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湖南邵陽人。青年時代隨父入京,得劉逄祿、龔自珍等人指教。曾任內閣中書,在任期間,利用清朝內閣所藏豐富的文化典籍的有利條件,致力於研究曆史典籍,為後來編寫《海國圖誌》奠定基礎。
鴉片戰爭前,受江蘇布政使賀長齡之聘,輯《皇朝經世文編》,撰籌漕、籌、籌詞篇、湖廣水利議等;並助江蘇巡撫籌辦漕運、水利等事務,使他對中國社會問題了解頗多。
鴉片戰爭中,曾入兩江總督裕謙幕,參加浙江防務,對鴉片戰爭感觸頗深,思想受到強烈刺激。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痛憤時事,完成《聖武記》,探討清朝政治軍事得失。
魏源研究儒學經學,但認為經學之所以重要,是為了“求道”和“製事”。其目的“通經致用”。要以古代曆史為借鑒,解決當時現實問題。因此,在林則徐“開眼看世界”的啟發下,把中國和世界聯係起來考察,提出學習西方,以強國。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江蘇鎮江,魏源接受林則徐囑托,依據林則徐編譯的《四洲誌》,及中外文獻資料,寫成《海國圖誌》。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刻本五十卷,出版於揚州。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刻本增訂為六十卷,鹹豐二年(1852年)又擴編為一百卷,出版於揚州。
這本書較《四洲誌》更充實,並有圖表說明。其特點“彼皆以中士人譚西洋,此則以西洋人譚西洋也”。
魏源認為鴉片戰爭失敗的重要教訓之一,是不知“夷情”。指出“夫製馭外夷者,必先洞悉夷情。”為了解外國情形,改變對世界的無知狀態,魏源在《海國圖誌》中,用很大篇幅記敘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地理分布和曆史政情,其中對英國介紹尤為詳盡。魏源指出,英國遠處大西洋的“夐然三島,不過西海一卷石”,且其興起晚於荷蘭、葡萄牙、西班牙、法國。但英國“不務行教,而專行賈,且佐行賈以行兵,兵賈相資,遂雄”。認為英國能夠發展,主要是發展海外貿易。以武力為後盾開拓海外殖民貿易,進而驟然致富。
魏源指出中國要想戰勝英國侵略者,隻靠考據、詞章、義理不夠。必須“以彼長技,禦彼長技”,向西方學習“轉外國之長技為中國之長技”。西方的堅船和炮,是“奇技”而非“淫巧”。並批評頑固派反對“師夷”的閉塞無知。隻有“善師四夷者,能製四夷,不善師外夷者,外夷製之”,把“師夷”與“禦夷”聯係起來。“師夷之長技以製夷”,正是魏源編篡這部書的指導思想和目的。
《海國圖誌》中指明,使西方國家富強的長技有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這三個方麵都應該學,缺一不可。魏源指出中國應該引進西方先進的造船、造炮的技術;編練近代海國艦隊,並像西方國家那樣管理、訓練、指揮,並且,要創辦民用工業,允許民間設廠造船,以富國強兵。這就是“製夷”的具體措施。
魏源在《海國圖誌》中,對美國曆史地理、政治、選舉都有所議論,尤其對議會及選舉等感興趣。
《海國圖誌》是當時中國人編寫的最詳備的介紹世界史地和部分科技知識的巨著,對當時思想界有很大影響。