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曆史悠久的湯峪鎮

  韓鈴勞

  一、地理位置

  藍田縣位於秦嶺北麓關中平原南部,是古城西安的東南門戶,縣城麵積1969平方公裏,轄22個鄉鎮,519個行政村,總人口63萬。縣域內農業資源豐富,礦產資源品種多、儲量大,旅遊資源得天獨厚。

  湯峪鎮是西安乃至西北地區著名的溫泉旅遊勝地,是藍田縣重點旅遊開發區。位於西安市東南45公裏,藍田縣西南20公裏處。介於東經109°8′13″~109°17′19″和北緯33°6′05″~34°5′39″之間。北與長安縣魏寨鄉為鄰,南與柞水縣一嶺之分,西接史家寨鄉,東連焦岱鎮。全鎮地形南北狹長,直線距離約26公裏,東西較窄,寬4公裏,總麵積132平方公裏。

  二、自然條件

  湯峪地處渭河斷陷盆地與秦嶺山地接壤地帶,跨秦嶺山地和渭河盆地兩大地貌單元。該區氣候為暖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12.8℃,日照時數為2148小時,年總輻射量為118.5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雨量為731.5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七八九十月份。全年無霜期為210天。

  湯峪曆史悠久,溫泉馳名,自然風光秀麗,人文景觀和革命曆史遺跡遍布,更有很多古老的民間傳說和曆史古跡,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曆史內涵。資源豐富,盛產林木、藥材、山貨、果木等。

  三、曆史沿革

  湯峪溫泉曆史悠久,據《漢書》載“(漢昭帝)始元元年(前80)春,長公主共養勞苦,複以藍田石門益長公主共養湯沐邑”。說明在昭帝之前已經建起了湯峪溫泉。湯峪溫泉自發掘以來,湯沐的人絡繹不絕。唐玄宗李隆基曾賜名湯峪溫泉為“大興湯院”。建國後,國家、省、市曾先後投資開發,興建“陝四省幹部療養院”、“陝西省湯峪礦泉療養院”、“陝西省第三人民醫院”等。1998年,藍田縣委、縣政府將湯峪確定為全縣唯一的旅遊開發區,重點扶持發展,並成立藍田縣湯峪旅遊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經過一年多建設,湯峪旅遊開發區基礎設施條件正不斷優化,通訊設施完善,電力充足,交通網絡已初具規模,這一切都吸引了眾多客商前來投資洽談。投資千萬元以上的幾個項目已經入區建設,部分項目已逐漸建成並已接待遊客。鎮政府所在地塘子街村,1999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陝西省小康示範村”,被市委命名為“西安市小康村先進黨支部紅旗單位”。

  四、豐富的資源

  1.自然資源

  湯峪鎮位於秦嶺北麓,環境優美,自然資源非常豐富。

  聞名遐邇的“湯峪溫泉”。湯峪鎮得名於“湯峪溫泉”,古稱“石門湯泉”,地處塘子街,屬於渭水盆地斷層線上的高溫礦泉之一。與同類型溫泉眉縣西溫泉、臨潼東溫泉相比,具有曆史悠久、水溫高、所含礦物質種類多、儲量豐富等優勢。據史載,湯峪溫泉在昭帝(始元元年)之前就已建立。尤其到唐,已更具規模和影響力,遠近聞名。據《長安誌》、《藍田縣誌》載: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來湯峪溫泉浴後,給湯峪溫泉賜名為“大興湯院”,並擴建“玉女”、“融雪”、“漣珠”、“漱玉”、“濯纓”五塘,分別為官員、平民、軍人、婦女沐浴。南宋鄭樵《通誌》記載:“(湯峪溫泉)或曰病者浴之徹愈,或曰風濕者浴之多愈。”後並立有明大儒陳作霖洗病時辰碑,以戒其效。尤以皮膚病、關節炎、風濕病等浴之即愈,而每逢春季沐浴最佳,故有“功德水”、“桃花水”之稱。湯峪溫泉水溫高,出口水溫高達62℃,明顯高於臨潼和眉縣溫泉。所含有硫酸鈉、鎂、鈣等20多種礦物質,適宜30多類105種疾病的水療。而且其溫泉水源足、水質良好,已開發的自流井每日可供沐浴熱水600-700多噸。著名溫泉醫療專家劉廣漢教授在《陝西溫泉與溫泉治療》一書中說:“許多棄疾健歸的人稱湯峪溫泉為‘天下第一名池’。”

