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節 中國曆史名詞

  伏羲

  相傳在太古時代,雷澤生雷神,雷澤就是古代的太湖。雷神是人頭龍身,隻要他一鼓動腹部,就會產生天雷,他的家住在太古時代的吳西地方,而吳西就是現在的江蘇淮水、泗水以南地區到浙江省湖州、嘉興一帶。後來雷神在太湖的旁邊留下了巨大的足跡,華胥到太湖遊玩時踩到了雷神的巨型足跡,從而感應受孕,不久華胥便生下了伏羲,伏羲落地時便顯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樣子。他長了一個人麵蛇身。於是在伏羲長大後,他因為超人的能力和智慧,而具備聖德成為一代明君。

  鳳

  鳳是四大吉祥神物的第二位。我國的學者認為鳳凰起源於風神,因為“鳳”字起源於“風”字。有的則認為鳳代表男性,凰代表女性。有的學者將鳳凰看做是“陽鳥”,與南方有著聯係。同時它的身體據說象征著人的五種美德:頭代表德,翅代表義,脊為禮,胸為仁,肚象征信。在中國神話中,鳳凰總是生活在天上,與神仙住在一起共歌共舞的神鳥。由於其狀如地上的孔雀,孔雀為地上百鳥之王,所以鳳凰就是天上以及一切鳥類之王。一般龍是作為皇家最有權威天子的象征,鳳凰就與龍相配而處於女性的角色,故而皇帝穿龍袍,皇後戴鳳冠。但同時鳳凰還代表一個國家是否得到了正義之君的統治,所以《春秋》一書中常用鳳凰、白虎、麒麟來象征一個國家的繁榮。

  龍

  龍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是最為神奇的生物。它在中國的四大吉祥神物中占首位,這與它總是顯得複雜而多樣的特點是分不開的。一般來說,龍是性情溫和、仁慈吉祥的神物。它具有極為多樣的象征意義。首先,它代表了自然界男性活力和生殖力——陽的象征。從漢代開始,龍就成為了皇帝的象征。並且龍是所有鱗蟲之長,並在十二生肖中位於第五位。龍還象征著東方太陽升起的地方,也表示豐產春雨和一般的雨水,所以,它有時也被叫做青龍,與象征西方的白虎相對應。在人們的想象中,龍在地下過冬,農曆二月初二從地底飛升,這時會引起第一陣春雷和春雨,在北方表示農事的開始。同時龍作為一種有魔力的生物,它能大能小,能到天邊也能到人的身旁,總是非常神秘,所以用神龍見首不見尾之說來形容高深莫測的人。並且,由於龍在中國神話中具有的重要作用,所以大致可將龍的概念分成四種:一是神龍,能興風布雨;二是天龍,表示天的更生力量;三是地龍,它管轄地上山川水澤;最後一種是護藏龍,看守財寶。

  麒麟

  麒麟,也是中國四大神獸之一。它有牛尾,魚鱗,足為偶蹄或五趾,角上覆蓋著軟毛,一般麒麟為白色,是毛類動物之長。麒麟一般為家庭的象征。在民間藝術中,常常有一個小孩騎在麒麟上,站在雲彩中,並且小孩手中會拿著一朵蓮花,表示連生貴子。另外麒麟不踏任何活物,甚至連小草也在內,所以它與頭頂上的角一起被視為美德的象征,當有好的政府或聖人出現時,就會伴有麒麟出現,孔子曾說:“麟之至為明王也。”最後麒麟在人們的畫中表示一種良好的祝願。

