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二、開國宰相李善長

個人檔案

姓名:李善長

字:百室

生卒:1314―1390

享年:77歲

著作:監修《元史》,編《祖訓錄》、《大明集禮》

名言:山川王氣,公當受之,法其所為,天下不足定也。李善長像

李善長,元末明初政治家。在追隨明太祖朱元璋征戰南北之時出謀劃策,屢建奇功,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建國伊始,他被封為宰相,成為明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開國之相,並被晉封為“韓國公”。明朝的種種製度,大多由他擬定。他是朱元璋身邊的蕭何。然而他卻居功自傲,工於謀人而拙於謀己,晚節不保,被朱元璋賜死,李氏九族70餘口,統被滅門。

亂世難做陶朱公慧眼識主赴軍營

元延?元年(1314),李善長出生在安徽省定遠縣李家莊的一戶小康之家中。祖父原為南宋的一名伍長,南宋滅亡後,他不願為元朝賣命,寧可回家種田。幾十年下來,倒也攢了個富足之家。父親李思遠繼承家業後,勤儉持家,不到十年,李氏就成為了李家莊中的小康之戶。

李善長是李思遠的長子,聰明伶俐,一表人才。李思遠對其寄予厚望,從他五歲起即聘莊中老秀才為其授“四書”、“五經”。李善長天資聰穎,過目成誦,進入私塾之後,很快便成了鄉裏數百名學童中的佼佼者。

17歲時,李善長的學識已遠超鄉下的老秀才和私塾先生了。為了鍛煉他的才能,李思遠托人將他送到知縣府內做幕僚,他成了縣太爺的文牘官。在縣衙的一年中,李善長真真切切地見識到了元朝統治的腐朽。蒙古縣太爺天達可汗不學無術,判書滿紙白字,“斬首”寫作“戰首”,“一命嗚(?)呼”寫成“一命鳥(?)呼”,真令李善長哭笑不得。而這位白字老爺的家中,卻豪奢無比,細細一打聽,才知道這老家夥是捐了10萬兩白銀,買來了這頂七品烏紗。至順二年(1331)秋,18歲的李善長再也無心給縣太爺挑錯別字,索性辭職回家了。

李善長回家後,父親李思遠的意思是讓他刻苦攻讀,以備來年科舉。然而他卻另有打算,決心棄文從商。重農抑商的政策,幾乎貫穿了中國整個封建社會,那個時代,商人當然也備受歧視。李思遠怒斥兒子道:“以你之才,定可考中,將來封妻蔭子,亦光耀李家門楣,我送你至衙,實為讓你通諳為官之道。而你一去經年,卻欲從此九等之業,豈不辱我李氏一門?”李善長道:“如今朝廷,荒淫無度。官無官氣,吏無吏風。但善於阿諛奉承,以銀鋪路,即可青雲直上。”他將在衙門一年中的所見所聞,向父親細述一番,又道:“父親試想,此種情形,讀書又有何用?不如安安樂樂做一個陶朱公(陶朱公是春秋時期的範蠡。他在幫助越王勾踐滅掉吳國之後,為避免兔死狗烹的下場,隱居在陶地,從事商業,富甲一方,自稱陶朱公。後人以此來指代富商)吧!”李思遠轉念一想,認為兒子所言不虛,遂不再逼他參加科舉,轉而支持他經商。

李善長的外祖父是茶商,家大業大,生意興隆。老爺子聽說外孫子不願讀書,想要經商,捋須一樂道:“外孫似我也!”於是就讓李善長來滁州。老爺子正好缺一個管賬先生,便讓外孫來管理錢財。元統二年(1334),李善長來到滁州,走上了經商之路。

