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道教祖庭——古樓觀鎮

  周至政協

  樓觀鎮位於周至縣東南15公裏處,境內因有道教發祥地樓觀台而得名。樓觀鎮南依秦嶺、北瀕渭水,山清水秀、茂林修竹、林木蓊鬱,風景十分優美秀麗,自古以來就是關中旅遊勝地,曾有“關中河山百二,以終南最勝;終南千峰聳翠,以樓觀為最名”之說。樓觀創始於西周鼎盛於唐衰落於宋金,毀於宋末,振興於今。樓觀鎮明清時設在焦家裏,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設清平聯保;中華民國二十九年(1940)設樓觀鄉;1949年建國初,這裏是周至縣第五區,區公所設在當地規模最大的村焦家巷;1950年設樓觀區,1951年複設樓觀鄉;1958年設樓觀人民公社;1983年秋改人民公社為樓觀鎮人民政府建製,轄23個行政村,鎮政府仍設在焦鎮村,(原焦家巷)屬周至縣老四大鎮之一。2001年12月,山區就峪鄉撤並入樓觀鎮,屬半山區鄉鎮,轄32個行政村,東西寬10公裏,南北長30公裏,南部山區森林茂密,北部平原一片綠野,南高北低。全鎮人口50571人,土地麵積234平方公裏,其中平原98平方公裏,山區136平方公裏,規模較大。

  樓觀古鎮所在地焦鎮,是古樓觀商貿文化的中心,從明清起就起集市,焦家巷街道兩旁店鋪林立,有醋坊、染坊、鹽店、米店、肉店、布店、鐵匠鋪、木匠鋪、車馬店等,商貿區主要集中在南北正街,每集古曆一四七單日起集,是秦嶺山區及周邊地區山貨、物資的交易集散地,現在已成為樓觀乃至周邊地區的經濟貿易中心。

  從周朝末年算起,古樓觀至今約有3000年的曆史。相傳周康王時代,秦州(今甘肅天水)有位奇人,姓尹名喜,從小喜愛卜易之道,並悉心鑽研天文星象奧秘,是我國古代一位頗有造詣的星象學家。他觀天察地,能感知鬼神異變,人間禍福,雖滿腹經綸,卻不願入朝為宦,喜歡四海雲遊。後來,他跋山涉水來到終南山,發現了勢若飛鳳的風水寶地神就鄉聞仙裏。林深草茂,山靜水雅,就在此結草為樓,以觀天象,故名“草樓觀”,後之亦稱“古樓觀”,這便是“樓觀”的由來。

  終南山古樓觀

  周昭元二十五年,已是朝中上大夫的尹喜在夜觀星象時,看見天上有一團紫氣由東向西冉冉而來,根據天象和卜易推知,此乃祥瑞之氣,必有聖人入秦地,於是,他辭官離朝,隻請求做一個函穀關令,為的是能在入秦的關口親迎聖人到來。他上任以久,果然有一位氣宇不凡的老者,大耳長須、鶴發童顏、滿身仙氣,座騎青牛,由童子牽著自東向西徐徐而來。尹喜聞報,又驚又喜,立即穿上官服,施以大禮,跪地相迎。

  聖人姓李名耳,號老聃,亦稱老子,春秋時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後鄉曲仁裏人。生性好靜,曾仕於周,為守藏史(掌管圖書典籍的史官,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也許由於職業的關係,他遍覽群書,學識廣博,頗有見地。是古代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同時又是中國道教的始祖,是傳說中長於煉丹醫道之術的太上老君。

  尹喜見老子博學多識,思想深邃,又精於曆史,熟於掌故,明於天道,就執以弟子禮,虛心向老子求教。果然得益匪淺。再後來,他幹脆辭去函穀關令,迎老子一起來到樓觀隱居,師以問道,請為講學。老子為著述《道法五千言》以授之,後稱為《道德經》,老子當年與尹喜談經布道之地,就是現在的說經台。

  古樓觀老子像

  到了東漢末年順帝時(130年前後),四川鶴鳴山道士張道陵正式創立“天師道”(即道教),尊老子為教主,奉《道德經》為經典,稱老子為“太上老君”。並自作《老子想爾注》解釋之。此後,老子其人其書被蒙上了神秘的宗教色彩。由於樓觀是當年老子講學之地,因此道教一直將樓觀視為“道之源,仙之祖”,奉為仙都,是為道教的發祥之地,因之樓觀台被視為中國道教最早的道觀祖廟。