  龍袍

  龍袍是一種繡有龍紋的袍服,是古代帝王和後妃專用的服裝,在我國古代服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帝王服裝上麵繡織龍紋在我國有兩千多年的曆史,早在周朝就已經有這種風習。但是,從秦漢到隋唐,帝王禮服一般都是“上衣下裳”,而平時的袍服並不飾以龍紋,所以還沒有“龍袍”出現。一直到清代,龍袍才作為專用的服裝名稱正式確定下來,列入了冠服製度。按《清史稿·輿服誌》載,皇帝的龍袍:“色用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襟左右開,棉,袷,紗,裘各惟其時。”皇後的龍袍:“之製三,皆明黃色,領、袖皆石青:一,繡文金龍九,間以五色雲,福壽文采惟宜。下幅八寶立水,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如朝袍,裾左右開。一,繡文五爪金龍八團,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襟行龍四。下幅八寶立水。一,下幅不施章采。”

  按照清朝的禮儀,皇帝龍袍屬於一種“吉服”,一般慶典中穿著,在最隆重的祭祀典禮上不穿龍袍,而穿比龍袍更為貴重的朝服。

  又按清朝規定,隻有皇帝和後妃可以穿龍袍,皇帝若賞賜有功之臣龍袍,必須將上麵的龍的五爪改為四爪。

  鳳冠霞帔

  以鳳形飾冠的風習由來已久,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鳳冠的名稱則最早出現在晉人王嘉的《拾遺記》中;把鳳冠確定為禮服,並列入冠服製度則是宋代以後的事情。

  不同的時期鳳冠有不同的製作標準,如北宋鳳冠,冠上飾有九翬四鳳,另有首飾花九株,小花若幹株,冠下附兩博鬢。而按《明史·輿服誌》記載,明洪武三年(1370年),定皇後冠服,“圓匡冒以翡翠,上飾九龍四鳳,大花十二樹,小花樹如之。兩博鬢,十二鈿”。而永樂三年(1405年)定製為:“其冠飾翠龍九,金鳳四,中一龍銜大珠一,上有翠蓋,下垂珠結,餘皆口銜珠滴,珠翠雲四十片,大珠花,小珠花數如舊。三博鬢,飾以金龍,翠雲,皆垂珠滴。翠口圈一副,上飾珠寶鈿花十二,翠鈿如其數。托裏金口圈一副。”

  霞帔,又叫做霞褙,形狀似彩練,以狹長的布帛做成。上麵繡有花卉,雲,鳳。穿霞帔的時候把它從領子後麵繞披到胸前,下麵垂一顆金玉珠子,其穿法類似於今天的披肩的穿法。按東漢劉熙的《釋名·釋衣服》:“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秦代以前婦女隻用一塊帛搭披在肩,到晉代和南北朝時期才出現了暈染的帔帛,其後製作裝飾日益精良。隋唐時期人們賦予了它“霞帔”的美名,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有“虹裳霞帔步搖冠”的詩句,但霞帔一直到宋代才正式列為禮服。

  中國古代,“鳳冠霞帔”一直被婦女視為最大的榮耀。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二十卷有:“花燭之下,烏紗絳袍,鳳冠霞帔,好不氣象。”清代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狀》第五十八回有:“擇了吉日迎娶,一般的鼓樂彩輿,鳳冠霞帔,花燭拜堂,成了好事。”

