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甲午戰爭

  同治七年(1868年),日本進行明治維新後,就走上了對外擴甲午戰爭張的軍國主義道路,並製定了所謂“大陸政策”,利用地理上的便利條件,加緊進行對中國和朝鮮的侵略戰爭準備。光緒二十年(1894年)春,朝鮮發生大規模的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出兵協助鎮壓,這時日本也慫恿清政府派兵,並保證在此過程中,日本不圖其它利益。於是清政府派淮軍將領直隸提督葉誌超率領部隊1500多人趕赴朝鮮,駐守在離漢城二百餘裏的牙山,協助朝鮮政府鎮壓農民起義。與此同時,日本以保護本國使館和僑民為借口,陸續向朝鮮派軍隊達二萬多人,占據了從仁川到漢城一帶的戰略要地,使葉誌超部陷入被圍的險境。在日本步步緊逼和國內輿論的壓力下,清政府不得不派兵增援。一方麵將駐紮天津附近的盛軍衛汝貴部六千餘人、駐防旅順後路的毅軍馬玉昆部二千餘人以及奉軍左寶貴部八營和豐升阿部盛軍六營匯集起來,命其從遼寧越過鴨綠江,從陸路開赴平壤;另一方麵調天津新軍二千餘人雇英輪從水路運送朝鮮,增援牙山駐軍。七月二十三日,日軍占領朝鮮王宮,成立以大院君李是為首的政權,迫使他宣布廢除中朝間所有條約,授權日軍驅逐在朝鮮的清軍。兩天之後,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伊砂祐亨率領艦船15艘,在朝鮮牙山口外豐島附近,不宣而戰,襲擊中國運兵船和護航艦,中國軍艦濟遠號戰敗退卻,廣乙號中炮受重傷,操江號被劫走,日艦又強迫載運清兵的英輪高升號降隨行,船上士兵堅決抵抗,結果高升號被擊沉,中國士兵七百餘人殉難。至此,揭開了中日戰爭的序幕。

  八月一日,中日兩國同時宣戰。中日戰爭正式爆發(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之為甲午戰爭)。

  八月初,衛汝貴、左寶貴等四部先後到達平壤,清政府任命葉誌超為統領。然而葉誌超既不派兵偵察敵情,又沒有布署戰局,而是把平壤以南的廣闊地帶棄置不顧,僅在城內外築壘防守。日軍在完成進攻平壤的周密部署後,於九月初,日軍萬餘人采取分進合擊的戰術,向平壤進攻。日軍一部首先對平壤東麵連續佯攻,吸引清軍專防東路。隨後日軍四路同時向清軍發起猛攻。東路戰鬥十分激烈,清軍馬玉昆部英勇頑強。北路戰鬥也極為激烈,左寶貴親自登城,指揮士兵拚死奮戰。敵炮兵攻占了附近的山頭,發排炮轟擊清軍,左寶貴中炮殉國,營官多名力戰犧牲,玄武門失守。日軍軍隊猛攻平壤西門,衛汝貴率部繼續抵抗,葉誌超見形勢危機,下令撤退,夜間率諸將棄平壤逃走。清軍後路已被日軍切斷,突圍時潰不成軍,士兵二千餘人遭伏擊犧牲,六百餘人被俘,葉誌超率一萬餘人渡過鴨綠江撤回國內,這樣,日本便輕易地占領了整個朝鮮。

  九月十六日,海軍提督丁汝昌率領北洋海軍護送增援平壤的清軍到達大東溝。十七日返航途中,日艦12艘組成一字豎陣隊形來襲擊。中國軍艦大小13艘排成人字形陣迎擊敵艦。提督丁汝昌乘坐旗艦定遠號發出第一炮,艦上飛橋被震斷,丁從橋上跌落負傷。右翼總兵定遠號管帶劉步蟾代替指揮作戰。日軍先攻中國艦隊右翼,揚威號、超勇號二艦中炮起火沉沒。致遠號負重傷,彈藥用盡,管帶鄧世昌命艦艇猛撞日艦吉野號,準備與敵人同歸於盡,不幸中敵魚雷沉沒。經遠號管帶林永生力戰殉職,全船官兵奮戰到最後,英勇犧牲。濟遠號匆忙出逃途中撞沉擱淺的“楊威”號,“廣甲”也觸礁擱淺,後被擊沉於海。黃海海戰經曆五小時,雙方損失相當。這次海戰後,李鴻章嚴令北洋海軍艦隊全部避藏在威海衛港內,不準出海迎戰,從而使日本取得製海權。