起初,他為兩座茶莊和一個茶場管賬,不僅賬目十分清楚,而且常為擴大茶源、銷路出謀獻策,使生意更加興隆。茶莊遂由原來的兩座發展到四座,茶廠也發展到兩個。老爺子見外孫是個經商的人才,便將其由管賬的提升為場主,讓他經營一個茶莊。李善長苦心鑽研經營之道,將茶莊辦得越來越紅火,盈利超過其他三座,得到外祖父的誇獎。兩年後,外祖父病逝。李善長離開滁州,回到定遠縣城,獨自經銷茶葉,開始辦一個茶莊,名曰百室香茗店,加工、批發、零售各種茶葉。不到兩年,他的茶店竟遍布懷遠、蚌埠、濠州、長豐、來安等11個城鎮。其中女兒紅、思春綠、十裏香等銷至大江南北各地,甚至遠銷至安南(今越南)、朝鮮、日本等國。幾年以後,在李善長的苦心經營下,李家成為定遠縣的首富,生意也日益興隆,日進鬥金。

至正十四年(1354)春,天下大亂,烽煙四起。徐壽輝、郭子興、芝麻李、彭瑩玉、張士誠、方國珍等紛紛舉起義旗,都號稱為紅巾軍,意欲推翻元朝的統治。戰火很快便燒到了定遠縣李家莊。作為首富的李善長可遭了殃,三天兩頭,就有成百上千的紅巾軍到家中滋擾生事。李善長得罪不起這些“老爺”,隻得破財免災。幾天下來,白白扔出去幾萬兩銀子不說,還鬧得家中人心惶惶,終日難安。任李善長足智多謀,也是無計可施。

一日,莊丁來報,說有3000紅巾軍浩浩蕩蕩地向李家莊趕來。李善長慌了神,忙帶領家人收拾金銀細軟,匆匆忙忙地逃到山中,隻留下一個老管家應付這幫大爺。山中一躲,便是數日。李善長實在放心不下自己的家業,讓一名家丁回去探探風聲。家丁回來稟報,說正有一股紅巾軍駐紮在李家莊,但秋毫無犯。

張士誠像李善長不信,自己趁夜溜回了家中,見情形,果如家丁所言。老管家對他說,這股紅巾軍是濠州郭子興元帥手下的將軍朱元璋的隊伍,紀律嚴明,凡是搶奪財物、奸淫婦女的士卒,輕則鞭笞,重則正法。李善長一聽,才知道起義的紅巾軍中也有如此軍紀嚴明的隊伍,認為他們日後必成大器。他心中暗想:當前四方兵起,人心思變,朝廷腐敗不堪,氣數已盡,不若參加朱元璋的紅巾軍,一來可推翻腐敗的元朝,二來可使家小不受其他紅巾軍的騷擾。主意拿定,李善長當夜就將全家老小接回了李家莊。第二天,他去了朱元璋的營帳。

朱元璋早就聽說了這個淮西首富,如今不請自來,自然分外高興,忙命擺酒設宴。酒過三巡,朱元璋問李善長:“如今群雄蜂擁,戰火四起,以百室(李善長字百室)之見,當何日風靜雲止呢?”

李善長將麵前酒杯向朱元璋輕輕一送,朱元璋會意,舉杯一飲而盡。但聽李善長從容不迫地答道:“秦朝末年,亦是亂世豪傑紛紜四起。漢高祖劉邦出身布衣,生性豁達,胸襟博大,廣攬人才,因才適用,不嗜殺人,時過五載,即成就帝王霸業。而今大元朝綱紊亂,天下土崩瓦解。將軍生於濠州,距漢高祖故裏小沛不遠。山川中所蘊涵之王氣,主公自然承受。效仿漢高祖之所為,則天下不久將定於將軍之手矣(山川王氣,公當受之,法其所為,天下不足定也)!”一席話連吹帶捧,連敘帶議,把個朱和尚說得心花怒放。

李善長趁機對朱元璋說道:“善長雖為一商,然心係天下黎民。如將軍不棄,願在將軍帳下略盡微薄之力,待得他日,不僅蒼生有幸,善長亦有出頭之日矣。”

朱元璋聞言大喜,道:“吾有百室,猶漢高祖得蕭何矣!”