  據現遺存的碑石和古籍記載,曆代人們對老子其人其道都是十分尊崇的,就連孔子當年也曾問道於老子,周穆王西遊時,專門來樓觀拜見老子,秦始皇稱帝後崇拜老子,曾在樓觀台大興土木,修建青廟一老子祠,漢武帝時,又在此建了望仙宮。李淵建立唐朝前曾多次受樓觀台道士支持接應,到樓觀台拜過老子像後,知其姓李,便尊為遠祖。

  唐玄宗李隆基對老子崇拜更甚。據說有一天晚上,他在興慶宮飲酒觀舞已畢,自覺不勝酒力,似醉欲睡,於是和衣而眠。夢見一位童顏鶴發,大耳美髯的老翁,手裏揮動著如意鉤向他道:“我就是你的遠祖,現居京城西南百餘裏以外山中,你可差人去找,我自當會你。”玄宗正想上前求教治國安邦之道,老人忽然隱去,無影無蹤。夢醒後玄宗大喜,立即派人去找,果然在樓觀台南麵的山中挖出老子玉像一尊,此山因此而得名為顯靈山。玄宗將祖像迎至長安,供於興慶宮大明殿。接著便在說經台的北麵,尹喜最早結草為樓的地方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宗聖宮,意為祖宗聖庭之宮。宮內有紫雲衍慶樓、三清、文史殿、四子殿(四子即老子、莊子、閔子、庚桑子)。此後玄宗多次到此祭祖,並留有不少詩作。

  樓觀台作為道教的發祥地,不光引起曆代帝王的重視,而且又成了方士、學者雲集之地。北周武帝不信佛而信道,集中全國十名學者在樓觀台附近的田峪研究道家學說,並開始修編《道藏》。到了元代這裏又設立了十方叢林院,全國各地的道觀都在該院派駐代表,於是樓觀台就成了名副其實的道教文化研究中心。據不完全統計,曆史上在這裏研究老子學說取得成就的就有一百多人。據文物考古發現,此處現有清代以前的重要碑石多通,文物172處,此處李白、岑參、白居易、蘇東坡、王禹等古代詩人都在這裏留下了不少詩作。這裏的碑石中還保存了趙孟兆頁、高文舉、歐陽詢等曆史名人的書法珍品。高文舉用梅花篆字寫的《道德經》碑,就是有名的高壽羽體,歐陽詢的“大唐宗聖宮記”石碑,係自己撰文、自己書寫,而且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發現的一通歐陽詢隸書石碑,在書法藝術研究方麵,有著很高的學術價值。目前,日本《朝日新聞》報頭四個字,就是從此碑上拓下拚接而來的。

  樓觀台創於西周,秦漢增建,大唐鼎盛,金時兵毀,元朝複興,明清漸衰,當代恢複,現已升級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可與黃陵、孔林並列為聖地,這裏有全世界緯度最高、全中國第二大竹類品種園,是國家級森林公園,著名的秦嶺珍稀動物養殖基地就建在此。樓觀的每一個景點都蘊藏著一個美好的傳說,有太上老君煉丹留的“碾藥石”,有解去時疫、藥到病除、聖水回春的“上善池”,有老子白骨試徐甲的“化女泉”;有呂祖南山戲牡丹的呂祖洞,還有秦腔戲中“花廷相會”裏提到梅花篆字等等,當然流傳下來的還有那句“因老子道德被尊為九流之祖”而稱“老子天下第一”的稱謂。

  老子講授《道德經五千言》後就經常住在樓觀台西5公裏處就峪溝口的古陵山。此處鬆柏交翠,廟宇淩空,環境幽雅清靜,老子在此修身養性,後坐化成仙,稱之上院,被人們譽為洞天福地的西樓觀。這裏有老子祠,老子藏丹的神洞,洞門上以白玉鐫刻著“吾老洞”三字。洞深莫測,據說可直達四川青羊宮,內藏老子頭骨石匣,洞內寒氣逼人無可接近。老子死後埋藏於西樓觀就峪口的大陵山,墓呈圓錐形,高約2米,直徑5米多,墓首立有“老子墓”石碑。係清朝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題書。

  西樓觀的廟宇主要分布在大靈山上,其形與其名皆酷似東樓觀,有老子洞、鬥姥殿、左鍾右鼓,兩廓畫廊。大陵山形似展翅金鳳。“鳳”脖左側有老子修煉坐化的“吾老洞”。“鳳”頭前有授經台、紫雲樓、大聖殿、無量殿等。“鳳”翅下是老子陵墓,係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大陵山的青嶺、簞架山、紅樺山均是茂林修竹、峰巒疊翠。山上的南天門、紫雲亭、觀星樓、玉光閣等古跡。在綠樹的掩映中微露一角,似招手迎賓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曾數遊西樓觀,並留佳作數十首,夏遊之後賦詩有雲:“白水滿時紅鷺下,綠槐高處一蟬吟。酒醒門外三竿日,臥看溪南十畝陰。”

