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始社會,人們依賴自然界的動植物求得生存。在采集、漁獵活動中經常與動植物接觸,逐漸積累了動植物方麵的知識,了解了它們的生活習性和生長規律。澳大利亞人熟悉他們周圍生長著的樹木、灌木林和草,知道如何去利用它們。婦女能夠用許多植物製成食品。獵人了解自己獵區的每一種飛禽、走獸,熟知它們的生活特點、蹤跡和移動路線。在長期的采集生活中,人們選擇了一些優良的可食植物進行人工栽培。澳大利亞的美拉尼西亞人從事農業不久,就會種植10種山藥、14種麵包樹、52種香蕉、220種芋艿。北美印第安人用10個不同的詞稱玉蜀黍成熟過程中的各個階段,表明他們在種植活動中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狩獵過程中,人們逐漸對某種動物進行馴化、飼養。在中石器時代已開始馴養綿羊和狗,至新石器時代,山羊、豬、牛等動物也陸續被馴養。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中,發現母畜的數量往往比公畜多,可能人們已將凶猛而不能繁殖的多餘公畜殺掉,而選擇比較馴良的母畜和必要的公畜加以馴養、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