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87章 壽誕(2)

  做壽有不同的說法,在特定的年齡段有特定的稱謂,如:六十歲生日稱做“賀六十”,七十歲生日古人稱之為“古稀”,就叫“古稀之壽”,八十歲生日則叫“慶八十”。不僅在年齡段上有所區別,就是男女之壽也有不同的稱謂。比如,男壽則稱“椿壽”,女壽則稱“萱壽”。因為我國古代以“椿”代表父親,以“萱”代表母親。如果是父母同壽的,則稱“椿萱並壽”或“蘭桂齊芳”。古人何以將椿萱作為父母的代稱呢?椿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樹,生長期很長。《莊子·逍遙遊》中說:“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萱是一種草本植物,花(黃花)可食,根可入藥。古人認為萱草能使人忘憂,也正是母親可以使兒女忘去憂愁的緣故,人們才將母親比做萱草。古人也將母親的居室稱做萱堂。後來,人們就以萱作為母親或母親居住之處的代稱。椿,其壽可達八千餘年,萱,可以使人忘憂,用椿萱比做父母是人們盼望父母長壽,渴望從父母那裏得以解憂,是人們的美好願望。也有將每逢“十”的生日都稱做大壽的,如:六十大壽,七十大壽,八十大壽,等等。但一些地方有避十的習俗,認為“十全為滿,滿則招損”,所以在做大壽時不做十而改為做“九”。也就是說:人在五十九歲時做六十大壽,六十九歲時做七十大壽。一般習俗是不遇大壽,不邀請客人,隻是自己家人在家裏給老人做壽。壽的另一種稱謂是:將六十稱為大壽,七十稱為高壽,八十稱為上壽。民俗中一般將八十大壽看做是人生禮俗中壽禮禮儀的頂極,被人們看得特別重。八十大壽以後,每逢“五”的年齡時,還可以做大壽的禮俗舉行慶賀活動。其他零數就不舉辦壽禮了,要辦,其規模與禮俗要小得多,少得多。為什麽要在逢“五”之年又舉行大壽禮儀?因為八十以後還能否活到九十,人們是持懷疑心態的,逢五做大壽就是這一基礎上產生的。由於我國各地風俗習慣不同,民族信仰不同,所以,舉辦壽慶活動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如,山東泰安一帶一般是在六十六歲開始舉辦慶壽活動,是求六六順的吉祥用意。湖南湘西土家族是從五十歲開始祝壽,這是受“年過半百”思想的影響形成的習俗。但大都是在六十歲時開始舉行祝壽。

  壽典禮儀

  我國傳統的壽典禮儀有著一整套嚴謹的儀規,這也是壽典與誕辰的根本區別。

  舉行慶壽活動首先要設“壽堂”。壽堂正廳牆壁中間要懸掛一幅“大壽圖”,用紅紙書寫金字。男子祝壽要掛南極仙翁像,女子祝壽則掛瑤池西王母像。也有不論男女一律懸掛八仙祝壽圖、三星賀壽圖等,寓意長壽吉慶的軸畫,以此來突出“祝壽”的氣氛。壽堂正中設禮桌一張,用來擺放壽桃、壽糕、壽麵、花草、水果等,以此來烘托出“壽”的美好意境。禮桌上還要點燃壽燭,四壁還要張燈結彩。整個壽堂要陳設、鋪排得煥然一新,給人一種生機盎然的感覺。還要張掛壽聯,以表壽的主題。壽誕這天,在壽堂正中設壽星老人位,供壽翁受禮。祝壽禮儀由司儀主持。其儀程是,首先請壽翁或壽婆上座,子媳晚輩跪伏於壽翁壽婆前,由賓客中推舉一人,或者由司儀致祝詞。祝詞在傳統壽禮中稱《祝壽序》。祝詞宣讀完畢後,子媳晚輩等行三叩首大禮,而後,再由親友晚輩依照輩分依次上壽,因輩分有親疏遠近的不同,禮數也應當有所不同。如果是平輩,則一揖而已。子侄輩的則要行三叩首大禮,也有行四拜大禮的。有的祝壽禮儀不設壽翁壽婆座,如果是這樣,客人們就直接到壽堂上禮拜壽翁或壽婆,此時,子孫輩們要一同齊集在堂前向客人還禮。尋常百姓家因經濟條件和文化修養所限,一般不設壽堂,隻設壽案。舊時,北京習俗是從蠟鋪裏請回一份木刻的水印“本命延年壽星君”的神馬兒,夾在神祇夾子上,前麵擺上壽桃、壽麵,然後點上一對紅燭,壓上一份敬神錢糧,整個祝壽壽案就算布置好了。

