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次鴉片戰爭

  鹹豐四年(1854年),英國公使包令曲解中美《望廈條約》中關於12年後“所有貿易及海麵各款,恐不無稍有變通之處”的內容,援引所謂“一體均沾”的條款,向清政府提出全麵修約的要求。隨後,法國、美國公使也援例向清政府提出相似的修約要求。他們還以協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為誘餌,以換取權益的擴大。清廷為維持“大國體麵”,決定采取“堅守成約”的方針,拒絕了“修約”的要求。英法美未達到目的,便威脅要訴諸武力。但當時英法正與俄國進行克裏米亞戰爭,無力在中國開辟新的戰場,美國也因國內局勢不穩,不可能發動侵華戰爭。

  兩年後,美國駐華公使巴駕聯合英法駐華公使,再次提出“修約”要求,但清廷仍堅持原訂條件,拒絕全麵“修約”。英法美由於外交訛詐失敗,決心用武力達到其目的。這時克裏米亞戰爭以英法獲勝而結束,於是便積極準備發動新的侵華戰爭。

  為了訴諸武力,強迫清政府就範,英國蓄意製造了一起所謂“亞羅號事件”,並以此為借口,於鹹豐六年(1856年)十月,在海軍頭目西馬糜各厘指揮下英國軍艦向廣州進犯,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英軍攻占了珠江沿岸的一係列炮台,並一度攻入廣州城。中國軍民奮起反擊,放火燒毀了城郊十三洋行商館,迫使英軍退出廣州,全部逃回船上。

  次年,英國政府派遣額爾金為全權專使,率領英軍到中國進行戰爭訛詐,並且照會法美俄等國,約其聯合出兵,迫使清政府簽訂新的不平等條約。法國欣然接受其約,並以所謂“馬神甫事件”為借口,打著“為保衛聖教而戰”的旗號,任命葛羅男爵為特命全權專使,率領一支法國遠征軍,繼英軍之後來華。美、俄也分別派遣公使列衛廉和普提雅廷到中國,與英法策劃“聯合行動”。

  英軍在入侵廣州失敗後,於第二年底又聯合法軍再犯廣州。兩廣總督葉名琛在清廷“息兵為要”的方針指導下,既不做應敵的準備,也不準廣州軍民抵抗。結果英法聯軍隻用兩天,就占領了廣州。葉名琛被俘,押往印度加爾各達,次年在囚禁中斃命。麵對聯軍進攻,廣州將軍穆克德納,廣東巡撫柏貴豎起白旗投降。聯軍入城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並組成以巴夏禮為首的“聯軍委員會”,對廣州實行殖民統治的“軍事管製”。柏貴等在英法聯軍的監督下繼續“任職”,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地方傀儡政權。

  鹹豐八年(1858年)二月,英、法、美、俄公使分別照會清政府,要求於三月底以前派全權代表到上海舉行談判,否則即向白河口進發。其要求又遭到清廷拒絕,四國公使便決計率領由香港集中到上海的英艦十餘艘,法艦六艘、俄艦一艘,分批北上。

  四月二十日,英、法、美、俄四國公使會集白河口外,幾天後,分別照會清政府,要求派全權大臣在北京或天津舉行談判。英法公使限令六日內答複,否則即采取軍事行動。美俄公使則打出“調停”的旗號,勸告清政府盡快會談。與此同時,聯軍艦隊陸續駛抵大沽口,做了進攻大沽炮台的各種準備。

  清廷接到四國照會後,鹹豐帝令譚廷襄與其談判,要求英法美公使返回廣東,聽候黃宗漢辦理,俄公使則仍到黑龍江等處會辦。英法借口譚廷襄非全權大臣,拒絕談判。美俄公使則假充“調停人”單獨和譚廷襄周旋,麻痹清政府。英法聯軍在美俄掩護下,做好一切戰爭準備,並於五月二十日對大沽炮台發動突然襲擊。駐守炮台的官兵奮起抵抗,由於直隸總督譚廷襄等文武官員帶頭逃跑,使得大沽炮台很快失陷。英法聯軍占領大沽炮台,直犯天津,並揚言要進攻北京。清政府驚慌失措,急忙派全權大臣桂良和花沙納趕赴天津議和。桂良等與四國代表進行了多次交涉。在英法代表蠻橫要挾下,桂良等被迫接受了全部要求,分別於六月二十六日和二十七日簽訂了中英《天津條約》和中法《天津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是:公使常駐北京;增開牛莊(今營口)、登州(今煙台)、台灣(今台南)、淡水、潮州(今汕頭)、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擴大領事裁判權;對英賠款四百萬兩、對法賠款二百萬兩;修改稅則等等。條約規定第二年在北京交換批準書。

