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章 邊防部署

  唐初在緣邊地區設豆都替府,負責鎮防和屯田。邊兵編製為戍、鎮、城、守捉、軍。遇有大規模戰事,冷時性行軍大總管,統兵出征。容宗以後,行軍道確立為常設軍鎮,由節度使統領。盛唐時期,邊服地區設有九節度使和一經略使唐朝初建時(618),天下尚是群雄逐鹿形勢。李淵父子西取隴蜀,北滅劉武周,東敗王世充、竇建德,南平蕭銑,至貞觀二年(628)平定朔方梁師都,全國的統一乃告完成。

  唐前期的國際環境,東方及東南而向大海,無有敵國。南方及西南的群蠻,力量弱小又互不統屬,難與中原相敵。

  成為唐朝最大外患者,先是突厥,繼之以吐蕃、高麗、奚、契丹。東突厥雄據漠北,寇掠之烈,過於秦漢時的匈奴。西突厥控製唐朝與西方交往通商的陸上通路。吐蕃強盛之後,威脅隴右、劍南二道,並向西北與唐爭奪西域地區控製權。東北“兩蕃”(奚、契丹)叛服無常,邊警頻仍。

  唐高祖掃平割據,國家漸安。唐太宗修明政治,恢複國力,整軍練兵,謀圖擴展。貞觀四年(630),唐軍深人大漠,擊滅東突厥,擒其頗利可汗。貞觀二十年(646),又討平薛延陀。此後數十年,北方局勢基本穩定,邊防無大警。

  東北方麵,唐軍屢次征伐高麗,前後曆時25年,才攻克平壤(朝鮮平壤),設置安東都護府。貞觀二十二年(648),奚、契丹歸附,設置鬆漠(內蒙巴林右旗南)、饒樂(內蒙寧城西)二都督府。

  在西域地區,自貞觀十三年(639)起,侯君集率兵滅高昌,郭孝洛、梁建方、蘇定方連破西突厥,經營20年,天山南北,蔥嶺東西,盡為唐土。

  西南青藏高原方麵,貞觀九年(635),李靖平定吐穀渾次年,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國王鬆讚幹布,唐、蕃“和親”,暫時相安。

  唐朝向外開拓,高宗中葉時達到極盛。但同時也陷人東西兩麵作戰,疲於應付的守禦局勢。高宗後期和武則天稱帝時期,邊疆形勢日趨緊張。吐蕃強盛於西南,一度攻取安西四鎮,切斷了“絲綢之路”。後突厥複興於朔漠,默吸可汗擁兵40萬,不斷侵犯邊塞。東北“兩蕃”舉兵叛唐,深人河北,唐軍進討又連遭慘敗。由於邊警不解,戰事連年,於是,在外敵可能人侵的軍事要衝地區增置重兵,任命大將就近指揮應付,就成為軍事局勢日漸緊急之下的迫切需要。

  唐初的邊防部署,是在緣邊及衝要之地設置總管府和大總管府,統領數州至十餘州的兵馬鎮防事宜。武德七年(624),改總管府為都督府,主管邊防和屯田,不間民政。鎮守邊防的軍隊編製是繼承前代的鎮和戍,其長官稱為鎮將、戍主,皆有品秩。其兵員編製以50人為上鎮(鎮將正六品下階)、300人為中鎮(鎮將正七品上階)、不足300人為下鎮(鎮將正七品下階);以50人為上戍(戍主正八品下階)、30人為中戍(戍主從八品下階)、不足30人為下戍(戍主正九品下階)。鎮將和戍主屬基層軍官,負責守邊和屯田任務,是唐初的正式邊將。唐初共計有上鎮20、中鎮90、下鎮135;上戍11、中戍86、下戍2350總計兵力大約6萬人左右。以此分散屯戍之兵力,顯然隻能是明烽,審斥侯,立障塞,備不虞而已,難以應付跨州連郡的大規模戰事。

