之間,可能有一層液態水。正是這樣的構造,形成了木衛二平坦的地形,並使它承受了隕星的撞擊而不變形。天文學家史蒂文森等人計算了木衛二的熱耗散,證實在核心和冰殼之間確實存在一個液態水層。他們通過幾種不同模式的實驗,得出了木衛二在25千米深的冰層下,存在著一個地下海洋的結論。

  大紅斑的奧秘

  這個大紅斑究竟是什麽物質構成的呢?人們作了種種猜測。木星周圍有一層很厚的大氣,由氧、氦、甲烷、氨等物質構成。大氣層的表麵溫度低達-129℃。但是,從“先鋒”10號提供的資料來看,木星的內部溫度很高,從中散發出來的熱量為從太陽光中吸收熱量的2.5倍。據此有人推測,大紅斑可能就是木星內部溫度最高的部分呈柱狀旋渦不斷朝外噴射的地方。噴出之後,柱狀旋渦與大氣接觸,同大氣中的甲烷、氨等物質產生化合作用,從而形成橘紅色的物質團。

  木星能否取代太陽

  木星是太陽係的行星中最大的,而且是個能發光的行星。近年來的觀測表明木星向外釋放巨大的能量,而且要比從太陽那裏獲得的能量多11倍。這證明木星的能量大部分來自它的內部。“先驅者”10號和“先驅者”11號宇宙探測器探測的結果表明,木星是一個由液態氫構成的星球。它同太陽一樣,沒有堅硬的外殼。它的能量釋放,主要是通過對流形式來實現的。蘇聯科學家蘇奇科夫和薩利姆齊巴羅夫在1982年發表文章認為,木星的核心正在進行熱核反應,溫度高達280000℃。木星除把自己的引力能轉換成熱能外,還不斷蓄積太陽放出的能量,這就使它的能量越來越大,且越來越熱,並保證了它現在的亮度。觀察發現,由於木星向周圍空間釋放熱能,已融化了離它最近的衛星——木衛二上的冰層。就木星的發展趨勢來看,它很可能成為太陽係中與太陽分庭抗禮的第二顆恒星。

  特殊的天體

  也有人認為,木星離取得恒星資格的距離還很遠。雖然它是太陽係行星中最大的,但與太陽相比,卻是小巫見大巫:其質量隻有太陽的1/1000.恒星一般都是熊熊燃燒的氣體球,木星卻是由液體狀態的氫組成的。所以有人說,木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行星或恒星,而是處在兩者之間的特殊天體。

  土星

  土星是太陽係家庭中最美麗的一個成員。它的半徑約6萬千米,是地球半徑9倍,體積是地球的745倍,質量是地球的95倍。土星距地球最近時有12億千米。土星美麗,是因為它具有漂亮的光環。雖然天王星和木星也有光環,但都比不上土星的美麗壯觀。美麗的光環從1610年土星光環被伽利略發現之後,人們觀察、研究土星光環的工作就一直沒有停止過。1675年,法國科學家卡西尼發現土星光環之間有圈又細又暗的縫隙,人們將其命名為卡西尼環縫。在1980年11月12日,當人們看到“旅行者”1號宇宙探測器發回的土星照片時,照片上的土星光環讓人們大吃一驚,它遠比人們在地球上觀察到的要複雜得多。人們用望遠鏡看到的那幾條大光環,原來是由數以百計的小光環組成的,小光環裏還有更小的光環。就連在卡西尼環縫裏,竟然也發現了20多條地球上看不到的光環。光環的形狀還有螺旋形的、輪輻狀的。環的大小相差極為懸殊,最小的連環與環之間的界線都分不清。人們還發現土星的光環是由細小的冰粒或帶冰殼的岩石顆粒組成的,它們都圍繞著土星旋轉。

  土星光環的奧秘

  土星光環環相套,以至成千上萬個,看上去更像一張碩大無比的唱片上那一圈圈的螺旋紋路。所有的環都由大小不等的碎塊顆粒組成,大小相差懸殊,大的可達幾十米,小的不過幾厘米或者更微小。它們外緣均包了一層堅硬的冰殼,由於太陽光的照射,而形成了厚薄不一、美麗而明亮的光環。土星光環延伸到土星以外遼闊的空間。土星光環寬達20萬千米,可以在光環麵上並列排下十多個地球。如果拿一個地球在上麵滾動,其情形如同皮球在人行道上滾動一樣。

