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文學

  周秦漢唐文學是我國文學史上全麵奠基並步入輝煌的發展階段。詩歌體裁多樣,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體俱備。產生了《詩經》《離騷》《蜀道難》《三吏》《三別》《長恨歌》等詩集與名篇,出現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詩壇巨擘,把中國古代詩歌推上了光輝的頂峰。散文作品自《尚書》肇其端,到先秦諸子百家散文,已是百花爭妍。經《史記》《漢書》到唐代韓愈、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形成散文空前繁榮局麵。同時,唐代的民間說唱文學、傳奇等又為文學園地增色,對後世文學產生巨大影響。

  一、周秦文學

  詩經《詩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詩作。《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共三百零五篇。其中,《周頌》產生時間最早,為西周初年的詩;《大雅》的大部分作品也是西周初年的;《小雅》與《國風》中的大部分是西周末、東周初的詩作;《商頌》和《魯頌》是東遷後的作品。《詩經》三百篇從內容上分析,當來自廣大的區域,涉及現今的陝、晉、魯、豫、鄂等省。如此規模宏大、內容豐富的詩集是通過有組織的“采詩”活動,采集後整理、編輯出來的。擔任這一工作的可能是周王朝的史官或樂師。從西周青銅器牆盤等銘文來看,凡是史官所作銅器,文辭典雅,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由他們來修改、刪定《詩經》是比較合適的。

  《詩經》內涵十分豐富,從不同角度再現了兩千五百多年前各種社會生活畫麵。《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是史詩性質的作品,生動地描繪了周民族的成長曆程。

  貴族的諷喻詩在《詩經》中占有一定分量。在《大雅》和《小雅》中,共有二十二首這樣的詩。主要反映了西周厲王、幽王和東周初年尖銳的社會矛盾。由於君王無道,橫征暴斂,不但平民難以忍受,下層貴族和官吏也“每食不飽”,不堪剝削。

  《詩經》中的民歌是最有價值的作品,主要保存在《國風》和《小雅》中。這些民歌真實、具體而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難、憤怒和理想。

  如果說在貴族諷喻詩中,詩人對於統治者的貪殘,諷刺之後還要勸喻一番,促其回心轉意,在民歌中,則是直言不諱的指斥和愛憎分明的蔑視。在《魏風·伐檀》中,一群正在采伐木材的奴隸唱道:“不稼不穡,胡取禾三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盵兮”。責問奴隸主為何不勞而食,反映了奴隸思想的覺醒。《魏風·碩鼠》幹脆把奴隸主比作“貪而畏人”的大老鼠。認識到再也不能在盤剝中生活,“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決心到沒有碩鼠的極樂世界去。

  民歌中愛情詩占了很大比重。《詩經》的首篇《周南·關雎》即是一篇人們熟悉的情詩。《盶風·柏舟》《鄭風·出其東門》《王風·大車》《鄭風·有》《邶風·靜女》《鄭風·女曰雞鳴》等均屬於這類愛情詩。

  《頌》和一部分《雅》《風》是關於貴族燕宴、狩獵及祭祀的詩作,基調是為貴族歌功頌德。

  《詩經》不但反映了廣闊的生活畫麵,藝術方麵也有驚人的成就。它運用寫實的手法,真實、深刻、全麵地反映了現實生活的矛盾,大到階級壓迫,小至夫妻感情糾葛。通過生動真實的人物形象,細膩的心理描寫,表現農奴的痛苦、遊子的思鄉、棄婦的悲哀、戀人的追慕。作者用自然流暢的語言,將情事娓娓道來,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王風·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正是這樸實無華的語言,更強烈地表現了男女相思的情感,十分真摯感人。《詩經》還善於運用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比”的含義接近譬喻,但範圍要寬些。如《魏風·碩鼠》以大老鼠比“蠶食於民,貪而畏人”的剝削者,《小雅·鶴鳴》以鶴、魚、木、石四種形象以比賢士的高潔品格。“興”的基本含義是借其他事物開一個頭,既有引起下文的發端作用,又有象征事理的作用。如《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描寫淒涼的環境氣氛,以烘托詩人“求之不得”的失望心情。