  做壽在民間是一件很鄭重的事情。不是每一個人從剛生下來到長大成人以至到老的人生過程中的誕日都可以做壽。尤其是第一次做壽,更是需要人們慎之又慎,嚴肅對待的事情。所以,在民俗中就產生了第一次做壽的相應規矩。但因各地風俗習慣的不同,第一次做壽的年齡與儀規也有所不同。我國許多地方,第一次做壽都是由丈母娘來操辦的。各地對第一次的祝壽活動又有不同的叫法。如,四川西部將第一次祝壽叫做“開壽”,福建和浙江一帶則將這次由丈母娘操辦的祝壽活動稱做“女婿壽”。一般來講第一次做壽是在婚後的第一次過生日時舉行。但也有在女婿滿三十歲時才做壽的。無論叫“開壽”還是“女婿壽”,到了做壽這天,嶽父嶽母要帶著禮品到女婿家去為女婿賀壽。所帶禮品一般是黃魚一對,豬肉十斤,米酒兩瓶,麵條十斤,衣服兩套,以及桂圓、棗、橘子等。這些禮品各有各的含義。魚寓意“富貴有餘(魚)”;米酒則是說,米糧常有,天長地久(酒);麵條則是長壽的象征;衣服則是說女兒有依靠;橘子則是求“吉”的禮品,象征著大吉大利;桂圓和棗是祝願女兒能“早生貴生”。這是新婚後第一個生日時所贈的主要禮品,如果丈母娘在女婿三十歲為其祝壽,此時大都有了子息,桂圓與棗這類禮品則可不用。女婿收到嶽家禮品後,要以長壽麵和果品、糕餅等回敬給嶽父嶽母,以祝願嶽父嶽母也能健康長壽。正因為女婿在婚後的第一個生日或第一次“開壽”是由嶽家來做的,就有了“一婿半子”的民間說法,也就是陝北民間所說的“一個女婿半個兒”。人生的第一個誕辰禮儀是由父母舉行的,婚後的第一個誕辰禮儀又是由嶽父母舉行的,由此可見,父母與嶽父母對自己的恩情如同山嶽之重,大海之深,是人生情誼的主題。

  在壽典禮俗上,來賓都要攜帶壽禮。壽禮一般是壽桃、壽麵、壽糕、壽燭、壽屏、壽幛、壽聯、壽畫、壽彩和萬年傘等。這些禮品從字眼上一看就是用來表達祝願壽翁或壽婆健康長壽的意思。萬年傘是民俗信仰的一種保護傘,送萬年傘者是祈求神靈保護和保佑壽翁或壽婆能夠萬年長壽,這是非常美好的祝願。祝壽禮品都有點綴的圖案,圖案大都是象征長壽的吉祥畫圖或詞語。由於各地文化習俗的差異,又各自形成了能夠表達當地文化習俗的寓意禮品。如山東掖縣一帶已經出嫁的女兒,為自己父母祝壽時,一定要做一摞五個祝壽餑餑,然後外加一個。這一摞是用於祝壽的,是“五福俱全”的象征,另一個是供壽星神君的,祈求壽星神君能保佑父母健康長壽。浙江海寧一帶的習俗是給老人祝壽時一定要給老人做一套綢衣綢褲和綢麵的鞋,以此來寓意老人的福是享不完的,其福如同抽不盡的蠶絲一樣,綿綿長長。壯族在為老人祝壽時,晚輩們要殺豬宰雞以祭祀祖先,有些還要請師公念經,此儀之後,再行大禮,大禮後,人們要簇擁著老人唱祝壽歌。土家族的壽禮儀俗與壽星的年齡有相當的關係。在六十花甲的壽禮時,親友們都要前來祝壽和送禮,是壽禮中很隆重的慶典活動。所送禮品中除了一般的禮品外,還要有瓷像,以表示老人如同瓷像一樣長壽不老。如果是百歲大壽,不論平時交往疏密與否,都要前來祝壽。因為土家族人有“山中雖有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的說法,大家前來祝壽,就是為了表達對難於相逢的百歲老人的敬慕之情。不僅如此,還要為百歲壽星樹傳立碑,宗族要把這一盛事詳細述明並收入族譜。家人則要向前來祝賀的人饋贈禮品,以表示對他們到來祝賀的感謝。這一習俗,是我國民間尊老敬老美德的發揚光大,是值得提倡的。