  拜訪泰坦人

  土星是太陽係當中衛星最多的一顆行星,在它的衛星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土衛六泰坦了。泰坦表麵有一層厚厚的大氣,其中有99%的氮氣,剩餘的1%是甲烷、乙烷等組成的氣體。而這些大氣,極像46億年前的原始地球上的大氣,並且泰坦表麵的條件也與原始地球相似。因此人們猜想,泰坦上也許有生物存在,甚至是一種智能生物—泰坦人。麵對這一點,我們地球人類也並沒有就此卻步。“卡尼西”號的升空就是人類對泰坦人的問候。它將把攜帶的一張地球人簽名的光盤送給泰坦人,送去地球人對外星生命的呼喚與思念。人類計劃將“惠更斯”號著陸泰坦,並在那裏漂泊20多天,完成拜訪泰坦人的偉大使命。

  土星的六角星雲

  美國國立光學天文台的科學家們在研究“旅行者”2號發回的土星照片時,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土星的北極上空有個六角形的雲團。這個雲團以北極點為中心,並按照土星自轉的速度旋轉。土星北極的六角形雲團並不是“旅行者”2號直接拍到的,因為“旅行者”2號並沒有直接飛越土星北極上空。但它在土星周圍繞行時,從各個角度拍下了土星照片。天文學家們把那些照片合成以後,才看清了土星北極上空的全貌,也才發現了那個六角形雲團。土星北極上空六角形雲團的出現,促使科學家們不得不重新認識土星。

  六角星雲的形成

  美國國立光學天文台的戈弗雷前不久測出土星的自轉周期是10小時39分22.082±0.022秒,這就是根據“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拍攝的土星北極上空的六角形雲團的特征而計算出來的。在這之前,土星的自轉周期則是根據它的周期性射電來計算的。美國宇航局戈達德空間研究所的阿林森和新墨西哥州大學的畢比認為,土星六角形雲團是羅斯貝波,這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波,羅斯貝波具有很長的波長。在土星上,這種波相對於土星的自轉來說,是穩定的,並被嵌在一個窄的、以每秒100米的速度向東的噴流中。六角形雲團至少被一個橢圓形旋渦攝動而向南移,這個旋渦的直徑大約為6000千米。

  土衛八的“陰陽臉”

  早在1671年,土星的第八顆衛星就已經被人們發現,當時人們就注意到它有一個特別之處—西邊要比東邊亮兩個星等。土衛八的這種奇怪現象,引起科學家的興趣。人們通過觀測發現,土衛八較亮的部分覆蓋著大麵積的冰層,較暗的一麵則被一種類似隕石的碳化物的東西所覆蓋。

  暗部的成因

  加拿大科學家克勞蒂斯認為暗的部分像是地球上的焦油沙粒,是一種泥土、石英顆粒、碳氫化合物和微量無機物的混合物。有的研究者推測土衛八暗的一麵可能是由於火山活動造成的。學者泰貝爾經過研究,否定了這種說法。泰貝克認為,如果是火山爆發噴出的物質填滿了盆地,使土衛八這一部分變暗,那麽,這一麵應該是在麵向土星的,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的。泰貝克提出了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大約在1億年前的某個時刻,一顆彗星撞擊了土衛八,導致易揮發的水散失了,但在以後的100萬年裏,較暗的物質又重新聚集到它的東半球上。

  海王星

  海王星的發現是在1846年。當人們在對天王星的研究中注意到它並不嚴格按照其預定的路徑移動時,便猜想:天王星之外可能還有一顆行星。有兩位天文學家用筆計算得出結論:天王星偏離它的預定軌道,可能是另一顆未知行星引力作用的結果。於是他們兩人同時計算出了這顆未知行星可能經過的位置。1846年,法國天文學家勒維耶率先將他用筆推斷出來的研究結果寄給了柏林天文台,結果就在勒維耶預報的位置附近的地方發現了這顆太陽係的新行星——海王星。

  筆尖上的新星

  海王星的赤道半徑約2.46萬千米,是地球的3.5倍,體積和質量分別是地球的57倍和17倍。海王星上也有大氣,主要成分是氫、甲烷、氨等氣體,表麵溫度為零下230℃。1989年8月,“旅行者”2號探測飛船經過海王星,人們了解到,海王星有五個光環,八個衛星環繞,大氣層中有雲和風暴存在。海王星上有一黑斑,科學家發現大黑斑的形狀不斷變化,從而認為那實際上是一個氣旋,它屬於海王星大氣中的高壓區。

