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鋼琴大王李斯特

“悲傷和偉大就是藝術家的命運。”這是音樂家弗朗茲·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的名言。他以作曲家、指揮家、教師和音樂活動組織者的身份,占據了19世紀藝術生活的中心位置。然而這位取得了巨大成功的藝術家沒有脫離浪漫主義的傷感,有一次他說道:“死去,在年輕時死去——多麽幸福!”

李斯特是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是浪漫主義前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1811年他出生於匈牙利,父親是匈牙利一位富翁的管家。李斯特年僅十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發現了他的音樂天賦。為了李斯特的進一步深造,父親變賣家產,湊了一些錢,全家遷居維也納。一家三口在維也納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們擠在一間小屋內,靠打工勉強維持生計。為了學琴,李斯特的父親為他聘請了著名的鋼琴家車爾尼作為教師。小李斯特每周上三次課,每次來回都要步行兩個多鍾頭,但十歲的李斯特不畏辛苦,從來沒有間斷過鋼琴課。車爾尼也十分欣賞這位刻苦的學生。兩年後,李斯特的鋼琴技藝突飛猛進,他已經可以在維也納舉辦音樂會了。有一次,他的演奏會觀眾中出現了一位全聾的老人,這位老人雖然無法聽見李斯特的演奏,但他的心靈似乎感受到了這位少年天才的偉力,於是老人在演奏會結束之後,熱情地摟住這位神童,親吻了他的額頭。這位老人正是音樂大師貝多芬,而這一新聞則上了當時歐洲的各大報紙,使十二歲的李斯特一時名揚全歐。

在一些匈牙利貴族的資助下,李斯特來到了巴黎,繼續他的音樂生涯。李斯特的性格開朗、熱情,交遊廣闊。他在巴黎時,經常與法國偉大的作家雨果來往,他們都具有人道主義思想,追求平等、博愛、自由,在藝術上主張革新。相似的世界觀和藝術觀使二人十分投機,雨果總是李斯特作品的第一個欣賞者,而李斯特也經常第一個欣賞到雨果的文學作品。李斯特的作品中,有幾首就是根據雨果的詩的意境而作的曲,而雨果的一些詩,也是從李斯特的旋律中得到靈感而寫出來的,難怪後人將這兩位藝術家稱為一對“精神上的孿生兄弟”。

1831年,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出現在巴黎,引起了轟動,他使李斯特認識到演奏大師所能達到的高度。李斯特觀看了帕格尼尼這位小提琴魔術師的演奏絕技以後,就下決心做鋼琴方麵的帕格尼尼。他學習用鋼琴去做那些輝煌的、不可能做到的、奇跡般的事情。他也寫一些過去從來沒有人在鋼琴上彈過的樂曲。他相信沒有任何音樂是鋼琴這種他所熱愛和選擇的樂器所不能表達的。他改編了過去曾經被人們寫過的幾乎一切種類的音樂,從大歌劇到貝多芬的交響曲。李斯特認為:若用鋼琴改寫歌劇和交響曲,他就能把那些可愛的旋律帶給那些本來永遠也不會有機會聽到它們的人。

李斯特是最偉大的鋼琴家和節目主持人之一,他用手指表演,他的個性魅力產生了許多傳奇。演出時,他不是像以前的習慣那樣背對著或麵對著觀眾,而是采用了現在普遍采用的更有效果的坐姿。這種姿勢顯出了他的輪廓清晰的側麵像,使人聯想起但丁式的人物。他俯身在鍵盤上,發出雷鳴般的轟鳴,也有愛語絮絮,令貴婦人神魂顛倒。地位稍低一些的女士們爭搶他的鼻煙盒,把他的手帕撕成碎片。李斯特對這些作為傳奇的一部分的滑稽行為加以鼓勵。但是,在這些現象表麵的後麵,他是一個真正的音樂家。李斯特為他的朋友和信徒演奏貝多芬後期寫的奏鳴曲,他們永遠也忘不了那種感受。在巴黎,著名音樂家如同五月裏的知更鳥一樣多,可是李斯特還是成為他們中間的寵兒。

李斯特將鋼琴的技巧發展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在鋼琴上創造出管弦樂的效果。他還首創了背譜演奏法,本人則具有超群的即興演奏才能,他也因此獲得了“鋼琴之王”的美稱。作曲方麵,他主張標題音樂,創造了交響詩體裁,發展了自由轉調的手法,為無調性音樂的誕生揭開了序幕,樹立了與學院風氣、市民風氣相對立的浪漫主義原則。他作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瑪捷帕》《普羅米修斯》等十三部前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級練習曲等,大大開拓了鋼琴音樂的表現力。

鋼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開的,正如圓舞曲和施特勞斯、交響曲與貝多芬的名字分不開一樣。它的鋼琴曲已列入世界古典鋼琴曲的文獻寶庫。李斯特所創作的十九首鋼琴曲《匈牙利狂想曲》,在他的鋼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這些作品不但充分發揮了鋼琴的音樂表現力,而且,為狂想曲這個音樂體裁創作樹立了傑出的音樂典範。這些作品都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卜賽人的民歌和民間舞曲為基礎,進行藝術加工和發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這些樂曲結構縝密、樂思豐富活躍,音樂語言與音樂表現方法同匈牙利鄉村舞蹈音樂和城市說唱音樂有密切聯係,樂曲的形式雖然不時地變化,可是音樂形象始終鮮明而質樸,體現了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完美統一。

在這位鋼琴家的傳奇中,不可分割的是愛情的傳奇。李斯特沒有結過婚,在五十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裏,他的生活道路充滿的是歎息、眼淚和自殺的威脅。折磨他的人中有喬治·桑,他們曾一起在瑞士度過一個夏天;還有洛拉·蒙泰和瑪麗·迪普萊西,後者是小仲馬《茶花女》的原型。對李斯特藝術發展起過更重要作用的是他和瑪麗·達古爾伯爵夫人的關係,後者用丹尼爾·斯特恩的筆名寫小說。他們一起出走到瑞士,過了一段田園詩般的生活,這段時間持續了幾年。他們有三個孩子,其中的科西瑪後來成為了瓦格納的妻子。李斯特和伯爵夫人在怨恨中分手。伯爵夫人後來把李斯特作為她小說中的諷刺對象。

李斯特在他的名聲達到鼎盛時期時退出了舞台,為的是獻身於作曲。李斯特晚年時,來到了羅馬,到那些美麗的古老教堂去禱告。在這裏,許多偉大的藝術家和音樂家們,曾經為歌頌上帝的光榮而創作出了他們最好的作品,許多偉人和善人曾經也來此崇拜上帝。早在李斯特還是一個十六歲的孩子時,他的父親就去世了,那時的李斯特曾想做一個牧師。但是教區裏的一位善良的神父規勸他,認為他不應該浪費上帝賦予他的超群的音樂才能,於是他暫時放棄了這一念頭。而步入晚年的李斯特認為自己既然已經老了,理所當然應該進入教堂,皈依基督。於是在晚年,他便以“神父李斯特”之名為人所知。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