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源遠流長的帝王敬老活動

中國傳統文化曆來推崇尊老的美德,這一原則作為中國傳統道德中最基本的信條之一,在中國曆代各階層人士的社會生活中都可以發掘出許多幕曲折動人的活報劇。而這些劇的導演或劇中的主角人物,又往往是中國古代社會中的最高統治者——帝王。如西漢初年著名的“商山四皓”的故事即是一例。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漢初有東園公、角裏先生、綺裏季、夏黃公四位隱居商山的名士,“年皆八十有餘,須眉皓白”,也稱“商山四皓”。劉邦登基後,曾多次派使者用高車駟馬請他們到漢朝做官,但都被“四皓”婉言謝絕。後來劉邦寵愛戚夫人,想廢呂後所生太子劉盈,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為太子。呂後向留侯張良問計,張良請呂後設法讓“商山四皓”親近太子劉盈,並輔佐太子。呂後用張良計,使“四皓”接受了太子劉盈的聘請,輔佐他。一天高祖劉邦設酒宴,令太子劉盈侍宴,太子帶領這四位老先生去赴宴,劉邦大驚,過後對戚夫人說,我想廢劉盈,立如意為太子,但現在劉盈有“商山四皓”輔佐,可以說已經羽翼豐滿,地位難以動搖了。戚夫人大放悲聲。劉邦又為戚夫人高歌:“鴻鵠高飛,一舉千裏。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於是劉邦從此再不提廢太子立趙王如意之事。由此可見,軟弱的太子劉盈一旦贏得有威望的長者的支持,就可以渡過危難,“一舉千裏”,“橫絕四海”。與此相反,位居皇帝,意誌剛強,決心已定的劉邦,一旦與“商山四皓”對壘,就自歎“無能為力”。其原因何在?

這一方麵是由於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以農立國的農業古國,而農業文化特別注意世代承繼式的知識傳遞方式。生產經驗和生活經驗以及幾乎一切社會文化知識,一般都經由祖—父—子—孫這樣的直線型係統代代相傳。前代似乎總是在文化上優越於後代,後代必須仰祝前人,對其權威的身份自然會尊崇不疑。另一方麵,農業文明決定了家庭與家族在社會生活中的無與倫比的地位與作用,而在以血緣為紐帶的家庭、家族中,必然要求確立長、幼、尊、卑的倫常關係,而這一切的不斷衍生,必然會形成一種孝親尊老的強大的社會機製。統治者如能順應、利用這種機製,就可以達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反之則會給自己的統治帶來不盡的麻煩。故此,中國曆代執政者對於敬老、養老這一民政內容都特別重視,甚至還要不厭其煩地製定一係列相關的禮儀製度。

1.1 談到中國古代帝王敬老的問題,可以一直追溯到大舜時代,那時就有按期宴饗老年賢人的禮製,稱為養老。《禮記·王製》說: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飲宴用燕禮,穿白衣,祭祀戴皇冠(一種畫有羽毛的冠,與後世帝王所戴的冠不同。根據儒家學者的解釋,燕禮是指每年春夏秋冬帝王視察學校時所舉行的敬老慶典禮儀);夏後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飲宴用饗禮,祭祀戴收冠;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飲宴用食禮,穿白衣,祭禮戴?(xū須)冠;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飲宴兼用諸禮,穿黑衣素裳,祭禮戴冕。國老也稱三老,庶老也稱五更,上庠、下庠、東序、西序、東膠、虞庠等都是學校的名稱,其中的“上庠”指國立學校,“下庠”指地方學校。參加上庠酒宴的老人,稱為國老,他們是有爵位和有德行的老年現任官吏或退休官吏。參加“下庠”酒宴的老人稱為庶老,主要是庶民中的年老者。以“燕禮”敬老,分設“上庠”、“下庠”的宴會內容,雖然《禮記》及後人均缺乏詳細記載,但酒宴的豐儉、肴饌的精粗肯定是各不相同的,隻有這樣才能體現“國老”與“庶老”的稱謂和待遇的不同,這也是中國古代帝王敬老禮儀的一大特點。以學校養老不僅顯示用情莊重,還說明尊老作為禮儀的基本原則,是當時統治者進行教化的主要內容。因為儒家認為,養老禮儀與倫理道德的培養和國家的穩定治理密切相關:“王者之養老,所以教天下之孝也。而必於學者,學,所以明人倫也。人倫莫先於孝悌。人君致孝悌於其親長,下之人無由以見也,故於學校之中行養老之禮,使(庶民)得於聽聞觀感。一禮之行,所費者飲食之微,而所致者治效之大也。”

