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毛澤東再度成為“遊擊專家”

  當蔣介石在上海與日軍展開“正麵的正規戰”的時候,毛澤東如他自己所言,“擔任敵後的遊擊戰”。

  毛澤東可以說是世界上屆指可數的遊擊戰專家。他在井岡山上打遊擊,打得蔣介石焦頭爛額。他的那遊擊戰十六字訣,被世界軍事專家們奉為遊擊戰經典:“敵迸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眼下,這位從未進過軍事學院大門的遊擊專家,把槍口掉向日軍,又打起神出鬼沒的遊擊戰來。毛澤東可謂“文人武將”,他一生幾乎從不佩槍,卻筆不離手。在延安鳳凰山下的窯洞裏,他寫下的《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成為他關於遊擊戰爭的又一理論力作。

  毛澤東以為中國是一個“大而弱”的國家,日本是一個“小而強”的國家,如今,“小而強”進攻“大而弱”,中國隻能采取“又廣大又持久的遊擊戰爭”:中國之弱,決定了它不能跟日本硬拚;中國之大,又為遊擊戰爭提供了廣闊回旋的餘地。

  毛澤東繪聲繪色地在他的論文中論述抗日遊擊戰略,日: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

  這一論文,不時閃耀著這位詩人的睿智:“遊擊戰爭是一般地用襲擊的形式表現其進攻的。”“‘走’是必須的。遊擊隊的會走,正是其特點。走是脫離被動恢複主動的主要方法。”“遊擊戰爭的領導者對於使用遊擊隊,好像漁人打網一樣,要散得開,又要收得攏。”“如果敵情特別嚴重,遊擊部隊不應久留一地,要像流水和疾風一樣,迅速地移動其位置。兵力轉移,一般都要秘密迅速。經常要采取巧妙的方法,去欺騙、引誘和迷惑敵人,例如聲東擊西、忽南忽北、即打即離、夜間行動等。”

  正是在“遊擊專家”毛澤東的這一整套遊擊戰略指導下,朱德率八路軍東渡黃河,進入山西,進入華北,開展遊擊戰。

  毛澤東在9月25日給朱德的電報中,說得非常明白:“華北正規戰如失敗,我們不負責任;但遊擊戰如失敗,我們須負嚴重的責任。”

  毛澤東手下的軍隊,隻有蔣介石的百分之幾,隻能打遊擊戰。八路軍進入山西時,那裏的正規戰是由閻錫山負責的。閻錫山比蔣介石年長四歲,乃山西五台人,早年畢業於山西武備學堂,辛亥革命後任山西都督。此後,他一直盤踞在山西,號稱“山西王”。眼下,他擔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這位“山西王”並非蔣介石嫡係,他力圖保存自己的實力。毛澤東在9月21日致彭德懷的電報中,生動地勾畫了閻錫山的心態:“閻錫山現在處於不打一仗則不能答複山西民眾,要打一仗則毫無把握的矛盾中。他的這種矛盾是不能解決的。”

  就在日軍進攻上海的時候,華北的日軍攻下了山西大同,進逼“山西王”的老窩——太原。太原的門戶雁門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日軍不得不改向蔚縣、淶源等地進軍,企圖奪下平型關,以求抄雁門關的後路,直取太原。

  平型關的正麵,由閻錫山的晉綏軍防守,而側翼則是八路軍一一五師。毛澤東在9月17日給朱德的電報中,便作出判斷:日軍“向靈丘、平型關進攻,係向晉綏軍右翼迂回”。

  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乃毛澤東手下虎將林彪。林彪籌劃著在平型關打一大仗。

  毛澤東在9月21日致彭德懷的電報中,這樣寫及:“林彪同誌來電完全同意我17日的判斷和部署,他隻想以陳光旅集中相機給敵人以打擊,暫時不分散。這種一個旅的暫時集中,當然是可以的……”

  得到毛澤東的同意,林彪於24日調集三個團的兵力,冒雨埋伏在平型關東北公路兩側的山地。林彪知道那是日軍進攻平型關的必經之地,故利用有利地形布好了“口袋”——這類戰術,毛澤東當年在江西對付蔣介石軍隊時,多次嫻熟地使用過。日軍沒有領教過毛澤東“口袋”的滋味,這一回算是嚐到了。

  23日,林彪在上寨召開了全師幹部會議。林彪在會上作了戰鬥動員:“在華北前線,自平津保及南口等地失守後,恐日情緒正在迅速蔓延。為了振奮全體軍民的抗戰信心,必須發揮我軍的特長,以有力的戰術手段,出奇製勝,打出軍威!”