  《詩經》是中國文學史的光輝起點,兩千餘年來,對我國文學的影響之大是難以估量的。它為後世文人向民間文學學習樹立了榜樣。屈原創造騷體詩,得益於向民間《九歌》學習,兩漢詩人留意樂府民歌,從而創製了樂府詩和五言詩。唐五代詞體的產生,與民間曲子詞有關。《詩經》的批判現實的精神和比興手法,對屈原《離騷》的創作,李白、杜甫的詩歌革新實踐都產生了巨大作用。《詩經》的影響不僅在中國,也波及日本、朝鮮、越南以及世界其他國家。

  屈原及其作品《詩》三百篇之後,周代抒情文學的最出色的作品是《屈賦》,作者是戰國時期楚國人屈原。據《漢書·藝文誌》記載,屈原的作品有二十五篇,即《離騷》《九歌》(十一篇)、《天問》《九章》(九簡篇)、《遠遊》《卜居》《漁父》。一般認為後三篇不可靠,乃後人所作。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詩三百七十三行,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篇抒情長詩。詩從詩人的世係、姓名說起,談到自己的遠大抱負。但在昏庸的楚王和貪殘奸佞的貴族勢力的把持下,詩人的誌向難以實現。他內心抑鬱不平,憂愁憤懣,猛烈抨擊黑暗勢力,決不同流合汙,改變他至高無上的節操。屈原沒有孤芳自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表達了詩人追求理想的急切和求之不得的痛苦。《離騷》通篇洋溢著強烈的愛國、愛民的思想感情,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一直激勵著後人的愛國熱情。詩中豐富的想象,絢麗的文采,使詩作瑰麗奇偉,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詩篇之一。

  《九章》與《離騷》相仿佛,包括《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等九篇作品。

  《天問》也是屈原被逐以後的作品。這是一篇十分奇特的文字。詩人一口氣提出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把他對於自然現象、神話傳說、曆史記載、人生道德的各種懷疑都痛痛快快地提了出來,表現了他勇於探索的大無畏精神。

  《九歌》是經屈原加工改作的民間祭祀樂歌。屈原被放逐的楚國南方沅湘一帶,民間祭祀風氣很盛。祭祀時必定作歌樂鼓舞來祈神,屈原對這些民歌進行篩選、加工。這些民歌不僅有祈神降福的意義,而且有娛樂民眾的作用。也是男女發展愛情的重要手段。

  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詩人。他打破了四言詩的格調,采用民間語言形式,創造了一種句法參差多變的新詩體——騷體詩,是中國詩歌形式的一大發展。他的作品,比《詩經》來說,無論在句法結構,還是表現方式上,都進了一大步,更適合表現像《離騷》這樣氣勢恢宏的長篇巨製。同時,屈原作品瑰麗的文辭、豐富的想象、磅礴的氣勢、深沉的感情,都極大地啟迪著後來的詩人。我國文學向以“風”“騷”並稱,“風”即《國風》,“騷”是《離騷》,可見屈原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青銅器銘辭中圖曆史上遺留下來的文學作品,大體有兩類,一類在世代相傳的文獻典籍中,一類在地下出土的文字資料中,如青銅器銘辭。

  周代青銅器千百年來埋藏於地下,大部未經擾動,比傳世文獻更多地保留了它的曆史麵貌,因而十分珍貴。青銅器上的銘文,不少出自史官之手,因而文學價值較高。周代青銅器銘文讀來朗朗上口,不少是有韻的。據統計,有韻的兩周銅器銘文在二百篇以上。著名者有《虢季子白盤》:“丕顯子白,壯武於戎工,經維四方,薄伐盷狁,於洛之陽,折首五百,執訊五十,是以先行。……王曰‘白父,孔瞊又光。王賜乘馬,是用左王。賜用弓,彤矢其央。賜用鉞,用政瞋方。子子孫孫,萬年無疆’。”主要以四言為句,用韻整齊,一韻到底,讀來鏗鏘有力,生動形象地塑造了西周晚期一位孔武有力、戰績赫赫的指揮官。

  西周中期青銅器《史牆盤》是建國以來發現的最重要的器物之一,銘文長達二百八十四字。全文結構嚴謹,可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敘述文王至共王七位周王的重要業績,後一部分敘述在這一曆史時期作為作者的史牆一族的家族興旺史。巧妙地將家族發展史同周王朝發展史前後對比描寫,鮮明地反映了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銘辭用語精當,極具概括力,在談到每一位周王功績時,寥寥數語,表現準確。如形容文王的偉業:“匍有上下,適受萬邦”,武王則是“盺征四方,達殷盻民”。甚至用兩個字就勾勒出某王的特征,如“盽圉(遒勁剛武)武王”“憲聖(聰敏睿智)成王”“淵哲(淵深明哲)康王”“盿魯(宏大美善)昭王”等。銘辭作者是史牆。他是商末紂王庶兄微子啟的後代,商亡後,這一族投誠周武王,深受朝廷重用,世代擔任史官。作為史官的牆,具備淵博的知識和非凡的寫作才能,所以會創作出牆盤銘辭這樣文采洋溢的作品來。類似的文學佳作還有西周銅器《伯公父眀》《眂簋》(周厲王自作器),東周銅器《秦公?》