  有“小西湖”之稱的石門湯泉湖。湯泉湖水,源於秦嶺深山的湯峪河,水域遼闊,水源充足。《長安誌》說:“石門穀自秦嶺出,北流三十裏入萬年界。”《藍田縣誌》:“係渭河一支流,源於湯峪南月亮石1.5裏處。”湯峪河先後匯集水層溝、齊溝等13水至湯峪口,流域80%以上係石山區,故河水清澈,湖麵如鏡。

  雲台山、紫雲山。雲台山位於鎮南15公裏處,雄、奇、險、秀,“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正是其最佳寫照。山上自然景觀遍布,宗教景點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更富有豐富的珍禽異獸、奇花異木等自然資源。山頂上的“三教堂”等道教遺址,曆史悠久,影響深遠,紫雲山距雲台山不遠,因岱頂有鐵瓦殿覆蓋峰端,故又稱鐵冠山。這裏是湯峪河的源頭,南北水係的分水嶺,自然景觀變化萬千,令人稱奇,尤其是冬消夏凍的“六月冰洞”更是一自然奇觀。雲台山現已被省、市列為待開發的原始森林公園。

  鎮域內山上植被較好,以針葉林和闊葉林為主。動、植物資源豐富,有野兔、野豬、熊、野山羊、野鹿、野雞、鬆鼠、蛇等各種野生動物。物產多以小麥、玉米、水稻、豆類、薯類、瓜果為主。

  2.人文景觀資源

  湯峪是古長安通衢巴蜀的重要關隘,人文景觀得天獨厚。東西峰山隔湖相望,東峰山上有佛家寺院,西峰山上有道家道觀。自唐時,京兆一帶的香客信徒多來此朝佛禮拜,寺院終年香煙嫋嫋,鍾聲悠揚。解放前被土匪所毀,現已逐漸恢複,共有32間廟宇,占地約24000平方米。每年三月三廟會、六月十九廟會,吸引了包括山西、河南、安康、甘肅等省市的眾多香客前來朝拜,盛況空前;西峰山上原有道觀一座,解放前山被土匪所毀。現在原址上修了簡易的“神台”,與佛家同時接受信徒們的香火。在湯泉湖的盡頭,山勢收縮,有兩座高山對峙而立,勢如刀劈,狹窄處僅丈餘,酷似兩扇石門,這便是著名的“石門關”,是古代由關中通往商州、南陽、湖北、四川等地的交通要道之一,山是兵家必爭的重要關隘,曆史悠久。這裏有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長征的遺物遺跡,有農民義軍黃巢、李自成扼守石門和大戰石門關的棧道遺跡(《舊唐書·黃巢傳》、《明史李自成傳》),有唐昭宗李曄的佛宮行在聖壽寺(《明唐書·昭宗記》),有唐代著名詩人侍禦史鄭穀的“藍田別業”,也有唐代著名詩人王維、賈島、鄭穀、張喬等為此留下的膾炙人口的詩篇(見《全唐詩》、《雲台集》、《藍田縣誌》)。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娓娓動聽的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廣為人知的有漢光武帝劉秀稱帝前為躲避王莽追兵至石門關,巧逢村姑殷麗華搭救的奇遇等。“劉秀避難石”、“劉秀窯”、“劉秀橋”還保留在石門關和湯峪河上,乃是這美麗傳說的佐證。石門關內,一山一石,相傳是陳摶老祖與眾仙對弈的地方。

  五、湯峪曆史文化與遺跡

  (一)紅軍在湯峪傳播革命火種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國民黨反動派先後向蘇區發動了五次大規模的圍剿,蔣介石親自指揮對鄂豫皖蘇區的圍剿。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麵軍於1931年,在湖北省黃安縣七裏坪成立,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治委員。1932年10月,紅四方麵軍撤離鄂豫皖蘇區。1932年11月徐向前、陳昌浩率紅四方麵軍16000餘人,途經商縣、柞水等地進入藍田地區。11月25日,紅四方麵軍從湯峪河出發,到達塘子街,立即張貼標語、進行演講,宜傳紅軍反對貪官汙吏、打富濟貧、取消苛捐雜稅等革命主張。地下黨員王力同誌也寫了歡迎紅軍的標語。紅軍夜宿塘子街,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當晚塘子街道房屋廊簷下和附近空場都睡滿了紅軍,戰士們用包穀稈搭了幾個棚供主要幹部休息辦公。第二天黎明,紅軍把搭棚用的包穀稈放回原處,把睡覺用的門板也安好了,還給群眾挑滿了水甕,才整隊告別撤離了塘子街,向長安引鎮出發。

