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2章 英魂已逝南聯盟!中華奮威不可侮(11)

  毛老師說,許杏虎在校時一直擔任班長,工作認真,學習刻苦,特別能見義勇為,總是默默無聞地做好各方麵工作。在高三第二學期毛紀庚給許杏虎的評語中這樣寫道:能積極參加學校各項活動,在各方麵表現突出,本學期評為市優秀學生幹部,能嚴守紀律,各方麵起帶頭作用。工作認真,有一定組織能力,要求進步,上進心強。學習認真、刻苦、成績優秀。

  帶著崇敬的心情,記者仔細看了英雄的家――幾堵破舊的黃磚牆、幾套農用工具、一個灶頭――一個很清貧的家。許杏虎的姐姐說,父母就是靠種田養大了他們姐弟倆,並把弟弟培養成才,弟弟也很照顧她,他在北京結婚後還給她送了一台電視機及幾件家具,都是弟弟夫妻倆省吃儉用的。1998年7月,弟弟去南斯拉夫時曾說為完成任務,他與朱穎決定暫時不要孩子,誰知這一去就……

  采訪中,記者從許杏虎的姐姐那裏還看到了幾張全家福照片以及許杏虎去南斯拉夫後寫給家裏的三封家信,其中1999年2月9日的一封信中有幾段是這樣寫的:“……媽媽的肩膀現在怎麽樣了,下次一定要來信告知。看到昊昊有出息的樣子,我感到很高興,應該給他鼓勵,我這個做舅舅的回去後一定會有所表示……”“……過節不同於過日子,用不著太節約,包括吃吃用用什麽的別舍不得買。爸爸媽媽年紀一年大於一年了,他們的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都要給予尊重與滿足,希望姐姐能理解我的想法……”

  許杏虎在信中提到的外甥昊昊,今年11歲,他說他一直很想念舅舅與舅媽,他知道舅舅是給美國導彈炸死的,他恨美國人,長大後他要學舅舅一樣做個英雄。

  噩耗傳來,丹陽人民悲痛萬分,義憤填膺,社會各界人士以各種形式表示哀悼,進行抗議,強烈譴責北約粗暴侵犯中國主權、殺害中國同胞的野蠻暴行。

  5月9日上午,丹陽黨政主要領導、各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近300人以集會的形式對許杏虎夫婦犧牲表示深切哀悼,強烈譴責和抗議北約的暴行。

  當天上午,江蘇省委、省政府專門派人和鎮江市委、市政府以及丹陽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前往許杏虎家中慰問,看望了家人,並送上了慰問金。

  許杏虎的母校江蘇省丹陽中學校園已完全被悲痛、憤怒的氣氛籠罩了。聽到校友許杏虎同誌和他的妻子朱穎犧牲於5月7日午夜北約轟炸我駐南使館的慘案中的消息,師生們震驚不已。上午9時許,記者來到丹中,校園內群情激憤,學生們聚集在操場上,手舉“我們要和平”“反對強權政治”“抗議北約暴行”等標語,教師辦公樓前的板報上赫然寫道:“最強烈抗議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我駐南使館!”“沉痛悼念我校校友許杏虎烈士!”

  一些許杏虎生前的高中同學從電視新聞中獲悉這一噩耗後,也趕來學校參加悼念活動。上午10時許,省丹中千餘名師生滿懷著悲憤的心情在李霖校長的帶領下走上街頭,舉行遊行活動,抗議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暴行,紀念他們的校友許杏虎。

  許多參加遊行的學生也紛紛表示以後要好好學習,振興中國。省丹中學生會主席孫穎同學激動地說:“我們現在最大的任務就是刻苦學習,把我們所有的力量貢獻給國家,隻有把我們的經濟建設搞好,綜合國力增強了,國防建設鞏固了,國家的榮譽和利益才能得到維護。”