  《欒書缶》《王孫遺者鍾》《蔡侯申盤》《吳王光鑒》《中山王瞏壺》等。

  周代散文西周時的散文作品,主要見於《尚書》中的《周書》部分和西周青銅器銘文。《周書》主要是周王的誓詞、政府的文告和貴族的勸誡文字。它的用途限製了其文學性的發揮。也有些篇章鋪寫了人物性格。如《金滕》,當武王有疾時,周公作冊書告神,請代武王死。事畢,將冊書置於金滕之匱中。武王死後,因成王年少,由周公攝政。由於流言蜚語,成王懷疑周公有二心。及至成王開啟金滕之書,才明白周公的一片忠誠。

  春秋戰國處於社會政治、經濟基礎急劇變化的動蕩中,鬥爭的激烈、交流的頻繁刺激人們思維形式的變化,也促使散文蓬勃發展,如《左傳》《戰國策》《論語》等應運而生。

  《左傳》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紀實文學名著。它的敘事手段很高,尤善於描寫複雜的戰爭事件。無論戰爭如何紛繁,經過如何複雜,作者都能有條不紊地敘述戰前的謀劃,戰鬥中雙方力量的變化以及勝敗原因的檢討,人事的處理。如秦晉之戰、晉楚城濮之戰、秦晉眃之戰、晉楚眅之戰、吳楚柏舉之戰,都是這方麵的典型。這些章節文采飛揚,情節生動,膾炙人口,百讀不厭。《左傳》善於用傳神的文字,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內心世界。如善於辭令、果斷有為的子產,寬宏大量、庸弱無能的華元,驕傲蠻橫、目空一切的子玉,陰險偽善的鄭莊公,無不栩栩如生,給人以難忘的印象。《左傳》無論在篇章結構、人物刻畫、遣詞造句方麵都取得重大成就,給中國散文發展以深遠的影響。

  《國語》是國別體的記言史書,就文學成就而言,遠不及《左傳》。不過它主要記載某些人物的對話和議論,寫法與《左傳》不同,以樸實簡重見長。

  《戰國策》主要敘述了戰國時代諸侯國之間的鬥爭和各種人物的活動。它的文學價值很高,並不亞於《左傳》。《戰國策》的每一段文章,都幾乎構成一篇完整的故事。情節生動,首尾完整,人物刻畫細致。由於主要寫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說辭,攻城略地的策劃,因此要求很高的語言表達技巧。論說的雄辯,入木三分的諷刺,耐人尋味的幽默,正是《戰國策》所以成功之處。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和後學者記錄孔子的言行片斷。所記孔子格言明訓,內涵豐富,耐人尋味。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欲速則不達”“當仁不讓於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成為後世“語錄體”散文的典範。

  《孟子》是繼《論語》之後儒家的重要作品。孟子不同於孔子,極有辯才,論辯時鋒芒畢露、感情強烈,有戰國時期縱橫家的氣概。《孟子》極善於運用比喻,取日常生活之事,說明抽象的道理,很有說明服力。如“緣木求魚”“五十步笑百步”“挾太山以超北海”,已成為世人皆知的格言。孟子社會地位不及孔子,但其散文的影響卻超過《論語》。

  《莊子》的文學價值也很高。其論說文字,以奇特多變、氣勢奔放、汪洋恣肆見長,有如長江大河,滾滾灌注。其寓言,想象奇幻、比喻豐富、幽默而諷刺辛辣。其觀察事物之細致,想象力之豐富,令人歎為觀止。往往通過簡括的幾筆,就將人物的音容笑貌、身份氣度勾畫出來。

  《韓非子》在諸子散文中也很突出。可以說先秦說理文發展到《韓非子》時,已經完全成熟了。餘如《荀子》《墨子》等都是周代散文的優秀作品。它們奠定了中國散文發展的基礎,對後代散文、小說的影響十分深遠的。