這樣,李善長就將家中產業賦予家人照看,自己在朱元璋身邊做了個掌書記。

籌糧備餉兵馬壯出謀劃策定江山

初入軍營,李善長就拿出了3萬兩銀子作為見麵禮,給紅巾軍將士置服購馬,買糧備草,使本已很強大的隊伍更如虎添翼。

朱元璋在定遠整休後,便想攻打距此地80多裏、有元軍1萬多兵馬駐軍的滁陽。他向李善長問計道:“我欲取滁陽,該用何計為上?”

李善長想了一會兒,道:“調虎離山!”朱元璋不解,又問:“怎講?”

“滁陽南有重鎮陸崗,係該城屯糧之處。將軍可派重兵猛攻陸崗,守兵必然相救,然後從北門強攻,一攻即破,則滁陽唾手可得!”

朱元璋喜道:“百室妙計!”於是依計而行,果然大破滁陽,朱元璋從此不必再到處打遊擊,有了自己的一個落腳之處。此役後,李善長被升為參謀。

然而朱元璋的頂頭上司郭子興聽信了流言,對朱元璋產生了戒備之心,以種種借口,削弱了他的兵權;他又聽說朱元璋身邊的李善長是個能人,便向朱元璋討要,道:“吾有一事相求,將你身邊之參謀李善長調至王府如何?”

“王駕降旨調用即是,何談相求二字!”朱元璋道。

第二天,朱元璋召李善長問道:“郭王欲調汝赴王府任職,可否?”“善長堅決不從。”“為何?”“此人胸無壯誌,難成大器。”“如何婉言拒之?”“屆時善長自有辦法。”

過了數日,郭子興召李善長至身邊問道:“本王欲調汝至王府任參謀,即日上任。”李善長未言先涕泣有聲,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郭子興十分驚異,問道:“這是為何?”“善長無才無德,總兵參謀都難以勝任,王府參謀之職,嚇得我不知如何是好。”郭子興對男子漢動輒哭泣十分反感,覺得一位總兵的參謀,沒等打仗就如此窩囊,不調也罷。於是,連連擺手,道:“速回原處,等候調遣!”這樣,李善長又回到朱元璋手下。郭子興再也沒有提起要李善長之事。

攻占滁陽之後,朱元璋又繼續征討,拿下和州,隨後又率軍攻打雞籠山,隻留800人由李善長率領駐守和州。

朱元璋率重兵離開和州,前往雞籠山時,雞籠山元將陳野先派探馬得知紅巾軍隻有幾百人守城,便派兵來偷襲和州。和州城較小,四周修有城牆,東南邊是長江,通過江上的吊橋方可入城門。李善長用100士兵把守城門,在城牆上插滿穿兵服的稻草人,用50人準備拉弓放箭,另50人擂鼓呐喊,虛張聲勢。夜幕降臨時,李善長親率600士兵,悄悄溜出城門,於五裏外樹叢中埋伏下來。夜半子時,雞籠山的軍隊偷偷泅過江水,搭上雲梯,爬上城牆。城上守軍見敵人爬上來了,立刻拉弓放箭,將登上城牆者射死。隨後,陳野先率兵又豎起幾十架雲梯,大批士兵迅速攀登城牆。守城紅巾軍,拚命放箭;登上城牆者,即遭砍殺。這時,其餘紅巾軍立即擂鼓呐喊,有登牆逾半者,被嚇得掉下雲梯。

李善長聽到擂鼓呐喊聲,知道敵兵已來偷襲。便先命300士兵繞到敵兵之後,突然衝殺出來,殺敵無數。這時,一聲炮響,從河南岸殺出一隊元兵,約有2000多人,將紅巾軍包圍。紅巾軍兩麵受敵,形勢十分危急,便且戰且退,消失在樹叢中。這時,李善長率300士兵,從敵人援兵後又殺出,將追殺紅巾軍之元兵,殺得人仰馬翻,鬼哭狼嚎。隱藏於樹叢中之紅巾軍複又殺出,將2000餘元軍團團圍住,用長槍、大刀奮力砍殺,元兵死傷大半。陳野先率幾百人拚命逃竄,剩下攻城的元軍以為大隊紅巾軍來援,不敢戀戰,紛紛投降。這樣,李善長率800士兵擊退了3000多元軍的偷襲;用兩隊伏兵打敗了敵人援兵,殺死敵兵1000餘人,俘獲1000餘人。