  紅軍臨走時,還留下了一批重傷員,交給地下黨組織與當地群眾養護,至今湯峪地區還有落戶的紅軍戰士。紅軍撤離塘子街後,葛牌鎮染房工人田銀鬥從葛牌鎮趕來湯峪要求參加紅軍,可惜紅軍已經撤離湯峪,他隻好回到葛牌鎮。1935年2月初紅25軍到葛牌後,他當了葛牌鎮區蘇維埃政府的主席,後來還升任五星縣的蘇維埃政府主席。紅軍北上後,他堅持與敵人鬥爭,保衛蘇維埃政權。1936年在與鄭孝仁民團作戰中光榮地犧牲在虹門寺鄉的甘家坪。紅四方麵軍在塘子街雖然隻有一夜之宿,但是它是繼1928年劉誌丹、謝子長、許權中等領導的陝北紅軍,在藍田地下黨領導的地方武裝力量的積極配合下發動的渭華起義失敗之後,又一次在藍田播下了革命火種。

  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在中共鄂豫皖省委書記徐寶珊、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副軍長徐海東率領下,於1934年11月16日,從河南省羅山縣何家衝開始長征。1935年2月初突襲葛牌鎮,建立了關中地區第一個紅色政權——葛牌鎮區蘇維埃政府,後又多次粉碎敵人圍剿,建立鄂豫陝革命根據地。1935年7月12日,從商縣楊家斜出發,經藍田縣後更子、石嘴子,13日從西采峪出山,到達焦岱鎮全殲敵民團,14日經湯峪洪家寨、聚慶村向長安子午鎮挺進。紅軍所到之處,紀律嚴明,受到了當地勞苦農民的熱烈歡迎,沿途有不少青年參加了紅軍,後來他們都成為革命的中堅力量。

  (二)黃巢稱帝兵扼石門關

  石門山上有“黃巢營”。唐僖宗李儇廣明二年(881),農民領袖黃巢攻克洛陽後,節節勝利,很快攻到潼關,唐僖宗被嚇得逃往四川成都。黃巢為了防備敵人反攻,把東南防線主要設在潼關,同時在藍關古道和石門關兩個關口,部署了大量軍隊。石門關距長安很近,是防止唐軍從河南、湖北、四川等地進攻的重要關隘。這一帶攻可以主動出擊,退可以入山作戰。現在石門山上的唐代棧孔與石樁,就是黃巢駐軍的遺跡。後來,唐僖宗中和四年(883),黃巢義軍再與李克用、王重榮、楊複光等諸軍作戰中失敗,同年4月黃巢收拾餘部出藍田走商洛,唐僖宗返京。

  (三)李自成練兵石門關

  崇禎七年(1634),李自成義軍駐紮在石門湯峪一帶,一方麵擴充義軍隊伍,一方麵在湯峪石門鎮原君廟裏辦了一個專門打造兵器的工廠。最近,我們在石門村原君廟舊址發現了明代嘉靖二十三年豎立的一塊“石門鎮”碑石,碑石記載著石門鎮原有很多手工業作坊,亦稱石門坊,說明石門鎮當時不但是個軍事要地,而且商業也很繁榮。故劉宗敏為了充分利用這些條件,在這裏設立兵工廠,並在石門山上紮營下寨,李自成與劉宗敏天天親自指揮部隊操練作戰技術。人們把李自成住的地方叫“闖王寨”,現在石門穀口的闖王寨一帶,還留有許多棧孔,就是農民義軍準備行軍作戰的道路遺跡。在這裏作戰進攻時可依山作屏,居高臨下,控製製高點,而且能夠主動出擊,退時可深入山中,拒敵於石門山外,闖王決心在這裏與敵軍大戰一場。誰知明朝廷已知闖王用兵之計,調來了豫、楚、晉、蜀四路大軍,並命令豫、楚兩路軍隊從河南、湖北一帶向義軍圍攻過來。義軍雖在正麵打敗了敵軍的進攻,殺得明軍屁滾尿流,但敵人從四麵包圍的圈子越來越小,李自成與劉宗敏商量,認為應當作戰略上的轉移,於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連夜經白鹿塬攻克藍田縣城,立即補充了部隊的給養,打擊了土豪劣紳。待明軍洪承疇部尾追部隊到藍田縣城時,李自成帶領義軍已出七盤坡到達藍田山與商洛一帶深山地區。劉宗敏利用人熟地熟的有利條件,把在藍田參加義軍的人,組織了一個鐵匠營,專門鑄造兵器。他們鑄造的兵器既鋒利又得心應手,還特別總結了與敵軍作戰的經驗,精心製造了火藥,大大提高了義軍的作戰能力。隨著藍田商洛地區受苦受難貧苦農民積極參加義軍,義軍的隊伍人數越來越多,迅速得到了擴展,在潼關大戰中,打敗了明軍洪承疇部,大長了義軍的威風,挫敗了敵人妄圖殲滅義軍的圖謀。