  月亮上的神話

  傳說中,在後羿為人們立了大功後,他便得到西王母的兩顆不死神藥。可是後羿的妻子嫦娥卻一時貪心,將兩顆神藥偷來服下。本來一個不死藥服下就可長生不老,然而兩顆卻能夠成仙,這樣嫦娥便成了仙人。但因她是偷藥而成的仙人,所以嫦娥不知要往何方飛升,於是在她離開世間時,就去了一個名叫有黃的占卜士那裏問問吉凶禍福。有黃告訴嫦娥,她將在月光盡收的時候飛向月亮,這樣便可逃過上天的責罰,而得到吉祥。可是這件事還是讓管天上刑法的西王母知道了。西王母是這樣的一位神仙:她麵狀如人,豹尾虎齒,頭上戴著華麗的飾帶,常常呼嘯,以顯示她的權威。於是西王母便懲罰嫦娥,讓她住在孤零零的月宮中,並將她變成一隻蟾蜍,成為月精,並罰她在月桂樹下搗不死靈藥。唯一一位在月宮中與之做伴的神仙是因為犯了天條而受罰的吳剛,上天讓他砍月中的月桂樹,直到砍倒為止,但是,月桂樹每被砍一斧,就會愈合。後來到了南北朝時,人們覺得嫦娥實在太可憐,於是將神話一改,把嫦娥描繪成一個孤寂無助的思婦,而其中的蟾蜍也被改成了玉兔。到了元朝時,伊士珍撰《琅環記》中,更描寫到:嫦娥奔月後,後羿十分思念,以至於身體非常虛弱,這讓深居月宮的嫦娥極為傷感,於是她便派了一個仙童到後羿那裏,讓後羿在中秋月明之時用準備好了的麵粉,做團如明月的餅子,放在房子的北方,然後向著月亮暗暗地禱告,嫦娥就會下凡與之相會。到了那天,後羿如法而做,終於夫妻得以相會重逢。這便是後來的嫦娥,以及月亮寄相思故事的來源。

  有巢氏的傳說

  有巢氏又稱“大巢氏”,他是傳說中發明巢居的人。這種傳說在先秦古籍已有記載。

  相傳,遠古時代,人類居住在野外。這種生存環境中,不能抵抗猛獸的襲擊,非常危險。是有巢氏發明了巢居,教民構木為巢,以防野獸侵襲。《太平禦覽》卷七八引《項峻始學篇》說:“上古穴處,有聖人教之巢居,號大巢氏。”《莊子·盜蹠》也有:“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韓非子·五蠹》、晉代張華《博物誌·雜說上》中也有此說。

  關於有巢氏神話的詮釋,尚秉和在其《曆代社會風俗事物考》中認為,架木巢居,可以免於穴居之苦。有巢氏之巢,不必在樹上;壘土石,上架以木,簡陋有類於巢,實近似於房屋。西安半坡遺址中顯示的正是這種形製的“有巢”遺跡。

  傳說畢竟是傳說,並不能確定有巢氏確有其人,更可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但是這一傳說反映了我國原始時代由穴居而進入巢居的情況。

  炎黃子孫的由來

  5000多年前,我國的黃河流域居住著許多民族部落,他們為爭奪有限的資源經常發生戰爭。

  東部部落首領蚩尤與原來居住在黃河中遊的共工部落之間發生了激烈的戰爭。共工打不過蚩尤,一怒之下,他撞倒支撐天體的不周山,使得天體崩坍,土地陷落,洪水泛濫,導致生靈塗炭。蚩尤率領部落民眾躲開了大洪水,占領了共工的地盤,接著又去搶奪炎帝的領地。炎帝也敵不過蚩尤,就去西北請來了與自己同族的黃帝部落進入中原與蚩尤大戰。結果,黃帝打敗了蚩尤。

  黃帝想借著士氣正旺,趁機統一中原地區。但是,炎帝是不肯放棄中原這塊寶地的。為了爭當中原的主人,炎帝和黃帝兵戈相向,接連打了81仗,最後黃帝終於戰勝了炎帝。接著,黃帝又征服了許多小部落,統一了中原。

  炎帝和黃帝是中國有史以來兩個最大部落的首領,所以,後人就將炎帝和黃帝看做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中華民族也就被統稱為炎黃子孫。

  三綱五常

  三綱五常在封建社會,對道德規範和人倫關係進行嚴格約束,遂產生了三綱五常。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三綱五常維持了幾千年的封建傳統,定格了社會的規範。