  黑洞

  什麽是黑洞呢?顧名思義,黑洞是不會發光的,黑乎乎的一處空間。它不是通常意義下的星體,而是空間的一個區域,一種特殊的天體。它具有極強大的引力場,以至任何東西,甚至連光都不能從它那裏逃過。它成為宇宙中一個“吞食”物質和能量的陷阱。它是當代科學“六大懸案”之一,科學家苦苦追尋它將近200年了。這就是宇宙中最為神秘的天體——黑洞。

  最初的理論

  最初指出黑洞存在,並假設它為一個質量很大的神秘天體,是在1998年,當時法國的拉普拉斯利用牛頓萬有引力和光的微粒學說提出這一見解。他認為,假如有一個天體,它的密度或質量達到一定的限度,我們就看不到它了,因為光沒有能力逃離它的表麵,也就是說,光無法照出它的形狀。1916年,德國物理學家史瓦西預言存在五種不旋轉、不帶電的黑洞(稱為“史瓦西黑洞”)。他當時就已算出,若要成為黑洞,一個質量如太陽的星體,其半徑必須縮到3千米,而地球則需壓縮到半徑為0.9厘米。史瓦西提出的黑洞概念在當時未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

  天鵝座X-1

  直到1965年,當人們測到一束來自天鵝星座的X射線時,才真正打開了探測黑洞的大門。被探測到的這一奇特的天體,被當時的天文學家命名為“天鵝座X-1”。經研究證實,這是一個明亮的藍色星體,它還有一顆看不見的伴星,這顆伴星質量是太陽的5~8倍,但人們看不到它所在的位置。到目前為止,這是黑洞最理想的候選者。世紀70年代,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把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綜合起來,進行黑洞表麵量子效應的研究,才使黑洞理論向前推進了一步。

  吞食的方式

  黑洞吞食周圍物質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拉麵式:當一顆恒星靠近黑洞,就很快被黑洞的引力拉長成麵條狀的物質流,迅速被吸入黑洞中,同時產生巨大的能量(其中包括X射線)。另一種是磨粉式:當一顆恒星被黑洞抓住之後,就會被其強大的潮汐力撕得粉身碎骨,然後被吸入一個環繞黑洞的拋物形結構的盤狀體中,在不斷旋轉中,由黑洞慢慢“享用”,並產生穩定的能量輻射。

  彗星

  彗星是一種有尾巴的星星,樣子看起來很奇怪,但是卻又非常美。很久以前,人們認為彗星是死亡和災難即將來臨的預兆。經過科學家的研究,現在我們知道彗星是由冰和塵埃所組成的,它的中心是彗核。當彗星靠近太陽時,太陽的熱會造成塵埃和氣體的雲霧圍繞著彗核,形成我們俗稱的彗發。太陽風會把這些彗發吹成巨大的尾巴,這個氣態的尾巴會發出光芒,而且其塵埃會反射太陽光,這就是為什麽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明亮的彗星劃過夜空的緣故。有時候彗星會有兩條尾巴,一條細直的氣體尾巴,另一條是較寬較彎曲的塵埃尾巴。

  彗星的身世

  彗星是怎麽產生的?荷蘭天文學家奧爾特提出了奧爾特雲假說。這一觀點受到了科學界的普遍重視。奧爾特認為,在離太陽很遠的太陽係邊緣之外,有一個彗星冷儲庫——彗星雲(因為此雲是奧爾特提出來的,又叫奧爾特雲)。在那裏,聚集著大量的彗星核,彗星核的質量比地球小,成為新彗星產生的源泉。彗星雲處在太陽與其他恒星之間,一部分彗星因受到太陽的吸引,改變了自己的運行軌道,跑到了太陽係之內,另有一部分被拋到太陽係之外。

  彗星會帶來災難嗎

  彗星在人們心目中的名聲一直不好。人們總是把它同瘟疫、洪水、戰爭、死亡等不祥之兆聯係起來,所以人們又叫它掃帚星。曆史上有許多關於“災彗”的記載。它們為彗星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英國天文學家霍伊爾認為,地球上曾經出現的冰川期,很可能就是彗星與地球相撞造成的。因為彗星的中心部分是冰核,它是由水、氰化氫、乙腈、二氧化碳等集結而成的,並有塵埃混入。當彗星衝入地球之後,立刻把大量微粒子撒向大氣層。這些塵埃鋪天蓋地傾瀉下來,造成地球日照量急劇下降,陸地氣溫降低,水蒸氣變成冰雹降落下來。這樣用不了多久,陸地就會被冰川所覆蓋了。