  另外,唐初已設置有比鎮、戍建製更大的軍、城、守捉可考知設置年份者,貞觀前隻有幾處,而高宗至玄宗時有37處。正好與高宗中葉以後,從東北到西北邊疆地區戰爭頻繁,為了加強國防力量,安定邊防和居民生產與生活而大增邊兵相符合。為了應付跨州連郡的大規模邊疆戰爭,需要組織兵力強大的野戰軍,並統一指揮前線的軍事行動。所以,從唐太宗貞觀年間起,就按照作戰地區和出征行軍路線,臨時任命統帥,稱某某道行軍大總管。如貞觀三年(629)出擊東突厥,以李勃為通漠道行軍總管,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李道宗為大同道行軍總管。衛孝節為恒安道行軍總管,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李靖時任兵部尚書,官位最高,節製諸路,擔任統帥。又如貞觀八年(634),吐穀渾人寇涼州(甘肅武威),以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帥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李道彥、高生等五總管兵馬及突厥、契芯部落兵出擊這種臨時征行戰區,到高宗朝和武則天時期,由於邊疆戰爭持續不解,逐漸趨向於固定化。如高宗開耀元年(681)正月,突厥殘部侵擾原(寧夏固原)、慶(甘肅慶陽)等州,遣右衛將軍李知十等人屯兵於徑(甘肅徑川)、慶二州,以為防備。光宅元年(684)九月,以左武衛大將軍程務挺為單於道安撫大使,防備突厥長安元年(701)五月,以魏元忠為靈武道行軍大總管,防禦後突厥。到睿宗(李旦)朝時,這種行軍“道”開始確立為常設性的邊防軍區,行軍大總管逐漸為軍鎮節度使所代替。景雲元年(710)十月,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呐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可知在此之前已有節度使的設置。景雲二年(711),以賀拔延嗣為涼州(甘肅武威)都督、河西節度使。從此至開元後期,唐朝在邊疆地區陸續設置了九節度使和一經略使。平盧道節度使,設於開元七年(719),治所營州(遼寧朝陽),鎮撫室韋、鞋翰,防禦契丹。統轄平盧軍、盧龍軍、愉關守捉、安東都護府,屯兵於營州、平州(河北盧龍)境內。統兵3.75萬人,戰馬5500匹。

  範陽道節度使,設於開元二年(714),治所幽州(北京西南),控製奚、契丹。統轄經略、武威、清夷、靜塞、恒陽、北平、高陽、唐興、橫海等九軍,屯兵於幽、薊(天津薊縣)、偽(河北懷來)、檀(北京密雲)、易(河北義縣)、恒(河北正定)、定(河北定縣)、漠(河北任丘)、滄(河北滄縣)九州境內,統兵9.1萬人,戰馬6500匹河東節度使和朔方節度使成特角之勢,共同防禦突厥等漠北遊牧部族,已見前述隴右道節度使,設於開元二年(714),治所都州(青海樂都),抵禦吐蕃。統轄臨挑、河源、白水、安人、振威、威戎、漠門、寧塞、積石、鎮西十軍,綏和、合川、平夷三守捉,屯兵於都、廓(青海化隆)、挑(甘肅卓尼)、河(甘肅臨夏)四州境內,統兵75萬人,戰馬16萬匹。

  河西道節度使,設置於景雲二年(711),治所涼州(甘肅武威),阻斷吐蕃與突厥的聯係。統轄赤水、大鬥、建康、寧寇、玉門、墨離、豆盧、新泉八軍,張掖、交城、白亭三守捉,屯兵於涼、肅(甘肅酒泉)、瓜(甘肅安西)、沙(甘肅敦煌)、會(甘肅靖遠)五州境內,統兵7.3萬人,戰馬1.94萬匹安西道節度使,開元六年(718)設,治所龜茲(新疆庫車),鎮撫西域諸國。統轄龜茲、焉省、於聞、疏勒四鎮,有兵2.4萬人,戰馬2700匹勻北庭道節度使。設於先天二年(712),治所庭州(新疆吉木薩爾),防禦突騎施、堅昆、斬吸等部落。統轄瀚海、天山、伊吾三軍,屯兵於伊州(新疆哈密)、西州(新疆吐魯番)境內,有兵2萬人,戰馬5000匹。

  劍南道節度使,設於開元七年(719),治所益州(四川成都),西麵抗禦吐蕃,南麵鎮撫蠻、撩。統轄天寶、平戎、昆明、寧遠、橙川、南江六軍,屯兵於益、翼(四川黑水東)、茂(四川茂墳)、當(四川黑水)、裔(四川西昌)、拓(四川黑水南)、鬆(四川鬆潘)、維(四川理縣)、恭(四川梭磨河中遊以南)、雅(四川雅安)、黎(四川漢源)、姚(雲南姚安)、悉(四川黑水東南)等十三州境內,統兵3.09萬人,戰馬2000匹。

  嶺南道五府經略使,設於開元二十一年(733),治所廣州城(廣東廣州),鎮撫夷、撩、海南諸國。統轄經略、清海兩軍,桂(廣西桂林)、容(廣西玉林)、(廣西南寧)、安南(越南河內)四府,統兵1.54萬人邊疆十道(軍區)之外,還有長樂(福建福州)經略使統兵1500人,東萊(山東掖縣)、東牟(山東蓬萊)二守捉各統兵1000人,以備海防。總計邊防軍隊49萬人,戰馬8萬餘匹。

  從邊防軍鎮和十道(軍區)的設置時間看,是伴隨著邊疆戰事的逐漸擴大而一再增設,至玄宗朝作全麵部署的。唐朝的西南到東北,外敵成半月形進逼態勢。十道(軍區)的地域分布和兵力配置,與所禦之敵的強弱以及自然山川的攻守利害、進兵通路,密切相關。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