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九章

  獨立團“鐵軍”之譽有口皆碑,葉挺為“北伐名將”當之無愧。

  戰之避怯,戰後忌矜。這種打仗力避部隊怯陣而戰後忌諱部隊爭功論賞的道理,在很多古書上都有論述。

  對於熟讀兵書的葉挺是深知其故的。

  “矜其能,喪厥功。”

  所以,武漢三鎮被北伐軍攻占後,葉挺將部隊駐紮下來,命令各營隊以連為單位進行戰鬥總結,在總結中注意把在武昌城下犧牲的烈士的事跡整理出來,把烈士的遺物收集起來;有的遺物寄給烈士的親人,有的分不清楚是誰的留下來待團部統一處理。

  此刻令葉挺最上心的,是怎樣對在攻打武昌城中獨立團包括一營營長曹淵在內的18名排以上軍官和173名士兵共計191名烈士的安葬問題。

  這時的其他部隊,不少在評功擺好,按功論賞,彈冠相慶。

  深切懷念犧牲的烈士們的葉挺,感到這些可敬可佩的烈士屍骨未寒,尚沒有落土就衾,怎麽能使人安心呢?

  這些將一腔熱血拋灑在武昌城頭的烈士,生龍活虎,年輕有為,不少是黃埔軍校的曆屆高材生,他們縱橫捭闔,誌在千裏,如果不是犧牲在這裏,將來許多將成為國家之棟梁,民族之英傑。可是,當革命需要他們獻出年輕的寶貴生命時,他們卻眼不眨來心不跳,大義凜然,挺身而出,視死如歸,在所不辭。要說有功,他們是最大的功臣;要講慶功,為烈士舉行隆重的安葬就是最大的慶功儀式。

  告慰古人,以昭來者。

  於是,葉挺找到第四軍黨代表廖乾吾,提出在風景秀麗的洪山東段南麓修建成永久性烈士陵園,將烈士們都葬在那裏,借以緬懷先烈,也供後人祭奠瞻仰。

  洪山,原名東山,位於武昌城大東門外。此山巍峨含秀,奇石疊宕,古樹參差,流水曲幽,風景異常秀美。

  將烈士們安葬於此,豈不更增加了洪山的境界的不朽。

  廖乾吾一聽,立刻表示同意,並征得了中共中央軍委和第四軍軍部的批準。

  不久,一座頗具規模的洪山烈士陵園建成。

  這座烈士陵園坐北朝南,在烈士陵園前端是一座高大的牌坊,牌坊是一尊高聳入雲的用優質花崗石做成的石碑,石碑鐫刻著極醒目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北伐攻城陣亡官兵諸烈士墓”23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放光。埋葬著曹淵等191人的墓地為長方形,磚石砌築。墓正前的一塊石碑的碑額刻有“精神不死”四個雄渾的楷體字,左麵刻著諸烈士的英名;右麵刻著“先烈之血”、“主義之花”、“無產階級的犧牲者”和“諸烈士的血鑄成了鐵軍的榮譽”等字句,彪炳千秋;墓地四周環以垣牆,牆內鬆柏成林,挺拔蒼翠,象征著烈士的浩氣長存。

  在莊嚴而隆重的殯葬祭典儀式上,葉挺率獨立團全體官兵,肅穆而立,隨著官兵代表宣讀誓言,鬆濤嗚咽,大江引坑,人人淚流如雨。

  葉挺眼裏的淚水有些與眾不同,先是量的匯聚,漸次形成蠶豆大的淚粒,像塊巨大的隕石落地,悲壯中含有一種堅強。

  然而,令葉挺擔心的問題,不久就發生了。

  在武漢人民熱烈慶祝北伐軍武昌大捷的歡天喜地的鑼鼓聲中,旅居武漢的一些廣東人士,取對葉挺獨立團“鐵軍”之譽,在漢陽兵工廠鑄造了一座高一米、寬半米的巨型鐵盾,敲鑼打鼓送到第四軍軍部駐地。在鐵盾正麵,嵌著“鐵軍”兩個遒勁的隸書大字,上款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全體同誌偉鑒”,落款為“民國十六年一月十五日武漢粵僑聯誼社同仁敬贈”。背麵為一首頓詩:

  烈士之血,主義之花,

  四軍偉績,威震邇遐。

  能守紀律,能毋怠誇,

  能愛百姓,能救國家。

  摧鋒陷陣,如鐵之堅,

  革命抱負,如鐵之肩。

  功用若鐵,人民倚焉,

  願壽如鐵,垂憶萬年。

  在獻盾儀式上,副軍長陳可鈺和黨代表廖乾吾一致同意由葉挺代表第四軍接受“鐵軍牌”才最具典型性和象征性,其他部隊派代表都缺乏說服力,因為誰都知道,獨立團參加北伐時間最長,打勝仗最多,傷亡最巨,紀律最嚴格,鬥誌最頑強,群眾將獨立團譽為“鐵軍”早已有口皆碑。

  葉挺自然就接受了軍部這個決定。因為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榮譽,更重要的是獨立團全體官兵、特別是獨立團在北伐的曆次戰鬥中壯烈犧牲的烈士的榮譽啊!

  誰知,葉挺代表第四軍接受“鐵軍”盾牌不久,風言風語如瘟疫般在其他部隊蔓延。

  什麽“葉挺好出風頭”呀,什麽“獨立團好大隙功”呀,等等,不一而足。

  葉挺聽了這些飛短流長,卻一笑了之。大凡與葉挺共過事的人都知道他的為人。他,剛直不阿,一片赤誠待人,胸無城府,心無溝壑,不慕虛榮,不貪功名,不弄權柄,不懂作偽,不諳詭詐,戰場上橫掃千軍,平日裏是“靜坐常思己過,鬧談莫論人非。”葉挺在四歲時,哥哥就教他讀《朱子格言》,父親有暇也讓他背《崔氏家傳座右銘》,其中有“休論人之短,莫誇己之長,施恩不望報,受惠慎勿齒,隱心而後動,謗議庸何傷,虛榮不足慕,古誡勿違抗。”這些啟蒙古訓,猶如金鼎鐫字,銘記在心。以後漸漸長大了,葉挺又很讚成孔夫子的“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精神境界。為人處事,他又崇尚“將軍額上能跑馬,宰相肚裏能行船”俚語的大度。他主張,一個想要“振汙世,起衰弱”而大有作為的人,不要沉溺於人欲、物欲而不能自拔。對於利國利民之事業,對於真理的追求,要不計名利,不懼風險,執著不變。而對於人之非,要能夠排除幹擾,我行我素,而且隻有“不累於物外,不累於情欲”,去物外,去人欲,才能做到“無所為”,在救國救民的大事業中而有所為“而為之”。故而,他對於那些對他和對獨立團不恭之流言,泰然若素,置之度外。

  但是,當你不想理會是非時,是非卻偏偏死纏著你不放。

  沒多久,關於誰當北伐第一功的問題就發展到公開攤牌的程度。

  那是第四軍副軍長陳可鈺由於患痔瘡病去上海醫治不久,他委托第四軍中親蔣介石的第十師師長陳銘樞主持召開團以上高級軍官參加的軍事會議,中心命題是討論在武昌戰役中的攻堅戰術問題,其次是根椐國民革命軍論功行賞的原則,為下一步部隊擴編醞釀應提拔的幹部線索。

  會議一開始,“其次”就變成了“其主”。因為“其次”事關升遷加冕的切身問題,自然大家的關注點和興奮點要比“其主”的什麽不知今後能不能用得上的攻堅戰術要高多了。

  本來,在團以上高級軍官參加的軍事會議上,除獨立團的葉挺和極少數共產黨員幹部外,幾乎是清一色親蔣介石的人物,加之葉挺開始就抱定避開這個“擺功”的敏感話題,所以發言者應該是“一邊倒”。

  問題卻偏偏不是出在葉挺與其他人的對壘上,而是出自站在那一邊倒的“一家人不識一家人”上。

  身為第十師師長的陳銘樞平時在第四軍中威信就不高,不僅指揮作戰的能力實為平庸之輩,北伐以來第十師沒有多少建樹,部隊軍紀又渙散,出了不少內部打架鬥毆和違犯群眾紀律的問題,而且陳銘樞本人心胸狹窄,好撥弄是非,動不動就到上司那裏“踩咕”其他部隊的不是,且又好出風頭,熱衷於沽名釣譽,所以其他師的師長們對他都嗤之以鼻。