朱元璋率兵攻占雞籠山後,聽探馬報告敵兵偷襲和州城,大驚失色,迅速率兵返回和州城,在距城二裏之遙,見城牆上仍是紅旗招展。走近一看,見李善長仍與士卒站在城門樓上。李善長見總兵率大隊歸來,放下吊橋,將隊伍迎進城內。

朱元璋落座,問明元兵偷襲經過,知道李善長用兩隊伏兵殺退陳野先的偷襲,大獲全勝,異常高興,道:“善長,吾之好謀士,能人也!”

朱元璋有了李善長的幫助,更加如魚得水,東征西討,無往不勝。而李善長也屢出奇謀,立下了赫赫功勳。

朱元璋收編了元巢湖水軍以後,李善長勸說他渡江攻占集慶路(今南京),以之作為自己發展的根據地。朱元璋接受了建議,先率軍攻下采石,大軍直逼太平。李善長事先書寫好禁止軍隊擄掠的告示,攻下城池以後,馬上張貼在大街小巷,因此朱元璋的軍隊紀律嚴明,深得民心。最後朱元璋終於攻占集慶路,改稱應天,從而確定了自己的政權基礎。在奪取鎮江前,朱元璋擔心眾將不能約束部下,因此打算重重處罰以前違反軍紀者,李善長出麵極力營救才使其得免。占領鎮江以後,朱軍軍紀嚴明,秋毫無犯。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吳王,以李善長為右相國。至此,李善長成為朱元璋軍中的關鍵人物。此時的朱元璋已滅掉了陳友諒,占據和州、太平、應天、鎮江、安豐、洪都(今南昌)等重要城鎮,兵馬號稱百萬之眾。如何解決百萬人馬的後勤給養問題,是擺在李善長麵前的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

李善長首先抓住兩件大事:一個是糧食,一個是銀子。有了這些,隊伍就有了生命力。

因為連年戰爭,勞動力缺乏,農村糧食產量急劇下降。各地紅巾軍的供給,隻好采取強征的辦法,他們到處張貼大榜,讓鄉村百姓繳納糧草,稱為完糧。農民種的糧食被征走,生產的積極性也就低了,懶得深耕細作,糧食產量因之更加減少。軍隊征不到糧食,越發吃不飽肚皮。

明代武士複原圖李善長認為,軍隊的給養,光靠向農民征糧不是辦法,就向朱元璋建議,采取三國時曹孟德屯田的辦法,軍隊且耕且戰。不打仗時,一律開荒耕田。朱元璋認為這個建議很好,便任命元帥康茂才為都水營田使,要他專門負責興修水利,分派諸將在各處開荒種田。李善長還為其立下規章,以糧食產量的多少給予獎懲。一年後,康茂才的屯區得穀15000石。在李善長的督促下,康茂才到處屯田,倉庫裝滿了糧食,使百萬大軍有了足夠的糧草。

隊伍行軍打仗,光吃飽肚皮還不夠,還要有錢,用於支付隊伍的各項開銷。朱元璋原先的隊伍隻有兩三萬人,用打勝仗繳獲的銀兩,就足夠支付隊伍的各項費用,如今隊伍增加到百萬,就需要大批的銀兩,除了用於隊伍穿衣、兵器等花銷外,還要給將士發餉,如果沒有銀錢,軍隊也會失去戰鬥力。