  秦的文學在人們心目中,秦人皆極端的功利主義者,他們滿腦子想的是斬首立功,獲爵晉官,很難想象他們還有什麽感情世界、文學情趣。特別是秦帝國推行的文化專製主義,窒息思想,扼殺文學,故論者一般都認為,秦無文學可言。其實,這是極大的誤解。

  《詩經·國風》中,保留有《秦風》十篇,這些詩,或寫秦民的愛國主義精神,表現他們同仇敵愾,同生死共甘苦的戰鬥友誼;或寫愛情,反映妻子思念征夫,以及青年男女間愛與恨、失望與希望、苦與樂的複雜感情;或寫秦上層社會,記敘統治者狩獵、宴飲的盛況,反映其惜別、懷舊的感情;或寫民眾的情緒,宣泄人們對統治者的不滿,等等。其語匯豐富,語言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節奏感、音樂美和藝術感染力。這是迄今能見到的最早的秦詩歌作品,顯示了秦詩歌文學的高超水平。

  《尚書》中的《秦誓》則是秦散文水平的集中展現。該文是春秋霸主之一秦穆公所作的一篇誓詞,或者說是一個“罪己詔”。通篇全是悔過之詞,充滿自責的沉痛心情。其語言誠摯,情感真實,自始至終運用對比手法,寫得深刻有力,不愧為《尚書》中的成熟之作。

  秦的文學作品中,說理散文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商君書》與《呂氏春秋》堪稱此類著作的代表。

  《商君書》又名《商子》,是記述商鞅思想及政治主張的一部法家著作。其文學特色最主要的是,語言明快簡潔,文字質樸無華,從而在先秦諸子中獨樹一格。另外,其每篇文章,皆開門見山,直言不諱,既不雕琢文飾,也不委婉陳詞,沒有太多鋪陳,更沒有拖泥帶水的敷衍之詞。這種質樸的特色,顯然是商鞅一派法家的思想與統治政策在文風方麵的反映,其與商鞅變法後的秦國民風完全一致。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為秦相呂不韋組織門客集體編寫而成。從文學角度來看,它堪稱秦國最好的一部作品。該書雖出自眾手,摻雜著各派學者的觀點思想,風格不一,但總的來說比秦國其他作品的文學水平都高。特別突出的是書中許多寓言、比喻寫得含意深刻,妙語連珠,形象生動,引人入勝。不少寓言故事皆有相對的獨立性,可以自成完整的文學作品。

  秦王朝因其短祚,幾乎沒有留下什麽文學作品。但像秦刻石一類的韻文,其文學的價值與意義,似還不可低估。

  二、兩漢文學

  兩漢辭賦兩漢的文學,主要是漢賦與樂府詩。僅詩賦就有一百六十家,作品有一千三百一十八篇。漢賦有兩種,一種是騷體賦,一種是散體大賦。

  騷體賦盛行於漢初,這種文體可上溯到戰國末年。楚人宋玉、景差模仿屈原賦的寫法,形成了被後人稱為“楚辭”騷體詩的新形式。及至漢代,運用這種文體寫作的人很多。但由於漢初的騷體賦是楚辭的末流,仿作多於創新,所以作者雖多,但佳作甚少。重要作家有賈誼、淮南小山等人。以賈誼《吊屈原賦》《瞐鳥賦》有名。

  散體大賦在漢武帝至成帝時進入全盛階段。散體大賦的特點是鋪陳寫物,長於宮殿建築、田獵巡遊等壯觀場景的描寫和品物的形容,而這一時期漢朝經濟空前繁榮,統治階級需要這種歌功頌德、點綴皇家貴族生活的文體。一時賦家眾多,作品豐富。著名賦家及作品有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揚雄的《甘泉》

  《羽獵》,東方朔的《答客難》等。其中以司馬相如名聲最著。

  東漢的散體大賦基本上承襲西漢作品的藝術手法。但自中葉以後,漢賦從思想內容到形式風格都發生了變化。西漢以來唱讚歌的散體大賦漸漸減少,代之而起的是揭露社會黑暗、譏評時弊、抒情詠懷的短篇小賦。這些小賦清新可喜、平易近人,一掃大賦那種“鋪采扌離文”“侈麗閎衍”的惡習,在賦的發展上很有積極意義。張衡的《歸田園賦》道出了自己不與貪官佞臣同流合汙,“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的隱退思想,並出色地描繪了田園風光,頗具代表性。