  春秋五霸

  隨著周天子的權力日漸衰落,諸侯國為爭奪實際統治權,展開了激烈的較量。勝者為王敗者寇,先後有五個諸侯王取得霸主地位,這就是曆史上所說的“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指哪幾個呢?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鄭國在春秋初期是實力比較強大的一個國家,鄭莊公也有興霸業之心,無奈鄭國始終是個小國,國土不大,國力有限,不能夠真正地成為霸主。在當過一段時間的“小霸”之後,齊、楚、晉、秦等大國逐步強盛起來,鄭國就很快地衰落了。公元前7世紀,齊桓公領導下的齊國東征西討,消滅和降服了中原地區的一些弱小國家,國力強盛,確立了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地位,因此齊桓公被稱為春秋五霸之首。

  “九州”名字的由來

  禹治水成功,解除了百姓的災難,還開墾出良田沃土,得到了老百姓的愛戴,威望與日俱增。年事已高的舜決定讓禹繼承王位,於是,約公元前2070年,禹在陽城即位,做了部落聯盟首領。

  為了使各部落進一步融合,禹又去今安徽懷遠境內的塗山巡視,召集天下諸侯拜會,場麵宏大。各路諸侯大多數服從禹,都獻上玉和帛,向禹表示臣服。那些沒有臣服的諸侯就被禹下令殺掉了。經過兩次大會首領,禹的權威就遍及四海了。

  在治水期間,禹考察了全國的地形和水勢,他把當時所能掌握的土地劃分為九個行政區域,就是九州,分別叫冀、豫、雍、揚、兗、徐、梁、青、荊。中國分為九州,是中國領土初具規模的一個象征,氏族部落這種社會形態已經逐漸消失,多部落融合的華夏民族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前身。

  “萬園之園”圓明園

  圓明園是位於北京西郊的皇家園林,始建於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最初興建的部分叫圓明園,後於雍正、乾隆、道光三朝陸續擴建的部分,分別稱長春園和綺春園,三個花園合稱“圓明三園”,但現在習慣上都叫圓明園。

  圓明園占地5200餘畝,外圍總長約10公裏,它融中國傳統的木結構建築與西洋的石建築、中國北方園林的富麗堂皇與南方園林纖巧靈秀為一體,體現了我國古代造園藝術的精華。在150多年的建築過程中,全國無數的能工巧匠,以巧奪天工的藝術手法,將詩情畫意的景色同建築有機地結合起來,先後共構築各類木石橋梁100多座,園林景區140萬多平方米,比故宮還多1萬平方米。園中還匯集了江南無數名勝景致,蘇州的“獅子林”、南京的“瞻園”、無錫的“秦園”、杭州的西湖十景,在園中都得到再現。一園之中,湖光山色,紅牆黃瓦,花紅柳綠,美不勝收。

  除了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宮殿庭園建築外,長春園內還建有一組仿法國、意大利等宮殿園林建築的歐洲式宮苑,俗稱“西洋樓”。它既具有西洋特色,又體現了我國磚雕、琉璃飾件和疊石的高超技術。從雄偉的大理石廊柱、模擬幾何圖形修剪而成的庭院鬆柏,到西洋樓前大水法的噴泉設計,無不散發著新奇的異國情調。

  圓明園內不僅有極為精美的陳設、裝飾,還收藏、陳列了全國罕見的珍寶、文物字畫、書稿典籍,實際上是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綜合性博物館。

  難怪圓明園被世人譽為“人間奇跡”、“萬園之園”。

  令人痛心的是,這座中外罕見的園林藝術珍品,在公元1860年,被入侵我國的英法聯軍縱火焚毀,如今僅存長春園西洋樓的部分大理石雕刻建築殘跡,成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

  “中國”名稱的由來

  據《辭源》:“上古時代,我國華夏族建國於黃河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而把周圍我國其他地區稱為四方。後成為我國的專稱。”華夏族人居於黃河流域,稱其四境各民族為“南蠻,東夷,西戎,北狄”,黃河流域居中,故自稱“中國”,此名所指的是地域。