  陳銘樞作為會議的主持人,本應該大度一點,風格高一點,可是他卻積習難改,故態複萌,想語驚四座,先聲奪人。

  “諸位,陳軍座到滬療養想必皆知,臨行前委托敝人主持這個事關在座的同僚人人升遷的重要會議。敝人雖不才,但事關革命之需要,不敢不殫精竭慮。不過,還要仰仗諸位捧場,敝人不勝感激。”陳銘樞在講開場白時,用一雙金魚眼瞟著大家的表情,見參加會議者的臉上沒有出現他意料的恭維、討好以至拍手稱讚的神態,吧嗒吧嗒嘴唇,似乎在自我品嚐一種什麽滋味,又好像以此調動大家的集中力。接著,他開始如數家珍,“諸位,本師自出粵入湘始,攻關破壘,長驅直入,戰功屢建,是人人皆知,自不必再贅述。今日,單講本師之二十八團首先衝進武昌城的業績”。之後,他口若懸河地大擺其第二十八團在武昌城內怎樣向劉玉春之敵展開巷戰,又是怎樣出生入死地直搗劉玉春指揮部等等,說得天花亂墜,一言以蔽之,北伐之頭功非他的第十師莫屬,該升官加封的也應該是他和他的第十師,其毫不加掩飾的氣勢可謂咄咄逼人。

  這時,坐在陳銘樞對麵的第十二師師長張發奎坐不住了。論資曆,張發奎比陳銘樞不嫩;論官階,兩個人是半斤八兩;論參加北伐,第十二師雖然隻有第三十五團和第三十六團兩個團參加,但葉挺獨立團自醴陵戰役後一直歸他統管。再說,醴陵、汀泗橋和賀勝橋幾個重大決戰,都是獨立團和三十五團擔任先鋒部隊,付出的代價比其他部隊都大。這還不說,平時張發奎就“討嫌”陳銘樞的張牙舞爪和好勝鬥勇的武夫模樣以及對上吹捧對下褒貶的政客嘴臉。因此,他認為陳銘樞的搶功是對他的挑釁,是貪天之功為己有,是“騎在他脖子上拉屎”,是不拿正眼“夾”他這個師座,便一時間氣不打一處來,滿肚子的火氣騰地撞到了腦門子,一時忘記了他和陳銘樞都屬“一個窩裏的耗子”,居然按捺不止地為一直被他視為“異己”的葉挺獨立團說開了公道話。

  “嘭!嘭!嘭!”張發奎用手指富有質量地戳了幾下麵前的桌麵:“諸位,我們開會不是在子夜吧,怎麽我覺得是黑夜是白天都分不清楚了呢?”起初,張發奎看都不看陳銘樞,話出口也渾身帶刺,辛辣而刻薄。大概他又一尋思不能叫在座的師長團長們覺得他缺乏涵養,才一改方才的劍拔弩張,語氣緩和地說,“本來這個會主要是研究攻堅戰術,可是陳師長既然把話題引到了誰先攻進武昌城的,那我就不得不來個順著渠渠流了。”說罷,他點著一支煙,悠然地吸了一口,話語變得愈發柔和,“方才陳師長談到是貴師第二十八團首先攻進武昌城,怎麽我沒有聽說呢?不過,葉挺獨立團首先衝進城去,我倒是聽陳副軍座和廖乾吾黨代表說過,而且武昌城的老百姓也都這麽說,這是不是叫有口皆碑呢?”張發奎的話雖然不像開始那樣鋒芒畢露,但卻是綿裏藏針,令陳銘樞聽了更覺得如芒在背,渾身不自在。

  “哎,張師長,你可不要以偏蓋全喲?”陳銘樞與張發奎也算老“故交”,平時沒少私下發表“政見”,沒料到今天他竟然與自己唱開了對台戲,並且竟然幫助共產黨說話,一時也氣得不行,所以來了個以牙還牙。

  “哎,陳師長,你把詞兒用錯了吧?不該叫‘以偏蓋全’,應該叫‘蓋棺論定’。不是麽?且不講是不是葉挺獨立團第一個攻進武昌城,單就獨立團一舉拿下蛇山敵炮台,對於徹底許滅敵劉玉春部起了決定性作用,這不會又安在別的什麽團頭上吧?”張發奎來了個當仁不讓。

  一時間,偌大的會議室空氣凝固了。

  “張師長,獨立團占領蛇山敵炮台不假,可是,在方圓幾十裏的武昌城內殲滅負隅頑抗之敵,也不能都歸功於獨立團一家呀?諸位,”陳銘樞說著用手指點著周圍的與會者,“你們都說說,這樣合理不合理?”