  東漢末年有不少抨擊黑暗現實的佳作,以趙壹的《刺世疾邪賦》最有名。賦作者淋漓盡致地揭露了當時的衰風陋俗,抒發了憤世疾俗的抗爭精神。

  漢代民歌及其影響漢武帝時,為了點綴升平、觀察民風,開始大規模采集各地民歌。據《漢書·藝文誌》記載,西漢時期樂府采集民歌共一百三十八篇。這些民歌雖經文人加工、潤色,但基本保存著民歌特色,反映了當時廣闊的社會生活和人民的愛憎感情。這些作品繼承了周代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是漢代文學的瑰寶。《戰城南》《十五從軍行》《東門行》《孔雀東南飛》等為其中優秀的代表。

  漢代民歌的體裁形式多樣,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而以五言為多。五言詩是漢代新興的文學體裁。在兩漢文學史上,它的出現是詩歌藝術的重大突破。漢初時,文人所采用的詩歌形式一是《詩經》那樣的四言體,一是《楚辭》體。由於內容空虛、形式陳舊,這兩種詩體走進了死胡同,難以為繼。就在這時,勞動人民創造了從內容到形式都嶄新的五言詩。它克服了四言詩平板、單調的缺點,又較騷體整齊遒煉,既便於歌唱,又適合描寫複雜事物和情感。五言詩首先在民歌中使用,後來借助樂府的傳播,引起文人注意。在文人模仿的過程中形成了。班固的《詠史》、張衡的《同聲詩》、秦嘉的《贈婦詩》、趙壹的《疾邪詩》、蔡邕的《翠鳥》等,都是文人學寫五言詩的成功作品。而《古詩十九首》則是漢代文人五言詩的傑作。《古詩十九首》絕大部分是中下層知識分子的作品,主要反映他們的仕途生涯和家庭生活。為了賺取功名,他們背井離鄉,但不少人求官無望,遊蕩在外,造成遊子和思婦的離別和相思情。其中《行行重行行》《冉冉孤生竹》《凜凜歲雲暮》等為其中代表作。

  與樂府民歌不同,漢代民謠由於未被或很少被上層統治者與文人刪改,更多地保留了它的原貌,更直接地反映了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愛憎感情。如桓靈時童謠:“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一針見血地揭露了統治階層的偽善和腐敗。民謠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常用比喻或誇張的手法。如《鄭白渠歌》:“舉瞓為雲,決渠為雨,水流灶下,魚躍入釜。”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兩漢散文司馬遷的《史記》是偉大的史學著作,同時在文學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對後世散文以及其他種類文學作品影響很大。特別是《史記》中本紀、世家、列傳部分的人物描寫,栩栩如生,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勇敢機智、完璧歸趙的藺相如,為人坦誠、負荊請罪的廉頗,含憤投江、以身殉國的屈原,躬耕隴畝、胸懷大誌的陳涉,體恤士卒、悲壯而死的飛將軍李廣,無不深深烙印在人們心中。正如魯迅所言:《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班固《漢書》中有些人物傳記也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朱買臣,善於逢迎上司、盤剝農民、狡詐又庸俗的張禹,都寫得生動形象。尤其是《蘇武傳》中的蘇武,作者運用大量細節去刻畫他,真實地展現了這樣一位具有強烈民族氣節和愛國熱情,在任何逆境中都堅貞不拔的英雄形象。

  兩漢時期還出現了不少優秀的說理散文和記事散文。前者如賈誼的《治安策》《過秦論》,晁錯的《賢良對策》《言兵事疏》,王充的《論衡》,或陳詞慷慨激昂,盡所欲言,氣勢逼人,或善於運用典故比喻,說服力強。後者如劉向的《新序》《說苑》等,其中不少膾炙人口的故事、傳說、寓言,如《曾參殺人》《扁鵲見蔡桓公》《狐假虎威》等,通俗生動而寓意深刻,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三、唐代文學

  唐代詩歌唐代文學的大繁榮,得力於當時社會經濟的巨大發展。在唐代這個中國文學史上燦爛輝煌的時代裏,詩歌創作無疑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其題材之廣泛,數量之浩繁,描寫技巧之高,都是空前絕後的。見於記載的就有兩千三百多位詩人,四萬八千九百多首詩,至於散佚的還不知有多少。唐詩的體裁也豐富多彩。五言古詩在齊梁時已臻成熟,七言古詩經鮑照大力寫作已初具規模。到了唐代,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已運用得爐火純青。另外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以及歌行體、新樂府等都盛極一時。