  但我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漢朝的國號是“漢”,唐朝的國號是“唐”,以後建立的王朝國號分別有宋、遼、金、元、明等等。清朝的正式國名為“大清國”。不過清初時來華的外國傳教士已開始稱我國為“中國”或“中華帝國”,而我國的一些與之交往的士大夫也以“中國”來自稱。“中國”之名最先出現在外交文獻上,是1842年的《中英南京條約》,當時我國以戰敗國的身份簽約,懷著一種傳統心態,以“中央,中心,天下之中的國家”的字麵含義著眼。

  “中國”正式作為國名始於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國際上通稱“Republic of China”,簡稱“中國”,英文為“China”。從此,“中國”一名才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新中國成立後,我們也把“中國”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現在,世界上隻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八旗子弟

  八旗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製度,由清太祖努爾哈赤在女真人牛錄製基礎上建立。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初建四旗:正黃旗、正藍旗、正白旗和正紅旗,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四旗:稱鑲黃旗、鑲藍旗、鑲紅旗和鑲白旗。規定每300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旗(滿語為“固山”)。滿族人按八旗製分隸各旗,平時生產,戰時從征。作為戶口和軍事編製單位,八旗在初建時,不但在軍事上發揮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產職能,對滿族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清朝統一,太宗皇太極又建立了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各旗有軍營、前鋒營、驍騎營、健銳營和步軍營等常規營伍,司禁衛、雲梯和布陣等職。另外,設立了相禮營、虎槍營、火器營和神機營等特殊營伍。

  清朝入關“定鼎中原”後,八旗兵分為京營和駐防兩類。京營是守衛京師的八旗軍的總稱,由朗衛和兵衛組成。侍衛皇室的人稱朗衛,並且必須是出身鑲黃、正黃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駐防是指駐防全國各要地的八旗。後來人們所統稱的八旗子弟,多是指滿族八旗的後人。清末,許多八旗子弟由於有優裕的生活條件,養尊處優,整天遊手好閑,吃喝玩樂,故“八旗子弟”一詞有了貶義。

  垂簾聽政

  我國曆史上先後出現過多次垂簾聽政,具體如下:

  一、戰國時期的趙太後

  二、唐朝的武則天

  三、北宋的高太後、遼國的蕭太後

  四、南宋的謝太後

  五、清朝的慈禧太後

  其中,以清朝慈禧太後垂簾聽政的時間最長,其間兩次引退,三次垂簾,前後達47年之久。

  私設公堂

  公堂,是指古代審理案件的場所以及審理過程,隻能由專職官吏參與審理活動,並代表統治階級進行裁斷。私設公堂,是指非專職官吏私下以強行手段非法對百姓拘禁並進行所謂的治罪。屬於違法的一種活動。

  約法三章

  公元前206年,劉邦攻進秦都鹹陽後,為了爭取民心,建立政權,鞏固統治,命蕭何接管秦代的律令文書檔案,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史記·高祖本記》),並廢除其餘秦法。這是西漢政權立法的開端,在天下百姓苦於秦朝暴政的時候,這是籠絡人心的計策。在劉邦稱帝後,“約法三章”已經不能滿足形勢發展變化的要求,於是,蕭何等人在劉邦的指派下,製定了在《法經》基礎上的《九章律》,從而成為漢律最核心的部分。

  中華第一鼎

  “中華第一鼎”是因中國目前最高、最重的鼎而得名。鼎高9.9米,直徑4.6米,重100噸,由漢白玉雕刻而成,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鼎。該鼎由民營企業家梁曉華出資建造,又稱雲鼎,於2002年11月7日在北京密雲縣建成揭幕。雲鼎的建成表達了密雲人民和全國人民祝福祖國繁榮昌盛的美好心願。