為了得到大批銀兩,李善長殫精竭慮,想盡各種辦法。當時,兩淮、浙江的鹽場俱為張士誠的地麵,李善長就派人化裝成商人前去購鹽,回來銷售賺錢,又將餘糧販至沿海漁村賺取銀兩;在江州設茶運司,抽取茶稅,規定三十取一,違者重罰;在應天等城鎮,除了收取商號、酒肆、妓院的課稅外,還在三山門外等地,蓋了幾十座大房子,租給各地來往客商存貨,收取租金;還號召農民多種棉花、養蠶,織成粗布綢緞,銷售至姑蘇、杭州、廣州、北平等地,賺取銀兩;鼓勵沿海和各大湖的漁民打魚、養魚,收取稅銀;還號召百姓大量開采鐵礦煉鐵,同時也煉銅、鉛、錫等,製成毛坯,由專人統一收購販至張士誠、方國珍、陳友諒等所轄地盤,賺取銀兩。朱元璋稱王後,李善長奏請朱元璋同意,開始鑄造錢幣,為大中通寶錢,以400文為一貫,40文為一兩,4文為一錢。在應天設寶源局,凡攻占地區分設寶泉局,專管發行錢幣事宜。

朱元璋率領幾十員大將,攻占十多個城市,打下了江山。而李善長在管理這些城市、鞏固江山上,顯示了卓越的才能。他不僅為朱元璋出謀獻策,運籌帷幄,使其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而且,為其搜羅、準備了充足的給養和銀餉,使百萬大軍取得勝利有了充分的保障。

元末戰亂紛起,社會動蕩不安,飽受饑苦的流民為了口,不得不偷偷溜進城市,幹一些搶劫、盜竊的勾當。而依照元朝的法律,這些流民犯法,要株連三族。於是,往往可以看到,前麵一個犯人被五花大綁,後麵跟著十多個男女老幼,穿糖葫蘆似的被綁成一串,一並被送到刑場斬首示眾。

朱元璋一直忙於征戰,尚無暇顧及於此,所以一直沿用著元朝的酷刑峻法。李善長心中不是滋味,他找到朱元璋,道:“主公身為布衣之時,可曾為元朝所辱?”朱元璋一愣,不知道李善長葫蘆裏賣的是什麽藥。但這句話卻勾起了他對討飯、為僧時的貧苦生活的回憶,他不禁點了點頭。

“元朝刑罰,極其苛刻,一人獲罪,全家受誅。有罪者罪有應得,無罪者無辜受戮。蒙人生性剽悍,且對我漢人視若敝屣,任意宰割。如今主公稱王,獨霸一方,當以民心為重。否則,天亦不助也。”

朱元璋聽了個一頭霧水,問:“百室意欲何為?”

“主公聖明。善長欲修我漢人之法,以斥元之亂綱,慰天下蒼生。孔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而無罪而殺謂之暴。主公若允請除此刑法,則民心所歸,天下不久即定於主公之手矣!”

“百室所言甚善,即命你同中丞劉基(字伯溫)裁定律令,頒示朝野!”

李善長找到劉伯溫,將元朝頒布的刑法,逐條核定,除了弑君等大逆不道的罪行留下株連九族的刑罰外,其餘的犯罪一律廢除連坐。

李善長和劉伯溫一起擬定的新刑法一公布,便得到應天城百姓的熱烈擁護,他們都高呼吳王為吳青天。

修史編律固國業恃傲難保晚節風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稱帝,是為明太祖。國號大明,改元洪武。晉封李善長為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錄軍國重事、中書左丞相、宣國公。至此,李善長成為了大明王朝開國的第一任宰相。

是年四月,徐達率領的北伐大軍占據山東、河南全境,形成了對元大都(今北京)的三麵包圍之勢。太祖大喜,決定去汴梁(今河南開封)北巡,臨行之時,將一切朝政之事,均托付於李善長。