  劉宗敏,藍田孟村鄉大王村人,自小當鍛工,人稱劉鐵匠,參加義軍後,作戰驍勇,是一位農民義軍中有戰略思想的軍事家。他在與敵人長期作戰中,非常重視部隊後勤工作的供給,他自在石門鎮原君廟創辦兵工廠之後,在商洛山中又組織鐵匠營,保證了義軍作戰武器的供應。他在石門鎮原君廟用火藥製造非常簡單的火炮,不僅在戰爭中發揮了殺傷敵人的作用,保證了義軍在摧毀明王朝軍隊戰爭的勝利,而且在我國使用熱兵器的曆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劉宗敏向李自成建議,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主動從石門作戰略轉移。在快建攻克藍田縣城,抓緊部隊給養供給之後,由七盤坡迅速轉入藍田山與商洛山區,與當地群眾休養生息,以利再戰。這種思想和戰例,在我國農民戰爭曆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貢獻。後來魚腹山戰鬥中義軍失利,投降敵人的甚多,闖王李自成要自殺。在這緊急關頭,劉宗敏殺二妻對李自成說:“吾死從君矣!”這不僅表示了他對農民義軍事業的忠誠,而且也影響到許多義軍殺妻,誓從李自成繼續起義事業,從而扭轉了危局,也挽救了李自成本人。這種在危急時機的政治思想工作,對一個政治工作者來說,也應該有所啟示。由於劉宗敏對義軍事業的無限忠誠和他的顯赫戰績,很自然地成為李自成農民義軍不可缺少的戰將和富有戰略思想的軍事家,成為李自成最信任最得力的助手。後來,他官拜為將軍,位列文武百官之首。

  讚劉宗敏

  義軍大將劉宗敏,藍田鐵匠受苦人。

  作戰驍勇敢編陣,粗中有細謀深沉。

  朝廷聲聲罵流寇,義軍針對鋒對鋒。

  東流西寇遊擊戰,南撇北追殲官軍。

  石門辦起兵工廠,商洛又辦鐵匠營。

  改良兵器重後勤,輔製戰略鑄軍魂。

  終滅朱明建大順,農民戰史萬古存。

  將軍不懼百戰死,功罪憑說留後人。

  崇禎十六年(1643),李自成攻破潼關,遂連破華縣、渭南,臨潼,同時複派一路軍隊經商縣柞水從終南出石門關,由南路配合攻打西安,明守將王根子開城門投降闖王。在石門關作戰中,明軍紛紛投降,隻有一人名叫陳永福,以前曾射壞李自成一隻眼睛,他率領一支小部隊,占據山頂不敢下來投降。李自成聞訊後,傳諭並折箭為誓,隻要陳永福投降,就不殺他。陳永福深受感動,冒死下山投降,後來闖王對他說:“你射壞我的眼睛,死有餘辜,但兩軍作戰各為其主,情有可原。”可見闖王氣度非凡。崇禎十七年春,李自成稱帝於西安,國號大順,改元永昌,本人改名自晟,封侯拜相,成為曆史上有名的農民政權。是年義軍攻克北京,崇禎皇帝吊死於煤山。而陪崇禎殉死的親伺大監王承恩,卻是湯峪鎮聚慶村人,當時村人相聚以慶王承恩的“忠烈”,後將村名由渠坑村改為聚慶村。現在王承恩的故居共三進院落,五間寬大的宅院,後廳堂內原掛有王承恩的畫像,後代族人四時祭祀,以懷念這位封建社會湧現出的“忠烈”君子。