  通往市中心的新民路上,“反對霸權!”“呼籲和平!”“抗議北約!”……一聲聲憤怒的聲討響遏行雲。

  同事們的哀思

  光明日報北京5月8日電光明日報常駐南斯拉夫記者許杏虎和妻子朱穎5月7日晚在北約轟炸中不幸遇難。光明日報社負責人今天發表談話,對北約用導彈襲擊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造成包括本報記者在內的人員傷亡,表示最強烈的抗議,對本報常駐南斯拉夫記者許杏虎、朱穎夫婦的犧牲表示深切哀悼,並向他們的親屬表示親切慰問。

  光明日報社負責人嚴正聲明,北約襲擊中國駐南使館,造成光明日報記者等人員傷亡,這是對中國主權和國際關係準則的野蠻踐踏和粗暴侵犯,是對全世界新聞工作者履行新聞報道神聖職責的公然挑釁,我們對這種罪惡行徑表示極大憤慨和最強烈的譴責。

  光明日報社負責人說,自3月24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轟炸南斯拉夫聯盟以來,本報駐貝爾格萊德記者許杏虎、朱穎夫婦,堅守新聞報道崗位,盡責敬業,不畏艱險,對北約一個多月來狂轟濫炸的野蠻行徑、對南斯拉夫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災難進行了真實客觀的大量報道。在40多天裏,許杏虎夫婦克服重重困難,共撰寫通訊、消息、評論約50篇,從4月5日起幾乎每天寫作戰地日記《親曆炮火》,共43篇,分10次在本報與廣大讀者見麵。就在以身殉職的前夕,許杏虎還向本報發回了最後一組戰地日記。許杏虎、朱穎夫婦遇難的消息傳回報社後,光明日報社員工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一致譴責北約的暴行。

  光明日報負責人介紹說,許杏虎今年31歲,江蘇丹陽人,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專攻塞爾維亞語,原為光明日報國際部編輯,1998年7月受報社委派,和新婚不久的妻子朱穎一起,赴南斯拉夫擔任常駐記者。許杏虎認真鑽研業務,愛崗敬業,寫出了大量優秀作品,在讀者中有廣泛影響,是一位優秀的駐外記者。朱穎是本報廣告部美術編輯,一貫表現出色,隨丈夫赴南斯拉夫特別是在北約襲擊南聯盟後,不懼艱險,協助許杏虎做好新聞報道工作,拍攝了大量戰地照片。不久前,本報編輯部負責人與許杏虎、朱穎通話,對他們克服重重困難堅守戰地、努力完成報道任務予以高度評價,並代表報社全體同誌表示親切慰問,希望他們保重。豈料北約軍隊公然襲擊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致使這對年輕夫妻以身殉職。我們要學習他們的獻身精神,化悲痛為力量,把新聞工作做得更好。

  中國各界民眾在得知邵雲環、許杏虎和朱穎遇難的消息之後,非常悲憤,記者在《光明日報》報社門口看到許多人圍在《光明日報》的報欄處,仔細、肅穆地閱讀有關文章。光明日報社大廳內不時有各界派人送去花籃、挽聯,向遇難記者表示哀悼,廳內的屏風處一朵朵的小白花默默地寄托著所有人的哀思。

  許杏虎、朱穎走了,永遠地走了,但他們並沒有離開我們,他們的音容笑貌,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戰地絕筆――親曆炮火(摘錄)

  3月29日星期一陰間雨

  形勢越來越緊張。在大使的照顧下,我們和人民日報記者臨時搬到使館住。我們原來住的地方接近郊區,附近有一些軍事設施和機構,出門左前方300米是一家坦克修理廠,而右邊不到兩公裏處則是警官學院、安全研究所及軍事醫學科學院。這些都是北約空襲的目標。