朱元璋四月北巡,七月方回到應天府,在這三個多月期間,朝中大小事情皆由李善長一人處理。開國之初,百廢待興,百章待建,百業待舉,每天都有近百件要事需要皇帝處理,而這些事都被扔給李善長。李善長確實是一位出色的丞相,他日夜操勞,每天幾乎隻睡一兩個時辰的覺,醒來就處理奏章。這樣,李善長把政務處理得井井有條,六部各項事務皆走上了正軌,使太祖的帝王統治機器,開始了高速運轉。七月,太祖回到應天,李善長立即入殿見駕,將三個月來朝中重要事件,一一做了詳奏。太祖聽了龍顏大悅,道:“朕北巡之際,丞相主理朝中事務,調度有方,秩序井然,朕甚為滿意。”

接著,太祖又命他負責監修《元史》,編《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

元朝滅亡後,將元朝的史實翔實地記載下來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太祖將此事委托給李善長後,李善長立即找到太子朱標的老師宋濂,請他組織一批文人撰寫《元史》。從洪武二年(1369)到洪武三年(1370),完成210卷《元史》的撰修工作,將蒙古國和元朝的164年間,18代皇帝及其後妃、功臣等的事狀詳細地記載了下來。

太祖吸取了元朝滅亡的曆史教訓,認為皇位繼承是維持其皇朝安全的根本保障,必須有嚴格的法律規定,才不會引起家族間的紛爭,造成宮廷政變。所以在立了皇太子以後,為了使諸王都擁護皇太子,不參與爭權奪位,他命李善長撰寫了一部《昭鑒錄》,將漢唐以來藩王善惡事跡輯錄下來,頒賜諸王,對其進行宗法教育。立皇太孫後,朱元璋害怕朱允?年齡太小,即位後,各位叔王不聽從其統治,又命李善長編寫了《永鑒錄》,把曆代皇帝、藩王和大臣應當遵守的、不該做的事,都詳細列舉出來,給諸王和大臣看,並立法說後代有人要更改祖訓的,以奸臣論,殺無赦。另外,李善長又編寫有《世臣總錄》,是收輯曆代大臣善惡可以勸誡的事跡,頒示群臣進行教育的書。三部書合稱為《祖訓錄》。太祖又責成李善長製定各種禮法,編纂成集,稱為《大明集禮》。

在李善長主持編寫祖訓、禮法等書籍的同時,太祖還命他召集文武官員,對太祖的兒子封藩進行商議。幫助太祖打江山的一些元帥、將軍,皆緘口不語,認為這表示皇帝不相信大臣,而相信自己的兒子。在李善長的斡旋下,讓太祖之子,如燕王、晉王等,手握兵權駐守北方;其他的,如周王、齊王等,駐於各城大邑,不掌兵權,隻是起監督地方官吏的作用。這樣,第一批分封的藩王得到了將帥的理解和支持。

洪武三年(1370),明朝大封功臣。太祖道:“百室丞相,雖無汗馬戰陣之勞,但事朕日久,供給軍糧,功勞甚多,宜進封大國。”於是授李善長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給予鐵券,免二死,子免一死。

戰爭結束,武將暫且退下,文臣開始大放異彩。李善長編律修史,給明朝曆代統治者以可循之章,給中國史著留下了光輝的篇章。這份功績,是不容忽視的。

但由於長期位高權重,李善長慢慢也有了驕橫之心,對與自己意見相左的官員,經常進行排擠。如參議李飲冰、楊希聖等略略侵犯了李善長的權力,他便立即考察他們的過失,上奏免去了他們的官職。

洪武四年(1371),太祖賜給他臨濠的田地若幹頃,設置守墳戶150家,又給佃戶1500家,儀仗戶20家。任命他主持修建臨濠的宮殿,遷徙江南的富有百姓14萬到濠州種田,為此李善長留居濠州幾年。洪武七年(1374)提升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做太仆寺丞,存義的兒子李伸、李佑都做了朝廷重要的官員。洪武九年(1376),太祖把長女臨安公主下嫁給李善長的次子李祺,封李祺做駙馬都尉。李善長一家光彩榮耀,顯赫高貴,令滿朝文武羨慕。