  李自成義軍從石門出發,很快攻下了縣城。他是怎樣攻下縣城的呢?他感到用雲梯攻法太傷兄弟,於是就命一幫小兄弟,神不知鬼不覺地從城牆下挖了一個小洞口,又從此穿穴入城。初僅能進一人,漸至數人,穴地挖土以山,並留以土柱,係以粗繩,挖畢,百八十人拽繩一呼,而柱折城崩,用此法攻下藍田縣城,以後用這種方法攻下了許多有名的大城大鎮。

  闖王在石門鎮屯兵,紀律嚴明,愛護貧苦農民,當地群眾至今還傳為佳話,原君廟兵工廠遺跡也被保存了下來。人們從這些軼事遺跡中,懷念闖王轟轟烈烈的一生,也為他們的失敗而感到痛心。史書記載,闖王戰死於湖北省通山縣的九宮山。但又一傳說李自成未死,兵敗後他隱居湖北石門,在夾山靈泉寺為僧,名字叫“奉天玉和尚”,康熙十三年他病死於寺內。這大概也反映了人們頭腦中的“英雄不死”的觀念。

  (四)石門湯泉古詩拾遺

  石門湯泉曆史悠久,人文景觀遍布,古今文人騷客,作詩獻賦何至百十。茲就手頭資料選其主要列後,每首詩先介紹作者,後有注。

  王維:字摩詰,原籍山西祁縣,父曾任蒲州司馬,故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唐開元九年進士及第,曆任左拾遺、監察禦史、左補闕、庫部郎中、吏部郎中、給事中,累官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居藍田輞川別業20多年。他是在盛唐文化全麵高漲的曆史條件下,所產生的一位多才多藝的作家,在藝術上極見功夫,體物精細,寫狀傳神。蘇軾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先於李白、杜甫登上詩壇,其詩兼長眾體,是山水田園詩的巨匠,又是言征戍、寫邊塞、話送別、歌應製的能手,被後世稱為“詩佛”,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齊名。他又精通音樂,早年曾任大樂丞。書法上他兼長草隸各體,繪畫尤為突出,後人推許他為南宗畫派之祖,唐代宗景帝稱王維為“一代文宗”。傳世作品主要有《王摩詰文集》、《輞川集》、《輞川圖》等。

  藍田山石門精舍藍田山:廣義的藍田由泛指秦嶺山脈東側藍田境內之諸山,石門亦屬藍田山境。藍田山東部亦有石門,此詩不知竟指何處,但所寫與石門山景近似,故收錄於冊。精舍:指佛教僧人、道教道士修煉居住之所。這裏的精舍指佛教精舍。

  王維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歸風漾舟:浮泛舟船,亦指乘船。唐時藍田諸河流水勢較大,輞水、湯峪河水均可泛舟。

  探奇不覺遠,因似緣源窮。

  遙愛雲木秀,初疑路不同。

  安知清流轉,偶與前山通。

  舍舟理輕策,果然狹所適。

  老僧四五人,逍遙吟鬆柏。

  朝梵林未曙,夜禪山更寂。

  遒心及牧童,世事問樵客。

  冥宿長林下,焚香臥瑤席。

  澗芳襲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尋畏迷途,明發更登曆。

  笑謝桃園人,花紅複來覿覿(di):相見意。

  賈島:字閬仙(一作浪仙),範陽(今河北涿縣)人,唐代著名詩人。初曾入佛門為僧,法名無本。來京時,洛陽縣令禁止僧人午後不得出行,後還俗。曾於京師騎驢吟詩,有“僧敲月下門”之句。初欲作推字未決,引手作推敲勢,不覺衝京兆尹韓愈導從,愈因教其為文,舉進士,久不第,文宗時坐誹謗謫長江主簿,人稱“賈長江”。其詩喜寫荒涼苦寂之境,頗多寒苦之詞,有《長江集》傳世。

