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豫讓:甘為知己者死的名士之風

豫讓,智瑤手下與疵齊名的臣子。晉國六卿執政時,他為範氏之臣,後來範氏、中行氏被四卿所滅,他投智瑤為臣。智瑤合韓魏之眾圍困趙氏,在攻破晉陽的關鍵時刻,韓魏兩家暗通趙氏,倒便之器,乃暗中哭泣說:“‘士為知己者死。’吾受智氏厚恩,今國亡族滅,厚及遺骸,吾偷生於世,何以為人?”於是尋求複仇,數次謀刺趙無恤。豫讓對趙元恤的謀刺動機及其行為構成了列國人物中一種特殊的人格。

漆身吞炭為報恩

豫讓出於對智瑤的報恩之心,尋求趙無恤報仇,他首先改名換姓,扮作服役的囚徒,帶著匕首藏於趙府的廁所,想等趙無恤入廁時乘機刺之,不料,他被趙無恤身邊的人發現後捉住。趙無恤問明了他行刺的原因,有感於他對故主的義氣,將其放歸。豫讓報仇之心不死,準備再入晉陽行刺,但又怕別人將他識認出來,於是削去須眉,將身體漆為癩子惡瘡之狀,行乞於晉陽城中。他的妻子去市上尋找,聽見行乞之聲,覺得是自己丈夫的聲音,急忙前去看視,見到豫讓後她看了良久,感到其形體與丈夫相去甚遠,於是去別處另找。豫讓嫌自己原來的聲音尚在,乃吞炭變為啞喉,繼續在市上行乞,致使他的妻子也聽不出他的聲音了,因而無人識認得出。

豫讓漆身吞炭,對自己的形體作了一番改造後,再行謀刺,他聞知趙無恤將要視察晉陽城外新建的橋梁,於是身藏利刃,詐為死人,伏於橋梁之下,趙無恤車馬上橋前,身邊的人發現了橋下的死人,前來報告,趙無恤判斷說:“新築橋梁,安得便有死屍,必豫讓也。”命左右人拖出死屍檢查,經仔細辨認,發現果然是豫讓,趙無恤下令將其斬首。豫讓見自己計謀不成,報仇無望,遂呼天大號,淚與血下,左右問他是否怕死,他回答說:某非畏死,痛某死豫讓為了向趙無恤複仇,下了很大的功夫,尤其是第二次謀刺前,他為了便於偽裝,漆身吞炭,毀變了自己的身體和聲音,付出了莫大的代價,直到他的妻子也辨認不出。豫讓二次被抓獲後,他痛心大哭,這是對自己壯誌難酬的哀號。

豫讓死後,人們把他曾藏過身的橋改名為豫讓橋,據說該橋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五十裏赤橋村,明代時猶存。唐人胡曾作《豫讓橋》一詩,對豫讓的赤誠品格大加稱讚。詩曰:豫讓酬恩歲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

年年橋上行人過,誰有當時國士心。

其實,豫讓和趙無恤本無直接的個人仇怨,他對趙的謀刺全是為了報智瑤之恩,是由報恩觀念而誘發的一種複仇行為。豫讓二次被捉後,趙無恤問他說:“子先事範氏,範氏為智伯所滅,子忍恥偷生,反事智伯,不為範氏報仇,今智氏之死,子獨報之甚切,何也?”豫讓回答說:“夫君臣以義合。君待臣如手足,則臣待君如腹心;君待臣如犬馬,則臣待君如路人。某向事範氏,止以眾人相待,吾亦以眾人報之。及事智伯,蒙其解衣推食,以國士相待,吾當以國士報之。豈可一例而觀耶?”