  株連九族

  指封建時代一個人犯罪,罪及親屬族人的殘酷刑罰。古籍中對九族的解釋不盡相同。如王應麟在《小學紺珠》的說法是:“九族者,外祖父,外祖母,從母子,妻父,妻母,姑之子,姊妹之子、女之子,己之同族也。”鄭玄注《尚書·堯典》說:“九族,上至高祖,下至玄孫,凡九族。”清初學者劉繼應在《廣陽雜記》卷一認為:“(誅)九族始於隋煬帝。”在封建社會,株連九族是非常嚴厲和殘酷的刑罰。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和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我國之所以成為文明古國的標誌之一。古代,我國的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麵居於世界的前列。5世紀後的千餘年裏,歐洲處在封建社會之中。在這個漫長的時期裏,我國的科學技術一直在向前發展,而歐洲的科學技術卻停滯不前。

  直到十五、六世紀,於封建製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製度的逐步形成,歐洲的近代自然科學才得以誕生。

  我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成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為資產階級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質基礎: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隻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藥和火器的采用摧毀了封建城堡,幫助了資產階級去戰勝封建貴族;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裏,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資產階級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總之,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這些偉大的發明曾經影響並造福於全世界,推動了人類曆史的前進。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是在版料上雕刻圖文進行印刷的技術。具體來說,首先是請書法很好的人把要雕刻的文字、圖像寫在紙上,再把該紙反貼於木板上,輕輕平按,使紙上內容移到木板上,接著在板上依字樣或圖樣進行雕刻;其次,印刷時在版麵上刷上油墨,然後在版麵上覆蓋紙張,用幹淨的刷子均勻地刷過,使印版上的圖文清晰地轉印到紙張上。雕版印刷在中國的發展,經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幾個階段。

  雕版印刷的“雕版”,有時叫做“鏤版”、“刻版”、“刊版”、“墨版”、“槧版”、“梓版”等,有時也稱為“付槧”、“付梓”或“梓行”、“刊行”等。雕版印刷所用的雕版材料主要是選用紋理較細的木材,如棗木、梨木、梓木、黃楊木等。至於選用哪一種木材做雕版,一般是要根據印刷品的精細程度,再選用硬度不同的木材。

  雕版印刷術發明的年代尚未確知,學術界一般將其開始定於7世紀間。早期印刷活動主要在民間進行,多用於印刷佛像、經咒,發願文以及曆書等。唐初,玄奘曾用回鋒紙印普賢像,施給僧尼信眾。1966年在韓國發現雕版《大陀羅尼經》,刻印於704~751年之間,為目前所知的最早的雕版刻本。現收藏在英國倫敦博物館的唐鹹通九年(868年)的《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是現存最早的標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此件由7張紙粘成一卷,全長488厘米,每張紙高76.3厘米,闊30.5厘米,卷首刻印佛像,下麵刻有全部經文。這卷印品雕刻精美,刀法純熟,圖文渾樸凝重,印刷的墨色也濃厚勻稱,清晰鮮明,刊刻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

  雕版印刷的使用到了9世紀時已相當普遍。唐五代是我國雕版印刷的興起時期,自後唐明宗長興三年(932年)起,到後周廣順三年(953年),前後32年刻印了九經、《五經文字》、《九經字樣》各二部,130冊。宋代雕版印刷更加發達,技術臻於完善,尤以浙江的杭州、福建的建陽、四川的成都刻印質量為高。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張徒信在成都雕刊全部《大藏經》,費時22年,計1076部,5048卷,雕版達13萬塊之多,是早期印刷史上最大的一部書。元、明、清三代從事刻書的不僅有各級官府,還有書院、書坊和私人。所刻書籍,遍及經、史、子、集四部。

  民生主義

  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三民主義”的內容之一。民生主義是其中“社會革命”的綱領,一般包含土地與資本兩大問題。舊三民主義中民生主義的內容是土地國有,用平均地權的辦法防止少數富人專利壟斷造成貧富不均,以達到社會平等;在資本問題上,則確認“實業主義為中國所必須”,發展社會經濟的途徑為“節製資本”和發展“國家資本主義”。1924年的“新三民主義”中民生主義的中心為實行“種者有其田”和“節製資本”。