  彗星的解體

  彗星的解體有破裂和爆發兩種情況。當彗星運動到太陽附近時,高溫使它的揮發性物質迅速汽化,形成我們所看見的彗發和彗尾。此時的彗核仍時常發生噴發,有大量物質脫落。嚴重時,整顆彗星都會分裂。

  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是以著名天文學者哈雷命名的著名彗星,它每隔76年繞太陽一圈。

  中國人最早發現哈雷彗星。

  《淮南子·兵略訓》記載,公元前1057年,武王伐紂時有“彗星出”;之後,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七月,有星孛於北鬥”;再後,《史記·六國年表》記載,秦厲公十年(公元前467年)“彗星見”。以上三次紀錄均未被世界公認。被世界公認的最早一次哈雷彗星觀測記載是由《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中“彗星光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方……彗星複見西方十六日”。這比外國最早的記錄早228年。從公元前240年到公元1910年的2000多年間,哈雷彗星共出現過29次,每一次中國都有詳細記錄,這種長期連續的觀測記錄為我國所獨有的。這些資料對研究哈雷彗星價值十分重大。外國天文學家研究哈雷彗星就依據了我國的這些觀測資料。

  後來英國著名天文學家、格林尼治天文台第二任台長哈雷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研究出1531年被阿皮亞尼斯發現的彗星,1607年由開普勒發現的彗星和他本人在1682年所觀測到的是同一顆彗星,它的運行回歸周期為76年,並預言它將於1758年底或1759年初回歸。後來這顆彗星果然於1759年重現,這的確是天文學史上一個驚人的成就。人們為了紀念哈雷的功績,就把這顆彗星命名為哈雷彗星。

  流星雨

  美麗的流星雨在人們眼中充滿了神奇的色彩,其實這多彩多姿的流星雨隻是廣大宇宙中的一個普通的天文現象而已。每年在全球各地會發生40多次可觀測到的流星雨。但亮度較高、規模較大的流星雨隻有幾個,如夏季的英仙座流星雨、冬季的獅子座流星雨就是其中較為有名的。那麽,這美麗的流星雨是怎樣產生的呢?原來除了九大行星和它們的衛星之外,還有彗星、小行星以及一些更小的天體存在於太陽係中。體積較小的天體和九大行星一樣,在圍繞太陽公轉。在它們經過地球附近時,它們闖入地球大氣層的速度可能達到每秒鍾幾十千米。由於與地球大氣發生劇烈摩擦,天體上麵物質的巨大動能轉化為熱能,引起物質電離發出耀眼的光芒。我們經常看到的流星就這樣形成了。

  流星雨的命名

  成群的流星就形成了流星雨。流星雨看起來像是流星在夜空中迸發並墜落下來。這一點或這一小塊天區叫作流星雨的輻射點。通常以流星雨輻射點所在天區的星座給流星雨命名,以區別來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例如每年11月17日前後出現的流星雨輻射點在獅子座中,就被命名為獅子座流星雨。獵戶座流星雨、寶瓶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也是這樣命名的。單個出現的流星,在方向和時間上都很隨機,也無任何輻射點可言,這種流星稱為偶發流星。與偶發流星有著本質不同的流星雨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所有流星的反向延長線都相交於輻射點。

  流星雨的形成

  由低溫物質結成的空間“冰雪球”形成了彗星的主要部分。在接近太陽的時候,由於太陽輻射的作用,“冰雪球”部分地升華或瓦解、碎裂,於是成群結隊的小塊物質形成了,但仍然在原來彗星所在的橢圓軌道上運行。當它的橢圓軌道和地球繞日公轉的軌道相交,而且地球也運行到交點位置上的時候,成群的小塊物質便進入地球大氣層,流星雨就這樣形成了。形成流星雨的小塊物質在進入地球大氣層時都是沿著平行的方向進入的。流星雨之所以看起來是從一個輻射點上迸發出來的,其實是一種視覺錯覺。舉個簡單的例子可以解釋:當汽車在平坦的田野上行駛的時候,遠方的景物看起來都像是從一點上分散開來的。

  “流星暴”

  不同的流星雨,其規模也不相同。有的流星雨在一小時中隻出現幾顆流星,但由於它們都是從同一個輻射點“流出”的,因此也屬於流星雨的範疇;有的流星雨在短短的時間裏,在同一輻射點中能迸發出成千上萬顆流星,形成節日中人們燃放禮花那樣壯觀的景象。當每小時出現的流星數超過1000顆時,我們稱之為“流星暴”。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章澤
4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5從日記到作文
6西安古鎮
7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8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