豫讓為智瑤毀形報恩,但他絕不是一個愚忠之人,在君臣關係上,他有選擇、有鑒別,有很強的思想性。在領導活動中,身為領導的人都希望能掌握部下的感情,使其為自己的事業全力報效,希望能建立起良好的上下級關係,豫讓對趙無恤的回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建立這種關係的真諦:第一,君臣關係優良化的實質不在於權力方麵,而在感情方麵,君臣間隻有產生一種強烈的感情感應,為君者才能真正掌握為臣的心理,徹底而長久地影響他的行為。第二,良好的君臣關係需要雙方共同培養,但其主動權在為君的一方,二者關係的深度基本上決定於為君者的感情與者的個人想像為準,而是以為臣的感受程度為準,因為後者才真正決定雙方的感情感應程度。這就要求領導者一定要講求方法,注意策略,以減少感情損耗,這一點是領導藝術上的一個難點所在。第四,如何培養與下級的感情,在領導者的整個活動行為中,可以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方麵。一個拙劣的領導人,例如智瑤,未必不能建立與部下的良好關係;精明的領導人又未必一定能建立與部下的良好關係,對部下人格的估價,精明的領導人也可能常常失之偏低,致使雙方的良好關係難以形成。

豫讓為君複仇,為君而死,他根據自己的感受,臨死前闡發了君臣關係的真諦,對人們有著重要的啟發。

執意侍主不懷二心

豫讓第一次謀刺不成,被放歸回家,其時麵臨著幾種選擇。

他的妻子見他整天憂愁,勸他去韓魏求仕,以圖富貴,豫讓聞之大怒,拂衣而去,不再相見。後來他漆身吞炭,無人識認,有一位友人素知其誌,見市上行乞者的舉動,心疑是他,暗中相認後將他邀至家中勸道:“子報仇之誌決矣!然未得報仇之術也。以子之才,若詐投趙氏,必得重用,此時乘隙行事,唾手可得,何苦毀形滅性,以求濟其事乎?”豫讓拒絕說:“吾既臣趙氏,而複行刺,是貳心也。”表示不願采取那種迂回的方式複仇,以避免心懷貳意之嫌。

豫讓對妻友的兩次拒絕,表明了他濃厚的忠君和重義觀念,傳統禮教思想的某些因素無疑對他有很深的影響,他不僅自己願以生命為代價去身體力行,而且希望以自己的行為促使這些思想在社會上發揚光大。他拒絕了友人的建議後表示說:今吾漆身吞炭,堅信不移,並願為其弘揚慷慨獻身,豫讓當算曆史上突出的一位。

對於自己的複仇行為,豫讓即使對趙無恤本人也毫不隱瞞,他第一次行刺被捉,趙無恤決定放掉他,臨放前問他說:“吾今縱子,能釋前仇否?”豫讓回答說:“釋臣者,主之私恩;報仇者,臣之大義。”明白地表示了他要繼續複仇的思想。二次被捉後,趙無恤令其自刎,他對趙無恤講:“臣聞‘忠臣不憂身之死,明主不掩人之義’。蒙君赦宥,於臣已足,今日臣豈望再活?但兩計不成,憤無所泄。請君脫衣與臣擊之,以寓報仇之意,臣死亦瞑目矣!”(以上引文均自第八十四回)他直言不諱,表示不報仇,死也不會瞑目,進而要求擊砍趙之衣裳,使自己的願望在臨死前得到象征性的滿足。豫讓秉性剛直,不諱複仇之誌,表現了一種特別的氣節和人格。據說豫讓精誠所感,在當時被擊砍過的趙無恤錦袍上,竟發現許多鮮血斑點。清朝俞體瑩認為,龍門人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中選取荊軻而沒有為豫讓立傳,是莫大的遺憾。他為此作《豫讓》詩雲:知遇恩深一死輕,擊衣濺血足心驚。

龍門取舍荊軻傳,孤負千秋義士名。
更多

編輯推薦

1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2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3正說明朝十八臣
4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5西安事變實錄
6漢武大帝
7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8大唐空華記
9紅牆檔案(二)
10紅牆檔案(三)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