  在25日淩晨,日軍板垣師團第二十一旅團在向平型關進軍時,進入了“口袋”。

  筆者查到參加戰鬥的八路軍團長楊得誌、副團長陳正湘當時所寫的《平型關戰鬥詳報》,這一原始文獻,十分真實地描述了平型關戰鬥的經過:“我軍參加作戰部隊……均歸林師長指揮。”“平型關戰鬥的前一天,旅團首長親到關溝以西北高地直接詳細偵察,已確知敵約一個旅團的兵力(兩千餘人)沿東跑池老爺廟馬路一帶溝內向平型關之鞋襪口推進,先頭部隊已於24日前進東西跑池地區(但未進到鞋襪口)。”戰鬥的這一天是9月25日,在拂曉前曾下很大的雨,以後才逐漸晴朗。在接敵中動作迅速、隱蔽秘密很好,未受遠火器的殺傷。在進攻中的猛打猛衝的動作是繼續了過去的傳統精神……

  楊得誌等的報告,還寫及:“該敵驕傲自大,根本沒有土工作業,對警戒更為疏忽。”

  正因為這樣,日軍進入“口袋”,突遭伏擊,傷亡是慘重的。但日軍“能各自為戰,最後一個人也能進行戰鬥”,而且“由於語言不通”,“死不投降”。經過一天激戰,殲滅日軍一千多人,繳獲大量武器,是八路軍第一次大捷。

  南京陷落於一片血海之中

  在華東,上海陷落之後,日軍撲向國民政府的所在地——首都南京。於是,第二次“正麵的正規戰”,即南京會戰已迫在眉睫了。

  首都得失,事關重大。蔣介石必死守,日軍必猛攻,雙方必定大戰一番。

  日軍分三路進攻南京,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司令,率十三個師組成南京衛戍軍。

  11月16日,中山艦升火,在一片凝重的氣氛之中,徐徐駛離南京。中山艦是一艘著名的軍艦。它原名永豐艦。1922年6月,陳炯明叛變之際,孫中山便是在這艘軍艦上避難,蔣介石也正是在這艘軍艦上護衛孫中山。1926年3月,著名的“中山艦事件”又成了國共分裂的訊號。這一回,中山艦再一次擔負曆史性的使命,它載著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離開首都,沿著長江,朝重慶迸發。

  四川省主席劉湘發表致林森電報,表示“謹率七千萬人翹首歡迎”。

  林森此行,為何如此隆重?

  11月20日,國民政府發表宣言:“國民政府茲為適應戰況,統籌全局,長期抗戰起見,本日移駐重慶。此後將以最廣大之規模,從事更持久之戰鬥。”

  從此,重慶這座山城成了“陪都”——戰時首都。

  不過,最初隻是林森作為國家元首,先遷往重慶。國民黨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機關,則就近遷往武漢。

  就在日軍重兵壓境、三麵包圍南京之際,那位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又求見蔣介石。他再度充當日、華之間的幕後斡旋人。

  12月2日,躊躇再三的蔣介石,在會見陶德曼時表示退讓:“中國政府願以德國所提出的各點作為談判的基礎。”

  德國所提出的“各點”,亦即日本所提出的七條。

  蔣介石“降價”,日本卻“加價”了!日本於七條之外,又另加了四條“亡人之國的新條件”!

  日本外務大臣在給德國駐日大使的公文中稱:“如中國方麵總的承認這樣一個媾和原則,向帝國政府表示乞和態度,則帝國準備答應開始進行日、華直接談判。”

  日本全然是一副盛氣淩人的態度,他們要蔣介石“乞和”!自然,這是蔣介石所無法接受的。

  蔣介石明確地拒絕了日本的條件。蔣介石說:“倭所提條件如此苛刻,決無接受餘地。”此時求和,無異滅亡,不僅外侮難堪,而內亂益甚。“與其屈服而亡,不如戰敗而亡。”

  這樣,南京一戰已無可避免。12月5日,日軍兵臨石頭城下,蔣介石飛離南京,前往武漢。翌日,日軍的飛機便大批飛向南京,狂轟濫炸,一場惡戰開始了。

  唐生智率眾奮力抵抗,無奈不是日軍的對手。12月12日——一年前的這一天,正是西安事變發生的日子,唐生智不得不敗退。翌日,日軍湧入南京,首都陷落。

  一場空前的浩劫,在南京進行:日軍慘無人道地施行大屠殺,三十多萬中國人血染南京!日軍甚至進行“殺人比賽”……

  12月17日,蔣介石在武漢發表《告全國國民書》,表示:“目前形勢無論如何轉變,唯有向前邁進,萬無中途屈服之理。”

  中共立即對蔣介石的文告作出反應。《中國共產黨對時局宣言》於12月25日發表,指出:

  蔣介石先生本年12月17日《告全國國民書》所提出之“貫徹抗戰到底”“爭取國家民族最後之勝利”之主旨,與本黨目前對時局的基本方針,正相符合。中共中央堅決地相信國共兩黨同誌和全國同胞,定能本此方針,親密攜手,共同奮鬥。

  國共之間,你呼我應,互相支持,同仇敵愾。這是過去十年中所從未有過的。

  不過,也就在這個時候,毛澤東在中共內部講話中敲響了警鍾,提醒全黨,要牢記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的教訓:“1927年陳獨秀的投降主義,引導了那時的革命歸於失敗。每個共產黨員都不應該忘記這個曆史上的血的教訓。”

  值得順便提到的是,正是由於第二次國共合作,在南京獄中被關押了三年的陳獨秀,於1937年8月23日獲釋。陳獨秀是中共的創始人,曾連任中共五屆總書記。不過,此時他已離開中共達十年之久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