李祺娶公主以後一個月,禦史大夫汪廣洋上疏言道:“善長狎寵自恣,陛下病不視朝幾及旬,不問候。駙馬都尉祺六日不朝,宣至殿前,又不引罪,大不敬。”而此時,朱元璋對李善長的驕橫也漸漸不滿。因此,定罪削去李善長每年的俸祿1800石。但不久又任命他和曹國公李文忠掌管中書省、大都督府、禦史台,共同議定軍國大事,監督圜丘工程。

丞相胡惟庸,起初為寧國縣知縣。因為李善長的推薦提升為太常寺少卿,後來成為丞相,因此兩人交往密切。而李善長弟弟李存義的兒子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謀反被殺,牽連為胡黨而判罪被殺的人非常多,李善長開始未受牽連。禦史台缺中丞,太祖還讓李善長治理禦史台的事務。但到了洪武十八年(1385),有人告發李存義父子實際上勾結胡惟庸,太祖下詔書免去他們的死罪,安置到崇明。李善長沒有為此感謝恩典,因此,太祖懷恨在心。

洪武二十三年(1390),李善長已經77歲,年老不能約束下麵的人。他想建自己的住宅,就向信國公湯和借300名侍衛兵士,湯和秘密報告了太祖。

四月,京師有一批判罪應當遷徙到邊地去的官員,李善長的親信丁斌等人也在其內,李善長幾次請求不要遷徙他們。太祖為此大為生氣,審問丁斌。丁斌以前在胡惟庸家做事,因此說出李存義等人以前與胡惟庸交結的情況。太祖命令逮捕李存義父子審訊,他們供出的案情牽連到李善長,供詞中寫道:

惟庸有反謀,使存義陰說善長。善長驚叱曰:“爾言何為者!審爾,九族皆滅!”已,又使善長故人楊文裕說之雲:“事成當以淮西地封為王。”善長驚不許,然頗心動。惟庸乃自往說善長,猶不許。居久之,惟庸複遣存義進說,善長歎曰:“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

又有人揭發李善長道:“將軍藍玉出塞,至捕魚兒海,獲惟庸通沙漠使者封績,善長匿不以聞。”禦史們一起上章彈劾李善長。而李善長的奴仆盧仲謙等,也揭發李善長與胡惟庸互贈財物,私下秘語。罪案於是成立:說李善長身為功臣元勳、皇親國戚,知道謀反的陰謀而不告發,懷疑觀望,心懷兩端,真是大逆不道。正巧這時有人報告星象有異常變化,預示應當改換重臣應災。於是李善長及其妻子、兒子、兄弟、侄子全家70多人都被誅殺。而吉安侯陸仲亨、延安侯唐勝宗、平涼侯費聚、南雄侯趙庸、滎陽侯鄭遇春、宜春侯黃彬、定南侯留聚等人,都同時作為胡惟庸同黨被殺。已經死去而被追加定罪的人也有許多。

太祖親手書寫條列他們的罪狀,附上獄中的供詞,作為《昭示奸黨三錄》,布告天下。李善長的兒子李祺和公主被遷徙到江浦,不久後死去,李祺的兒子李芳、李茂,因為公主的緣故沒有定罪。

李善長商賈出身,本為豪家富室,卻毅然跟隨朱元璋東征西討、創業護國。他的計策,讓朱元璋在統一中原時如順水行舟;他的才幹,讓大明王朝建國初期固若金湯。他主持修訂的《元史》,是留給後人珍貴的史籍;他編撰的各項規章製度,為明朝的統治者一直沿用。可以說,他是明初一位傑出的政治家。然而,他晚年卻居功自傲,讓本就心胸狹隘的朱元璋陡生疑忌,終使李氏一門九族盡滅,可謂悲慘,難免令人扼腕歎息。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5西安事變實錄
6漢武大帝
7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8大唐空華記
9紅牆檔案(二)
10紅牆檔案(三)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