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32任總統,傑出的資產階級政治家。1933~1945年連續4屆任總統。
1882年1月30日生於紐約州海德公園的富豪之家。1900~1904年就學於哈佛大學,1905年轉入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參加紐約律師考試合格後即從事律師工作。1905年與西奧多羅斯福的侄女埃莉諾結婚。1910年以民主黨候選人身份當選紐約州參議員,1912年連任。1913~1920年任助理海軍部長。
1921年8月患脊髓灰質炎症(小兒麻痹症),下肢癱瘓,仍繼續從事政治活動,努力促進民主黨內城鄉兩派的團結。1928~1932年任紐約州長。1932年競選總統,提出“新政”計劃,以壓倒多數選票獲勝。上任時正值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美國經濟狀況空前惡化。他充滿信心地厲行改革,受到各階層的歡迎,“新政”得以順利實施。結果使美國逐漸擺脫經濟危機,維護了資產階級民主製度。並導致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大規模發展。在對外政策方麵,1933年11月16日與蘇聯建立外交關係,結束了孤立和封鎖蘇聯的政策。在法西斯侵略威脅日益嚴重之時,努力改變國內盛行的孤立主義情緒,提醒人們認清法西斯侵略戰爭的危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請國會召開特別會議,修改中立法,允許交戰國在“現款自運”條件下從美國購買武器,以支援反法西斯國家。法國戰敗後,積極進行防禦準備,決定采用參戰以外的一切方式援助英國。1941年3月促使國會通過《租借法案》,向反法西斯國家提供物資和援助。蘇德戰爭爆發後,把法案適用範圍擴大到蘇聯。
1941年8月,與英首相丘吉爾發表《大西洋憲章》,為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和日後聯合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正式對法西斯國家宣戰。在國內動員全部工業為反法西斯戰爭服務,對外注重戰略全局,致力於盡早打敗法西斯勢力和與盟國磋商未來國際和平構想。1943年1月提出軸心國必須無條件投降的原則。1943年和1945年兩次與蘇、英首腦會晤,為早日結束戰爭和戰後和平製訂了基本原則和指導方針。1945年4月12日,在任內患腦溢血病逝。著有《向前看》、《我們的道路》等。作為政治領袖,羅斯福與華盛頓、林肯齊名,深受美國人民的讚揚。逝世時中國解放區下半旗致哀,《新華日報》發表了題為《民主巨星的殞落》的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