由此可見,統治者選擇學校舉行敬老的儀式,目的確實是為了推廣封建統治者的倫理道德觀念,實施政治教化,從而擴大影響,對天下提倡“孝道”,以穩固尊卑貴賤的社會秩序,加強其統治。這也就是《禮記·大學》上所說的“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安定天下的關鍵在於治理國家的人,統治者尊重老人,民眾就會孝敬父母,統治者尊重長輩,民眾就會順從兄長,統治者撫恤孤獨,民眾就不會背棄。一句話,中國古代帝王敬老是為了在民間提倡“孝道”,而提倡“孝道”是為了讓人民“忠”、“順”他們的統治,隻有如此,他們的統治才能穩定,因此“敬老”也是中國統治者統治天下的一項重要措施。故此,從東漢明帝時開始,中國曆代統治者都要舉行國家的敬老儀典。

據《後漢書·禮儀誌》記載,東漢明帝永平二年(59)十月,漢明帝率領群臣,在漢代的皇家學校即“太學”,舉行了一次隆重的敬老典禮。

首先,在舉行典禮前的一個大吉大利的日子,由司徒向明帝提交曾在朝廷中任過三公以上官職,現已退休的官員名單。明帝從中挑選德高望重,年齡較大的李躬為三老,他的老師博士桓榮為五更。所謂三老,據儒家解釋指“老人知天地人事者”。五更,是指“老人知五行更代事者”。也有人說,三老五更是取法三辰五星可以照明天下的意義。由史書的有關記載可知,選拔三老五更,首先考慮的是德高望重年尊的官吏。其次,他們必須是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中達人和的知識淵博的人。再次,他們必須是夫妻白頭到老,子女俱全的人。

敬老儀式在洛陽太學的辟雍舉行。辟雍是太學的中心建築,中間是雄偉莊嚴的殿堂,四周有圓形水池環繞,像古代的玉璧一樣,象征天子德化周流全國。這一天,皇帝先乘車來到辟雍禮殿,在東廂入座,然後派遣使者駕安車到太學的講堂,迎接事先已在這裏齋戒的三老李躬和五更桓榮。三老五更身穿絲織的大袍單衣,以從衣領和袖口鑲著黑邊的中衣作禮服,頭戴進賢冠,手拄玉杖。明帝在辟雍的門屏親自迎接,三老五更下車,向明帝行答拜禮。然後由禮官把三老五更引導到賓位台階站立,明帝向他們按照禮節作揖。三老李躬進入殿中的西麵,麵向東坐的皇帝。五更桓榮則坐在太極的北麵,麵向南方。參加典禮的三公、九卿分別為三老五更擺好幾案,整理好衣服,鞋子。宴會開始,明帝親自挽起袖子割下祭肉,恭敬而虔誠地進獻給三老五更,並且為他們頻頻祝酒進肉,還祝願他們在飲酒食肉的時候,不要被噎著和被骨刺哽著。宮廷樂隊高唱《詩經·小雅》中的《鹿鳴》詩譜成的歌曲:“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舞隊則在殿中跳起《八佾之舞》和《萬舞》。殿堂內外,輕歌宛轉,舞姿蹁躚,氣象肅穆,禮儀莊嚴。由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皇帝親自導演的這場敬老典禮,在中國曆史上被代代傳頌。宴會結束的第二天,李躬和桓榮為感謝漢明帝對他們的禮遇,特到宮闕下謝恩,明帝對他們又大加賞賜,誠可謂榮寵備至。

1.2 此後,曆代王朝的君主都紛紛把這種儀式作為文治的重要象征與實行倫理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而據《北周書·於謹傳》記載,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舉行的一次敬老典禮很值得一提。這次所敬的“老人”是權臣於謹。於謹當時被封為燕國公,食邑萬戶,遷太傅,參與朝廷核心決策,深受周武帝信任。保定二年(562),於謹因年老上書請求退休。武帝下詔書說,古代時薑太公年過九十,召公近百歲,仍然勤勉於國事,自強不息。現在九州還沒有統一,國家需要您這樣的重臣,就好像過大海需要舟船一樣,您怎麽能請求退休呢?我為此感到不安和慚愧。為此,周武帝決定舉行一次敬老典禮,借以顯示他對年老的大臣的尊重與榮寵。周武帝先下詔封於謹為三老。於謹按禮節上表辭讓,武帝不許,又賜給他延年杖。舉行儀式那一天,長安城中洋溢著一派喜慶的氣氛。周武帝一大早就駕臨太學,與文武百官一起等候著三老的到來。於謹身穿禮服,在儀仗簇擁下乘車來到太學門口。皇帝上前迎拜,於謹答拜。於謹的座位設在禮殿正中,麵向南方,太師宇文護在皇帝伴隨於謹走進禮殿之際,首先走上台階,親自為於謹在座席前安排好了幾案。於謹在鼓樂聲中步上座席,以皇帝老師的身份入席,憑幾而坐。隨後,武帝也在樂聲中走上台階,麵朝西站在屏風與儀仗之前。