  中午去軍隊新聞中心辦理戰時記者卡。在大廳填完表格後,管理人員給編了一個號,讓進去等。剛一進門,就被一人截住,讓我靠在牆邊,把我給搞懵了,原來是要現照證件相。

  一個戰地記者必須上前線。貝爾格萊德以北的巴達伊尼察是被炸得最慘的一個,我前去采訪時,30公裏的路程開了50公裏才找到,主要是因為匆忙趕路而看錯了路牌。到了目的地,我被擋在被炸目標一公裏外,軍人不讓進,剛辦的戰時記者證也不管用,說是必須有總參謀部的“綠色采訪許可”才放行。我隻好轉移。路上的一位行人告訴我,巴達伊尼察至少已被轟炸四次了,一個重要的軍用機場在那裏,附近的居民是有準備的,這裏的傷亡不大。

  轉赴昨天挨炸的機場,同樣被警察拒之門外,看一眼都不行。由於受歐盟的航空製裁,來往機場的人本來就不算多,24日戰爭爆發後機場就徹底關閉了,此時空蕩蕩的機場外找不到一個人可以了解情況。四處都傳來轟炸聲,天空中冒著火花,電視裏播放了這些情景。我盡一切可能搜集素材趕寫稿子。

  半夜時,轟炸聲又一陣陣傳來,想開車出去看看,被朱穎製止了。

  3月30日星期二晴有風

  上午出門采訪,剛走到薩瓦河大橋,我便遇到一支特殊的隊伍,這是由300多名茨岡人(吉普賽人)組成的隊伍。他們打著南斯拉夫的國旗,喊著口號,隊尾在逐漸延伸。這些人可以說是城市裏最不起眼的一群公民,沒有固定職業,沒有足夠收入,沒有像樣的衣服,但他們同樣有一顆拳拳愛國心,此時此刻我對他們的敬意油然而生。

  來到南記者集會的現場,數百名用筆戰鬥的先鋒們正在猛烈抨擊北約的野蠻行徑,強烈譴責西方輿論的歪曲報道,要求他們客觀對待科索沃危機。一位手持鮮花的女記者對我說:“塞爾維亞人決不向北約的導彈屈服,北約必須對戰爭負法律責任。”BK電視台的一名年輕記者稱:“如果軍隊需要,我們也能上戰場。”黃皮膚、黑頭發的我在集會的人群中很是顯眼,同他們交談一會兒後,我趕著到別處去采訪。

  今天人們都在期待俄總理的來訪能帶來積極成果。由於我們住到使館後就沒有國際長途能往編輯部發傳真了,而回家去發又耗不起汽油,電子郵件沒保障,發稿成了一個大難題。手機有時與國內也聯係不上,隻好先將稿子發到巴黎、維也納或羅馬等記者站,再請他們轉發,巴黎記者站丁一凡的大力配合,極大地鼓舞了我的工作熱情。

  3月31日星期三晴

  在外麵采訪,有時自己都搞不清楚有警報還是沒警報。在街上,我向人們索要“靶心”,他們給了我一大把。“靶心”很受歡迎,到處都能見到,連電視台播音員胸前都戴著。我車前車後各擺一個。在南朋友的提醒下,我用塞文把“中國記者”幾個大字寫在一張大紙上,放在車裏並在停車時拿出來擺在車前顯眼處。為了準備本報《國際長廊》副刊的約稿,我又去了《歌聲鼓舞我們》音樂會現場,再次被感動了!許多人不是第一次來,表明貝爾格萊德人民反擊武力幹涉的信心更加堅定了。

  4月1日星期四多雲

  站在我曾經數次踏上的、不複存在的佩特洛瓦萊丁舊橋下,望著對岸的古城堡,望著上遊不遠處法西斯在二戰中轟炸諾維薩德時留下的兩座橋墩,我禁不住熱淚滾滾。北約為什麽要與熱愛和平的人民為敵?上千的諾維薩德人正在這裏向這座古老的大橋作最後的告別。回來的途中,我們順路拐向布賈諾烏契村――美國F-117A被擊落的地方。又被軍人拒之村外。在我們再三請求下,他們答應讓看一下飛機的部分殘骸,隨後打開停在路邊的一輛車子的後門,裏麵有三塊碎片,看不出同其他飛機的碎片有何區別,我們提出要看一下機殼部分,主要是想親眼看一下使F-117A隱形的材料,對方說已經封存了。