  石門穀留辭從叔暮

  賈島

  幽鳥飛不遠,此行千裏間。

  寒衡陂水霧,醉下菊花山。

  有恥長為客,無成又入關。

  何時臨澗柳,吾黨共來攀。

  此詩寫自己不得誌,語甚苦寂,自問什麽時候才能有柳樹那樣隨風飄揚的精神而求上進。詩中“醉下菊花山”句,表明自己之性格。

  張喬:池州(今安徽貴池縣)人,唐懿宗鹹通時進士,與許裳、鄭穀諸人號稱十析。黃巢起義時罷舉,隱居九華山(在今安徽省青陽縣西)以終。其詩中描寫山水之作,清新可讀。

  在雲台山建立森林公園時,如將“鄭穀藍田別業”作為人文景觀置諸園內,定能豐富森林公園內涵,爭取更多遊人,故為鄭穀作傳,以供規劃雲台山森林公園時參考。

  寄贈藍田韋少府先輩

  鄭穀

  玉畿第一縣玉畿:古代京城千裏以內地域稱京畿,畿內的縣稱畿縣。藍田因產玉故稱玉畿,屬京兆府第一縣,故稱“玉畿第一縣”,縣尉是詞人。

  館殿非初意,圖書是舊貧。

  斫冰泉竇響,賽雪廟生春。

  自此升通籍日近身通籍:有入宮晉見皇帝的資格稱通籍。進士初及第也稱通籍,清華清華:清高顯貴的第或官職。《北齊·袁聿修傳》雲:“聿修少年平和濕潤,素流之中最有規檢,以名家子曆任清華。”。

  順動順動:即升遷調動。

  後藍田初作

  鄭穀

  小諫升大諫小諫升大諫:小諫指鄭穀進士及第後為八品之右拾遺,大諫指後升遷之侍禦史、都官郎中等諫官,三年侍玉除玉除:指皇帝宮廷的玉階。

  直言無所補,浩歎欲何如。

  宮闕飛灰燼,嬪嬙落裏閭嬪嬙:伺奉皇帝的宮廷女官。

  藍峰秋更碧藍峰:指藍田湯峪、焦岱、小寨之間的雲台山,沾灑望鑾輿鑾輿:同鑾駕,天子之車,也代指天子。

  石門山泉

  鄭穀

  一派清流何所之,縈莎漱薛入僧池。

  雲邊野客窮來處,石上寒猿見落時。

  聚沫繞崖殘雪在,進流穿樹墜花隨。

  煙村晚雨閑吟去,不複遠尋皇子陂。

  張琳:清代道光年間,邑儒學廩膳生員。

  湯峪溫泉

  張琳

  神僧指點唐初年,幻出溫泉自己煎。

  滾滾波心浴日月,蒸蒸水口飛爐煙。

  曾聞玉女人間降指神話中的玉女,可有火龍地裏眠指地熱。

  自是山靈能滌痼,由來奇跡今古傳。

  浮遊帝君降筆詩浮遊帝君:神名,道家仙翁。《莊子·再宥》:“浮遊不知所求,猖狂不知何往。”《楚辭·屈原·離騷》:“欲遠居而無所至兮,聊浮遊以逍遙。”意為逍遙出塵之神,故其在詩中雲:分明世事吾不管,生等心誠又被牽。

  兩袖清風一笠煙,煉丹練性洞中仙。

  分明世事吾不管,生等心誠又被牽。

  碑石記載,明代監察禦史邑人李東,明代秦藩王等,亦有為湯峪溫泉所題之詩,惜已失傳。

  (五)湯峪溫泉曆代碑石錄

  湯峪溫泉曆史悠久,名馳內外,曆朝碑石甚多,碑銘內容豐富,書法優異者也不少。由於天災兵燹之破壞多已損壞,實堪惋惜。“文革”前文物普查中,尚有碑石五座,今存全碑一塊,殘碑兩塊,多漫漶不可逐讀。今據有關資料,錄其碑文,以傳後世。