  與會者麵麵相覷,覺得陳銘樞和張發奎都是自己的上司,都得罪不起,所以都來個“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按陳銘樞講話的本意,是提醒張發奎別昏了頭。怎麽你這家夥今天當開了共產黨的義務宣傳員了呢?你過去不是常當著我的麵誹謗葉挺和獨立團麽?說葉挺隻知道死打硬拚,是拿著下屬的生命作賭注,為自己搶頭功,為升遷搭階梯;指責獨立團都是共產黨,將來要共產共妻;還有什麽蔣總指揮,骨子裏不滿意共產黨,“中山艦事件”就是要在國民革命軍中把共產黨都清洗掉,什麽將來同共產黨是水火不容,等等。可是……難怪陳銘樞說完話胸脯一起一伏,那神態頗像個氣蛤蟆。

  可是,已經處於“人在事中迷”的張發奎,已經不會冷靜地來個“聽鑼聽聲,聽話聽音兒”了,索性來了個一不作二不休,滔滔不絕地把獨立團出粵入湘以來,戰安攸、攻醴陵、克平江、奇襲汀泗橋、惡鬥賀勝橋、血灑武昌城以及留書傳佳話等等竹筒倒豆子般全部曆數了一遍,最後氣昂昂地來了句:“試問北伐誰頭功,獨立團為第一名!”

  “叭!”陳銘樞看到張發奎已執迷不悟到不可救藥的地步、感到再不收場局麵更難收拾,氣憤地一拍桌子:“今天的會不開了,散會!”

  陳銘樞和張發奎上演的這場令人啼笑皆非的鬧劇,立刻變成了第四軍官兵茶餘飯後的談資笑料,也為獨立團為“鐵軍”和葉挺、為“北伐名將”正了名。

  事後有人問葉挺:為什麽在關乎獨立團和他個人功名的問題上他在會上一言不發?

  葉挺淡淡一笑:“獨立團功勞多大,人民自有公論,曆史自有公論。自己站起來說,反而是王婆賣瓜,也容易在部隊中滋生驕矜。”

  不久,又一件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北伐軍在擴編中,第四軍的第十二師升格為第四軍,第十師升格為第十一軍,陳銘樞和張發奎都官升兩級,都當上了軍長;第十師的第二十八團和第三十團,第十二師的第三十六團,分別升格為第十一軍第十師,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和第四軍第十二師,原為團長的戴戟和黃琪翔都官升兩級,也都當上了師長。而葉挺獨立團雖然也升格為第四軍第二十五師,但葉挺隻是當了這個師的副師長。獨立團本來是屬於副師級,葉挺名譽上由團長改為副師長,但官階隻是原地踏步。“這也太不公平了!”

  “可不!我看豈止是不公平,簡直是敵視共產黨!”獨立團的營連級軍官氣咻咻地給葉挺抱不打不平:“團長,應該叫上麵說清楚,論戰功,你最大;論才能,你最強,他們為什麽這樣對待你?”

  葉挺安撫地叫大家坐下,並給每個人倒了一杯茶,微微一笑,幽默地說:“先都喝杯茶,敗敗火,省得秋天還起痱子。”他見大家轉怒為笑,思索有頃地說,“你們忘了,我可是個‘雙料黨員’哪。像我既是國民黨員又是共產黨員的人,能夠在共產黨不掌握實際領導權的國民革命軍當上副師長,已經是很鮮見了。再說,那麽多革命烈士都沉睡地下,他們要爭個什麽官呢?你們說,我們在成為共產黨員的時候,有誰是為爭著做官來的?所以,什麽時候都能做到知足者常樂,就會遇辱不驚了。不過,”葉挺說著鄭重地看著大家,“要盡快將擴編的第二十五師兵員配足,並把他們訓練成像獨立團的士兵一樣,倒是當務之急嗬!”

  在場的營、連軍官聽了葉挺一番推心置腹的話,他們從他那超凡的覺悟中領略到這位“北伐名將”奪人的風采,同時他們也以軍人特有嗅覺從這位“北伐名將”的最後話語中依稀看到正在聚集的戰雲和一種瘮人的磨刀聲。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