  由於得知當天上午米洛舍維奇同魯戈瓦舉行了會談,我們想盡快返回,所以車子開得飛快,加之不熟悉這條小路,路上兩次遇到險情,一次車開到麥地裏,這倒不算什麽,第二次拐彎時車子失控,在路上轉了兩圈,我和同車的人民日報記者小呂都出了一身虛汗。

  傍晚時分,南石油公司答應給中國使館的車輛一些汽油,但隻限每輛30升,這對我們記者來說是遠遠不夠的,但也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我忙著趕稿,讓朱穎開車去加油,並再三告訴她,回來經過薩瓦河大橋時一定要機靈,保持警惕,因為北約已經把公路、橋梁作為重點轟炸目標了。

  4月2日星期五陰有小雨

  不知是陰雨天氣影響了北約的空襲計劃,還是梵蒂岡外長訪南後和平斡旋見初效,白天沒有聽到一聲警報。我和大多數人一樣,更願意相信後一點,希望和平會在某一天到來。

  朱穎看我被戰爭搞得太疲憊了,勸我出去散散步,清醒一下頭腦。從使館走到多瑙河邊,隻需5分鍾。我像發現奇跡一樣看到,多瑙河碧波蕩漾,堤岸上叢叢綠草中映著各色的小花,使春天顯得生機盎然。我心想,難道戰爭踏著春天的步伐來到這片土地?那麽寧可不要春天,也不要這殘酷的戰爭。

  河邊的人不少,三三兩兩的,也有小孩在踢球,大人在遛狗。我同他們打招呼,問他們的生活如何,有什麽打算。他們微笑著說不大好,在堅持著。人們的看法幾乎是一致的:“北約的轟炸是針對平民的戰爭,是想迫使我們放棄科索沃”,“西方對塞爾維亞的壓製已不是一年兩年了,塞族人也因此更加堅強”,“沒有人會在困難的時候離開自己的祖國”。

  可能是這些天連續使用國際長途,電信公司擔心透支費用,把我的手機給停掉了。真急死我了,往服務部跑了兩回,排了一個小時的隊,又補交了一些錢,總算把問題解決了。

  晚7時,數百名市民來到薩瓦河的高速路大橋上,手拉手,肩並肩,站立在綿綿春雨中,組成“人體盾牌”。這是在向北約表示:我們不怕轟炸,要用生命來保衛大橋。此情此景感人至深。警察勸大家不要這樣,但眾人抗擊武力幹涉的決心確實是感天動地。

  4月3日星期六晴間多雲

  聯盟內務部及塞爾維亞內務部的兩座大樓是在零點45分被北約的導彈擊中的,半個小時後,我和人民日報記者趕到現場。

  我的第一反應是趕緊照相。隨後我想到要把救援情況大致記錄一下,但當我拿出筆和本時才發現,正在作業的水龍頭已使我身上半濕,根本無法動筆。我靈機一動,用采訪機錄下了現場的情況。

  大火中不時傳出砰砰的爆炸聲,碎片不斷從四周飛來,我不得不往後退,但後麵的大樓也同樣在燃燒,因此最近而又最安全的地方是馬路中間。但我不能站在那裏,因為會妨礙消防人員的工作,所以我隻能左躲右閃。大樓隨時都有可能倒塌。

  大火後麵約50米處就是貝爾格萊德婦產醫院,我們的車子就停在附近。醫院不讓進去采訪,但一位醫生告訴我,目前院內有70個剛出生1小時至4天的嬰兒,他們已被轉移至一間安全的房間,母親們情緒尚安定。他證實,該醫院的一些玻璃被震碎。