  因壽在不同年齡段中有不同的稱謂,又眾說紛紜,難以統一,民間習慣上就將壽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稱六十歲為下壽,八十歲為中壽,一百歲為上壽。有了這樣的等級劃分,人們便從六十歲開始每逢五逢十,或者逢九給壽者舉行祝壽活動。但因壽被人為地劃分成了三個等級,所以祝壽的規模與叫法也應有所不同,依照等級舉行慶祝活動。

  一、花甲壽。花甲壽就是六十壽。因天幹地支組合的一個輪回是六十年,六十年中,所有的天幹地支都曾花著相遇,並且在六十年後又要重新開始一個輪回,所以將六十壽又稱為花甲壽。這個組合方式是因為天幹有十個,地支有十二個,它們之間若要都能相遇,必須有天幹的六個輪回、地支的五個輪回才能完成,回到伊始。稱“花甲”是因天幹地支花插著組合,是以天幹之首的“甲”與地支之首的“子”開始的,所以稱之為“甲子”,也就是“六十花甲子”,簡稱為“花甲”。人活六十歲就活過了自己的一個花甲輪回,古人也因此將六十歲的生日稱做“花甲壽”。後來,人們便以“甲子”或“花甲”作為六十歲的代稱。但民間習慣稱花甲,不稱“甲子”。因甲子是伊始,在六十花甲中太硬,民間有“活過甲子年,賽過活神仙”的說法,因而躲甲子而用花甲。人活滿一個花甲的輪回後,就圓滿了人在天地間的一個完整周期。一個新的周期即將開始,這就意味著老人向高壽走去。古人很重視六十歲生日的慶賀禮儀,它的儀俗和規矩要比普通壽禮講究得多,隆重得多。東北朝鮮族把六十歲壽誕的禮儀活動稱做“還甲宴”。其意思是一個甲子輪回結束了,人的第二個生命周期也由此開始。所以,還甲壽禮的禮俗就要辦得很隆重。我國許多地區都有將六十歲生日辦得隆重一些的習俗,隻是叫法和做法有些差異。

  二、六六壽。六六壽是專門為年滿六十六歲老人所做的壽誕慶賀活動,主要流行在我國長江下遊各省,北方亦有,但不很普遍。陝北民間僅有此說法而真正舉辦壽禮者較少。一般習俗是由已經出嫁的女兒為父母做六六壽。其禮俗是女兒將豬腿肉切成大小如豆瓣的六十六塊,然後烹製成熟品,俗稱“豆瓣肉”。做好以後,蓋在一碗蒸熟的米碗上,再插上一雙筷子,最後放入籃中,上麵再蓋上一塊紅布,由女兒女婿送給父親(嶽父)或母親(嶽母)品嚐。此俗的用意是,肉塊多,就意味著多福多壽。

  壽星在一陣鞭炮聲中高高興興地吃肉。因此,江南有“六十六,女兒家中吃碗肉”的俗語,此俗語指的就是這一習俗。

  三、古稀壽。古稀壽是專為七十歲的老人舉行的祝壽活動。“古稀”一詞出自唐代杜甫的《曲江》一詩,其詩雲:“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將“人生七十古來稀”中的“古稀”借用過來,專指七十歲生日,故名“古稀壽”。