  樓觀台與西樓觀之間的延生觀村,就是唐朝兩位公主當年出家之地。唐太宗之女曾終道於此。公主潛心於道,上言太宗請求免除自己的“公主”名號,並自願放棄全部私產和租賦與皇家斷絕一切關係。自稱這樣做是為了“延十年生命”。太宗感其言誠,遂予恩準,並賜觀名為“延生觀”。世人亦呼其名為“延生公主”。

  民間傳說:延生公主美貌聰慧,年輕出家,在此修道,頗有造詣。但公主畢竟是女流之輩,嬌弱無助,不幸被延生觀後的山大王黑文藝掠為壓寨夫人。觀中道友,三年未能找見公主,焦急萬分,隻得實報朝廷。一日太上老君給太宗托夢,告明公主著落。又雲,黑山寨主驍勇異常,要救回公主,朝中諸將,皆非對手,惟尉遲敬德可當此任。於是,敬德奉旨征討黑山寨。大戰之後將黑文藝生擒並斬首,終於救出公主,摔死公主與黑風寨主之所生小兒。公主羞慚悲傷難耐,趁人不防奔向東側一懸崖,跳崖身亡。後來這裏就取名為舍崖。太宗厚葬公主,又念黑文藝三年中待公主甚善,亦為其配一金頭,組成“完屍”,與公主合葬在舍身崖之西。

  其後,唐睿宗第九女玉真公主於太極元年即景雲三年(712)亦離宮入道。先在長安築觀,後轉至延生觀修行。玄宗皇帝曾禦筆題寫了《玉真公主朝謁譙郡真源宮受道士王屋山仙人台靈祥應記》碑額。

  開元十八年(730),詩仙李白曾於延生觀(即玉真觀)結識玉真公主,駐此賦詩兩首,後經公主力薦,始得入朝為官。成語故事“終南捷徑”一詞便出自於此。由此向南,綠竹叢中,白牆之內,古樹參天,碑石肅立,宮殿台基,高大寬平,這是占地18150平方米的宗聖宮遺址,遺址內草樓觀、三清殿牌坊等文物曆曆在目,古銀杏樹已曆兩千餘年,老樹虯枝,生機勃勃。

  與延生觀比鄰的大秦寺,是我國僅存的唐代基督教遺址。寺塔巍峨壯麗,寺南為五丘木山,寺西為塔峪村。據考證,此寺為唐代五郡城。《大英百科全科全書》和《中國大百科全書》均載:在大秦寺出土了《大唐景教流行中國碑》,明天啟三年(1623)出土。碑示為景淨撰,呂秀岩書,敘述了唐太宗、高宗、玄宗、肅宗、代宗和德宗等皇帝對景教的支持與景教在中國各地流行的情況。後來碑石彩置為西安碑林。大秦寺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曆史見證,對研究中西文化交流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

  樓觀境內的團標峪內有一處鮮為人知的旅遊勝地定空寺。山間寺廟星羅棋布,號稱十二天門。山中摯巨石,自然成塔,如利劍倚天,直指蒼穹,氣勢雄偉、咄咄逼人,人稱“旗杆石”,還有一石更為神奇,其形為錐,酷似陀螺,前後有墊石支撐,大風吹時,不時擺動晃悠,常人相望,避而遠之,唯恐傷人。實際上,此石穩若泰山,雖經千年滄桑,卻能在擺動之中安之若素,人稱風擺石。此山人稱觀音山,亦稱桃花山,土肥樹茂、地幽風淳、飛瀑潺潺、古橡參天、茂林修竹、一山一景。春來,桃花盛開、落紅霞繞。入夏,鳥鳴藤蘿,翠掩山門,秋至紅葉滿山,景色如畫。此景點成為旅遊開發的熱點。

  在樓觀地區,以道教文化影響產生的民間藝術名目繁多,最有名的當算樓觀道情、軍寨道情和八家莊的牛鬥虎。樓觀道情是關中道情的一種,它源於唐代的道曲,以道教故事為主,或以道教經典編成樂句,吸收民間歌謠,發展為多種樂曲。牛鬥虎,於清乾隆年間產生於八家莊。一般有六人表演,其中二人扮虎,二人扮牛,牧童、土地各一人。表演時牧童先上場,說反話逗樂,接著土地上場,二人對話,詼諧幽默。此時,老虎上場撲牧童,牛頂倒老虎,牛虎相鬥。八家莊的老虎表演有勢:八小勢、二十四個平陽勢。舞時,老虎的撲、搜、望、趔、立、臥、坐、縮、滾、跳等,虎虎有勢;牛的望月、舔背、吃草、縮叉、挖耳等動作頑皮可愛。表演緊張激烈虎有虎勢牛有牛勢,表演了正義與邪惡的鬥爭。