  清軍從平壤潰敗後,清政府在鴨綠江設下十裏防線,部署重兵,由淮軍提督宋慶和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統帥,但渤海灣旅順的防守卻減弱了。日軍在黃海海戰之後,經一個月的休整、部署,以三、五師團組成第一軍,由陸軍大將山縣有朋任司令官,以一二師團,第十二混成旅團組成第二軍,由陸軍大將大山岩任司令官,並出動海軍全部主力配合作戰。計劃攻下旅順、大連為作戰重點,由朝鮮義州衝擊鴨綠江防線,牽製清軍,從而達到在中國東北建立侵略基地的作戰目標。十月二十四日,日軍第一軍突破清軍的鴨綠江防線,侵入中國本土,占領九連城、鳳凰城、海城一帶,其目的在於牽製清軍,掩護第二軍進攻金洲、大連和旅順。同日,日軍第二軍在距大連灣百餘公裏處的花園登陸,采取迂回包圍,截斷後路的辦法,從陸路奪取旅順、大連。十一月四日,日軍開始進攻金州,兩天之後,金州失陷,隨後日軍不戰而獲大連。十八日日軍又開始攻旅順,清軍各部僅總兵徐邦道部拚死抗敵。二十二日旅順失陷,中國當時最大的海防要塞落入日軍之手。日軍占領旅順後,一方麵以第一軍繼續在遼南地區與清軍相持;另一方麵又從國內調部隊來華,編為“山東作戰軍”,在海軍艦隊的配合下進攻威海衛,企圖全殲北洋海軍。李鴻章命令北洋海軍死守港內,不準出擊,坐待敵人進攻。次年一月二十日,日本仍采取包抄後路的辦法,一方麵在榮成縣成山頭登陸;另一方麵以海軍22艘艦艇、15艘魚雷艇封鎖威海衛港口。二月初日軍占領南、北、幫炮台,北洋海軍和劉公島、日島守軍被日軍封鎖在威海衛港中,受到水陸夾攻,陷入絕境。到二月十一日,北洋海軍的定遠、靖遠、威遠、來遠諸艦先後沉沒,魚雷艇全部丟失,日島炮台失守。丁汝昌召集諸將會議,提出拚死突圍,但軍官們不同意,北洋海軍洋員海軍副統帶英國人馬格祿及美國顧問浩威,勾結中國官員,脅迫丁汝昌降敵,丁汝昌知事不可為,隨即於二月十七日自殺殉國。先後自殺殉國的重要將領還有定遠號管帶劉步蟾、劉公島護軍統領張文宣、鎮遠號管帶楊用霖等。丁汝昌自殺後,浩威起草投降書,以丁汝昌的名義,由廣丙號管帶程璧光向日軍艦隊司令伊東祐亨投降。將鎮遠、濟遠、平遠、廣丙等大大小小十艘艦船以及大批軍火全部送給日軍,洋務派耗費無數金錢而建立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滅。

  旅順陷落後,日軍第一軍在第三師團長桂太郎率領下,西犯海城,清軍守將豐升阿棄城逃走,海城失陷。奉天府受到威脅,遼西震動。十二月底,日軍第二軍八千餘人由第一旅團長乃木希典率領,北犯蓋平,蓋平守將章高元率軍英勇抵抗,營官楊壽山、李仁黨力戰陣亡,蓋平淪陷。清軍這時源源不斷地開到關外援遼。其中最為清廷寄予厚望的是湘軍,並任命湘係軍閥首腦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欽差大臣,節製山海關內外各軍。二月二十日,二十七日,清軍出動六萬人,以九倍於日軍的兵力進行收複海城戰鬥,經過多次激烈爭奪,清軍失敗。二月下旬,日軍第一軍、第二軍會合,開始執行對遼東平原掃蕩性作戰方案。三月二日,日軍攻陷鞍山站。兩天之後,日軍進攻牛莊,鎮守牛莊清軍抵抗一晝夜。七日,日軍輕取營口。九日,日軍三個師團會攻田莊台,湘、淮軍二萬餘人頑強抵抗,田莊台終於失守。至此,清軍在遼南一線全部崩潰,這是自平壤、九連城失敗後,清軍的又一次潰入。三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日本海軍掩護混成支隊在彭湖文良港登陸,很快占領澎湖列島。遼南定局後,日本動員全部常備軍及後備部隊的三分之一,宣稱要在直隸平原與清軍決戰,壓迫清政府在《馬關條約》上簽字。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十七日,清政府派李鴻章與日本最後簽訂了《馬關條約》,甲午戰爭以中國失敗而結束。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