  四、過大壽。從六十歲生日開始,每逢十,如六十、七十、八十等生日時所舉行的壽禮活動都被稱做“過大壽”。但也有說法是“過大壽”是特指為八十歲老人所舉行的壽禮慶典活動。民間也將八十歲生日的慶典活動叫做“慶八十”。這是因為民間認為:人活到八十,就能被人們譽為“老壽星”了,給老壽星做壽必須大慶,故而被稱做“慶八十”。由此可見,“慶”的規格要比“賀”的規格高。“慶八十”習俗是我國普遍流行的壽誕慶典禮俗,到時候,子女、親友們都要前來賀壽,送壽幛、壽燭、壽桃、壽麵、壽聯等。同時要設壽堂,張燈結彩,接受晚輩們的叩拜慶賀。由此也可以看出民俗中隻有八十歲以上的祝壽活動中才是必須搭設壽堂的,也是子女和親友們必須參加的禮俗活動。

  五、民俗中的過九與避九。我國很多地區都有做九不做十的習俗,認為十不吉利,所以不在整十時做壽,提前到頭一年,即“九”的那年做壽。但有的地區則認為“九”不好,逢九之年是本人的“厄年”,所以又出現了凡逢九之年都要提前到頭一年,即八的那年做壽,並做大壽。雖在“八”年做壽,但叫法卻是“過九”,在這次做壽後,到了“九”和“十”時,不再做壽。這種認識觀是道家思想的反映。道家認為“九”是極數,又是“尊”數。因為九之後再沒有數字了,已經到了極限之數,九九歸一,又要從一開始。另則我國古人認為“物極必反”,九已到極,極反則小,就不能表達人們長壽的願望。“九”在我國古代亦被認為是一個“尊”數,隻有帝王才可使用。如稱帝王有“九五之尊”。所謂九五,主要表現在一些建築與祭祀方麵,如天安門和紫禁城裏的金鑾殿等,就是典型的九五建築群,它以排開九間,進深五間為結構。這樣至尊的建築規格隻有皇家才可使用,平民百姓是萬不能使用的。一則犯禁,另則民俗中認為百姓人家也是服不了的。另外,古禮製中又有天子九廟、天子九鼎等規製。所以,民間不用九的原因,有犯禁之嫌,更多的觀念是怕物極必反而不用。在民俗中,避九不但要辟“明九”,還要避開“暗九”,暗九是九的倍數的年份。如六十三、七十二、八十一等。它們都是九的倍數。在明九與暗九之年做壽,不但要提前做壽,還要有化解之法。民間常用的化解之法就是穿紅衣服。小孩可以直接穿在外麵,大人則可穿在裏麵。還要係上紅腰帶。“腰帶”與“要快”諧音,是表示讓“厄年”快快過去,人的好運快快到來。也有說法是長命帶。這些化解之法在我國民間流行的曆史已經很長了。成為民俗中一種很有講究的習俗。忌九在《紅樓夢》第八十七回裏有這樣的描寫,鴛鴦說:“老太太因明年八十一歲,是個暗九,許下一場晝夜的功德,發心要寫三千六百五十零一部《金剛經》。”這既說明了要躲九,還說出了化解之法——抄寫經卷。江蘇一些地方過九之年的儀規除了有躲九之俗外,還有主人向親友們贈桃的習俗和贈一對飯碗的習俗。所贈飯碗被俗稱為“壽碗”。民俗認為:接受飯碗者不僅可以沾到老壽星的光,還可以益壽延年福祿無盡。

  在舉辦誕辰慶祝活動中,無論屬於那一種慶典,它的慶祝活動都是從誕辰的前夕開始的。在“大壽”慶典中,於誕辰的前一天晚上,女兒女婿要設宴為壽星預先祝壽,同時還要宴請先期到達的賓客,民間將這種祝壽稱為“暖壽”。第二天才是壽誕正日,向壽星道賀慶祝。要從賓客中推舉出一名致祝壽詞的人向壽星致詞。壽宴席終,在向賓客們辭謝時,主人要有回贈,一般是一些紀念性的禮品。舊時一般從窯口上專門燒製一些紀念壽誕的瓷器,如碗、碟等,贈送給親友。既有紀念意義,又有實用價值。