  上午10時,我們又趕赴現場。大火已使塞內務部大樓完全倒塌,廢墟上還冒著濃濃黑煙,對麵的聯盟內務部還能勉強看出原來的樣子。距此不足200米的地方是美國、德國、加拿大、克羅地亞使館。

  貝爾格萊德城越來越危急了,轟炸距我們也越來越近。我們擔心,不知什麽時候會停水停電。

  4月4日星期日晴

  今天是天主教的複活節,南聯盟單方麵在科索沃停火。但北約的導彈依然早早就投向貝爾格萊德。

  淩晨4時左右,距記者站一公裏的警官學院遭到轟炸,半個小時後,給貝市50萬人供暖的熱力廠、潘切沃煉油廠熱力車間均被炸彈擊中。一時間貝爾格萊德的東、南、西三個方向同時燃起熊熊大火。

  由於南新聞部門通知太倉促,上午錯過了集體采訪熱力廠的機會,下午自己跑一趟。附近的空氣裏還彌漫著濃濃的油煙味。廠方經理告訴我,一名53歲的老工人在當晚值班時被炸死了,大火燃燒了三個多小時,有七人受傷,但他們沒有生命危險。後來我繞到院牆的另一側,走到毗廠而住的幾戶茨岡人家打聽情況。這時幾個正在玩耍的小男孩過來,主動讓我看他們撿到的炸彈碎片,一塊是黑色的,中指那麽大小,其比重像鉛似的,另一塊很小,是銀色的。我要求留作紀念,他們痛快地答應了,說是家中還有大塊的。這使我想起至今還後悔的一件事,3月28日,南軍方組織記者去參觀擊落的F-117A隱形戰機,我沒有得到通知,也就沒能去現場,那天去的記者全都得到了一小塊機身的碎殼,那是能防雷達的。

  4月5日星期一晴

  幾乎同昨天一樣,爆炸聲依舊不斷傳來。第一次是在淩晨2點左右,當時我們還沒休息,迅速來到使館院子裏,周圍一片寂靜,不像有什麽事發生;打開電視時,播音員正在警告市民要躲在防空洞裏,後來得知,15公裏以外的貝爾格萊德機場又一次遭到轟炸。

  根據昨天白天十分安靜的情況,我們分析市中心可能還會被炸。十多天的經曆,已使初涉戰爭的我們有了一定的經驗,好像多少能夠嗅出危險的氣息。果然在清晨4點30分,好不容易才進入夢鄉的我們,被四聲更加劇烈的爆炸驚醒,整個使館的大樓都隨之震動起來,窗戶發出一陣陣的轟鳴。這次導彈落得更近了,目標是距使館不足兩公裏的南防空部隊司令部。轟炸離我們越來越近,而我們的承受能力也越來越強,心態比較平靜。20分鍾後我們匆匆趕到現場,火已經被撲滅,司令部臨街的樓倒塌了,周圍的建築物除了玻璃碎了沒有其他損壞。

  北約的轟炸之所以能夠相當準確地擊中目標,與分散在南境內的一些“南奸”分子分不開,據說這些人收集由北約無人駕駛飛機投下的“電子盒”,安放在目標附近,為導彈導航。這是多麽卑鄙而可恥的行為!

  4月6日星期二晴

  58年前的今天,1941年4月6日,德國納粹發動對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的空襲。三萬餘市民今天走上街頭,反對北約在58年後的野蠻行為。今天,北約有所收斂,沒有轟炸貝爾格萊德,但在科索沃等南部地區的轟炸並沒有停止。又是陽光明媚的一天,難得有空,我們回記者站看了看,已有點陌生感了。院子裏10天前還沒有長苞蕾的鬱金香已經盛開,玫瑰花也長出了新芽。