  1.改建藍田湯峪療養池碑記

  石門湯泉,為吾邑八景之一。在縣西南四十裏終南山麓。地居西京風景區內。本秦漢上林苑之東部,為隋唐石門關之北口。宋長安誌謂泉掘於唐初,明皇賜名大興湯院,昔辟塘五:曰玉女、曰融雪、曰連珠、曰漱玉、曰濯纓。自西而東,熱以次減。清初,河水衝淹,改塘為四:改玉女為女塘,供婦女;改融雪為官塘,供官紳;改漱玉為五花塘,供病者;改濯纓為澡塘,供平民。終年洗沉痼者,絡繹不絕。尤以春季為最多,故有桃花水之稱;既浴即痊,又有功德水之譽,洵天然療養池山。自唐以來,代有修葺陵夷,至今諸多簡陋,抗戰軍興之明年,西京籌備委員會委員長張公溥泉,履勘勝跡,歎息不置,始決定建作軍民療養池。呈明中樞撥國帑七萬元,派專員技士測量設計,與本縣官民合力督辦。自庚辰冬興工迄癸未春始成。事先後三載餘,計改建新屋三座十一間,以澡塘三間,為民眾浴池,以五花塘兩間,為軍人池;以官塘兩間,為婦女浴池。創建新房四間,引故女塘水另砌單人塘八處,為售票池,蓋以唐養塘意也。改故土地祠為工程管理處。因石門穀水逼近塘側,移河身於南五丈,築堤二道,以保障之外,堤內培作蓮池稻田,內堤內環以花園藝圃,因工程浩大,投民工四萬餘,建築器材,廉價取之當地,按其計劃,乃第一步工程也。足役張公倡於前,主共事者為西京籌備會主任秘書龔賢明及王誠齋。監工者籌備會職員楊清軒、馬學援。襄辦者前任縣長史直,佐理為邑紳周新亞,民工則吾邑湯峪、焦岱、鹿走、孟村四鄉鎮民眾也。當地居民陳培基捐地八畝,以擴範圍。故今日勝地之複興,溫泉之改進,乃國家公帑與民眾血汗合鑄而成者也。方今抗戰勝利,百端待理,管、教、養、衛四者並重。則此天然療病之溫泉,其裨益於民眾,何可限量。張委員長與在事諸公之功德,當與斯泉永垂不朽矣。去年七月奉令交縣接管,縣設主任專理其事。他日繼續整修,踵事增華,完成二部工程,則後賢之責也,是為記。

  署理藍田縣縣長房向離籌建

  本邑教育科科長閻茂三撰文

  前任洛南縣縣長魏恭書丹

  奉邑建設科科長王德甫監製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歲次丙戌正月吉日立石。

  注:此碑為湯峪溫泉碑石中,保存最好最完整,尚可句讀的碑石。其碑文書法亦可。現保存於陝西省湯峪療養院內。建議該院妥為保護,以免風吹日曬或亂刻亂劃。從此碑內容看對民國三十五年重修過程記敘其詳細,對於建設設計籌款相助以及投工經辦人員之功績,備加宣揚。建國後,我們對湯峪溫泉的建設和投資至少大於其十倍,乃至數十倍,其建設規模和形式亦較之更加宏偉。為了反映曆史的真實麵目,建議由省療養院與藍田縣政府或湯峪鎮政府,新立一塊碑石,以彰後世,保存湯峪溫泉建設曆史之連續性。

  2.茂勳張公重修澡塘碑記

  歲在己亥秋八月

  議敘鹽運司執事茂勳張公,乃重修澡塘一座,囑餘作文以記之。

  餘聞藍田誌雲:唐初有異僧見此地不鋪雪而以為下有溫泉。掘之果有熱水湧出,嗣後有白魚之瑞,玉女之祥。元宗望(皇)帝賜號曰大興湯泉。本固李公、束易韋各有題詠,明人李秦藩永壽王賦詩,傳為美談。此湯泉之名勝前人之述備矣。若夫天有六氣,遇則為瘧;人有四時,偏則生疾,以故癱瘓之患,痿痹之苦;此天地不能平其憾者,孰意一浴斯水,則能勿藥而有喜,無慮不治之將深,至若積染而瀚厥汙,人惟時其剪雪之。除惡麗務須盡,人惟還於水鑒之,怡情適誌之事,其不遠乎!日新又新之功,亦猶是焉。比夫鄴郡之釜水,天門之焦泉,荊州之湯穀,曲河之沸潭。溫泉雖多,而皆不若此地之靈異,是石門湯泉之大,有造於斯人也。自唐代至今,創修重修者,不一而足。乃於道光元年六月問,忽遭水患,室材漂泊,牆壁傾圮,浴者大息,我本縣茂勳張公,慨然有誌複古,捐錢三百千有奇。糾合焦岱鎮瞿宗楷、瞿宗鐸、鳩工庀材,增其舊製。浴之者歡欣,聞之者鼓舞,莫不誇為勝事。餘遂授筆撰記,以誌不朽。因為之詩曰“神僧指點唐初年,幻出溫泉自己煎。滾滾波心浴日月,蒸蒸水口飛爐煙,曾聞玉女人間降,可有火龍地裏眠。自是山靈能滌痼,由來奇跡古今傳。”