  在祝壽禮俗中,還有一種壽星“避壽”的習俗。“避壽”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壽星自己表示謙虛,不敢煩勞大家為他祝壽,這是真正意義上的“避壽”。還有一種是因壽星年事過高,不喜喧囂,借故偷閑,讓子侄輩或門徒學子們去應酬祝壽儀規,這是一種“非禮”的避壽行為。總的說,避壽的做法是讓子侄輩們在壽堂給祝壽者答以謝禮,自己不親自出堂受賀。

  慶祝壽誕講究自己不能給自己舉辦慶祝壽典的活動,而是由子女或親戚朋友們出麵舉辦。社會名流則是由社會團體來發起並舉辦。中國共產黨於一九四六年在延安為朱德總司令舉行的六十大壽祝壽活動就是一個典型,為朱總司令的祝壽活動,不僅是對朱總司令六十大壽的慶賀,還包含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從成立到壯大,從失敗到勝利,最後領導中國人民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侵略戰爭等諸多意義在裏麵的值得慶賀的內容。其規模之大,是中國共產黨曆史上絕無僅有的。如果單從其壽宴和祝壽禮儀來看,根本算不了什麽,簡樸、簡單是它的主題,但從其政治和社會影響來看是深遠無比的,有著非常積極的曆史作用。朱總司令為革命的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為其祝壽,是理所當然的。毛澤東主席等中共要人親自發起,參與並主持祝壽活動,是中共領導人對人民功臣的肯定,表達了他們對人民功臣的尊敬之情。這次祝壽活動以後使中國共產黨更加團結,更加一心一意,完成了祖國解放大業。

  祝壽禮儀在我國傳統禮俗理念中,是家人和子女的事情,不管老人願不願意,子女們都要盡這份孝心。社會團體為社會名流祝壽也是如此,比如,朱總司令本人是根本不願意為他祝壽的,但這是中國共產黨和其領導的人民軍隊的事情。從這一點來看,為社會名流祝壽還包含著政治、學術、社會影響等諸多問題。祝壽既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又體現了家庭、社會的文化修養、思想品德等倫理方麵的素質,屬於道德理念的範疇。

  祝壽禮儀應當按照以下程序進行。

  一、暖壽

  在祝壽的前一天,女兒女婿帶著禮品來到壽翁或壽婆家裏,設晚宴款待賓客,感謝賓客前來為“壽星”慶壽,稱之為暖壽。暖壽的筵席不大,主要是家中老小和一些近親們在一起相聚,為第二天祝壽做一些準備工作。

  二、請柬

  1.發壽柬。

  壽柬是專門用於邀請親友參加壽誕的請帖。六十歲以上的人逢整十的生日,舉行祝壽活動時使用“壽柬”。在祝壽之前發出。

  2.壽柬的寫法與格式。

  壽柬有固定的用語。為父親祝壽稱“家嚴”,為母親祝壽稱“家慈”。兒子自稱“承慶子”,若有祖父母在世則稱“重慶子”。男子生日稱“懸弧”,女子生日稱“設帨”。壽柬的寫法有橫寫與豎寫兩種。

  例,使用於父親或母親單壽的請柬:

  ×月×日為家嚴(慈)

  八旬壽誕 潔治薄酌

  恭請

  ×府×先生 駕臨

  愚門生××鞠躬

  ×月×日

  父母雙壽請酒壽柬:

  ×月×日家嚴家慈

  七秩雙壽 恭備薄筵

  恭請

  ×府×先生 玉賜

  ×××頓首

  ×月×日

  三、送禮

  參加慶壽活動,送禮是必不可少的。送禮除了日常禮品外,名人字畫、書籍、鏡屏、匾也是主要禮品。

  傳統壽禮中,送賀幛是主要禮品,賀幛有特定的書寫方法。如女婿送給嶽父的賀幛:

  賀嶽父大人六十壽之禧

  花甲重新

  婿××敬賀

  送給女親家的賀幛:

  ×府×氏姻室老太君八秩晉三大慶紀念

  萱壽八千 八旬伊始

  範福九五 九疇乃全

  姻夫弟××敬賀

  四、男壽壽幛用語

  七十歲男壽:

  壽慶古稀、古稀人瑞、行不逾矩。

  八十歲男壽:

  磐石安泰、籌添八百、福貴壽考。

  九十歲男壽:

  壽比九疇、頌獻九如。

  百歲男壽:

  榮登上壽、壽慶期頤、百年人瑞、百福駢臻。

  五、女壽壽幛用語

  七十歲女壽:

  賢淑七旬、蟠桃天獻。

  八十歲女壽:

  萱壽八千、儀範九五。

  九十歲女壽:

  花甲又半、萱齡百歲、爰日期頤、慈雲海嶽。

  百歲女壽:

  籌算延鶴、期頤萱慶。

  六、壽序

  壽序就是祝壽的祝詞。在祝壽儀式上從賓客中推舉一位向壽星致頌。亦有特別關係者另有壽序,由本人宣讀。

  祝男壽序

  維

  公元××××年,為××先生×(七十寫“七”,八十寫“八”)秩榮慶。

  敢從畝邱之祝,頌獻九如,竊比武相之觴,爰歌百福,恭維先生,堯階五老,漢世八龍;爽氣橫秋,清淡屑玉。朱公三徙,名馳吳越之郊;季路一言,義重魯邾之國。花前投轄,時集嘉賓,鬆下攜琴,常招勝友,遠遊輦綬。如郭隗之投燕,釋奠成均;似陸璣入洛,輝生壁水,譽起國橋;若其養誌庭除,承觀膝下,秋扶露寺,聞擊鼓以怡顏,杯進延年,舞斑衣而爰日。加以塤箎迭奏,花萼流芳,共被連床,無忍鶺鴿之誼,推梨讓棗,不改髫發之風。鹿車共挽,偏愛同生,琴瑟和鳴,堪稱偕老。鳳凰之占既兆,鴛鴦之夢不虛,豈唯玉樹之青蔥,抑亦蓀枝之秀峙,宜其愛之著膝,慰而含飴者矣。××等技等雕蟲,才非繡虎,歌杜甫之句,識老人之有心,誦魯僖之章,知眉壽之得耦,盼仙音於緱嶺,乞巨棗於華筵。告爾司彝,觴茲壽酒。

  祝女壽序

  維

  ××××年×月×日,為×母×太夫人×旬華誕。

  蓋聞禮詳內則,易著坤文,閫範承天,母儀配地。瑤光輝寶婺,北堂萱草敷榮;懿範重金閨,東海仙籌添瑞。慈幃集祜,彩帨騰輝。敬維太夫人係出名門,少嫻母訓,垂珠簾而作對,掛月為鉤;依鏽閣以長吟,因風起絮。迨夫李穠載詠,桃灼於歸,奠雁來迎,雞鴨共勖。無違夫子,踵汝南箕掃之徽,仰事翁姑,肅禮教晨昏之節。縫裳辛苦,宵火常明;瀚葛淒其,秋風無斁。無防魚分比目,勵柏舟寒歲之貞;鳥折雙飛,聽鳥鵲城頭之喚!辟廬課子,伊唔與絡緯同聲;截發延賓,譽望且梓萱並大。所以庭前玉樹,秀鬱參天,階下芝蘭,芳馨滿室。承慈唯而色喜,取難弟以成名、馳譽文壇,居然鼎足。振音德路,不笑鼓腰,然後知藹之庭製,都名益母;芊芊池草,盡是宜男。茲逢設帨之辰,快靚稱觴之慶,堂開畫屏,何如海屋春長;膝繞班爛,不巽蓬瀛瑞氣。辭章雲湧,彤管揚輝,仙樂盈庭,雲敖奏德。桂酒瓊漿,疑醉麻姑之宴,白龍青鳥,並隨王母之車。××等誼屬姻親,心欽閫範,采西山之茱,競獻瓊筵,折碧落之芝,聊供香閣,鬆煙乍染,無當子晉之笙,楮墨敷陳,卻笑雙成之曲。

  祝七十壽序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