典禮正式開始,禮官們小心地捧著精致的食品、美酒走進大殿放到於謹麵前的幾案上,皇帝跪在於謹的幾案前,親自為他擺好裝滿調味醬的容器,又為他操刀割開整塊的熟肉。在文武百官、司儀、護從等的注視下,於謹莊嚴地接過塗好醬的熟肉進餐。接著,皇帝跪著為於謹捧上斟滿酒的金杯,於謹莊重地一飲而盡。誠可謂榮耀至極。君主要向三老屈膝,皇權要借敬老的禮儀才能得到鞏固,這可以說已經達到了中國古代敬老的頂峰。

進完餐之後,儀式進入又一個高潮——訪道。於謹起身站在坐席的後麵,麵向南。周武帝也站起來與於謹隔席相對。武帝謙恭地說,我雖然擔當起了治理天下的重任,但我自知德薄才低,力不從心,不知如何才能治理好天下,請您能給我教誨。於謹嚴肅地回答說,木材必須用墨線才能校直,君主從諫如流就可以成為明君了。自古以來的聖明君主,都必須虛心納諫,以此來了解施政的得失成敗,使國家安定,人民幸福,請陛下不要忘記這一點。又說,為國之本,在於忠信,治國之道,必須有法。如果國家的一切都有法可依,國民對國君忠貞不貳,國民之間互相都能講究信義,皇帝自己辦事又能三思而後再說,多方考慮後再付諸實施,盡量減少錯誤和失誤,那麽國家就不愁治理不好。周武帝頻頻點頭,感謝並接受於謹的教誨。參加典禮的皇室成員和大小官員也都認真地傾聽三老的教誨,於謹最後在莊嚴的樂聲中對周武帝答拜,結束了儀式。周武帝能這樣在公開的場合向三老求教治國安邦的策略,表明敬老禮儀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已具有特殊的政治功效。它不但是封建帝王借敬老提倡忠孝、仁義,頌揚帝王的文治武功的一種形式,也是統治者借此提倡“老人”經驗有助社會發展的一種儀式,這對中國傳統社會中推行老人政治,維護以農立國的治國方略是一種推動和維護。

1.3 此後曆代封建皇帝的敬老儀式,曾一再被搬演上政治舞台,這些禮儀與過去相比,在程序上和具體做法上都沒有太大的變化,隻是禮儀更加煩瑣,對三老五更的資格限製更加嚴格罷了。如唐代規定,擔任三老五更的人,必須是曾任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之類皇帝的老師)、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類高官)而退休的高級官員。列席儀式的國老(周代參加上庠酒宴的老人稱國老,他們一般是有爵位、有德行的老年官吏),由五品以上的退休官員擔任;庶老(周代參加下庠酒宴的老人稱庶老,他們主要是庶民中年老有德望的人),由六品以下的退休官員擔任。由此可見,唐代以後,官吏日益成為封建王朝君主敬老的主要對象,而庶民老人的那點象征性地位,也被退休官吏所取代。皇帝舉行養老禮之前,有關部門要先把三老五更及參加儀式的國老、庶老的名單上奏皇帝,經皇帝批準後,尚食官要在禮儀舉行前三天準備好各種必須的美味佳肴,為三老五更、國老、庶老及參加典禮的文武百官和具體的辦事人員在太學門前安排好位次。典禮舉行的前一天,要為皇帝在禮堂的東邊麵向西擺好禦座、幾案;在禮堂西麵的窗戶下靠近東北的地方麵向南為三老擺好座位和幾案;為五更在禮堂西邊的台階上麵向東擺好座位和幾案。並為國老、庶老、文武官員、外邦使者及太學學生安排好位置。太樂令要將國家舉行重大朝儀時使用的樂器懸掛、擺放好,其他各部門也要像舉行元日朝會一樣把各種儀仗擺放妥當。舉行典禮這一天一大早,太學學生身穿青衣與文武百官都在太學門外按位次站立恭候皇帝與群老的到來。皇帝的鑾駕到達太學門前停下後,侍中跪請皇帝下車,皇帝下車後乘輿輦在儀仗簇擁下進入禮堂就座。隨從的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員都站到太學門外的位次上。太樂令帶領樂工二人舞蹈著走到各自的位置後,導引官引領文武官員及外邦使者入堂就位。在皇帝鑾駕出宮之時,禮部就要劃定時間派使者去迎接三老五更。三老五更各在自己的府第頭戴進賢冠,身穿禮服,在儀仗導引護從下,乘坐安車到達太學門口。其他眾國老、庶老則按照有關部門通知的時間,屆時在太學門口與三老五更匯集。太常府少卿高聲唱讚引導三老五更麵朝東站在太學南門的西邊,奉禮郎高聲唱讚引導國老、庶老站在三老五更之後。