  邑儒學廉膳生員張琳撰並書

  同辦工人朱炳南餘應可瞿宗立

  鄉約辛世興

  陳來法施東邊一牆根地基

  道光十九年歲次己亥秋八月上浣

  3.重創藍田縣湯峪沮泉洗病日時碑記

  正麵

  事不求其實據,而但炫於神工鬼匠,則近荒。理未觀其會通而徒狙於流浴(俗)傳盲,則鄰妄,妄則荒,皆君子所不取也。我藍田西南距城約四十裏許有溫泉,溢於界北之湯峪口。相傳肇自唐時,有道長過此導而出者。後人引分為四,一曰女塘、二曰官塘、三曰五花塘、四曰澡塘。具熱固以次而減,然至澡塘,猶手足不能遽入,迨五代得神女示以浴病目時,碑而表之,則負病來浴者輒無不效。至明碑毀,浴不知時,則有驗有不驗矣。莫為而為,亦莫致而致,非所謂神工鬼匠乎。然而考之史,史固不詳,稽之乘,乘亦不載。而惟二三父老,皆嘖嘖稱述弗置,則流俗之傳言也,誑傳相沿,洎我朝亦將三百年,而學士文人、卒無有考而證之者,光緒戊戌,鹹屬附學於生宗桂,因病而浴,因浴而效,而又不效而反劇者,方竊竊然異之也。會孟生兆霖,亦來浴病,其入水出水,則或早或暮,或久或暫,口每不同,而得效尤速,不盡怪而潔之,得所持石門湯泉一書以觀,內載湯泉宜浴之病與按日宜用之時甚詳,反然潛玩,雖非神女原本,而考病源,按水性,講求日時之生克製扶,則深得其當日授示之遺意。爰約而商諸同誌之劉生晴川、郭生建熏,出資而募書於版,以張掛共處,自是人知所忌,亦知所宜。而呻吟而來者,無不舞蹈而去矣,則事已求獲實據也。於生尤複逐加推究,總六甲之年日月,以求十二時所宜忌輯編之,以便人之采擇。而不使稍有弗於其本旨,是於理文觀其會通也。詳考既定,而乃跋涉不辭越境而來為餘告,昔文正有育,不為良相,即為良醫,蓋以醫與相皆能濟人也,今於生等雖不良於醫,而於水之素以醫為良者,猶不憚精詳切究,以廣行其濟人之心於無窮。非深有契於文正之言之旨,安能若是哉。則餘之承乏於茲而為之,給示諭,立規條,禁絕遊聞,則重其任於鄉保,清除積垢,則專其責於店家,皆事之所應爾者。乃碑成而於生等複來請記,以垂久遠,因信筆而書以附之。所冀厚君子匡我不逮,其勿概以荒妄不經視之,則病者幸甚。即無病者亦莫不幸甚,是為記。知藍田縣事粵西周之濟敬撰。

  竊思天下之事,皆有神司,世上之勞能無人任。書曰天工人其代之,故凡事無大小,雖借天力,全賴神工,心誠則靈,有感即應,古今所傳,信不誣也。予於光緒戊戌,因病起意求神垂示立石。至辛醜冬,竟得溫泉一書,百病洗忌之由,緒凡具備,惟無姓氏,驗否英辨。故邀同仁於壬寅春初,在省扶乩五次。蒙浮佑君降筆詩曰:兩袖清風一笠煙。煉丹煉性洞中天。分明世事吾不管,生等心誠又被牽。曰,不是原文,大意相同,洗忌日時,最宜可用。曰:俱可用,速送。此後,複蒙帝君降筆曰:“甲中一儒人,記錄本較真,要知先生名,作霖原姓陳。”後遂與同誌諸人,出資先懸木牌於廟後,複分啟募貲,並於癸卯春正月二十一日,稟明藍田縣,蒙周邑候批準立案,附八縣誌。出示告諭,撰文勒石,以垂久遠。今幸石碑告成,俾有遵循。夫君子有成人之美,是言也千古最足省身。於等募貲、創立石碑,本期永遠。唯聞原碑被人有意毀壞,誠為今古罪魁。茲望仁人君子,珍重愛惜,善加保護,勿蹈前人有意之非。同襄今日無量之舉,庶幾不負五代神女指示,浮佑帝君降筆,亦不負明儒陳公苦心,邑候周公善意。願世人卻病延年,斯誠護惜石碑者,功同再造也,謹記。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8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