  唐初的代表詩人是“四傑”,即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的個人遭遇都不幸,且死得比較早,對社會生活有比較深的認識。他們的視野比較寬闊,例如都去過邊塞,創作了不少關於邊塞生活的作品。歌頌將士為國效力的英雄精神,也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蒼涼和戰爭的殘酷。“四傑”以其詩作題材的廣泛,突破了六朝以來局限於宮廷生活,束縛於形式主義的樊籬。作者懷著真摯的感情去創作,因而作品極富感染力。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等已成為千古傳唱的佳句。其詩風也鮮明、活潑,對後來唐詩的創作影響很大。

  在初唐詩人中,陳子昂是一位高舉革新旗幟的闖將。他反對齊梁間“采麗競繁,而興寄都絕”的形式主義文學,提倡恢複詩歌反映現實的優良傳統。並以其創作來實踐它的主張。他的代表作《感遇》詩三十八首,是抨擊社會現實,諷刺權貴,同情人民的現實主義詩篇,比“四傑”更進一步。唐詩開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盛唐時期,中國詩歌達到了它光輝的頂點。出現了兩位最傑出的詩人——李白和杜甫。李白生在唐朝的鼎盛時期。他以奔放的熱情,磅礴的氣勢,豐富的想象,大膽誇張的手法和明快的語言,描繪了祖國雄偉壯麗的河山,寫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句。李白的偉大還在於他有遠大的政治理想與抱負,“中夜四五歎,常為大國憂”。他寫了不少痛斥封建權貴驕淫奢侈、世道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現實主義詩篇。他的不妥協的叛逆精神導致他與上層統治集團的決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的詩歌,以豪放為主調,但也有委婉的《江夏行》,工麗的《清平調詞》等,藝術風格多樣。

  杜甫是我國古代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出生晚於李白十一年,處在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時期,詩作被賦予更多的現實主義精神。安史之亂前,由於生活貧寒,仕途困頓,使他正視現實,敏銳地看到表麵繁華掩蓋下的尖銳的階級矛盾,寫下了《兵車行》《麗人行》等名篇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千古傳誦的名句。安史之亂後,他長期漂泊,顛沛流離,飽經滄桑,更多地接觸到社會底層的人民,深刻地感受了腐敗政治與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進一步寫出了《羌村》《北征》和《三吏》、《三別》等震撼千古的詩篇。

  杜甫一生寫了幾千首詩,細致地反映了唐代從強盛走向衰落這樣一個複雜、動蕩的曆史時期,所以他的詩被人們稱為“詩史”。他與李白齊名,並稱“李杜”。正如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所稱譽的“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繼杜甫之後出現的又一位傑出詩人是白居易。此時唐王朝經過安史之亂,正走向衰落。白居易經常過著遭貶斥的生活,使他比較容易接觸社會下層現實。他關心人民疾苦,抨擊統治者的貪暴。《杜陵叟》的“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的詩句,表明作者對黑暗現實入木三分的深刻認識。白居易還創製了兩首長篇敘事詩——《長恨歌》和《琵琶行》,以高度的思想性與藝術性被廣泛傳誦。

  唐代古文運動隋唐以來,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庶族地主勢力日益占據優勢,社會與階級要求有一種新的文體來代替形式僵化、內容空洞的駢文。由此,唐代古文運動興起。

  武則天時的陳子昂,可稱得上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他提倡漢魏風骨反對齊梁靡靡之音,明確提出“文章道弊五百年矣”,要求恢複《詩經》風雅和漢魏古文的傳統。陳子昂的主張,名義上是要恢複周秦兩漢的古代散文體,是一個複古運動,實際上是用內容活潑的散文體來取代形式僵化的駢文體。他身體力行,第一個用古文創作,即自“子昂始變雅正”。隻是他的創作主要集中在詩歌方麵,加之駢文積習已久,所以還無法掀起古文運動的浪潮來。