  當桂良等與英法代表談判時,美俄公使假演“調停者”的角色,玩弄陰謀詭計,竟搶在英法之前,誘逼清廷分別於六月十三日和十八日簽訂了中俄《天津條約》和中美《天津條約》。在中俄《天津條約》簽訂以前半個月,黑龍江將軍奕山在沙俄武力威脅下與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簽訂了《璦琿條約》。沙俄侵吞了中國黑龍江北岸、外興安嶺以南六十多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同年十一月,桂良、花沙納又在上海同英法美三國分別簽訂了《通商章程善後條約》及《海關稅則》,作為《天津條約》的補充。

  鹹豐九年(1859年)六月,英國公使普魯斯,法國公使布爾布隆各率一支艦隊北上大沽口,準備進京換約。清政府指定換約代表由北塘登陸經天津至北京,並要求換約代表不得攜帶武器,各兵船武裝人員不得登陸。而英法公使卻仗恃武力,堅持要從大沽口溯白河進京,蓄意利用換約時機,重新挑起戰爭,向清廷索取更多的權益。二十五日,英法兵艦突然炮轟大沽炮台,守軍奮起迎擊獲勝,英艦司令賀布受傷,擊沉擊傷聯軍兵艦十餘艘,傷斃敵兵四百多人,英法艦隊在美艦支援下撤走。不久之後,英法兩國政府分別再次任命額爾金、葛羅為特命全權代表,以陸軍中將格蘭特和孟托班為英法遠征軍總司令,組織一支新的聯軍約兩萬餘人,於鹹豐十年(1850年)春開始第三次北犯。先後占領了舟山、大連灣、煙台。七月聯軍再次闖入大沽口。由於北塘守軍毫無戒備,聯軍順利登陸北塘。而後,清軍又在新河、軍糧城、唐兒沽(今塘沽)節節敗退,大沽炮台失陷,聯軍長驅直入占領天津。

  聯軍占領大沽炮台後,鹹豐帝極度驚恐,急派桂良為欽差大臣趕赴天津,會同直隸總督恒福向英法聯軍乞和,因聯軍索需苛重,天津、通州談判相繼破裂。於是聯軍又進攻通向北京的要隘張家灣、八裏橋,清軍先後敗績。消息傳到北京,清廷極為震驚,鹹豐帝命其弟恭親王奕訴為欽差大臣留守北京“督辦和局”,自己卻於九月二十二日帶著皇妃等逃奔熱河。

  十月五日,北京附近海澱失陷。英法聯軍將圓明園內的寶藏洗劫一空,最後又縱火焚燒。火勢延續三晝夜,罕世名園成了一片焦土。

  十月十三日,北京被聯軍占領。奕訴按著鹹豐皇帝“委曲將就,以其保全大局”的諭旨,屈膝求和,於十月下旬,與英法交換了《天津條約》批準書,全部接受了《天津條約》的侵略要求,而且還訂立了《北京條約》。《北京條約》除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外,還增加了幾項內容:開天津為商埠、準許華工出國;割九龍司給英國;將以前被充公的天主教產發還;準許“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把《天津條約》中規定的對英法的賠款各增加為800萬兩;“恤金”,英國50萬兩,法國20萬兩。

  沙俄借口“調停”有功,要求訂立新約。同年十一月,清政府又被迫訂立了中俄《北京條約》,沙俄再次割去中國大片領土和攫取更多特權。美國雖未與清政府簽訂新約,但根據“一體均沾”的條款,同樣可以享受英法俄所攫取的特權。同月,侵略軍陸續撤離北京,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