太常博士引導太常正卿麵向北站在太學禮堂的北門內。這時侍中向皇帝啟奏,外麵一切準備停當,皇帝走出禮堂大門,殿中監向皇帝進獻大珪(半圓玉璧)。皇帝手拿大珪降級在門內的東邊麵向西迎接三老,侍從大臣站在皇帝身後,太常卿與博士從門口退下,站在左邊。三老五更各執手杖,左右各有一人扶持。三老五更進入禮堂麵向北站在禮堂東邊。奉禮郎引導其他老人隨後進入禮堂,站在三老五更後麵。太常卿上前請皇帝對三老五更行兩拜禮,皇帝向三老五更行兩拜禮,三老五更放下手杖,對皇帝稽首辭謝,表示不敢當。皇帝打揖請三老五更向台階前走,三老在前,五更在後,各執手杖,在左右二人的扶持下向前走。到台階前後,皇帝作揖,請三老五更上台階,皇帝與三老五更都走上台階,各自站在自己的座位前。皇帝麵向西向三老行兩拜禮,三老麵向南答拜。皇帝然後再次麵向西肅穆地向五更行一拜禮,五更也肅穆地向皇帝行回拜禮。皇帝與三老五更都坐好後,三公要為三老五更擺好幾案,九卿要為他們整好衣服。然後,殿中監和尚食官捧著皇帝特賜的珍饈、黍稷等擺放到三老麵前的幾案上,皇帝走到三老麵前,手拿調味醬遞給三老,並到放酒樽的地方取酒爵,侍中高聲唱讚酌酒,皇帝手執酒爵盛滿酒送給三老。尚食官等依次再給五更在座位前的幾案上擺好禦賜珍饈、酒食,並為其他的國老、庶老也送上珍饈、酒食,這些人都自取自食。在此過程中,從皇帝降級迎三老五更開始,直到皇帝為三老獻食為止,太樂令都要帶領樂工演奏《太和》之樂。待皇帝入座之後,太樂令要多次帶領樂工演奏《韶和》之樂。待音樂停止後,三老就開始講解“五孝”、“六順”的典訓及格言,皇帝要虛心地表示接受,史官要把三老所講的善言、善行都一一記錄下來。待三老講完後,兩位跳舞的人要舞蹈,舞蹈結束後,三老五更及其他老人都要從宴席上走下,然後由太常卿等官員導引著走下台階,皇帝降級禮送,樂工再次奏起《太和》之樂,皇帝在台階前目送三老五更走出禮堂。三老五更走出禮堂後,樂工停止演奏,太常卿引導皇帝重新登上台階。三老五更走出太學大門後,侍中啟奏皇帝禮畢,皇帝回到禦座。三老五更乘坐安車在儀仗導引護從下回家。文武百官及太學學生按次序走出禮堂。皇帝在儀仗導引護從,隨侍大臣陪送下,坐鑾車回宮。第二天,三老要到朝廷的門闕上表致謝。明清時期,隨著皇權的強化,皇帝對三老五更下拜和跪進酒食的禮節都取消了。如在明世宗嘉靖年間舉行的敬老典禮中,皇帝隻是作出對三老五更下拜的姿態,而三老五更卻都放下手杖,對皇帝稽首辭謝,表示不敢當,皇帝對他們也僅僅隻作了一揖而告終結。舉行酒宴時,本應由皇帝給三老五更跪著進獻佳肴、美酒的禮儀,也被侍臣代皇帝而行了。由此可見,封建君主對老人舉辦的敬老禮儀,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皇權的強化,皇權神授思想的灌輸,而越來越徒有其名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