  隨著環山旅遊公路的開通,樓觀鎮的投資得到各方位的改善和優化,多家知名企業落戶樓觀,預計投資近50億元。不久的將來,有著千年文化底蘊的樓觀古鎮,將以嶄新的風姿閃亮在眾人的眼前。

  秦嶺山下牛鬥虎

  民間舞蹈《牛鬥虎》是周至縣樓觀鎮八家莊的傳統保留藝術節目,源遠流長。八家莊依山傍水,早在清朝時莊東什字的井廟內的木匾上就記載著“乾隆年間,八家莊耍牛鬥虎”的字樣。世傳先祖有位叫杜困的畫匠,一天進山打柴,在田峪溝一個叫白龍祠的山坡發現一隻雙眼圓睜的花豹,正弓背彎腰向山下張望,又驚見山下有位牧童正在放牛,不等呼喊出口,豹子便向牧童撲去,千鈞一發之時正在吃草的牛後腳一蹬順勢而下,把凶猛的豹子頂了個跟鬥,翻到坡下的豹子勃然大怒,便與不甘示弱的牛搏鬥了起來,經過幾個回合,牛的雙眼都鬥紅了,越鬥越猛,豹子見敵不過,隻得落荒逃跑。杜困目睹此景加之是畫匠,想象豐富,便據這一素材便同莊裏的眾民間藝人創編了舞蹈《牛鬥虎》。

  《牛鬥虎》經過曆史的沿革和演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其他藝術形式的有效成分,不斷地豐富和完善,使其粗獷、剽悍、勇猛、敏捷和智慧的基本特性保留不變,從而表達了惡不壓正,正不怕邪,弱不懼強,敢於拚搏,戰而能勝的思想。

  古樓觀曆史遺址圖

  《牛鬥虎》的舞蹈結構由五人組成,牛和虎均由兩人分扮頭尾,還有一個牧童。《牛鬥虎》的舞蹈語匯很豐富也很講究,有四大勢八小勢,二十四個平陽勢。四大勢有趔虎勢、搜山勢、望山勢、捕食勢;八小勢有立臥坐縮滾、上山,下山,跳澗;二十四個平陽勢貫穿每個動作之中,還有貓兒輪神,懷中抱月,金雞獨立等。牛勢有犀牛望月、趔叉舔背,吃草、縮叉、挖耳等動作。其演出多在農閑時農村夜間場地,燈籠環繞四周,氣氛冷清森肅,音樂以打擊樂鑼鼓敲擊,激越而昂揚,配以鬆香之煙火開場,猛虎下山其勢如迅雷不及掩耳,張揚跋扈,頓然把觀眾的情緒帶入一個緊張嚴峻的氛圍之中。在表演上牛和牧童齊心協力與虎爭鬥,情節逼真,動作細膩,栩栩如生,扣人心弦。

  舞蹈《牛鬥虎》從先祖演到今天,在關中頗有名聲,深受農民觀眾的讚賞和文化藝術界的好評。《牛鬥虎》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周至方圓愛好者,紛紛求教和仿效。八家莊的《牛鬥虎》每逢春節便應邀赴寶雞、興平、戶縣水利工程、鄰村等地去演出。曾在1955年春節被周至縣和寶雞地區評為民間藝術演出一等獎,後在西北五省文藝匯演後決定去北京匯演,因農忙未成行;1959年春節又被選送到周至和寶雞參加民間藝術節演出;2002年代表樓觀鎮周至縣參加藝術匯演獲一等獎。還應提到的是周至縣劇校仿效八家莊《牛鬥虎》表演,1986年赴北京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獲二等獎。1979年赴西安參加市第二屆藝術節獲演出一等獎。

  八家莊的先輩和後者為《牛鬥虎》的藝術實踐付出過艱辛的努力,老藝人趙振貴雖已作古,但他的弟子和晚輩則繼承了他的遺風,對《牛鬥虎》所表達的主題思想,要刻畫的舞蹈情結都一絲不苟,精益求精,決心讓《牛鬥虎》世世代代傳下去,並使之發揚光大。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8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