  大街上又恢複了往日的繁忙,由於政府已決定每月每輛車有30公升的汽油供應,行駛的車子也漸漸多了。所有問到的人都說“不怕轟炸”,“該幹什麽就幹什麽,沒有顧慮”。公園裏、咖啡館裏傳出的歡笑多了。多瑙河邊有不少人在悠閑地釣魚,風景宜人的堤岸上,騎著自行車鍛煉的人川流不息,滑旱冰的小孩你追我趕,草地裏還有人在曬陽光浴!我們有一瞬間的恍惚,真有些懷疑戰爭是否已經過去了,但這就是貝爾格萊德人在戰爭下的生活。

  4月7日星期三晴

  中午將近12點,正在外麵采訪時,軍方新聞中心通知,正組織部分記者到科索沃首府普裏什蒂納采訪,20分鍾後出發。機會難得,我毫不猶豫地趕了過去。由於隻有一輛車,不少人沒能如願前去。坐上車,我意識到這是一次風險極大的采訪活動,但心中仍有抑製不住的興奮,因為戰火給科索沃披上了神秘的外衣,而我們就要親眼看到了。

  進入科索沃境後,一輛等候的軍車前來為我們護駕,走在前麵,車上五名全副武裝的軍人手持衝鋒槍,衝著前、左、右三個方向,毫不懈怠。這時,路上除了偶爾見到的幾輛裝甲車外,沒有其他車輛和行人,路邊的房屋有的被燒毀。

  北約兩周的轟炸已使普裏什蒂納變得滿目瘡痍,就在十幾小時前,市中心又遭到了北約的猛烈轟炸,自治省辦公樓、人民銀行、郵電通信中心、圖書館等主要建築被炸被燒,走在還在冒煙的廢墟邊,我似乎聽到整個科索沃在呻吟。工廠炸沒了,水管炸飛了,電線炸斷了,商店關門了,市民隻好逃難去了,城市裏幾乎沒有任何聲音。在3個小時的采訪中,我總共遇到不足百人,說是市民們躲到防空洞去了,但值得懷疑。

  北約的導彈好像是長了眼睛,指哪兒打哪兒,但他們的將軍和西方政客們卻又是睜眼瞎,對科索沃慘狀視而不見,對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視而不見。

  這是一次特殊的采訪,80名前去的記者中,幾乎沒人有時間進行準備,因此根本沒帶幹糧和水,都希望在普裏什蒂納買一些,誰知那裏是一派蕭條,很少能見到行人,哪有什麽商店、餐館賣東西,即使有也沒時間去找。從車輛出發到返回的12個半小時的顛簸和忙碌中,我和大家一樣,沒有一口吃的和喝的,或許這就是一個戰地記者應該經受的考驗吧!

  半夜零點40分,我們平安回到貝爾格萊德,大家一片歡呼。

  4月8日星期四晴轉陰

  從科索沃采訪回來,我們的車子在接近貝爾格萊德時,離開了高速路,走上了一條小道,後來得知,北約飛機又來到貝爾格萊德上空,並向塞爾維亞政府大樓邊的一幢樓房扔下數枚炸彈,但這次沒有燃起大火。

  北約轟炸的範圍越來越廣了,貝爾格萊德市民在盡可能地保衛每一寸土地。晚8點我們跨過薩瓦河,連接新舊貝爾格萊德的布蘭科大橋上已聚集了三四千人,市民們沒有別的選擇,隻能以“人體盾牌”來抵禦北約的轟炸。場麵有點出乎我的預料,人們並不是像第一天那樣手拉手,肩並肩,而是在橋上載歌載舞,讓人一點都沒有悲壯的感覺。在主持人的號召下,大家首先熱烈鼓掌,預祝勝利,隨後音樂響起,同時一個約50平方米的巨大國旗,從人群頭頂上緩緩飄過。一個工人模樣的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用鐵鏈把自己和橋邊的護欄鎖在一起,他對我說,“我叔叔是這座橋的建設者之一,我比別人更有責任來保護它,如果北約來轟炸,我決不會躲開。”

  4月9日星期五晴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