  唐代古文運動的代表人物是韓愈、柳宗元。他們強調“文以載道”,要求文學作品有思想內容,為一定的政治和社會服務。他們提倡繼承先秦兩漢的古文成果,但不是單純複古,而是“師其意不師其辭”,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造和革新,借複古而創造一種適於表達思想情感的新散文體。韓愈不僅有一套完整的理論,而且身體力行,是我國文學史上出色的散文家。他共寫了三百多篇散文,涉及政論、傳記、書信、序文、墓誌銘等方麵,以其數量多、範圍廣、影響大而占領了原先駢文的領域。他的政論文如《原道》《原毀》《諫迎佛骨表》,感情充沛,邏輯嚴密,說服力強。雜文如《雜說》《師說》等短小精悍,或氣勢逼人,或幽默可愛。韓愈是一位傑出的語言大師,他創造性地運用古代詞語,又吸收當代口語,因而他的文章詞匯豐富,語言生動,大大豐富了中國的語言寶庫。

  柳宗元一生遭遇坎坷,因而對統治階級的本質和社會現實有深刻的認識。他寫了四百多篇散文,其中優秀作品大半是在貶謫永州、柳州期間寫的。如《捕蛇者說》《童區寄傳》《種樹郭橐駝傳》等揭露了社會的黑暗,指出“賦斂之毒有甚是蛇”,體現了他強烈的現實主義與人道主義精神。他受《莊子》影響,寫了不少寓言性短文,但明顯與《莊子》有別,用來抨擊、諷刺現實,如《永某氏之鼠》《眆眊傳》等。這些作品思想性強,文筆生動,語言簡潔。柳宗元對於散文的另一貢獻是他的山水遊記,如《永州八記》,文筆清新秀美,對自然景觀描寫生動逼真,富有詩情畫意。對後世山水遊記散文影響很大。

  唐代民間文學唐代民間文學極其發達,反映的現實麵很廣。20世紀初,甘肅敦煌千佛洞所藏唐代民間文學作品被發現,資料十分珍貴。其中有俚曲小調、長篇敘事詩歌,還有數量較多的“變文”。變文是佛教傳人中國後產生的一種文學體裁。佛教徒在對普通人進行宗教宣傳時,為了把抽象深奧的佛經教條通俗化、故事化,於是采用夾敘夾唱、散文與韻文結合的方法,並配有圖畫,來吸引聽眾,爭取信徒。這種講唱形式,就叫“俗講”。隨著城市的發達和市民文學的發展,這種新興的講唱文藝形式在佛寺中流行。“變文”就是這種俗講的話本。它既有生動巧妙的表演,又有充滿生活氣息的有趣故事,很快受到廣大人民的歡迎和喜愛。變文開始是為宗教服務,主要講唱佛經故事。後來逐漸舍棄宗教內容,主要唱講曆史故事、民間傳說和當代人物故事,成為一種新的文學體裁。變文結構完整,情節複雜,想象力豐富,詞匯通俗易懂,加之講唱的緣故,語言有相當強的音樂性和強烈的感情色彩,通篇富有生活氣息。變文作為新興的人民口頭文學,對於當時的傳奇小說、後來的宋人話本以及民間的彈詞說唱都有很大影響。

  唐代傳奇由於城市發展,市民階層興起,唐代傳奇小說應運而生。它的基礎是六朝誌怪小說。與六朝誌怪小說不同在於:它由單純誌怪神異而發展到反映複雜的社會生活,小說的主角不是神鬼而是現實中的人,作品的主題因此而擴大。唐以前的小說,尚處於曆史與小說未分工階段,往往拘泥於名物製度,敘述較簡略粗疏。唐代傳奇小說更注重加工創造,想象虛構,因而篇幅較長,情節離奇,敘述曲折生動,傳奇於是成為真正意義的小說。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典小說逐漸走向成熟。

  唐代傳奇小說經初唐到盛唐的學習、準備階段,於中唐進入極盛期。作品數量多、質量高。名篇佳作如沈既濟《枕中記》,李公佐《南柯太守傳》,李朝威《柳毅傳》,陳鴻《長恨歌傳》,白行簡《李娃傳》,元稹《鶯鶯傳》,蔣防《霍小玉傳》等。這些作品諷刺了現實中的貪婪醜惡,歌頌了人間的真摯愛情生活,成功地塑造了各種性格的人物形象。作品洋溢著濃鬱的現實生活氣息。部分傳奇語言精煉、活潑、酣暢、有節奏感,可謂古代散文的佼佼者。部分傳奇講究詩與散文的結合,抒情與敘事的結合,因而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唐代傳奇小說對後世詩歌、小說、戲劇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從日記到作文
6西安古鎮
7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8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