  三教九流

  在中國古代,“三教九流”原指三種宗教和九個流派。三種宗教指儒教、道教和佛教,九個流派按《漢書·藝文誌》的劃分,分別指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農家和雜家。後來“三教九流”這一概念有所泛化,是對各種宗教類別、學術流派的一種俗稱。例如《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中也有:“天文地理,無一不通;三教九流,無所不曉。”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中有:“一個通徹三教九流,一個曉盡描鸞刺繡。”另外,“三教九流”舊時也泛指社會上各色人物或各種行業,但含有貶義。如《水滸傳》第七十一回有:“其人則有帝子神孫,富豪將吏,並三教九流,乃至獵戶漁人,屠人劊子,都一般兒哥弟稱呼,不分貴賤。”

  三堂會審

  也叫做“三司會審”,是明朝的一種審理製度。明朝中央司法機關有“三法司”,即刑部、大理寺和督察院。刑部負責審判工作,大理寺負責複核和駁正,他們都要受督察院監督,然後奏報皇帝。督察院不僅監督法律執行,還可以參加審判。凡是遇見重大的或疑難的案件,三法司都會聯合審理案件,因此叫做“三堂會審”。“三堂會審”最初的模型是唐朝的“三司推事”。盡管三法司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會審的最後裁決權和批準權還是屬於皇帝。

  十惡不赦

  出自《唐律疏議》,源於《北齊律》的“重罪十條”,在隋朝定型,並為後世的唐、宋、明、清各代所沿襲。唐律規定“十惡”是“常赦所不原”的重罪,即犯“十惡”者,不僅會受到嚴厲的懲罰,還不得享有法律規定的赦免、議、請、減、贖等優遇。《北齊律》確立了封建統治者認為的危害國家根本利益的十種罪,稱“重罪十條”。隋朝的《開皇律》吸收了北齊的“重罪十條”,經過修改,正式定為“十惡”罪,以便更好地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這“十惡”是:“一曰謀反,二曰謀大逆,三曰謀叛,四曰惡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義,十曰內亂。犯十惡及故殺人獄成者,雖會赦,猶除名。”(《隋書·刑法誌》)唐律沿襲了此規定。謀反指的是預謀推翻現存王朝;謀大逆指的是毀壞宗廟、山陵、宮闕的行為;謀叛是指預謀背叛國家而投敵的行為;惡逆是說毆打和謀殺祖父母、父母,殺伯叔父母、姑、兄姐、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的行為;不道是指殺一家非死罪三人,並肢解屍體,或者養毒蟲,使用邪術害人的行為;大不敬指的是盜竊祭祀神禦物品、禦用器物,盜竊或偽造禦寶,未按規定配禦食,指斥皇帝等行為;不孝指不恭敬贍養尊親屬或不依禮服喪的行為;不睦指謀殺和賣緦麻(喪服名之一,代指一定範圍的親屬)以上的親屬,毆打、告發丈夫和大功(喪服名之一,代指一定範圍的親屬)以上的尊長、小功(也是一種喪服名,代指一定範圍的親屬)尊親屬的行為;不義指的是謀殺本屬官長的行為,妻子得知丈夫死亡而隱匿喪事,獨自尋歡作樂,改嫁他人的行為;內亂指的是親屬之間犯奸亂倫的行為。

  士農工商

  東周列國時期,管仲相齊之時,提出“四民分業”理論。主張將社會成員按照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劃分為四大社會集團,即士、農、工、商。士農工商的並列,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將人們按職業進行劃分。自此之後,中國曆代王朝都基本接受了這種典型的職業劃分。《管子·小匡》明確指出:“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不可使雜處”,且“工之子恒為工”、“農之子恒為農”,不得相互逾越。後來人們據此又劃分出等級:“凡民有四,一曰士,二曰農,三曰工,四曰商。論民之行,以士為尊,農工商為卑。論民之業,以農為本,工商為末。”這些思想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重教化、以農為本的社會現實。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章澤
4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5從日記到作文
6西安古鎮
7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8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