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約5萬年前晚期智人形成的時候,人類種族或人種也開始形成。大多數人類學家將全世界的居民分為三大種族或三個主要人種,即蒙古利亞人種或亞美人種(黃種)、歐羅巴人種(白種)和澳大利亞--尼格羅人種(黑種),三大人種中還分出較小種族的各種類型和過渡類型。蒙古利亞人種的特征是膚色淡黃或棕黃,黑發直而硬,胡須少或極少,體部第三期毛發不發達。臉平扁寬大,顴骨明顯突出,顎寬,沒有低眶類型。鼻寬度中等,鼻根低矮或中等。主要分布在遼闊的亞洲地域,包括亞洲北部西伯利亞、中亞、東亞、東南亞,美洲的印第安人也屬於這一人種。澳大利亞--尼格羅人種的特征是膚色黝黑,毛發和眼睛呈黑色,或深黑色,眼裂開度較大,卷曲型或波型發,臉部和體部第三期毛發極少(但澳大利亞人卻很發達)。鼻寬扁,嘴裂寬闊度大,厚唇麵凸,上唇前實,下肢頎長。主要分布在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如非洲中部、東部、南部、澳洲、印度南部、印度尼西亞、斯裏蘭卡、菲律賓等地,還因殖民者的黑奴買賣而移居美洲。歐羅巴人種的特征是膚色一般較淺淡,從淺色、淺褐色到褐色。頭發柔軟,呈波狀或直型,發色金黃或黑褐,瞳孔多碧藍色、褐色或淺灰色。鼻狹而高,體毛及胡須均發達。主要分布於歐洲、北非、西亞和北印度等地,中世紀晚期以後,一些人逐漸移居美洲。人種的差別隻是表現在體質形態的外表如膚色、眼型、鼻型、發型等等,而並非說明各人種之間智力的差別或種族的優劣。地理環境在人類種族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如各人種膚色的變異在地理分布上有其規律性。隨著緯度的增高,太陽斜射,紫外線的輻射量減弱,人類膚色也由深變淺,由黑變白。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多具有深黑的膚色,皮內含黑色素(黑蛋白)較多。黑色素有強烈的吸收紫外線的能力,從而起到了保護皮膚的作用,以免被過多的紫外線照射而受損傷。在人類種族發展過程中,社會因素的作用也在不斷增強,這一點也是不應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